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铁色足迹
来源: | 作者:阿 慧(回族)  时间: 2019-12-02
  细想起来,那天没有太阳,沈阳城的天空素净得像一件月白大衫,不经初夏橘黄阳光的染色,看上去清爽而平展。我坐在大巴车的窗口,看街边葱茏的树木不间断游走。竟发现,这里的柳枝儿正翠,桃花儿正红,槐花儿正白,春味儿正浓,春天的故事正在发生。感叹,我们河南豫东平原的春天已去,小麦正努力在夏阳里吱吱灌浆,我却转身在东北重见春花。欣喜一夜的路途,竟又追上了春天,心底生发出莫名的感动。
  车在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路口停下,隔着车门,一眼望见一座敦厚庞大的金属建筑物,外形像一顶深灰色博士帽。上写:中国工业博物馆。我下车,有雨滴砸下来,地面一点点黑湿,一片桃花娇红的花瓣,在我脚下零丁地走,我追上它,却不经意踩上了几块深红色铁板,雨点叮咚,铁板的黄色字迹湿润。我退回原路躬身细看,见第一块铁板上写着题记:
  由此向前延伸的七块铸铁板,来自沈阳金属加工厂,曾在运送工作的通道上守望了半个世纪,上面錾刻了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七件大事,是人类文明的闪光足迹。让它带我走进中国工业博物馆。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八日。
  沿着这红色铁板的指向,我迈进展厅,视野顿时开阔明亮,好似回到童年时洒满月光的打麦场。眼前一幅巨型铜质浮雕,给人带来一场视角盛宴。浮雕画面上,那飞溅如瀑的铁水,高耸如云的塔罐,纵横交错的管线,隆隆前行的火车,咔咔转动的齿轮,活力四射的工人……这所有景象均由中国第一包飞流直下的钢水流淌演变而成,展现了中国工业恢弘磅礴的气势。讲解员说,面前这长22米、宽11.5米、重50吨的铜雕,有一个更宏伟气魄的主体名称:铁流凝变。我的耳边瞬间奏响一曲高亢的旋律:“咱们工人有力量,嗨!咱们工人有力量……”
  踏着心底铿锵的节奏,我随人群走进展厅。展墙上巨大齿轮图案,标志着中国开始行走在工业化道路。在铸造馆展厅,我看见了一辆长相憨厚的大家伙,方头大轮,平板后拖,让我不由联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村购买的第一辆拖拉机。
  记得那个会走的铁家伙,突突突开进村子时,村人正忙着做午饭,喷香的炊烟无处不在。首先是在村头玩泥巴的孩子们发现了这怪物,随后蹲在桥头等吃饭的汉子们也看见了,很快锅台前的女人们也被惊动了。一时间,大人孩子、鸡鸭猫狗,浩浩荡荡尾随这个头顶冒黑烟的铁家伙跑,一股脑儿跑到村部,被持枪的民兵挡在了大门口。我在人缝中瞅见了拖拉机那红亮的方脑袋,兴奋得小脸儿滚烫发胀。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会喝燃料的大机器,第一次听说“机械化”这个让人展望的新名词。
  那一天,因这辆神奇的拖拉机,让我们村子陡然间火了起来,同时火起来的,还有一户人家的灶房。没等跟风的女主人回来,锅灶里的火苗就迫不及待地窜出来,烧干了大铁锅里的饭菜,燃着了灶前的干柴,顺便把灶房屋顶的麦草也燃尽了。但并没有因此减弱这家女人对拖拉机的崇拜,她第二天就笑嘻嘻地跑进田野,看拖拉机犁地了。那天,村人把那块麦茬地围成四方的人墙,那不吃草不喝水的大铁牛在田里可劲地疯跑,有湿黏的新土,在后边波浪似地翻卷。只一袋烟的工夫,一块大田被它翻了个遍。这可真是让祖祖辈辈扶犁耕田的农人受了益,开了眼。
  我抚摸着博物馆展厅这辆铁家伙,听见讲解员正在讲:这是1933年,我国生产的第一部“民生”牌汽车。细算,比我们村的第一台拖拉机,年长40多岁。
  与迎面同一枚巨型国徽相对,心中的崇敬和震动不言而喻。这是一件镇馆之宝,直径两米,我站在旁边显得低矮而微小。讲解员说,这和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国徽大小一样。是才女林徽因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样,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麦稻穗、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圆环内的底子及垂绶为红色,金、红两种颜色在中国是象征吉祥喜庆的传统色彩。天安门象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不屈的民族精神;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站起来了。
  据记载,沈阳第一机床厂制作了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1950年6月,有关部门把制作金属国徽的光荣任务,交给沈阳第一机器厂,也就是沈阳第一机床厂前身。工人师傅们心中涌动着一股强烈的自豪感,他们摸索、实验、创新,确定用铝铸造,用从大连和内蒙古运来的砂子和砂型,来保证国徽上的花纹饱满清晰。为了克服铸件缩型的难题,他们用水加速铝件冷却。
  当年机床厂铸造车间老工人朱凤仪回忆说,那时,铸造车间彻夜灯火闪烁,人声鼎沸,很多工人吃住在车间,终于在1950年9月20日前完成了铸造国徽的任务,共铸造不同规格的国徽70枚。悬挂在国家政府部门和重要机关。其中,最大的一枚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想起去年春天,在北京参加笔会期间,我又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那枚庄严神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历经60余年风雨沧桑,依然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在一股淡淡机油的气味里,我看见一座颇有气势的弯管机,走近看,这是一台沈阳锅炉厂1974年生产的弯管机。机床的前后两面,各有三个凸出的大字:一面是“抓革命”,一面是“促生产”,尽管涂抹在字面上的红漆已经斑驳,但仍褪不去那个时代的特殊印记。
  在展厅的一角,眼睛被几件熟悉的旧物牵引,我在明净的玻璃柜前与它们深情对视,彼此映照出各自的前生后世。我举起多功能手机,小心地拍下:一架凤凰牌缝纫机,一个木匣子收音机,一台手摇式电话机,一个搪瓷大茶缸……
  看着手机里这些老物件的照片,我不由想到,而今信息技术的渗入,网络技术的应用,手机、电脑的普及,大幅度提升了各个领域的生产效率,并把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连成一体,世界距离日渐缩小,地球月球有待成村。
  走出工业博物馆大门,天空细雨仍飘,广场积水清浅,我从深红色铸铁板上急促地走过,又转身返回。我把腰弯成九十度的模样,雨水使铁板上的字迹越发清朗,我依次诵读,铁板上面中国工业发展的七件大事:
  1865年,创办中国最大近代企业——江南制造。
  1905年,铁西出现第一家使用现代化机器的企业——铁路修理所。
  1933年,我国试制第一辆“民生”牌国产汽车。
  1949年,沈阳重型机械厂炼出共和国第一炉钢水。
  1961年,中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
  2007年,铁西成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