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工业题材的新时代书写
——评刘国强报告文学《雄风北来》
来源:《艺术广角》2024年第4期 | 作者:冯 静  时间: 2024-11-15

  摘要:《雄风北来》作为新时代的一部报告文学,彰显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原则,真实地再现了辽宁工业领域发展的一些侧面,同读者共同见证了辽宁红色六地之一“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发展历程。作者主要从准确定位创作视野、发展史观与博大情怀、人物形象内涵转向丰富三个方面展现了新时代工业题材书写的新特点。

  关键词:工业题材;新时代;刘国强;报告文学


  大工匠、钢铁、煤矿、机床等工业经济用词频繁出现在20世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题材文学作品中,甚至一度出现了改革文学思潮,至今,《乔厂长上任记》依旧是中国当代文学长廊中的典型作品。新世纪以来,工业题材作品的外延不断扩大,关注农民工和下岗工人的打工文学被纳入广义的工业题材中。这其中更多的是底层苦难的叙述和偏重人物情感的表达,而较少将背后的工业经济实体作为主要书写对象加以观照。《雄风北来》作为一部新时代的报告文学,本着彰显新闻性和叙事性的原则,真实地再现了辽宁工业领域发展的一些侧面,同读者共同见证了辽宁红色“六地”之一“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发展历程。六个叙述主体仿佛辽宁这颗璀璨钻石众多切面中的一部分,折射出辽宁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之光。

  一、准确定位创作视野

  谈到工业题材,人们头脑中可能会很自然地跳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词汇,似乎工业、钢铁等与东北之间天然具有某种联系,而“老”字恰恰体现了东北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所作的最早的贡献。大量报告文学再现了历史中那段火红的岁月,如《寄自九号高炉》《王秀兰和姐妹们》《老孟泰的故事》等。而当国家战略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人们透过众多的工业题材创作又将视角定位在辽宁省省会沈阳市的一个区——铁西区。沈阳铁西作为一个工业符号成为众多“80后”作家回望的家园,从“铁西三剑客”到“东北文艺复兴”,更多作家为铁西唱出工业时代的挽歌。确实,从小说、报告文学、诗歌到影视作品,书写工业经济是辽宁的文艺特色。刘国强的《雄风北来》就将叙述的视角选在了东北的一个省份——辽宁省。当然,辽宁的工业发展涵盖不了整个东北,但也绝不是一个铁西能囊括的。不过,辽宁确实是使工业成为东北经济发展代表最具说明力的证明。作者在序章里说:

  “辽老大”这支“威武之师”曾经那样令世人羡慕,名扬海内外!辽宁的英雄儿女在东北,不,在中国,在世界,曾以独特的豪迈、智慧和劳动成果著称于世,第一枚国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第一艘万吨远洋巨轮、第一炉不锈钢水……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在辽宁诞生!以创造无数个“世界第一”,填补太多的产业空白,产生无数的先进典型,树起无数的行业标杆,为新中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有着“共和国工业长子”“共和国装备部”的出色贡献,傲然立于中华民族之林。[1]

  作家书写了六个经济实体,通过一个个人物形象、一段段故事描摹了辽宁这个曾经的“长子”形象在新时代的嬗变。作品整体叙事大开大合,没有拘泥于描写铁西的早期工业,而是在新时代经济发展、现代管理理念视域下重新审视“辽老大”的坚守与不易。辽宁可能不再具备“长子”风范,但辽宁人依然有“长子”情结,不抱怨、不埋怨,辽宁的经济实体更是像家里的长子一样守在辽宁,助力经济发展,成为中流砥柱。

  纵观辽宁的工业发展,煤炭和钢铁是当之无愧的两大支柱产业,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规划中,辽宁建设煤矿项目占全国的32%,产能占45%。随着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粗放式发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可以说作家将集约发展的内生动力展现了出来,体现出辽宁“长子”的负重前行。辽宁能源集团正是在前锋陈友联、中场李连祥、后卫孙杰的高效配合下赢得一次次的比赛,化解一次次的险情。辽宁本溪钢铁公司的“三剑客”也是出手不凡,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辽宁本钢扎实的技术支撑和创新之魂。本钢人乃至辽宁人的骄傲是伴随新中国成立由来已久的:“新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支枪、第一门炮、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台发电机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艘潜艇等诸多个‘第一’当中,都使用了本钢的钢材。”

  作者选取的辽宁经济实体确实值得大书特书,不过不难看出作者本意并非“提当年勇”,而是书写在新时代发展机遇下,这些作出贡献的“老大哥”们焕发了新的活力,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下科学发展。曾经的辉煌不是前进的思想包袱,而是前行中无坚不摧的指路明灯。

  除了这些早期工业类型,作家还书写了辽宁农业、渔业领域等主要经济实体的发展历程,显示了作者对辽宁经济发展全貌和特色产业的准确把握。因为,只有钢铁和煤矿发展的辽宁经济是不完整的,“禾丰”商标和“国字号”的辽渔集团代表了辽宁新时代的发展样貌。作者的采访足迹暗合了辽宁的经济发展格局,浓缩了辽宁新时代的发展,视野构筑宏大,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辽宁多行业多领域的经济发展图谱。

  二、发展史观与博大情怀

  《雄风北来》这部报告文学作品记载了辽宁经济实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历程,辽宁本钢和辽宁能源集团呈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典型的经济实体发展状态,大连大杨集团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服装行业的代表,同时这六家实体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辽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有人这样评价沈阳市铁西区曾经的工业辉煌:“一座工人村,半部工业史。”[2]如果再加上辽宁本钢和辽宁能源集团,那么足以构建整部工业史。辽宁本钢创建于1905年,作者通过对“三剑客”的刻画,展现了百年大厂全面、立体的发展历史。“1982年,刚满30岁的郭英杰”,“2000年,本钢炼铁厂冷烧工程施工时”调试设备的罗佳全,“80后”博士后刘宏亮,这个人物的选取作者自谦是“因版面所限,我只好压抑着不能施展身手的遗憾‘抓阄’,随手抓出三个人物”。其实不难看出作者的匠心,除了“三剑客”从事的业务工作有差别之外,这三个人物形象都是辽宁本钢发展史上的典型人物。只有典型人物立起来了,典型环境才具有可以言说的广泛空间。在书写辽宁能源集团的发展沿革中,作者又通过前锋、中场、后卫这样形象的比喻刻画了三个关键人物形象。不同于本钢的老中青人物代表,能源集团是“一人踢全场”,这三个人物见证了能源集团采煤、安全保障和技术维修等攸关生命的关键时刻。

  如果说辽宁本钢和能源集团发展史同步于新中国发展的历史,代表了辽宁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那么作者除了写出了辽宁各行业的发展,还刻画了我国整个服装行业、远洋渔业、农牧饲料等行业的艰难发展历程,这些透露出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国家经济发展兴衰的关切。

  对大连大杨集团的描绘书写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兴衰史。作者题目设为《东方“霸王花”》,写的正是大连大杨集团创始人李桂莲,而大杨集团的前身杨树房服装厂成立于1979年,正是趁着中国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良好契机,李桂莲抓住了机遇。服装行业的外贸加工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而开拓的新领域,李桂莲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功在20世纪80年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正是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大杨集团也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缩影,安徽省凤阳县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松绑了土地和土地上的农民;李桂莲让农村妇女利用家里的缝纫机成了改革开放后服装厂的工人,这些妇女真正顶起了半边天。

  辽渔集团的前身辽渔公司成立于1945年,经过77年岁月的洗礼,经历过转制、合并、出售、国企“混改”,辽渔可谓见证了我国远洋渔业乃至国有企业的发展变迁。作者写道:“一茬茬老人退了、新人再上,一条条船沉没了、新船再来,一个个事故消逝了、新事故仍在威胁,辽渔人前赴后继,仍在与台风搏斗、与恶浪搏斗、与洋流搏斗,与野蛮的鲨鱼、鲸鱼搏斗,与各种各样突发的潜伏危险搏斗……”辽渔人搏斗的背后是祖国的发展,“一条捕捞船就是一个流动的祖国,船到哪国旗到哪”。我国的海洋战略少不了国字号的辽渔集团。在捕捞南极磷虾的科研项目上,辽渔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我国的南极海上捕捞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国在南极拥有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象征。我国南极海上捕捞活动的历史上将有辽渔集团浓墨重彩的一笔。

  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雄风北来》描述的经济实体中算是历史比较短的,成立才20多年,但禾丰牧业为我国饲料工业和畜牧业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是具有历史跨越性的。这从《禾丰宣言》中就可以看出,最初创办禾丰的目的是“打破外国企业垄断,创民族饲料品牌”;1995年底立下了“服务于中国畜牧饲料业,节省资源,造福人类社会”的目标;后来又根据国际国内新形势,加了“促进食品安全”一项。也许从禾丰与荷兰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德赫斯的合作中能看出我国饲料工业的强大底气。德赫斯是全球饲料行业的领军企业,与禾丰的预期合作目标是德赫斯要控股或成为第一大股东,禾丰是德赫斯集团的一部分。禾丰董事长金卫东据理力争,最终靠禾丰这些年强大的发展实力说服德赫斯入股15%,成为小股东。禾丰与国际接轨,我国的饲料工业也将在强手之间的对抗与合作中强烈冲击世界饲料企业的格局。

  三、人物形象内涵转向丰富

  刘国强的很多作品,包括《祖国至上》《罗布泊新歌》等都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功夫颇深,无论是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还是外貌、语言、动作的描摹都能完美再现生动的人物形象,《雄风北来》也不例外。不同于传记文学中以传主为主线的写法,《雄风北来》将众多的人物置于六个经济实体中,共同展现了辽宁工业发展的时代印记。

  《雄风北来》中的工业人物形象更贴合新时代的主题,关注到了企业家们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管理理念。作者说大杨集团掌舵人李桂莲的岗位从妇女主任到董事长的过程,只有魄力和“霸王花”的果敢是远远不够的。李桂莲的管理战略就是“在最好的时候开始改”。李桂莲从公司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引进年轻人才,组建“新生代委员会”,培养高科技管理团队。通过“单裁转型”投入“智能化”生产线,大杨已经实现了80%智能化,AVG机器人负责运送物料。高智能化的运转体现了新时代服装企业的与时俱进。同样的,禾丰牧业取得的傲人成绩也同董事长金卫东坚持现代管理理念密不可分。金卫东首先以身作则,为了同国际接轨,更好地同外国客户交流,他号召全公司人员学英语,做到不用翻译,直接交流。为了公司长远发展,他还辞去集团总裁职务,在分公司担任经理。有了金卫东带头,其他高管们也将公司人事发展纳入整体战略布局,主动退居二线,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发展。金卫东还带头扩股,稀释自己的股份。大杨集团和禾丰牧业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它们已经是我国同类企业的佼佼者,即使他们的领头人按部就班,也不会落后很多。但恰恰是他们这种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才使我省的这两个优秀企业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也进入了作者的创作视野。

  提到工业题材,技术工人、大工匠曾是我们颇为熟悉的一类人物形象。在“‘乾坤’掌中握”这一章节中,这些人物形象又多了很多引领科技的意味,充满新时代的气息。“80后”汽车研发专家赵晓亮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经引领中华尊驰和骏捷车型成为国内首次成功装配ESP的典范。清华大学毕业的骄子回到家乡贡献所学,主攻车身稳定性控制系统。经过攻关课题、反复试验场测试,赵晓亮和他的团队攀登上了这座技术高峰,为国家填补了技术空白。孙忠军是设备主管,各种设备的技术问题最终都汇总给他。从1998年的PLC单元网络通信异常到2001年的机器人程序运行不了,他一次次地解决迎面而来的大大小小难题。孙忠军从一个技校毕业的学生成长为汽车公司的“技术大拿”,建立了孙忠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池贵义身上还依然能看到曾经东北大工匠的影子:“他的手是眼睛,是卡尺,也是精确的验算器。经他摸过的产品、校正的活,检测仪兴奋,师傅放心,同行羡慕。”技校毕业的池贵义钣金技术都是练出来的,在别人不爱干的空余时间、在别人嘲笑这是笨活的同时,池贵义已经走在了提速自动化生产线的前沿,他的“笨招”经过革新,每天多生产5台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打破成规电脑生产线的大胆想法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由多年的技术钻研而成的。这种“中国自信”在他到埃及工作时也帮助工人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本钢“三剑客”之一的“80后”博士后刘宏亮带领的团队研制出新钢种,并开始按合同供货,受到德国专家的称赞。刘宏亮在研制管线钢的时候发明了“相变控制间歇式冷却技术”,还获得了辽宁省科技大奖。时代在进步,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辽宁经济实体的科技引领更是迫在眉睫,有这些坚守技术创新的科技人才,辽宁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雄风北来”中“雄”体现了辽宁人敢打敢拼的精神和不服输的勇气,但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能看到辽宁人身上柔软和深情的一面,人物形象立体。“能源主力”这章中的人物关涉国家在新时代最为关注的安全生产问题,这其中满怀着技术工人对工友生命的尊重。沈煤集团的陈友联始终把安全和质量放在首位,只有提高安全采矿的技术含量,才能避免更多的意外发生。李连祥视每个矿工灯是向日葵,而煤炭就是中心的太阳,所有矿工围绕煤炭转就好像向日葵每日向着太阳一样。大兴煤矿综检车间电气副主任孙杰利用多年的“综机神医”经验“救活”了停止工作的主力工作面电牵引采煤机,保证了老百姓每时每刻享受到从地层深处送上来的能源。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使得读者更多了解到地层深处工作的不易。本溪钢铁公司的郭英杰负责试制新产品,在他的带领下,技术团队研发出多种钢种,有的还获得了国家级奖项。这样一个整日与钢打交道的人,却是全厂最热心的人。当工人家里有白事,在还未有殡仪馆的那些年,都是郭英杰亲手帮老人穿衣、整理容貌,还谢绝报酬,连颗烟都不抽。“郭英杰当班长12年,从来没比工人多拿过一分钱奖金。按规定,工人们可拿系数1.0,郭英杰可拿1.21.3,他从未这样做。”本钢机电安装工程公司调控班班长罗佳全是个好师傅,他不屑自古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对于年轻人从来都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我所掌握的技术,是企业培养出来的,不是我个人的。这些技术不能失传,也不能从我这里断代了。我就是要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所有技术、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这种胸襟是对于行业的热爱和对企业的责任使然。

  如作者所说:“人们往往只向鲜花投去敬慕的眼神,却很少知道她卑微的出处。”这些幕后的英雄铸就了辽宁辉煌的工业交响曲,成为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的排头兵。

  【作者简介】

  冯静: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1]刘国强:《雄风北来》,春风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文本相关引用均出自该书,不再一一注明。

  [2]柳迦柔:《一座工人村半部工业史——读张瑞〈圣地工人村〉有感》http://news.sohu.com/a/502637004_120160891。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