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2016年辽宁文学蓝皮书长篇小说夏之卷
来源: | 作者:林 雪  时间: 2019-12-02
  以黑土雪原、移民闯关、蓝海长河等标志的地域文化符号,已经深植入辽宁作家的创作基因。独有的语言风格融汇在人物故事材料和细节中,独有的人物命运显现在台前,支撑起全部的精神气质。有时一个家族、一个人的兴衰史也是一个朝代的兴衰史,一个人的心灵与精神痛楚,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民、一座河山共同的记忆和痛楚。在城市与青春题材创作无底限娱乐化的当下,辽宁作家仍在探索挖掘逝去时代的故事,探索承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精神承袭,寻求更宽阔、更必然的文学道路。 
  
全景时代下的生命简史
         ——简评黄世明 小说《独木成林》
  亦审亦查、似梦非梦、如拘如释中,主人公木成林在一张铁青脸的威慑下努力填一份履历登记表。登记表当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经历。以姓名、性别、出生、籍贯为章节标题,作家黄世明讲述了一个人的半生传奇。这传奇充满了地域气质,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在现实主义的底色下,是一幅以一个人生命简史为轴心、渐渐打开的东北地区30年经济变迁的画卷。画风当然也有着东北式的粗旷,以及风物人情、乡土亲缘细致入微的柔情。将人物群像塑造到呼之欲出、将文风酣畅到嬉笑怒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东北平原那广袤的热土,感受到这片土地独特而厚重的魅力。
  20世纪70年代末,大批东北知识青年高唱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从偏远的农村浩浩荡荡地返回城市,继续他们朝九晚五、麻木而平实的生活。当1979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曾被时代左右命运的一代人终于惊醒,不得不面对他们人生中第一次自主抉择。小说以知识青年木成林返城后开始入厂做力工、到太平间作死尸美容师,承包百年酒厂、做大生物制药企业的人生际遇为主要线索,生动而真实的描写了变迁时代中不同选择的各色人物,如守着人人艳羡的铁饭碗、到老却前途无望的基层干部;不慎落下残疾,从此默默无闻、冷眼旁观的学者;不甘工厂垮掉、跃跃欲试的“刺头”技术员;精明能干、却又机关算尽的女干部……众多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命运相互交织碰撞,在跌宕的情节中,细腻而深入地展现了30年间社会生活的历史变幻。
  《独木成林》有以下三个特色。
  一是独特的小说结构。由一份简历栏目顺序入手,将主人公人生特有的外在符号、标签层层细说,将身世际遇精心组织串连,构造出一份鲜活的生命简史  。比如,在“曾用名”一栏里,作家自然讲述了木成林又名林成木的由来。下乡不久,木成林驾驭马车耕地意外被马踢伤,摘除了一只睾丸,被村民戏称为林成木,暗喻他少了一只男人的家什,从此隐私不再,不管是背地还是大庭广众下都备受社员群众讥讽。自卑与自强因此成为他潜意识中的心结,也突破了他人性禁锢下原初的自尊,升华到坚韧和达观,伴随着他人生许多曲折路口、关键选择。在“本人经历及证明人”一章中,引出他1987年下海经商,而证明人李应田则是作家精心设计的一个与他对应人物,是情节进展的转折点,也是一次次改写命运的冤家对头:从青春期校园里互相较劲的同学,到下乡后一起劳动、互相恶作剧的朋友,从回城前对木成林的出卖,到介绍木成林做医院太平间美容师赚钱。从成为木成林的销售经理,再到最后为私欲出卖公司核心机密败露,被木成林揭穿、开除。30年分分合合, 作家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按社会关系中母亲、妻子、兄弟、朋友等分类合理而匀称的加以组织和安排,包括小说作品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都轻车熟路,展开流畅,引人入胜。小说虽依线状结构了情节顺序,同时运用倒叙、插叙和补叙笔法,强化了整个情节的线式格局。
  二、语言与身份认同。主人公木成林的人生轨迹,除了命运安排、机遇招手外,还有两次至关重要的身份及心理认同。第一次是他下乡到山村,村支书训话时说了一句俚语“逼扯”。木成林没听懂当场发问。不要小看这次交锋,它象征着主人公在身心顺变同时,也经历了重要的精神转型。如下所说,正由于我们的阶级划分更多地依赖于语言标志,而不是财富和职业,这一点揭示出我们的文化并非论功行赏的。你的口音和术语反映出你所出生和成长的那个阶级环境,却无法反映你通过才能和自身努力所获得的成就。无论你达到什么样的成就高度,除非你费尽心机要去掌握另外一个不同阶级的发音和词汇,否则你在阶级体系中的地位就早已被你的语言所掌握(摘自《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第四章)。一句俚语“逼扯”如同口令,第二次在木成林心中引起认同感的是他请酒厂原主人王庆年来厂里指导酿酒技术时,老爷子脱口说出的这个词儿,让木成林如遇知音  。如果说在农村木成林是向农民阶级自我归属,在酒厂则是他人生对工人阶级的一次自我接纳和认同。词语之外的功夫已经成熟、发酵后,一句标志性的俚语就如同开门的魔咒。
  作家黄世明有意彰显作为一名东北作家的语言质地。在小说中,他精心打磨出别具一格的语言体系。除了在叙述上的幽默语气,作家还安排小说中的人物说出大量的方言、俚语、俗语,比如贼好、逼扯、瞎掰等。语调上天然是幽默的,靠着东北语汇上的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词,完全胜过了四平八稳的官方语汇及书面语,读来绘声、绘色、绘形,尽显东北人的爽快与豪放。在语言表达风格上,作家也极力夸张,书中大小人物许多精彩的语言和对白,正是幽默冲淡了悲情,诙谐化解了尴尬,出其不意激活了平庸沉闷,机智风趣点亮了愚钝麻木。
  三、作家基于对人性深广的认识,所有人物都呈现出不同的丰富、多面、立体,展现了一位成熟作家可贵的人文情怀。
  书中似乎没有一个绝对的反面人物,或者说所有的“反面”人物都被作家赋予了人性合理之处,都给了他们反省觉悟的结局。主人公木成林既身无绝技,也不是个完美人物,更不占有道德制高点。他年轻单纯,下乡不久就在一次耕田作业中听信李应田操纵,糊里糊涂让老马踢伤,接着又代李受过,失去了一批批回城机会。好容易最后一个回城,热门行业已人员饱和,他只能到残疾人成堆的区福利厂工作。他娶的妻子本是李应田的初恋情人,遭李遗弃后痛不欲生,想要自杀却被木成林救下,二人始结连理。他兼职太平房整容师也被同行围堵,他禁不住杨春雨巧妙算计,承包酒厂又被逐出酒厂。他投资药企,也遭国际药业龙头老大封杀,应邀出席年会却无资格入座最后落单而逃。他有斥资千万的魄力,却在老婆和岳母面前唯唯诺诺,他再三给李应田机会却总是被李再三伤害再三辜负。也正是这个木成林,内心充满了平民草根的智慧、胆识:到任酒厂第一天的一号大令是号召职工抓老鼠蟑螂,无论发展过程中遇到什么挫折都不气馁不言败,他按章纳税、守法经营,待几任导师、专家都如父如兄,全心相信全力付出,形成一个牢固不破的铁杆智囊技术团队,直到取得商海决战胜利。
  或许是因为成书较早,《独木成林》也有些薄弱之处。木成林为挽留已经定居美国且娶了洋妞的儿子木安然,精心安排了一场野餐。在药厂基地,木成林率几位老友讲白鹭、唱民歌,动情处个个热泪盈眶,儿子儿媳见状也十分震憾,决意留在家乡,报效祖国。在这个章节中,作家文笔可谓优美、流畅,人物语言也一改幽默诙谐之风,变得严肃、庄重。但由于此前小说中并没有合理铺垫出递进的情节,因而凭一首歌一次场景一番说教就使木安然转变了价值观念,似缺乏些更有力道的回合较量。
  
在人生悲凉的尽头
              ——简评宋欣小说《格尔尼卡的欢乐颂》
  残疾人进入小说并成为文学史上主人公典范,是不少作家奠基的传统。一个有影响力的成熟作家所塑造的残疾人形象,其中的内涵并不仅仅是对残疾人特有生理层面的揭示。当作家把揭示的意义当作是社会与文化共同建构的人文成果来展示时才具有其社会学层面的意义。古老的文学原理告诉我们,残疾不仅仅指“生理上、心理上、解剖学结构上功能的缺失或畸形……也指由生理伤残所导致的某个特定个体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结果……这一群体将会面对来自文化与社会的多重障碍,从而限制他们与社会其他成员平等相处的机会与权利。一种差强人意的福利制度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庇护了残疾人的生存并不是文学能解决的问题,但盘点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以残疾人形象傲立后世精典可圈可点,蔚为遗产。荷马笔下的独眼巨人波呂斐摩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所描写的跛脚后又目盲的俄狄浦斯、莎士比亚作品中的驼背理查三世、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独眼耳聋的卡西莫多、麦尔维尔在《白鲸》中所塑造的独腿船长亚哈、福克纳笔下的智力严重缺陷的班吉·康普生、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描写的因足疾而动手术最终导致截肢的希波吕忒、田纳西·威廉斯在《玻璃动物园》中所描写的腿部残疾而导致心理极度自闭的劳拉、托尼·莫里森在《秀拉》中塑造的伟大残疾母亲形象爱娃等等。 
  作家宋欣独辟蹊径,披沥数载,几易其稿,终于将《格尔尼卡的欢乐颂》在读者面前成功呈现。本书描写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家福利厂里一群残疾职工的别样命运沉浮和生存故事。主人公正值如花少年季,却晴天霹雳般遭遇车祸,虽大难不死,却也重度残疾,靠义肢、轮椅行走。经历了身体残缺、心灵破碎后,他重建信心,重新站立,从一个福利厂青工做起,慢慢当上副厂长、厂长,靠个人能力、魅力、魄力成为福利厂职工主心骨,改革转型后新型企业家,社会与时代精英中的一员。宋欣作品中对残疾人命运的歌哭,应该就源于文学史上的传统。作家心思细密,笔触锋利,挖掘描绘了肢残和智残这一特殊阶层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他们的生之活泼悲壮,死之无常凄凉,以及那在命运轨迹上放射出精彩人生魅力的火花四溅般的寂寞与无奈。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控诉战争暴行的世界名画,《欢乐颂》是贝多芬失聪后的世界名曲。有业内人士曾担心由于《格尔尼卡》并不广为人知而影响书籍的销路,而作者不向市场低头,坚持采用《格尔尼卡的欢乐颂》为书名。在书中以《格尔尼卡》比喻残疾人遭受命运偷袭或摧残的苦难现状,以《欢乐颂》象征残疾人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旋律。作者在书中发问:“人这一生有多少苦难,有多少悲剧?人这一辈子,谁没遭遇过‘格尔尼卡’呢?”作者把《格尔尼卡》画作的意义不仅拓展到反对战争的主题之外,而且升华到和平时期人生面临厄运、不屈不挠、顽强生存  的高度。《格尔尼卡》虽然支离破碎,但主人公没有屈服,没有哀怨,竭尽全力保持了灵魂的完整。
  《格尔尼卡的欢乐颂》既有将生命的哲思与追问融于叙述之中的机智,又有将世俗和现实的生活融入复杂的思考之中,取二者之优点存于文本,既体现了作者生命经历的原生态,又体现了作者艺术创作的匠心,这也是该部作品的最大艺术特点之一。
  作者以诙谐、自嘲、调侃的方式来叙述这些故事和细节,语言鲜活、灵动。幽默的语言效果如同小珍珠,在暗淡的人生故事中焕发出神采。不论你从哪一页入手,阅读片刻,就会被其机智、幽默的叙述吸引,仿佛书中的文字有抓住你眼神的魔法,让你爱不释手,一睹为快。深入研究宋欣的写作风格,读者能从中看到老舍《四世同堂》的诙谐、钱钟书《围城》的机智、王朔系列短篇的调侃、以及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甚至能嗅出相声、小品、二人转的味道。然而,这些都融化在东北黑土地那得天独厚的大幽默中。所谓黑土地的幽默不是北京胡同的贫嘴,不是上海弄堂的滑稽,不是把玩玉器的精致与雅兴,不是当代小资风格流行的吟风弄月;而是粗犷的甚至是粗野的,是豪放的甚至是不羁的,是手感粗糙远看才能欣赏出气势的巨大石雕,是灵魂矿井里的呼救与辽阔雪原上的呐喊。这里的每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而独具个性,不论是机智幽默的公孙文、痴情果敢的慕容霞,还是憨直可爱的牛大智、貌美心稚的关之玫、亦正亦邪的孙至高,敢爱敢恨的“常姐”……这些特殊群体中的特殊人物不仅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他们的奋斗,他们的追求、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这些人物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中是并不常见的,其人性中的忧伤与梦想,以及他们的言行状貌、性格风采、情感历程,均显得别样、灵动、腾挪有致。特别是作者倾注了极大心血和情感写出的牛大智,在这组群像中尤显突出和令人难忘。
  
极地的精神书写
             ——简评柏润小说《林海风云录》
  小说《林海风云录》展现的是数个山东人因生活所迫,在清末闯关东的风雨历程……小说呈现给读者面前的是清末民初时期,东北社会各个层面人物生活的历史画卷。这部作品是沈阳市作家柏润历经十余年时间,几易其稿写就的一部65万字的鸿篇巨制。小说以山东曲阜一带的农民何世昌等乡亲弟兄因生活所迫闯关东为始,生动描绘了他们历经无数战乱、颠沛流离、饱尝艰难困苦在东北大地上的人生打拼,展现了中国人顽强生存的坚定意志和古老文化所蕴育的、深深植于灵魂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小说所涉历史事件和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将近五十余年,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再到九一八事变的历史。从军阀混战到土匪横行,从种地、伐木、放排到养蚕、贩马、做绸缎、茶叶、烟草生意;从达官贵人到贫苦百姓,从镖客到劫匪,从掌柜的到小伙计,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展示了这些众多社会阶层里个性鲜明人物的喜怒哀乐,数十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深受传统评书和传奇话本的影响,将小说的故事写得丝丝入扣、悬念迭生,可读性极强。
  《林海风云录》始终贯穿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深情,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作者无不浓墨重彩,将世间小人物的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书写的感人至深;另外,小说在情节结构上借鉴了中外众多长篇小说精品的结构方式,以回忆、插叙和倒叙展开全书的故事情节,几条主线齐头并进,架构宏大,但却环环相连,前后联系紧密,极富合理性。
  作品颇具史诗气魄,既有宏大的场面,又有细腻的情感刻画,涉及历史事件、人物众多。故事跌宕起伏,情节引人入胜,且语言幽默诙谐。作者倾数年时光,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撰写两年,终成一幅动荡年代关东大地世事变迁的全景图。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