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青春韶华,不应虚度
来源: | 作者:吕 颖  时间: 2019-12-02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共19篇访谈稿整合而成,这种多个采访组、多角度的叙事,把习近平7年知青生活勾画的丰富而立体。梁家河7年,无疑是习近平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是他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地方。
  整本书读下来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最宝贵的三个品质是:爱读书、肯实干、知感恩。
  “爱读书”
  1975年,习近平经群众推荐、组织选派,有了上大学的机会。能够得到这个机会,除了出色的工作和群众的认可,还与他坚持读书学习密不可分。几乎所有回忆习近平知青生活的人都提到:他真的是爱看书。别人都睡觉了,他窑洞里的煤油灯还亮着;知青们去老乡家蹭饭,习近平却捧着书说:你们去吧,有什么吃的给我带一口回来就行;每次从外面回来,他的炕上都会多几本书。直至今日,习近平的讲话、著作,处处可见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画龙点睛,这样明显的“习式风格”,这些都离不开他持之以恒的读书积累。 
  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戴明回忆他和习近平都看过一部书,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书名虽然是“简编”,但实际是厚厚四大本。他和习近平都从头到尾认真地读过这部书。对戴明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于习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可以说,他的执政理念,他的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习近平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让我懂得,“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不可能深度理解精华内涵。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习近平那样联系个人成长去读书,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联系客观规律去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肯实干”
  1974年,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在办沼气,觉得可以解决农村烧柴老大难问题。为此,他耐心说服许多思想保守的社员,和大家一起探讨办沼气的好处。为了修好沼气池,他和其他大队代表亲自去四川学习沼气技术。这学习可不是走马观花、拍拍照发发朋友圈,几乎每个沼气池都要搭梯子下去看看,这池子是怎么挖、灰浆怎么调、进料出料口怎么设计……四十几天的学习归来,延川县在梁家河村等三个村子成立了沼气试点。没有沙子水泥,习近平就带着青年到十几里外去挖沙子、运水泥;池子漏水跑气,他就和技术员一块跳下去,清洗和修补沾满粪浆的池壁。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三个村子的沼气池先后产气点火,3个月时间就让家家都点上了沼气灯,震动了全县。延川县,也成为了全省办沼气的样板。
  不光是修沼气,群众需要什么,习近平就干什么,而且是踏踏实实地干。为了解决吃水困难问题,亲自带领村民打井,经常光着两条腿踩在冰冷的泥水里挖土;大队镰刀、锄头等劳动工具不足,就兴办铁业社,多打出来的铁具还能卖到供销社赚钱;耕地不够,就带大家打坝地;陆续办起来的还有缝纫社、磨坊、代销店……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镜头回到几十年前,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书的好干部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带头干事踏踏实实,为人处事公道正派。始终以身作则,先严格要求自己,再严格要求别人。多年以后,老书记梁玉明回忆到,不管近平做了多大官,自己从不因为个人的事儿给他找麻烦,两次给习近平写信求助,一次是给乡里通电,一次是给孩子们办学校。这两件事,习近平都在百忙之中多方联系,全力帮助解决。
  “知感恩”
  同在延川县的知青黑荫贵回忆,知青吃的粮食要从大队社员分配的粮食里拿出来,村民却从来不抱怨知青抢了自己的口粮,反而是觉得城里的娃娃来这里受罪吃苦,应该帮他们一把。不仅如此,老乡们还手把手教知青劳动,家中有了一点肉、操办喜事的时候都要邀请知青们来家里做客。老乡们对知青生活上照顾有加,思想上也从来不“看碟下菜”,疏远所谓成分不好的知青。在淳朴的陕北百姓眼里,干活好坏远比出身好坏更重要,虽然可能是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却十分尊重有知识、有文化的“好后生”。在那样的年代下,这样宝贵的品质,就像坚实的臂膀,为知青们撑起了一片晴天,一方厚土。
  正因为有这片天地的庇护,习近平等知青才敢放开手脚,正是有这方水土的厚爱,习近平才立志要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做更多的事,来回报他们。从这点来看,他就是一位知道“感恩”的“好后生”。我们现在很多青年,欠缺的就是这种“感恩”的品质,是谁培养了你,孕育了你,真到回报回馈那些帮助过教育过你的人或组织时,却变得 “白眼狼”起来。
  还有一件事,对于70年代的知青们来说,上大学是一个绝对可遇而不可求的奢望。文革后期,大中专院校开了从基层招收工农兵学员的“口子”,对于知青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1973年的下半年,雷平生和习近平说:自己打算去上大学。不料,习近平却对他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万一将来有什么变化,你可就上不了大学了”,面对雷平生的劝告,习近平却坦然地说:“走不了我就在这呆着吧,我本来就是个农民。”
  读到这里也让我非常感动,当时的习近平真的是把全部心思放在了陕北,放在了梁家河,和与他一起朝夕相处的乡亲们身上。他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已经决心把自己交给陕北的黄土地了。几十年后,已是党的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做十九大报告时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想他在梁家河彼时彼刻的那句肺腑之言,懂得感恩和回报,想为老百姓做点事,那就是习近平的初心。
  “年轻人多吃苦、多体验、对成长有很大好处”,“只有在基层受过苦,才会知道百姓们所思所想、所需所求”。看到这里想到了自己的挂职锻炼的经历,如果没有组织部对干部基层经历的要求,没有单位对我挂职工作的全面支持,也许我到目前都不会有这么难得的基层工作经历,也许还只是一个从大学毕业就直接进机关的“金丝雀”,基层事情“一问三不知”、啥啥都不懂,虽然我只在基层街道工作学习了两年,没能深入到更基层的乡村,但我想未来留给我们青年干部的机会还有很多。不走过场式地深扎到基层,对于我们这一代青年党员干部意义非凡,会让我们的工作思路更为开阔与务实,脚踏实地的工作是我们这代人最缺少的品质,缺的东西就应该想方设法地补回来,这便什么都还不晚。
  最后,我想引用十九大报告里的一段话作为我最后交流体会的总结,算是激励,更是自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