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的思想指针
来源:北京文艺观察 | 作者:  时间: 2024-10-22

​  编者按   新时代文艺发端于党的十八大,以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为重要标志,至今算来,已整整十年。新时代文艺,意味着文艺领域的大变革,也真正开辟了中国文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期特稿旨在展现新时代中国文艺在这不平凡的十年里走过的光辉历程。集结在《北京文艺评论》(第一期)特稿栏目的诸篇文章集中呈现了老中青三代学人,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梳理的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多方面成就,其中,文学和电影显然构成了文艺的重中之重。这里既有独具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问题探讨、小说创作局面分析和电影生产发展介绍,也不乏对新时代究竟“新”在哪里的独特思考和追问。正所谓“慷慨十年长剑在,登楼一笑暮山横”,从2014到2024,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十年,是不平凡的十年,有成就也留有问题,有希望更引人思考。本期推送白烨老师的《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的思想指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新时代文学记感》一文,以飨读者。


  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的思想指针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新时代文学记感

  白烨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这一重要讲话就当前和今后文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阐述了新观点、新论断,提出了党对文艺工作的新希望、新要求,为走进新的历史方位的新时代文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引和重要的行动依循。

  新思想带来新气象,新时代铸就新辉煌。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系列重要文艺论述精神的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取得丰硕成果。”[2]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展望中国文艺的未来发展时指出:“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十年来,文艺发展的历史进程,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都充分证明在习近平文艺讲话和文艺论述的思想指引和精神激励下,文艺创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文艺发展不断呈现新的气象,文艺事业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正在日益形成,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的宏伟目标正在一步步迫近。这样的日新月异的文坛盛景,用宋代诗人杨万里描述西湖盛夏美景的著名诗句来形容再合适不过,那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

  民族复兴需要文化繁荣,时代前行需要文艺号角,这样两个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先展开论述和着重予以强调的。由此,他郑重提出:“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并殷切希望“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艺的地位的高度首肯,对于文艺的作用的殷切期待,对广大作家艺术家充分认识文艺的特殊功用,深刻领会文艺创作的时代责任,都有重要的思想启迪和极大的精神激励作用。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升华,责任与使命的进而明确与强化,体现在新时代的文学创作中,主要表现为时代生活的潮动成为作家的立足点,民族复兴的主题成为创作的主旋律,这在报告文学创作领域显现得最为突出和鲜明。

  紧贴时代生活,书写民族复兴,一直是报告文学创作坚持不懈的创作重心。新时代中,一系列重大的时间节点接踵而来,使得书写重大题材、表现重大主题的报告文学力作不断涌现,多点开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风险挑战,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推出大量优秀作品,开展系列文艺活动,发挥了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3]

  以报告文学为例,与主题创作有关的写作在一个时期较为集中,而且向着多个方向延伸,并在作家们锲而不舍又专精覃思的努力之下,各类题材与主题的优秀作品接踵而来,络绎不绝。如表现创党历史与建党伟业的《革命者》《孕育》《天晓——1921》《红船启航》《望道》《信仰》《靠山》《乳娘》等;反映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与重大成就的《浦东史诗》《为什么是深圳》《快递中国》《最好的时代》《敢为天下先:中国航展二十年》《东方大港》《大道》《远方的山水》等;书写科技成就与重大工程的《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大机车》《中国机器人》《中国北斗》《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大桥》《国家责任》《国家至上》《强国记》等;描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乡村国是》《塘约道路》《出泥淖记》《悬崖村》《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人间正是艳阳天》《下庄村的道路》《山海闽东》《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金青稞》《江山如此多娇》《幸福的旋律》《新山乡巨变》《神山星火》等;状写英模人物与时代楷模的《山神》《张富清传》《袁隆平的世界》《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农民院士》《脚印——人民英雄麦贤得》《张桂梅》《领潮:鲁冠球传》《仰望星空——共和国英雄孙家栋》《一生只做一件事——“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将军和他的树》《奔跑的中国草》《为珠峰测高的人》等。这些报告文学作品,或由新颖的角度重述创党建党初期的历史过程,或以充沛的激情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史诗”,或以朴茂的文笔描写脱贫攻坚的非凡成就,或以感人的故事状写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的人民英雄和时代功臣,在题材独到与重要,主题重大而突出的同时,都具有精深的思想性与精到的文学性桴鼓相应的鲜明特征,作品因充满生活底气与时代豪气,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十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也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使得一些题材领域重现新的文学辉煌。这主要表现为:党史题材的小说写作明显增多,丰厚的思想内容与精巧的艺术形式相得益彰;现实题材中,书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小说力作不断涌现,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城乡蝶变与山乡巨变。这两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前者有《牵风记》《血梅花》《千里江山图》《远去的白马》《乌江引》《群山呼啸》《觉醒年代》《东进》等,后者有《战国红》《海边春秋》《经山海》《琵琶围》《宝水》《暖夏》《大娄山》《白洋淀上》《芬芳》《花灯调》等。这些作品所书写的革命历史题材和乡村新变题材,都是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传统强项。但新时代的作家们在前辈作家的已有创作基础上,积极进取,求新求变,使得这两类题材的写作都有新的突破与新的收获。如革命历史题材的写作,既注重艺术还原本有的历史真实,又讲求叙述形式与表达方式的文学韵味;而书写乡村新变题材的作品,则由平民视角下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物,从最底层也最广袤的角度,描绘了当代农人的主动作为与当下乡村的深刻变革。

  可以说,题材相对集中,主题更加鲜明,是作品在文本层面呈现出来的表象上的变化,在其背后和深层,则是作家主体的主动作为,创作个体的积极投入。显而易见,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者,是力求在关注社会现实、感受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努力把握时代、深情书写时代,向着“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的方向调整姿态和奋发努力。这种作家主体的文学自觉十分难得,这种内在的创作动力更为可贵。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并着重论述的一个核心问题。他从“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和“文艺要热爱人民”这三个维度,详切阐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旨与要义,并以鲁迅、柳青、贾大山等现当代作家为例,评点了他们在“为人民”和“热爱人民”方面的典范作为与独特追求。广大作家艺术家由此更加深化了对于文艺与人民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更为坚定地持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倡导的“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思想认识的深化和艺术追求的新变,给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带来的显著变化,那就是广大作家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当作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努力写好写活各类人物形象,既努力写好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型人物典型,又注意塑造那些自带光亮负重前行的平民人物形象,由此来揭示生活形态的深刻变化与人们精神状态的微妙变动。

  在新时代的乡村题材小说创作中,我们的作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的谆谆教诲,尽力“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塑造出了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人形象,给人们留下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如关仁山的长篇小说《金谷银山》中的范少山,在进城打工多年之后返回故乡,以成立经济合作社的方式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在范少山打工与务农的身份转换中,作品写出了一个心系家乡变革、志在帮助村民致富的新型农民形象。王松的长篇小说《暖夏》,写毗邻而居的南北金家坑村两位村长张少山和金永年,明里互不服气,暗中相互帮扶,在看似相互较劲中使两个村子都改变了面貌。两位村长各有个性,但又有共性,那就是他们各有自己的好招数,又有合作共赢的大局观。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主人公是某报社女记者青萍,原本是想到乡下疗治心灵的创伤,但却被宝水村要建村史馆一事所引动,逐步进入到宝水村的乡村变革,从旁观者变身为参与者,由一个独特角度书写了一个旁观者对于山村新变的亲历亲见,一个外来者对于乡村振兴的全情投入。这个作品里的另一个人物孟胡子,带着乡村建设的项目来到宝水村,为宝水村的民宿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这个人物从外在身份上看,职业经理人与乡建策划师兼而有之,从内在精神上看,传统的乡贤情怀与现代的乡村文明融为一体,实为新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潮流孕育出来的新型人物。老藤的长篇小说《草木志》里有一个叫彭震天的人物也颇具新意。他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喇叭匠,因喇叭吹得好又能说会道,人送绰号“哨花吹”。墟里村因方家、石家两大阵营相互斗气,互不相让,一直选不出村主任。在毕副镇长的力荐下,哨花吹被选为村主任。在面对和处理一些“老大难”问题的过程中,哨花吹显示出了他由较高的综合素质构成的非凡能耐,这里既有民间艺人的亲民,又有农民智者的聪慧,既有乡村乡贤的公正,还有农村干部的责任。多种才力的混合和不同元素的交织,构成了哨花吹这个人物独特的精神气质。可以说,这些使哨花吹成为墟里村当仁不让的“关键人物”的同时,也使他成为当代文学形象中别树一帜的“这一个”。

  以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角,状写他们难以自主的人生命运,描写他们难以名状的喜怒哀乐,在小说创作领域里一直存在,并且在“70后”作家的创作里较为流行。但在2012年前后,事情出现了明显可见的变化,一些资深小说作家,凭靠着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出色的艺术经营,在平民人物的塑造和日常生活的写作中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写出了以平民人物为主角,以平民生活为内容来表现时代情绪和社会变迁的长篇力作。如苏童的《黄雀记》,由一桩青少年强奸案的抽丝剥茧,写出了特定时期城镇小青年的青春迷茫对于人生命运的深刻影响。而金宇澄的《繁花》,则以上海里弄里的阿宝、小毛等平头百姓为主角,串结起两个时段的社会生活景象,人物的生死歌哭的背后,则是时代生活的悄然变动及其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随后,陈彦的《装台》、刘庆邦的《黑白男女》、东西的《篡改的命》、迟子建的《烟火漫卷》等状写小人物的命运的作品相继亮相。而梁晓声《人世间》的郑重推出,则把这一写作追求推向了新的高峰。这部作品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主线,由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打拼,折射了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及其对普通平民的深刻影响。平凡的人物,平实的生活,使作品小中见大,平中有奇。这类作品中的《黄雀记》《繁花》《人世间》,先后获得茅盾文学奖,《装台》《人世间》等作品改编为电视剧后广受各界好评和受众欢迎,都充分彰显了这类作品的独特优势和这种写作的广阔前景。

  新时代长篇小说中,一些作品血肉饱满、脱颖而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果细加品味,不难看出这些作品都是在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基础上,经由作者的苦心经营和精心打磨,使得作品别有新意或富有深意。第十届和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一些获奖作品在这方面就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长篇小说《人世间》着力展现一户普通市井人家的相濡以沫和不懈打拼,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及其背后的社会变迁与时代气韵。作品的成功正在于作者坚持和光大了现实主义传统。长篇小说《主角》以一位秦腔女艺人的人生起伏为切入点,把台上的“戏”与台下的人生连通起来,营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体现作者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赓续。长篇小说《北上》,以历史与当下的两条线索,讲述家族家国与运河的紧密关联,展现了一条河流的历史和一个民族的秘史。因故事独到、人物独特而获得广泛好评的,还有《群山之巅》《望春风》《陌上》《上庄记》《爱历元年》《曲终人在》《装台》《云中记》《锦绣》《家山》《爹》《大辽河》等作品,它们都是现实主义参天大树结出的累累硕果,向人们充分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充沛活力与现实主义方法的艺术魅力。

  三

  于20世纪末崭露头角的网络文学,经过20多年的不断壮大和繁衍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文学与文坛的新兴板块和重要构成。这种重要性,既体现于网络文学自身的迅速成长与强势崛起,还体现于网络文学在多方面给予整体文学的冲击与影响。因此,对于构成比较复杂,样态十分纷繁的网络文学,人们还需要有一个认识与接受的过程。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不仅把网络文学纳入视野,而且还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很高的期待。他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近些年来,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我们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这些重要论述对于人们认识网络文学的价值与特点,网络文学从业者认清自身应有的责任,追求更大更高的目标,都有极大的启迪意义与重要的激励作用。

  从文学的组织管理方面来看,新时代对于网络文学创作的联系与引导一直在不断增强和延伸,有关的管理机构与机制也在不断建立和健全。2017年,中国作协成立网络文学委员会,一批网络文学著名作家与评论家进入委员会。同年,中国作协联合浙江省作协和杭州市文联,三方合作建立中国网络文学研究院,这也是国内首个网络文学研究基地。2018年,中国作协正式成立网络文学中心,进一步完善联系新的文学群体、引导网络文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强化了服务职能。从2017年起,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连续举办多期网络作家高级培训班,一些省市作协或网络作协纷纷举办作家培训班,请传统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讲课和对话,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交流,给传统文学了解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借鉴传统文学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同时,网络文学自身也通过一些举措和途径,不断加强自身的经典化进程。这些有关网络文学的专门机构的成立与运作,对网络文学的开发与调研,创作与研究,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推动了网络文学的良性发展。

  从创作方面来看,网络文学也逐渐走出早期“野蛮生长”的阶段,向着有数量又有质量的方向不断迈进。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家协会于2015年启动的“网络小说年度推优”评选活动,每年都从大量的小说作品中,经过推荐、初评、复评、终评等环节,推出年度30部优秀作品的推荐名单,在文坛内外引起广泛影响。随着推优活动的不断进行,网络文学原有的“虚构”类型(如玄幻、穿越、仙侠、异能等)一家独大的现象开始有所改变,玄幻、仙侠等主要创作类型更注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库藏中寻找资源和汲取营养,以当下的乡村振兴、城乡变革、社区生活、工业重器等新的现象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现实题材作品,无论是数量与质量,都在逐年稳步上升,并得到大批读者的关注与青少年受众的广泛欢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时代主题,一些有志于现实题材写作的网络作家,投身于时代生活的热潮与激流,以富有生活底气的故事和卓具时代豪气的人物,讲述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抒写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怀,使网络文学领域涌现出一批现实题材方面的优秀之作。这些作品如描写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大江大河》《复兴之路》《大国重工》《传国工匠》等,讲述各行业劳动者创业经历与奋斗故事的《朝阳警事》《青春绽放在军营》《明月度关山》《上海繁华》《幸福不平凡》《大山里的青春》等。网络小说中现实题材创作的崛起与发展,既与中国作协等设立的网络小说排行榜的持续力推和各大网站的强力推送有关,也与网络作家自身的成长进步和姿态调整有关。这种青春性与成长性既给网络文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也给文坛带来积极的影响。

  令人欣喜的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日渐走向经常化和良性化。这一方面表现为很多网络文学作品进入了“中国好书”等主流文学评奖或评论家的视野,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在这样的评选中频频获奖;另一方面,关于网络文学的研究、评论活动频次增加,无论是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发布活动,还是中国网络文学论坛,网络作品线上研讨会,都把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创作水平作为讨论的核心话题,并使一批作品纳入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的视野,网络文学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提升,由此推动了网络文学主流化和精品化。另外,放眼网络文学文艺全局来看,通过培养优质IP,出售版权进行影视、游戏等一系列改编来寻求获取更大的商业价值,已成当前网络文学文艺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可以说,多种元素的跨界联姻和融合发展,多种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协同努力,向人们展现了网络文学文艺的多种可能与未来走向,这种良性发展与美好前景正是人们所期待的,也是网络文学文艺所应有的。由此,人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文艺所提出的“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的期望也满怀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最后一节,引用朱熹的著名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来表达党对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寄予的热切厚望。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已经取得显著进步和可喜成绩的广大作家艺术家和当代文学工作者,必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文艺论述精神的强力指引下,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包容开放,坚持守正创新,以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不负时代的使命的新姿态与新作为,为推动文艺的更大发展与更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