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新青年从支部书记做起
来源: | 作者:郭春雷  时间: 2019-12-02
  重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感触最深不是习近平同志在赴陕北知青中创造的“三个最”——“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而是他扎根陕北,入团、入党,从大队支部书记做起,带领梁家河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改天换地——他是真正的把读书修身和造福人民结合起来,既实践了毛泽东同志鼓励知识青年下乡的群众路线,也以“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店、打大口井、发展沼气”尝试了邓小平同志发展经济的新思路。
  据何毅亭同志回忆:1974年10月被推荐录取到延安大学后,整个大队就剩下他(习近平)一个知青了。1971-1974年,国家在北京“老三届”知青中招工、招干、招生、征兵,还有病退、困退的回京的,总计有25000多人,和习近平同志一起坚持到1975年的北京“老三届”知青,已经不足1000人,其中还有不少知青是因为已经与当地农民结婚而留下来的。
  面对艰苦的延安乡村,习近平同志选择的是勇敢担当、创造价值,而不是洁身自好、逃离苦难——这就是我党优秀干部,与普通知识青年和知识分子的本质区别。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通过留学和投资,放弃了自己的国籍、逃离了自己的祖国,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守着脚下的这片热土,并且用实际行动创造了大国崛起的新时代。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开始,就一直实践着这句话,他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融汇到全党干部和全国人民创造价值的伟大进程中,以厚植于中国土壤、体现着中国文化、中国创造和中国智慧的新型政党制度,为书写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中国贡献。
  新青年,总有旧情怀。15岁的习近平同志就赶赴父延安下乡,那时他是初中一年文化,在北京“老三届”中也是学历最低的,七年的知青生涯中他一直坚持读书思考、修身励志,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修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参照当年的知青回忆,实际上这一批所谓“知识青年”,大多数是很难名副其实的,他们的知识程度并不是那么突出,这一批回城之后,绝大多数也都从事着体力劳动。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所以邓小平同志开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恢复高考,尊重知识。习近平同志的七年读书劳作,不仅让他成为了真正的知识青年,也让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和基层干部。延安的父老乡亲,以其“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滋养了习近平同志的崇高政治理想,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咱们的父老乡亲才是最可爱、最可敬的那群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在继承父辈的同时,创造着新时代的历史,建设着伟大的中国,这一大好局面,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是分不开的;而在习近平同志这一领导核心的成长心路中,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涯,无疑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读书修身、发展经济、创造价值、回报人民,习近平同志为我党的中青年干部,做出了一个新鲜的好榜样,而一步一个脚印、坚守当前岗位,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个人实现价值的唯一出路。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