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省作协举办全省骨干作家提升“四力”教育实践培训班
来源:辽宁作家网 创联部 | 作者:  时间: 2019-06-13

培训班全体合影留念

学员认真听讲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授课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刘国强授课
  6月3日,由省作协主办的全省骨干作家培训班在大连理工大学开班,来自全省的50名骨干作家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培训。
  开班仪式上,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金方代表省作协党组作了开班动员,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引领行动,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于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的重要论述,以辽宁文学繁荣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确保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希望大家不负重托,努力学习、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我省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培训班以集中培训为主要形式,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著名作家刘国强就小说、报告文学的品读与创作进行了专题讲座,在旅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了现场教学,还采取了对话辅导、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培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省作协签约作家张艳荣、骨干作家郭少梅、于永铎、孙成文代表学员进行了发言,表示通过此次培训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文学知识,也懂得了作为文学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基层的文学创作者,要深入生活、走进百姓,了解百姓疾苦、倾听百姓声音;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时,要明辨是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用眼力发现生活,提炼生活中蕴含的真、善、美;要提高把所看、所思、所想用看得懂的形式、记得住的内容、留得下的方法进行创作、加工、提炼、升华的能力,做到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附学员发言:

张艳荣:文学给我们一双追求的翅膀
  习总书记讲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是的,我们的文学创作一直秉承着这样的宗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抒写。我们的文学作品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唱响时代凯歌,倡导爱国主义。辽宁作家协会是一个承载着无数作家放飞梦想、施展才华的地方,之所以我们的文学作品越来越丰富多彩且底蕴深厚,是与各位老师的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分不开的,在这里由衷的感谢我们辽宁作协的各位老师。本次培训班不仅是严谨的学习课堂、也是一场绚烂的文学的盛会,极大地鼓舞了我们作家及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也为我们作者与全国顶尖、著名的刊物主编和学识渊博的老师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犹如让我们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向着星光灿烂的梦想飞翔。
  读经典,弘扬民族文化。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讴歌祖国的辉煌成就,讲述中国故事。可以说,我的小说赶上了这个新时代,2018年我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作家,我的定点生活作品是长篇小说《繁花似锦》,小说以我的家乡盘锦得胜村发展变迁为背景,以小说人物命运为线索,以社会发展为故事构架,全面展现从农村到城镇的丰硕成果。《繁花似锦》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也是对我个人写作上的尝试和突破。坚守“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的创作理念,但愿艺术之花绽放在深厚的土壤之上。
  我以往的小说大多以战争和怀旧为主。在我的内心深处,也许真的潜伏着“英雄主义情结”,北方富饶的黑土地,天高地阔,确实能塑造人豪放的品格,这品格无法用语言来赞美和形容,带着黑土地的芳香,与生俱来,渗入骨髓,迎着北方凛冽的寒风自然绽放。在我心里,一直有一个人的阵地,孤独、寒冷、杀声震天,让人绝望,也让人希望。我心里时常有面旗帜,一直猎猎飘扬。我也总盼望着这块阵地上开满达拉香花,能带着冰碴开放,漫山遍野,肆意奔放。那达拉香花粉色花瓣,是用北方山谷冰清的泉水洗过,粉的一尘不染。粉成了雾,粉成了雨,粉成了水墨画,润然在天际,粉的令人激动不已、泪流满面。美国女作家威尔迪曾说:小说的生命来源于地域。在我们写战争的时候,不用总盯着惨烈的战争场景,应该重新审视战争。像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沉静如海》都是写二战的,你看见战争场景的支离破碎了吗,但战争带来的创痛却表现的淋漓尽致,发人深思。
  通过这次系统的授课和拓展学习,受益匪浅,我们不仅学到了文学知识,也懂得了作为文学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还是报告文学,在辽宁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枝一叶总关情,像春风,散发着无穷的力量。
  时代呼唤文学精品,在和平的新时代,作家也要有居安思危的紧迫感,在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作品《复活》中寻找社会担当。我们的文学作品也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魄和追求。
  亲爱的同学们,三天的学习,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一样是“恰同学少年”,因为文学的春天永远年轻美丽、风华正茂。当有一天回忆今夕,“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这里扬帆起航,用对新时代的满腔热情,抒写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复兴的精彩华章。
 

郭少梅:写有灵魂的作品,做有灵魂的作家
  本届学习班的举办恰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7周年,又逢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学乃至文化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之际,作为基层作家代表参加本次学习,我感到十分激动。通过这次学习,我也感到文学的使命是光荣的,文学创作者的责任是重大的。对此,我发表如下感言:我的发言总题目是《写有灵魂的作品,做有灵魂的作家》
  大家都知道,作家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对人类灵魂的影响和建设不言而喻,作为这其中的一员,我感到既光荣又责任重大。
  我已经从事文学创作二十年了,虽然创作成绩一直不突出,但我一直在坚守。有时候,我会自问,我坚守的原因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文学在心中的神圣,它有一种感召力,如信仰般一样支撑着我走下去。本次参加这次培训,更加坚定了我写作的信心,坚实了我写作的脚步,我会一直坚守我写作的初衷,那就是做有灵魂的作家,写有灵魂的作品,坚持纯文学创作。
  2019年8期《求是》杂志上刊登习总书记的最新署名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他在这篇文章中说,“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
  对这段论述,我的感触颇深:没有灵魂的创作是没有根基的创作,是无水之源;没有灵魂的作品是没有根基的作品,是无本之木。
  有了灵魂又不能混乱,创作不能混乱。中国从新中国走向新时期,如今又从新时期走向新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行为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的大门,中国的意识形态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纷乱的局面,各种社会现象五花八门,各种社会行为林林总总,这些现象与行为中有精华有糟粕,鱼龙混杂。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作家,作为一个民族精神与灵魂的引领者,必须把握时代方向,摸好时代的脉搏,始终保持清醒的创作方向,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引领广大青年作家走同时代、人民相结合的广阔道路,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切实提高每一个创作者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
  对于这“四力”,我的理解是:
  “脚力”,是走到人民群众当中去,走到社会生活当中去,走到时代的最前沿,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走紧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这是一条有灵魂的道路,只有走这条道路,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作品。
  “眼力”,是多观察、多发现、多留意、多体会,我们不光要用身体之眼,更要用灵魂之眼,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多了解人民疾苦,多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紧扣时代脉博的强劲之音,发现最动人的时代旋律。
  “脑力”,是多思考,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特征,中国现在正以让整个世界震惊的速度向前发展,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一个作家的发现与思考,决定了他创作的高度与深度,没有了对时代的发现与思考,作品的灵魂深度就会大打折扣,它对于时代与人民的指导性就会削弱,而我个人认为,这种发现与思考一定要带有批判的眼光,这是对作品负责,更是对处于这个时代的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这也正应合了总书记所提出的“作家和作品的责任担当意识”。
  “笔力”,是多写作。将自己的发现、所思所想付诸笔端,用美好的作品感染人,用有力量的作品鼓舞人,用有温度的作品温暖人,这才能完成一个作家的光荣使命。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一个作家基本的“能力”,只有将这“四力”完美结合,才能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才能写出有灵魂的作品,才是一个无愧于国家与民族的有灵魂的作家!
  最后,祝大家满载这次学习丰硕成果,找到各自灵魂的香气,携一路芬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于永铎:加强“四力”认识努力书写新时代
  很荣幸能参加辽宁省骨干作家培训班学习,两天来的紧张学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提出的“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文学创作实践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之余,有机会认识省内这么多的老师和朋友,也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如果说还有什么建议,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活动应该多搞一些,让我这样的草根作者能有机会和更多的前辈作家认识,多听听老师们的课,多长些见识。
  从事文学创作有些年了,结合领会总书记的“四力”号召,我也有一些心得体会,在这里,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予指正。
  多年的学习和创作,我对文学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我认为文学就是触动人灵魂的工具。无论承认与否,文学是有立场的,文学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也就是说,作家都是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主观立场。很长一段时间,我喜欢追求文本的精妙、喜欢标新立异。回过头看,就我个人来说,确实有些过了,钻进了牛角尖里,创作状态严重下滑。后来,我想到了要改变这种状态,不能总这么闷着,要走出书斋,把自己的格局放大一些。我想到了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念向现实主义贴近一些,向现实主义文学学习,博采现实主义文学的精华。这期间,我重新阅读了一些经典作品,和以往读过的现代主义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我找到了一个途径,坚守现代主义作品创作技巧的同时,大胆学习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我认为这是一条可行的道路,我的文学创作状态一下子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最近我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发表的长篇小说《蓝湾之上》就是这样的尝试的结果。
  3年前,我开始构思这部小说的时候,虽然完全是虚构的作品,我却有了极其扎实的案头工作和采访,除却我本人有着十多年的开发区的工作经历,我还采访了多位开发区的老领导,老工程师,老渔民,以及第一代的产业工人。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早晚都蹲在社区里和人聊天,我得到了大量的一手材料,书中的人物在我心里已经栩栩如生了。
  《蓝湾之上》是一部虚构作品,虽然我采访了那么多的人物,但是,书中却没有一个细节是真实的。书中的每个细节都是在生活的基础上的再塑造。我采用多线条模块化的解构,用20万字将1982年到当下的一代人的成长经历表述了出来。《蓝湾之上》之所以能得到一些好评,我认为和我在写作这部书的时候的深入扎实的采访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深入生活也是总书记提到的“四力”中的眼力和脚力。可以说,没有扎实的采访,这部作品一定达不到现在的状态。
  说起“脚力”、“眼力”,我有一些发言权。4年前,我应公安部边防局文联的邀请,只身去黑龙江中俄边境线,采访一对儿戍边10年之久的夫妻。不仔细观察,也看不出什么他们的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对儿夫妻每天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到边境线巡逻,回来吃饭,睡觉,再加上一条,冬天时不被严寒冻死。如果你知道他们常年在零下40度的边防线上值守,你就会对这对儿夫妻的忠贞的爱国精神感动的。
  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我走了1000多公里,采访了100多名边疆军民,将黑龙江中俄边境线的风土人情及文化背景做了充分的了解,后来,我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洛古河畔红豆红》,这部作品出版后受到中央军委的好评,据公安部边防局文联的同志透露,习总书记也在表彰英模大会上翻看了这部书。本书的主人公被中央军委评为1等功。《洛古河畔红豆红》这部书被全国各地许多图书馆推荐为时代好书。因为成功地写了这部作品,我得到了公安部边防局文联的认可,不久,边防局文联邀请我到云南去采访中缅边境线上的边防官兵们的缉毒斗争。我在中缅边境线行走了40多天,走了3000多公里,我掉了整整20斤的体重。我们走了几十个寨子,采访了两百多名边疆军民,还有毒贩,我被参加缉毒斗争的边防武警官兵深深地感动着,为了祖国的安宁,他们吃了太多的苦,有的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些战士都是90后,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城市兵家境很好,有的是大学生。在和平年代,他们坚守国门,冒着生命的危险缉毒,这样的精神确实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表述的,我亲眼见过一个小队的战士,他们在山上埋伏了20多天,下山的时候,衣服上都长了苔藓。我觉得在这些可爱的人的面前,只有不停地记录,只有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可以了。
  走出书斋,到火热的生活中去。通过学习总书记的“四力”号召,我对未来的文学创作更加有信心,我认为这条路子是对的,今后,我要注意增强“脚力”,坚持始终在路上的精神,真正做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我相信只要“脚力”到位,才能写出与时代相符合的作品。同时,还要增强“眼力”,睁大双眼看世界,看得清、看得远。强化“笔力”,让自己的文学创作不断地贴近新时代。
 

孙成文:增强“四力”,讴歌时代和人民
  习总书记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如何解决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21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为我们思想战线的工作者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更为我们作家指明了文学创作的方向。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曾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也曾说过:“力行而后知之真”。“一勤天下无难事”。人勤腿勤,是作家的基本功之一。范长江行走大半个中国,写出《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柳青扎根皇甫村十余年,这才有《创业史》这部文学巨著。作家只有“走基层”“下生活”,深入人民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写出既鲜活又厚实的作品。我省作家刘国强老师正是因为深入生活,亲身感受罗布泊环境的恶劣和不宜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站在在国家能源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背景上,采用了鲜明的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创作出了罗钾人创业之艰辛的经历和百般磨难后的发展,呈现一派兴旺蓬勃的景象的报告文学《罗布泊新歌》。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增强眼力,就要眼光敏锐、眼界开阔,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练就一双慧眼和“毒眼”,才能捕捉到“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素材,才能在平凡琐碎的日子里发现生活之美,才能穿透重重迷雾找到华山一条道。
  多想多思,增强脑力。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华报》题词“多想”,鼓励创作者们多动脑、多分析。处身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时代,更需要掌握去伪存真的本领,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夫,用对信息精准的分析判断,在众声喧哗、乱云飞渡中直捣黄龙,探骊得珠。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这是对作家的美誉;茅盾说:“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我认为,文学创作者要从自身做起,练好内功,沉静下来,到生活中寻找作品里需要的素材,在人物所处的环境、生存状态、精神世界里去和他们共呼吸,体验生活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生活的态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须含有精神境界的美,要有永恒的情、浩荡的气,通过主题内涵、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容纳深刻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同时,要包含历史、文化、人性,要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不会过时的作品。
  非凡脚力出眼力,勤想多思著华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既是构成本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本领能力的方法路径。“四力”是既层层递进、互相促进又互相支撑、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好脚力做为保障,眼力、脑力、笔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好眼力这个重要前提,脑力、笔力往往就没有用武之地,就展示不出好脑力、好笔力,好脚力也无法表现;好脑力则居于核心地位,没有好脑力就没有好笔力,并很可能浪费了好脚力、好眼力;好笔力是“四力”最重要的直观表现,没有好笔力这个关键,就无法很好地传染群众、影响群众、争取群众、凝聚力量。记得作家路遥的一句话: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精神追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观察时势,用头脑萃取精华,用笔墨抒写时代,在新时代展现出新风采。文艺作品的推出要经历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文艺作品能否成功,要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我们要扑下身子,让自己远离浮躁,扎实踏在大地上,到人民中去了解人民,用自己的作品抒发人民的情感。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基层的文学创作者,要深入生活、走进百姓,了解百姓疾苦、倾听百姓声音;在深入生活时要善于发现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时,要明辨是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用眼力发现生活,提炼生活中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在深入群众的工作中,对所发现的问题要多思多想、善思善想、深思深想,对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要提高把所看、所思、所想用看得懂的形式、记得住的内容、留得下的方法进行创作、加工、提炼、升华的能力,做到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最后就让我借用习总书记2019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与大家共勉: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