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2017年辽宁文学蓝皮书报告文学春之卷
来源: | 作者:王 宁  时间: 2019-12-02
  春风十里,杨柳青青,万物生长,雄姿英发。辽宁报告文学创作迎来了新的开端。开掘东北地域文化富矿,追溯历史与当下语境,书写大时代中的精英人物,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再现积极进取的人生境界,成为本季度报告文学创作的主题词。
  本溪作家王重旭以一部《绿世界:刘仁与绿川英子的中日情缘》带领我们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将这刘仁与绿川英子这一对革命家、国际主义战士,为了中国的抗战事业不惜自我牺牲的感人故事,重新地演绎出来。作者经过多方考证,复原与重塑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塑造了这样一对异国伉俪光辉战斗而又极其短暂的一生,掩卷沉思,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主人公刘仁是辽宁本溪人,绿川英子是日本人,他们相识于日本,战斗在中国,追随抗战的脚步,最后埋葬于北中国寒冷的土地上。作者以作家特有的历史责任感、社会道德担当感,有志于揭开这段尘封的往事,同时也致力于开掘家乡本溪的地域历史文化矿藏,让今天的读者了解英烈、缅怀先人,感受他们超越时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先进理念,更感动于他们承受社会偏见与迫害,为真理为和平为正义甘愿付出一切的大爱情怀。作品不是简单地记录人物生平,而是在叙事中塑造了主人公的鲜明形象,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他们身上所负载的重大而深远的激励意义,完成了报告文学应有的社会功用。
  从作家的书写中,我们了解到刘仁与绿川英子的成长经历。他们因学习世界语、参加革命活动而结缘,更因为坚持对民主和平的追求,志同道合从而走上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道路。他们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轨迹无一不是追寻着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路线、以期建立起一个美好的和平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作者以非常多的笔墨描写了绿川英子的所思所感,这个被日本军国主义贬斥为“娇声卖国奴”,而被周恩来盛赞为“日本人民忠实的好儿女,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的女性,她在中国从事反战革命活动,忘我工作时,因为民族身份问题,承受了诸多的外部环境和自我内心以及与所爱的人一时的不理智所发生的几重冲突。而她面对冲突时,也苦闷过、彷徨过,终究是以宽容大度之心来接纳,顾全大局,矢志不渝地工作。包括她最后的离去,都是因为怕个人原因给组织添麻烦,才导致发生意外。全书正因为有了对冲突的化解,对自我牺牲精神的再现与勾绘,才令绿川英子这个人物形象丰满、具体、可感。可以说,人性的华彩,文学的力量,常常战胜冰冷的历史,绽放出灿烂之花。
  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采访手记,作者如何考证史实,追寻线索,有所取舍,将这些材料有机地组合起来,是最考验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功力的。这部作品基本是延续了传统人物传记的写法,中规中矩的讲故事式的叙述,尽可能详尽地、完整地记录属于主人公的生平经历,在对人物的言行记述中再现性格,再现时代风云变幻,反映中国人民所走过的革命斗争道路。作品侧重于写人物、写性格,特别是在反映人物内心活动、心理冲突、对话叙述等方面做到了逼真的还原,这都需要作家的想象力、推断力,根据彼时语境做出合乎情理的虚构与推测。另外,书的开篇与书的结尾处都别具匠心。开头以刘晓兰寻觅亲生父母为引子引入主人公的生平故事,结尾对刘仁后代与亲人的人生履历的交待,特别是他们的女儿刘晓兰在日继续从事中日友好交流活动等情节的交待,让全书形成了一个有机链条的延续,打通了历史与当下的联系,留给人新的希望。
  作家于永铎推出了1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洛古河畔红豆红》。作者深入北国边境线,行走3000余公里,采访了近百名警民,还原了这样一群戍边民警在艰苦而寂寞的极端生存环境考验下所作出的人生抉择。他们身上闪耀着忠诚、奉献、担当的爱国主义情怀,就像洛古河畔的红豆,在野岭密林中扎根生长,结出耀眼的果实。作品重笔描写了洛古河畔的贾晨翔和王晓莲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坚守在“警务就是家务、工作就是生活”的“最北夫妻警务室”,铸就了一个关于生与死、爱与恨、国与家的传奇故事。作者把对夫妇喻为北国红豆,不但有着南国红豆的妩媚娇柔,更有着历经严霜酷寒侵袭后的坚韧之气,英姿飒爽的豪迈之气,是戍边民警美德的化身。
  本书详尽地描绘了从2005年开始,全国公安边防部队实施的“爱民固边”战略。随着警务开始前移,大批像贾晨翔一样的边防民警走进边境村屯,把家安在那里,把根扎在那里,与渔民一起下江作业,防止越界事件发生。他们引入资金修路架桥,发展旅游业,让当地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边境在这样一群人的奉献之下,走向安宁与兴旺。本书详细记述了十余年的爱民固边的生动实践,刻画了公安边防官兵在祖国的万里边疆播撒下无数爱的种子,亲民爱民、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在边疆人民中口口相传,彰显了新时期中国最北的边防官兵爱国主义情怀和人生奉献精神。作者高度赞扬了他们“寒风吹不倒,冰雪压不垮,极寒冻不走”的新时期北极边防精神,让和平时期英雄们的群像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可以说,作者以报告文学的方式深度参与了社会生活的构建,挖掘了时代生活不为人知却又触动人心的侧面。作者投入了深沉的情感,注重生活细节描绘,为普通人唱响了一曲赞歌。
  蓝歌的报告文学《中国“成语王”揭秘》,将视角切入了承载着现代与传统双重辽宁精神的人物,即2014年“中国成语大会”年度总冠军,一个创造生命华彩的辽宁阜新女孩——唐蕊。作为主流媒体的央视近年推出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新颖的竞赛形式,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很好地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出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其中涌现出的年轻选手以其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与超稳定的心理素质更是引人关注。
  作者避开了普通媒体表层化、印象式的报道,真正地走入唐蕊的生活,追根溯源,从这个女孩的成长道路写起,解读她成功背后的秘密,解读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学习方略对其人生塑造的密码,以期给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读者留下有益的启示。作者抓住了唐蕊成长历程中的两个关键人物——姥爷矫宏俊和妈妈矫国丽,详细地记录了他们在生活中怎样发现她的天赋、培养她的兴趣、训练她的能力、塑造她的品质,为唐蕊营造的了一个充满文化熏陶的成长氛围,使她形成了积极进取、奋斗拼搏、沉着淡定,厚积薄发,不断接受人生挑战的性格,成就了自己人生一个又一个的美丽乐章。全文用舒缓而亲切的语调娓娓道来,善于捕捉生活细节而入文,时而如拉家常般的亲切,时而又不乏理性的沉思,对于竞赛的场面描写也是扣人心弦,多姿多彩。当写到唐蕊这个女孩的性格特质时,作者的笔触平凡而细致,写人性的光彩,却不刻意拔高,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也反映出作者对报告文学文体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同时,主人公唐蕊作为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新一代青年,她成长道路的励志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同样突出了她成长的可借鉴意义,很好地传达了中国人、辽宁人身上的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气质。
  著名报告文学理论家李炳银认为:“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现实生活是报告文学的舞台、思想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文学艺术表达性是报告文学的翅膀。”辽宁报告文学作家在这几个向度上一直做着自我的努力,近年来有收获,也有失落。收获在于辽宁报告文学作家的选材视野在扩大,内容更丰富,也更敢于发问,这达到了过去所不及的程度;失落在于选材问题解决之后,在具体操作的环节上,还是表现出来一些驾驭文体或者说是艺术表现的问题。我们阅读一些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时,感觉它们都是带有冲击力的,文学的意味、反思的意味都比较浓重,作家的主体意识都表现得非常鲜明,介入感强。而这恰恰是辽宁报告文学所缺少的。我们东北有了好的题材,好的人物,怎样去把握,处理素材,必须在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上做文章,做好文体的实验,让人物、情节鲜活、跳脱出来,这是整个辽宁报告文学的共性问题。
  因此,报告文学,作为时代生活的样本,必需找到自己的发声点、着重点,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提升是它追求的终极目标,相信辽宁报告文学一定会迎接自己真正的春天!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