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王研:写出心灵深处的温暖与疼痛
来源:辽宁日报 | 作者:  时间: 2015-03-27
  □作家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者,因此,也应该担负不一般的责任
  □面对社会现实,作家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担当和责任是作家写作的根本,面对社会问题,应该去说真话、做实事
     当下,讨论作家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是一个迫切的话题。因为,太多的作家耽于自我,缺乏对历史与现实有所担当的自觉,于是造成大量作品没有生活根基,予人完全虚空的感觉,失去了文学应有的重量。
     对于一位作家来说,进入生活的最深层,感知生活的复杂甚或伤痛,真的那么难吗?文学不是生活的装饰,而只能是生活本身。不能为生活本身写作的作家,应当羞于为自己缀上“作家”的头衔。
     不久前,一套名为“关注”的长篇纪实文学丛书出版,该丛书由四本书组成,关乎四个社会热点话题,分别是:失独、留守、空巢与农民工。这四个话题很“热”,但也很难写,必须经过作家极为深入的调查才能写得深、写得透。带着几分好奇,记者于3月20日对其中两本书的作者、我省青年作家李铭进行了深入采访。
     用文学的方式阐释社会,不容易;用完全的纪实手法来写一部文学作品,也不容易。李铭的创作体会,或许能够为作家如何面对时代与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质量与产量不成正比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学远离了生活……进入真真切切的生活,需要作家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甚至是情感,这样的付出与市场法则相背离
     几天前,“2015年度全国图书选题分析小组”公布了最新报告,该报告对全国500多家图书出版社报送的2015年图书选题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显示,相比2014年同期,文学类图书的选题种数增幅排在第二高位,达到约10.0%。
     的确,图书市场上的文学类图书很多,而且一年多过一年。然而,真正优秀的作品却似乎一年少过一年。质量与产量不成正比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学远离了生活。进入真真切切的生活,需要作家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甚至是情感,这样的付出显然与当下一切讲究效率和利益的市场法则相背离。但作家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者,因此,也应该担负不一般的责任。
     接到参与“关注丛书”的邀约,李铭曾多次拒绝。陕西作家周瑄璞负责该书的编辑工作,她告诉记者:“我们很早就想针对农民工的情感生活进行调查。我一直觉得这是个很严肃很紧迫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但却总是被忽视、被回避。我们希望用文学来真实客观地反映这一严峻的现实,以此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周瑄璞坦言,她找了好几位作家,但没人愿意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后来,我想起了李铭。李铭能吃苦,又有打工经历,我觉得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让周瑄璞没想到的是,李铭也拒绝了。
     在成为作家之前,李铭当过五年农民工,农民工的生活他太清楚,也有太多不想再回顾的过去。他说:“不是我忘记过去,也不是我刻意回避自己的草根出身。我是想,一旦写了,就该虔诚地面对文字,真诚地袒露心灵。但是,我害怕那种粗粝和酸楚。我可以虚构小说和剧本,那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写,可这次的写作却不能掺杂过多的虚构元素,必须要写出心灵深处的温暖和疼痛。 ”周瑄璞劝了李铭几次,他用各种理由来推却,包括很忙,采访很困难,怕掌握不好尺度,不想写成数字罗列,等等。
     在拉锯的过程中,李铭越来越感到自己有责任去面对自己曾经参与过的生活,有责任把那些生活的现实写出来。于是,最终他答应了。 “在采访和写作农民工这一主题的过程中,我又接触到很多乡村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女人。他们的窘况和遭遇同样打动了我。刚好出版社找不到写 ‘留守’书稿的合适人选,就把这个选题也交给了我。 ”
     一下子承担起两本书写作任务的李铭,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农民工与留守人群的现实生活,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我熟悉他们,因为我曾经也是他们之中的一员。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质感,也能懂得他们的内心。 ”相似的经历、相似的心态,似乎注定了李铭要写这两本书,这也是他作为作家的一种使命。
     作家的呼声或许是微弱的,但不应放弃发声……作家要以自己的文字,唤醒大家去关注那些需要被关注的人……面对社会问题,作家应该勇敢地说真话、做实事
     面对社会现实,作家应当且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个人的选择。
     参与“关注丛书”,对李铭来说,是选择了一条较为艰苦的路。他说:“以前我从事的写作都是‘虚构的’,可是这两本书稿的文本要求是‘非虚构的’。也就是说,写作的过程里面虚构发挥的成分减少,这就要检验作家的‘提炼精准度’。我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写作经验,只能边采访边琢磨着来完成。 ”
     写作过程中,李铭遇到的最大痛苦是不能完全还原被书写者的生存状态。“面对那些留守老人的离去,我心痛的是社会和人们的麻木与漠然。写作时,我常一遍又一遍地诘问:是什么叫我们变得如此心硬? ”
     李铭因为一种责任感的召唤而投入这次创作,同时,又在创作的过程中更深地感知到自己的责任。他非常坦率地对记者说:“我从乡村打拼到了都市,可是至今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当初打拼是向往都市文明,进入都市以后却又发现我的根永远都在泥土里。我愿意一辈子书写我的乡村。我的 ‘呼声’是微弱的,但是我不会放弃这种发声。在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里,人们在电子产品的浮华遮蔽下,很难去关注他人的生存方式。我希望以我的文字,唤醒大家去关注那些需要被关注的人。 ”
     记者问李铭,怎样理解作家的责任与担当,他的回答很简单:“担当和责任是一个作家写作的根本。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观,李铭的写作观是:面对社会问题,应该勇敢地去说真话、做实事,无愧初心,真诚面对。谈到中央对文艺工作者发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号召,李铭朴实地说了一句:“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一辈子都要遵循的真理。 ”
     作家应担负起的使命,就是把问题摆到大家面前,让公众可以更好地聆听、关切,投以更多的热情,进而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时代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作家应当是格外敏感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梁鸿鹰认为,在当下,作家“要比任何时候都善于体会痛苦,学会更清楚地体会社会与生活当中那些更为复杂的侧面与背面”。
     “社会前行的道路,不会总是笔直、平坦的,一方面,生活本身充满了变数、曲折与坎坷,不管是个人还是家庭,都需要有面对与迎接人生变数的准备;另一方面,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剧烈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的调整,乃至价值观念的嬗变,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梁鸿鹰认为,不应该把社会的痛苦、个人及家庭的失意与挫折关在门外。从这一意义来看,“关注丛书”有着巨大的意义与价值。
     梁鸿鹰为“关注丛书”撰写了序言,他称赞参与该书的三位作家——李铭、杨晓升、弋舟——以巨大的同情、辛劳的探访、含泪的笔触,去探究个人与社会的伤痛。他认为,三位作家“是把当今社会一些特殊群体的个人之殇与社会之痛联系起来,在作品中呐喊、发问、呼吁。他们是为了人的幸福,也为了社会的和谐,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担当”。
     “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承载着现实的多重矛盾,人口问题、老龄化问题、农民工问题,都是我们无法绕过的矛盾纠结点。”正因为此,梁鸿鹰认为,在这些问题面前,作家应当在场,应当带着同感给予关注,应当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与入微表达。他说:“作家应担负起的使命,就是把问题摆到大家面前,让公众可以更好地聆听、关切,投以更多的热情,进而去解决这些问题。 ”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