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2011年1—3月散文创作述评——李 霞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11-05-06

  无论人们对散文的概念如何定义,形散而神不散,大概是大家一致认同的文体底线。形式上变幻万端,呈现不同的文体取向和文字追求,但万宗归一,文章总有一个表达的思想。不同的创作主体,会带来迥然相异的散文文体样式。五四时期的作家,鲁迅的散文是冷峻的诗意;冰心的散文是甜美的咏叹;巴金的散文是真情的直抒;叶圣陶的散文是朴素的记叙;俞平伯的散文是华丽的铺陈;朱自清的散文是清丽的典雅。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散文文体样式更为丰富,周作人的悠闲浅淡,何其芳的缥缈缠绵,李广田的素朴疏朗,丰子恺的清新淡雅,梁实秋的幽默世故,梁遇春的醇厚醇美,张爱玲的灵动丰沛,萧红的悲伤嫣红,朱自清的朴素深情,一时间,画图难足!五六十年代散文蜕化成单调的三种模式:杨朔体、刘白羽体、秦牧体,他们的主题都归结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峰期即将到来的冲动礼赞。八九十年代,散文重新接续三四十年代的文学传统,散文的文体厚度和样式走向多样化,刘亮程的新乡村散文、以余秋雨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散文,拓宽了散文的表现领域。正因为,散文法无定法,才有了今天繁星璀璨的创作面貌。
  辽宁散文一直以它的执着迈着自己独特的步伐,虽然大多数作品和全国一流水准的散文创作还存在很大距离,辽宁散文的进步还是可圈可点的。辽宁散文的进步,首先是在语言上的进步,这是散文最本质的进步。作家们语言第一位的意识越来越强,已经开始注重克服大众表达。另外,散文写得越来越“自在”。就是说作家们在写散文的时候,不再是把自己“端”起来写,而是把自己“放”开来写。上帝说,放手,放手,我才能为你做。写散文也一样,只要“魂儿”不丢,我们完全可以尽最大可能地让自己在放松的状态下写作,而这种状态下,散文才会“散”开来,具有灵动飘逸的美。
  我从着眼于省内散文创作重点作家的角度来谈谈2011年1—3月份我省的散文创作。
  王充闾的散文创作,既是一个向历史深处求知的过程,又是向现实生活不断悟觉的过程。王充闾的《涅瓦大街》(2011年1期《芒种》),没有停留于记叙曾经发生过的史事,而是努力揭示作者对于具体生命形态的超越性理解,表现在结构上形成了显著的三种方式——历史感的沧桑体验、历史片断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现实映照的激情。王充闾从容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运笔经营,以期得到读者在精神世界里的深度共鸣。
  原野的《我的蒙古族老爸》刚刚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和人民日报联办的“盛世民族情”征文大奖。他的散文《小看客》(2011年《作家》)1期)影响颇大。该文虽然以一个小孩子的眼光“旁观”“文革”中发生的一切,可读者在阅读中却无法成为旁观者和局外人, “文革”中政权对文化扭曲到极致,它所遗留的危害,尤其是给孩子们的身心造成的巨大摧残和毒害是不应该被忘记的,在远离“文革”的今天,更有重新思索的必要。文化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独立判断、取舍的能力,审美的取向,甚至整个民族的思考方式和性格。作家幽默的笔调传达的却是心酸的感受,具有丰富的审美张力。2011年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他的散文《土,啊土》。原野善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金子般的情感。
  我不喜欢从我的文章里能读出你的风格,从你的文章里能嗅出我的味道的那种通俗的文字表达。喜欢读素素的散文,主要因为她的个别的表达方式,个别的表达一定源于独立的思考、成熟的审美习惯而不是剽窃别人的思想和语言。素素的《隐匿的激情》2011年2期《海燕•都市美文》),再一次用她特有的表达方式的美感征服了我们。虽是大多数人熟知的历史,但通过素素的笔,却有着特别的吸引力,素素笔下的覆盖着历史的山水,被主体的情思所拥抱,此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生动的、词采飞扬的个体对历史的深情解读。
  2011年2期《鸭绿江》发表的韶华的《猪八戒是怎么成为书法家的》以趣味寓言故事的形式,辛辣的文笔讽刺了当今社会媒体的愚蠢炒作和缺乏自知之明的被炒作者的种种丑态。让读者引以为镜,不免自照。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说过:“这些历史的东西虽然存在,却是在过去存在,如果它们和现实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关联,它们就不是属于我们的,尽管我们对他们很熟悉;我们对于过去事物之所以发生兴趣,并不只是因为他们一度存在过。历史的事物……只有在我们可以把现在看作过去的结果,而所表现的人物或事迹在这些过去事件的连锁中形成主要的一环时,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的事件才是属于我们的。”王秀杰的散文总能将历史坚硬的冰块化解为主客体互动的一泓春水,2011年2期《芒种》发表的《遥远的乡音》从语言、饮食、着装、文化、地理、正史、野史等多方库存中提取资源,探索匈牙利人的祖先和我们的祖先之间遥远而隐秘的联系,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观照,成为王秀杰散文寻找文学的可能性、获得人性温暖的普遍性的手段。
  2011年1期《海燕•都市美文》发表的高海涛的《四姐在天边》,作者以诚实深情的笔触回顾“四姐”几乎无人问津的一生,以自责自省的角度反观自己内心的麻木与荒凉,以批评者的姿态反诘社会对个体的忽视。整篇文章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并把普通亲情提升到了一种文化高度,从而超出了散文的情趣性,而直面惨淡的人生命运感。亲情回顾是散文写作重要的体式之一,但有些这方面的作品明显缺乏文化内涵和意蕴,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篇散文显得难能可贵。2011年3期《海燕•都市美文》特别推荐了高海涛的散文《青铜雨》,文章采用纵横交错的写法,坐标横轴上,多年前的美国南伊利诺州和多年后的辽西,时空如电影蒙太奇般不断地闪回,纵轴上,由雨写到雨人,由父亲写到辽西农民,最后将象征着辽西农民自强不息精神的雨进一步引申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仿佛一支钢锥,直扎到事物的核心。作者旁征博引,东西方文化交会贯通,比喻、拟人,象征各种修辞手法使丰富、厚重的内容更添灵性和飘逸。
  古耜的《鲁迅怎样为读者负责》(2011年1月5日《文艺报》)从鲁迅先生的诸多文论出发,探讨了先生何以拥有清醒自觉的读者意识,并因此在文学创作的主体选择与价值取向上呈现出谨慎而又积极的态度,强调思想的启蒙和精神的引领,同时又反对作家无原则地媚悦大众和市场,让读者怀着意味深长的共鸣重温了鲁迅的伟大与不朽,为进入了新的大众狂欢语境的作家们提供了一个校正方向和严肃审视自我创作的机会。
  丁宗皓的事记(2011年2期《美文》)叙写了一位九十三岁的“七奶”漫长的、甚至在读者看来有些搞笑的“准备死亡”的过程。慈爱、憨淳、谨慎、谦卑、执拗、包容的乡下人跃然纸上,令人忍俊不禁。作者对亲人藏而不露的深厚情感让人感动。丁宗皓的散文既有善解人意、温柔细腻的女性韵致,又有幽默、智慧、放达、刚毅的男性情怀,是男女通读,老少皆宜的赏读文本。
  作者在从文学角度进入历史之前,历史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物。面对这一历史实体,能够找到叙述的切入点,相当于找到了写作之门。女真发表在2011年2期《鸭绿江》的《八旗猎猎拂清史》和2011年3月10日《沈阳日报》的《翠玉白菜》分别以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十王亭和行走云南购得的项链坠翠玉白菜为历史叙事的空间节点,把我们带入遥远而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深厚的历史情怀和朴实殷切的现实感受互为观讽,不断地质疑与探寻,阐扬独立的思考与批判,文章以小见大,进退洒脱自如,形成了作者独特的以史论今的散文风格。
  张宏杰在2011年《读库》1期发表《曾国藩的风水与天命》,以大量的史实,论证了曾国藩对待风水天命的态度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他个人命运际遇的深刻影响,体现了作者广博、扎实的史学基础和严谨不苟的治学风范。
  沙爽的创作质量一直比较稳定, 2011年第1期《广西文学》发表她的《旧色(三题)》——一辆属于过去年代的自行车,一个在城市街头吹笛子的人,一棵从未在现实中存活过的树。正如总标题所要表达的,他们是“旧”的;然而更可能的是,他们是这个时代纯粹而坚实的稀缺物种。2011年1期《海燕•都市美文》发表她的《深蓝》。沙爽善于在散文里,用平凡的意象组合造就与众不同的世界,使读者有意想不到的心灵悸动。
  宁明是近年来散文创作比较活跃的青年作家。2011年伊始,他的创作成果就很丰硕:2011年1期《作品》发表《绝地逢生》,2011年1期《中山文艺》发表《面朝大海》,2011年2期《海燕》发表《飞行者》(散文三篇:黑视、迫降、空中停车),2011年2期《散文选刊》发表《飞行者》(散文二题:道不尽的地平仪、轰然炸响的记忆),2011年3期《华夏散文》发表《在滑翔学校》,宁明的散文创作,场域开阔。它以特殊领域里的特殊人生为题材,激发读者的特殊情感。选材恰切,结构精当,情节摄人心魄,语言干净、洗练,心理描写细致、感人,常有画龙点睛之语。
  另外,2011年2月20日《天津日报》发表的刘兆林的《人人都有主角戏》,阐扬了人生以己为本的生活理念。以启示人们认识自己,使自己活得更有意义。2011年3期《鸭绿江》上发表了王本道的《早春二月》,刘晓波的《高山景行行无止》,鹤蜚的《时光偷走的岁月》。2011年1期《海燕•都市美文》发表了张大威《我的诸种可能的写作姿态》,张淑清的《长青树》。2011年2期《海燕•都市美文》发表丛敏的《美在近黄昏》,王嘉会的《北燕长鸣》。初国卿在2011年1月6日《沈阳晚报》发表《榆皮面饺子》,在2011年2月4日《沈阳日报》发表《如此〈巨流河〉》2011年2期《芒种》开始连载他的散文《绝世烟霞》。蔡雨艳在2011年下半月1期《鸭绿江》发表《开在母亲手里的花》。



   

 

上一篇:

下一篇: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