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颁给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这意味着AI正迅速深入到基础科学领域,并相当大程度改变了基础科学的研究范式和理论系统。值得玩味的是,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韩国女作家韩江,瑞典文学院认为其文学作品有“对身体和灵魂、生与死的连接独特的认知”,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
技术与人文,是每个时代都绕不开的话题。“技术奇点”日渐逼近,认真思考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和其发展轨迹,思考机器学习与人的主体性、具身经验之间的关系,才能清晰地看到,人工智能对文学艺术创作究竟有何“神力”。
当我们谈论AI时,通常指的是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系统。这项技术最初受到大脑结构的启发。我们的大脑中,近百亿神经元细胞彼此连接,组成加工信息的神经网络。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名为知觉、情绪、决策和意识的诸多精神活动自大脑中涌现而出。在人工神经网络中,神经元由“权重”各不相同的计算节点表示。这些节点通过彼此间的连接相互通信,而且这些连接的强度会随着运算而变化。比如在神经网络的训练学习中,同时活跃的节点之间会形成更强更稳固的连接。20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就是从1980年代开始对人工神经网络进行了重要的理论研究。
如今,基于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卷积神经网络人工智能已经有了革命式的发展。从棋艺独步天下的“阿法狗(AlphaGo)”到以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AI),AI的发展一再冲击人类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很多人开始担忧科幻小说中描述的“技术奇点”是否真的快要到来了。其实,“技术奇点”已经到来,只是尚未均匀扩散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罢了。比如围棋领域已经进入“后奇点时代”。AlphaGo的强悍棋艺已非人力所能及,而彻底抛弃人类棋谱从零自学成才的AlphaZero更进一步将围棋彻底带入人类未曾设想的玄妙之境。如今的人类棋手,已经开始将解读AI棋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看待。
在艺术创作领域,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在近些年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其发展势头之迅猛让人类社会始料未及,以至于人类对其进行的手动伦理对齐,已经成为了研发环节中的“拖后腿”步骤。如果围棋还只是方寸之间的智力游戏,那么对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海量文化内容创作来说,AI究竟会怎样影响人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了解一下本届诺贝尔化学奖为何颁给蛋白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学家。作为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无数种蛋白质分子在生物体内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们控制和驱动着生物体内所有的化学反应,还充当着激素、信号物质、抗体和不同组织的组成部分。而所有这些蛋白质,几乎都是由20种不同氨基酸排列组成的。可以说,蛋白质就是一首首用20个氨基酸“字母”写就的生命诗篇。但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长链需要以特定的方式折叠成三维结构才能发挥功能。自19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一直试图根据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的结构,但这种预测极为困难,甚至一度被认为不可能。
然而,在2020年出现了一款与AlphaGo“师出同门”的AI模型——AlphaFold2,为这一难题带来了本质性的突破。借助该模型,研究者们能够仅凭氨基酸序列信息,就预测人类已发现的几乎所有2亿种蛋白质的结构。自此至2024年,AlphaFold2已被来自190个国家的200多万人使用。通过这一工具,人类可以从零开始书写并模拟自然界中从未存在过的蛋白质,再评估其可能的功能。AlphaFold2为以后的生物医学发展带来了极大帮助。而它根据氨基酸序列对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准确预测,又何尝不是一种超越人力的“创作”呢?
对于文艺创作而言,相似的情况也已降临。迅猛发展的AI对写作、绘画、音乐等诸多艺术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创作便利。对绘画技巧一无所知的动漫爱好者,可以用图片生成软件画出动漫人物“关公战秦琼”的同人插画;曾经有过乐队梦想的音乐爱好者,也能用AI演绎自己心中的激情旋律。同样在写作领域,文学爱好者可以通过不断给予AI提示(prompt),将心中的诗情画意工整优美地娓娓道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AI创作的艺术品将越来越完整和精妙,甚至如同AlphaGo在围棋中所展现的那样,最终超越人类穷尽一生所能掌握的极限。
那么,属于人类的艺术会就此消亡吗?我的答案是会,也不会。
一方面,传统艺术创作所注重的表达技艺有可能会逐渐失去往日的地位。是否天生具备一支生花妙笔,将不再成为衡量一个人艺术天赋的关键。只要有足够的用户提示和相关数据库,人类的任何艺术风格在理论上都可以被AI复制甚至超越,而且与这些手法、流派在人类看来是否抽象晦涩无关。
此外,近年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表明,虽然目前人们依然会倾向于下意识地将自认拙劣的艺术作品视为AI粗制滥造的结果,但如果事先告知作品来自于人类还是AI,那么这种偏见就会几乎消失。可见人类对AI创作的心理偏见也并非牢不可破。因此,试图依靠表达方式的迭代创新来跑赢AI,无异于让骏马与汽车赛跑,即便可以勉力领先一时,也几乎注定无以为继。在创作技术层面,人类被AI超越只是时间问题。
但另一方面,人类本身作为艺术的审美主体,却从未如此重要。和科幻小说中高度拟人AI不同,现实中的AI都是针对特定任务训练的“专家系统”,并不具备作为行为主体的独立性。AlphaGo和AlphaZero的卓绝棋艺如果脱离了人类的价值注视,就会完全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它们并不在乎围棋本身,你把它们断电甚至砸毁都不会听到半句怨言。同样,GAI的生成内容如果没有人类观赏,那也就变成了纯粹的电力浪费行为。
与之相伴的,将会是艺术创作的高度私人化。“一对一”的个人定制和私域创作将随着GAI所提供的巨大技术便利而兴起。个人化的创作将会异军突起,作者、读者的身份将会混合和模糊。甚至,经过高度适应化调教的AI,将会成为严丝合缝贴合每一个独立用户个人特质的“数字伴生”,其所言所语都将无限趋向使用者的个人要求与喜好。
如果说,曾经的作品是创作者与芸芸众生展开对话的一本“小说”,那么AI时代的私人创作,将是寄给镜中故我的一封“情书”。
但是,AI依然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冲击人类的主体性。从科学的角度看,AI至今并不具备独立产生自我意识的迹象。哪怕是看似能说会道的GPT,其基本原理也只是一个对人类自然语言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瞎话生成器”,很难说它对自己所说的东西有理解。但就是这样无情无欲的“人工智障”,如果使用不当,一样会以另一种方式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
眼下,我们真正要担心的不是AI自身的失控,而是人类对AI运用的失控。就如同机车淘汰了牛马一样,AI在很多工作领域对人类的淘汰是完全可以提前预见的。如果人类贸然以现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大规模应用AI,那么最后很可能会因为“软硬件不兼容”造成剧烈的社会动荡。
因此,对AI浪潮下个人命运的审视与关怀,将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焦点。而社会形态变化的基础,则是社会大众在思想上的启蒙。为时代发声的重任,已然落在了这一代“公共创作者”的肩上。甚至于,利用AI自身创作这一主题的作品,也将会成为一种带有某种自指性的艺术试验。
表达和创作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用AI所创造的一切,都将是我们自己的倒影。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下一篇:手稿研究空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