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2011年10-12月散文创作述评——李霞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12-02-17

   本季度的散文大体可分四类,借景抒情的散文,以人物为专题的评述性散文,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散文,游记类散文。之所以说大体,是因为文章很难归类,尤其是散文。真正的好散文是不能被纯粹归类的散文,因为以它牵涉的内容,表达的方式把它归为哪一类都不为过,也都不准确,就像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让人难以忘怀的主人公,其魅力的丰富性让人很难用简单的词汇把他(她)们概括为某一类人。分类评述,是我这样的懒人的权宜之计。

  一、故乡,永远是生命的原点也是创作的源头。它就像一条河,滋养着作家的创作生命。高海涛在2011年6期《芳草》发表的《故园白羽》中,将自己的故乡朝阳——北票——黑城子比喻成一套阔气的北方三进大院。可能由于他自己是学英语出身吧,他在结构文章的时候,不自觉地按照英文标注地址的顺序,由小到大,先写黑城子,再北票,最后朝阳。黑城子是他的出生地,在这里他写父母,童年和乡情。写北票和朝阳,他则如数家珍似的,从物到人,从古到今地娓娓道来,技巧娴熟地将过去与今天处理成电影的蒙太奇,用梦幻般的情感渲染在常人眼中单调和残酷的现实生活,让人在阅读作品时,像站在三幅油画面前,透过画面辽想画面背后丰润的历史。高海涛已经确立了自己的散文风格——用思想为抒情增加厚度,用抒情使思想灵动飘逸,用文化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获得与众不同的海拔高度,同时他越来越在乎语言,尽量规避常规表达,让每一个语句都具有活泼的新鲜感,就像每一天清晨太阳都会生起,然而每天的太阳都有不同。高海涛的另一篇散文《康德在我心中的样子》(《中小学德育》2011年12期)与故乡无关也有关,可以看作是对精神故乡的深情怀念。文章从康德的故乡写起,很短的篇幅中,概括了康德哲学形象,从一个“可爱而守时的老头”到一个“俯仰天地之间,哲思流布宇宙”的大师。充满哲思和诗意的语言,因为是给孩子们写的,却清浅灵动如林中小溪,作为一篇谈道德问题的散文,堪称独步。

  感伤,首先是感,然后是伤。面对同样的事物,有的人能感,有的人就会很麻木。作者借着回到家乡,想好好看一看星星,提出感伤这个话题。2011年9期《天津文学》发表的郝万民的《感伤,悲悯的情怀》分别从感伤的基础,感伤是什么,感伤的意义等角度洋洋洒洒地谈开去。最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为作者捏了把汗,他以逻辑的顺序写散文其实是给自己提高了写作难度。不料,作者以他渊博的学识,丰沛的诗情,精美不俗的文字完成了自己的话题,抒情和议论结合得贴切、自然。一篇值得学习的文章。

  宋晓杰的散文向来细腻而深邃,让读者在阅读中时有心动。2011年6期《天涯》发表的《带你去茫茫的雪野》和2011年8期《作家》发表的《晚秋》把常人眼中的景物写得不同寻常,显明了作者的创作能力。她的文章总是在温情独语中将过去、现在、自我和他人连接起来,将小情感融进大悲悯。一份中年人的成熟和淡定,平凡人的不平凡的心胸和境界。

  二、对历史人物的评述永远具有当下的意义,因为一切的历史都指向现在。2011年10期《人民文学》发表的王充闾的《寒夜早行人》,以曾国番作为参照系,对张謇的一生做了详尽完整的评述。史料丰富,分析辩证,语言精粹,敢于结论。喜欢读王充闾的东西,同样是以人物为专题的评述性散文,他能写出文化,写出气势,写出他自己独特的个性。

  2011年45期《南方人物周刊》发表的李厘的《多萝西的日记和华兹华斯》主要叙写了多萝西和兄长威廉·华兹华斯长久分离后在一起的生活,同时透过多萝西的日常生活和日记分析了两颗巨星的相互诠释,相互照耀,相互依存的写作关系。笔触细腻,不疾不徐,富于感染力。

  2011年12期《名作欣赏》发表的邹军的《当梵高遇见毕加索》则用极富个性化的观点比较了梵高和毕加索的性格、生死与成败。语言充满激情,史料调动灵活,富有创作潜力。

  三、可以说,好的文学作品就是作者很好地把握了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关系,2011年12期《散文》发表的沙爽的《答案》,以我浅陋有限的阅读而言,是我迄今为止读到的对教育的思考方面最好的散文。它深刻又深情地道出了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本能期望和对我国教育体制的彻底绝望,作为正直的灵魂对美好和公义的渴求与作为一个社会中人对社会的无奈和妥协。诗一样玲珑剔透的语言,辛辣的讽刺,不落俗套的布局谋篇,克制得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都显现了沙爽正处于创作的旺盛期。读罢此文,我们心底涌起和作者一样的深远苍茫的悲凉,对我们曾经接受过的一切发出质疑,我们不禁还会联想,有多少人正溺在现实的井中,大脑一片空白......作者想要寻找的答案,恰是那一口口浑浊不堪的深井。

  2011年10期《散文选刊》发表了宁明的散文《飞行的世界》。宁明的散文有很大的优势——它总能把你带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场域,这个场域因未知而新鲜,作者比别人多了一种生活和视角,这种生活和视角天然地就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宁明用高空视角统领空中和地面的生活感受,使丰富、开阔和细腻、敏锐的两极情感有机统一,他又总能灵性地发现贴合、优美、有趣的比喻为表达画龙点睛,深厚的内蕴又是每篇文章强有力的底座,所以宁明的散文就犹如他驾驶的飞机,在地面和天空之间自如地飞,赏心,悦目。

  2011年11月4日《辽河晚报》发表的王本道的《秋风秋雨愁煞人》通过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事件和近来一些地方相继出现的丧失道德底线,人性缺失现象,从而发出“今天,我们冷漠了么?”的追问。对我们的社会文明做了深入分析,呼吁激发公众的公民责任,唤醒国人内心的人伦道义,理直情切,让读者心生共鸣。

  四、游记散文如何出新?张颖和白长鸿做了可贵的探索。如果把他们的散文比作相机,那么张颖把镜头对准了西藏,白长鸿把镜头对准了纳木措。2011年12月14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张颖的《谁能把西藏装进镜头》,2011年11期《芒种》发表的《纳木措行迹》力求让读者透过拍摄的画面看到镜头以外真实的世界。对现代的物质生存与精神困惑进行了深度探讨,联想丰富,跳脱自然,角度选择富有创意。

  散文易写,但写好很难。优秀的散文给读者带来的是宝贵的学习机会,这机会是免费的,只要你虚心、勤奋。我想起我们职称班培训时,午间别人都在谈天说地,而沙爽却埋头阅读,她完全可以午休,但她手中的书使她兴趣盎然。她带给我们的作品又一次向我们证明了这样一个我们熟知却常被我们忽视的道理,天份固然重要,但仅有天份是不够的,勤奋是让天份越飞越高的翅膀。旧的一年匆匆而过,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让我们都在忙碌喧嚣中低下头来,好好学习吧。

 

上一篇:

下一篇: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