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实题材创作逐渐成为中国网络文学“主流化”的风向标,以辽宁网络文学“金桅杆”奖获奖作品为代表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脱颖而出,勾勒出网络文学中的“主题创作”轨迹,呈现出网络文学与社会现实的镜像关系。网络文学获奖作品贴近实际,塑造时代新人形象,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聚焦史实,记录人民奋斗史,与时代精神同向同行;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内涵同源共进。在对“主题创作”转向内在、在动力因素揭示的同时,尝试寻求“现实”走向“艺术”的突破口。
关键词:网络文学;主题创作;现实书写;现实题材;现代主义
中国网络文学的“主题创作”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呼应了中国新时代进程中的重大社会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主题性,表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呈现明显的“趋主流化”倾向。从题材上看,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中国网络文学“主流化”的风向标,以辽宁网络文学“金桅杆”奖获奖作品为代表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脱颖而出,其思想内涵丰富、人物形象丰满,一大批反映创新创业、社区工作、精准扶贫、山村支教等众多领域的现实题材作品涌现,且多集中在新时代工作、生活的“真问题”领域。网络文学的题材转向并不是学界一厢情愿的推动行为,而是政府政策、各地作协、相关企业、学术话语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趋势。透过辽宁网络文学
“金桅杆”奖,勾勒网络文学中的“主题创作”轨迹,挖掘网络文学与社会现实的镜像关系,以文学之思和现实之问解码网络文学中的“主题创作”与现实书写,从中探索网络文学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网络文学的题材转向
中国网络文学题材和类型繁多,大致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幻想”题材,以玄幻、仙侠、科幻为叙事形态;二是历史题材,以古代言情和古代战争为叙事形态,其中分为“正史”和“穿越架空”两种叙事形态;三是现实题材,其中分为“写实”的和“写虚”的两种叙事形态[1]。网络文学发展初期,“凌空向虚”倾向明显,获奖作品多以幻想类小说见长,在自成一体的异域空间里驰骋纵横。观察发现,初期热门的网络小说排行榜中少有现实题材作品上榜。与此同时,“人人都能当作家”的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使网络文学作者长期处于“自由创作”状态,“灌水者”众多导致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缺失是网络文学受人诟病的另一重要原因。相对于久远传承而又体例完备的传统文学,发展初期的网络文学还处于“赤脚奔跑”的阶段。
2015年开始,这一现象出现扭转,作为国家网络文艺政策重点推出的重要元年,网络文学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国家指导、业界引导、企业主导的康庄大道,形成学界联动、产业互动的新型传播格局,一大批主题健康、格调高雅、艺术质量上乘的网络文学作品涌现。2018年,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中国网络文学“主流化”的年度旗帜和风向标。“网络文学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迈进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2]201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网络文学作品暨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的25部作品中,有20部属于现实题材。2020年,在入选国家图书馆永久典藏的作品中,有现实题材作品14部,其中包含表达“小我与大我”“理想与现实”“时代与世界”“传统与变革”等基本主题。2021年,《大国重工》作为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典范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这也是网络文学作品第一次获得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项。根据近7年来多家网站综合数据,现实题材“网文”的复合增长率高达37.2%,作品增速位列全品类第二,正式进入黄金时代。与现实题材崛起具有同样标志性意义的,是“科幻文”成为2022年年度题材。由科学理性构建的“科幻文”精神内核与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同根同源,是网络文学题材转向浪潮的重要脉络之一[3]。
毫无疑问,自上而下的网络文学题材转向潮流凸显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边界的逐渐模糊,是网络文学告别野蛮生长、自觉向规范转变的积极作为。网络文学玄幻满屏现象开始扭转,为人民代言、为社会立心、为时代照存趋势日渐加强。现实题材作品数量的增长是网络文学多样化创作的补充,是对过去网络文学题材单调的丰富。但随着现实题材创作的崛起,现实题材也成为学界议论的热词。诸如什么是现实题材?“现实主义题材”是否存在概念杂糅?现实题材创作必然会通向现实主义吗?既然现实题材的核心是“现实”,那么在网络时代,“现实”“现实性”“现实感”等相关复杂哲学范畴的新变,是否应该得到符合这个时代的重新讨论和再定义?[4]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偏差会导致网络文学“冲奖文”主题先行,冲奖作品内容缺乏对现实的深入分析,仅停留在现象的仓促跟踪和对新人新事的简单铺陈。若文化部门号召现实题材创作,网络文学作家积极响应,但各方对“现实”的理解不尽相同、各说各话,必然导致跟风的“听将令”式写作,缺乏真正的文学价值,无助于网络文学的精品化。
人们不自觉地用现实主义的规范来考量现实题材的创作样态,甚至将现实题材等同于现实主义,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审美精神和审美标准是一个独立的范畴,而现实题材则是另一个独立的范畴,主要指以当下生活元素为创作素材,二者实为“素材原料”与“加工方式”之区别,因此不能将二者等同。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写实传统对我国网络文学创作持续产生影响,从而使现实题材创作不断体现其当代意义与价值。
首先,现实主义边界的扩展,使现实题材创作拥有了更强的包容性、开放性。不同时代人们对现实的理解不同决定了现实主义边界不断向外延展,传统的现实主义笔法被诸多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吸纳,在书写现实中的真问题、凸显人性深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但传统的现实主义不能兼顾大众读者的娱乐诉求,只有对现实题材的变形处理才能使读者在体会到现实精神之余,体验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中的“爽感”。面对网络时代的嬗变,20世纪的现实主义开始有意识地吸收现代主义的荒诞、变形、魔幻、意识流等手法,新媒介现实主义则可以借鉴穿越、重生等带有网络印记的想象力,在创作手法上突破传统现实主义[5]。也有学者提出了虚拟现实主义、游戏性的写实主义等概念,但无论是何种“现实”,都源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取材。以《大国重工》为例,主人公冯啸辰穿越到1980年,整个故事脉络围绕史实展开,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嵌入了非现实的元素,沿用幻想类创作手法拓展了传统现实主义的边界,使现实题材创作中写实之精神达成了传统性与创新性的交融,写实之内涵突破了经典的阈限。
其次,现实主义的写实传统和现实品格强化了网络文学作者的现实关怀。作为“人学”的文学,书写现实、观照当下是文学的使命,网络时代需要网络文学以现实品格和现实精神点亮读者心灯。有学者指出:“在观察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转向时,我们或许不必太纠结于固有的现实主义概念,也不必太关注作品是否属于现实题材,不妨先分析作家的‘现实主义者’身份和作家所流露出的写作观念,阐释作品中的‘现实品格’或‘现实精神’,即作品的现实倾向性(与真实生活是否有呼应或隐喻关系)、作品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是否关注人的性格、灵魂、尊严和命运)和作品的时代感(是否揭示社会当下或未来的发展规律,激发想象力)等。”[6]当代网络文学有赖于网络文学作者汲取现实主义书写现实的手法来表达时代精神,再现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除了主流的宏大叙事,网络文学作者也将叙事视角下沉到普通民众日常之真实处境,聚焦普遍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正视现实、直面人生以表达民众的现实愿望和情感期待。题材转向中的网络文学,其对社会的审视、对当下人与社会的精神引领有着重要意义。就此而论,现实题材的创作不仅有其存在的文化土壤,更有其发展的强劲生命力。
我们并不是一味褒扬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的优长、拔高其价值,并狭隘地借以贬低幻想类文学作品,而是将其视为尚未得以深入阐释和挖掘的网络文学资源,以新的视角和理念来探索网络文学题材转向的表层和深层原因,阐释其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学创作思潮的本源性特征,辨析其在传播过程中的多重变量与不足,探究其在网络文学题材创作发展链条上的前后断裂与深层勾连,明确其在网络文学创作中的贡献及其局限。
二、网络文学的现实书写
辽宁网络文学“金桅杆”奖是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辽宁作协网络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网络文学专项奖励,自2019年设立以来,已有36位网络作家获奖,如月关、徐公子胜治、魔女恩恩、骠骑、李枭等作家在全国均享有较高声誉。该奖项立足于辽宁、辐射东北、面向全国,旨在通过表彰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和评论家、研究者,奖励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和网络文学批评成果,引导网络文学创作方向。在已揭晓的前四届辽宁网络文学“金桅杆”奖中共有获奖作品25部,其中多为现实题材作品。
“主题创作是文学反映时代生活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主体性,同时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回应。”[7]这些优秀作品以文化、社会、道德、伦理为切面,从改革开放、脱贫攻坚、西部援疆等重大社会题材到普通“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全方位地记录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艰辛历程和精神变迁。获奖作品代表性地聚焦了不同类型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值得深度分析的网络文学范本。透过它们,我们可发现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如下特点。
(一)贴近实际,塑造时代新人形象,用现实题材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人物形象是叙事文学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网络文学作品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便体现出什么样的时代精神、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获奖作品塑造时代新人形象,弘扬行业精神,将职业发展与时代变迁相结合,为当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不同职业的时代新人形象。如月关的《极道60秒》基于现实消防系统真实日常进行创作,讲述了九零后消防战士的别样青春,歌颂了当代消防员为了人民、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千羽之城的作品《破冰行动》是真实案例———广东公安雷霆扫毒“12.29专案行动”的艺术呈现。该作品以李飞父子的缉毒行动为双线索,讲述了两代缉毒警察拼死撕开当地毒贩组织编织的地下毒网,冲破重重迷局,为雷霆行动不惜奉献生命的故事,还原了特大制毒、贩毒案件的始末。还有获奖作品深入基层,塑造了热心善良的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形象,如《故巷暖阳》中的向暖阳在一个没有物业、无人管理的破旧小区开展工作,作者通过“鸡飞狗跳”的日常对社区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充分展现基层社区工作者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品质。除此以外,获奖作品还塑造了《云霄之眼》中女飞行员的巾帼英姿、《医等狂兵》中救死扶伤的医者形象、《大国战隼》中气宇轩昂的军人风采。立在新时代的潮头,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这些作品是对历史潮流中普通人的人文关怀,这些形象勾勒出最真实、最火热的现实画卷,塑造了时代新人形象,凝聚了时代的精神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获奖作品《奋斗者》是以脱贫攻坚为题材进行的“主题创作”,既塑造带领脱贫致富的大学生形象,又挖掘了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农村干部以及农民形象,如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安口窑村村长石国林,跟着傅彬投身家乡建设的村民刘永征,创新短视频拍摄为家乡宣传的林筱等。该作品讲述了傅彬、周元、曹俊等大学生在陇东地区的重点贫困村安口窑村扶贫的故事。他们投身于脱贫攻坚的时代洪流中,在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上锻炼成长,帮助安口窑村建立文旅发展区、传承红色陶瓷文化、拓展冬桃种植区。帮助村民创办林氏中医馆,翻新教学楼,向村民宣传医疗保险常识。在新时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党的百年奋斗、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重大社会命题也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表达内容,网络文学在脱贫攻坚等题材上赓续了乡土文学的风格,在宏伟壮阔的脱贫攻坚图景中,以现实主义精神观照时代发展,记录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主题,即时地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的变迁轮廓。穿越百年梦圆今朝,在跌宕的故事情节中读者能深刻地感受到新时代百姓生活的变化。
(二)聚焦史实,记录人民奋斗史,用现实题材守护文明精义,与时代精神同向同行
中国新文学与中国现代历史紧密相连,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也不例外。网络文学作品回望历史,透过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如李枭的《无缝地带》、骠骑的《太行血》,二者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其中《无缝地带》是作家李枭沥血六年、四易其稿完成的现实题材巨作,取材于抗战时期关东州(大连)发生的史实,讲述了抗战时期在大连活跃的“抗日放火团”的感人事迹。特种兵林重在小说中呈现了五重多面的角色,在泯灭人性的残酷战场中潜伏,绽放出人性的光芒。小说中“抗日放火团”的英雄事迹、伪满洲国的成立、日本细菌实验、卢沟桥事变、日本投降等事件皆为历史的真实呈现。又如骠骑的《雪在烧》,以抗美援朝为背景,再现了七十年前志愿军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于长津湖与美军激烈交战的场景,使读者感受到保家卫国的热血、钢铁的意志、敢于战斗到底的精神在燃烧。这些作品高度还原历史,将历史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对于激荡民族情怀、召唤民族意识、展现民族气节有着重要作用。《春风故事》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变迁的现实题材作品,以主人公赵心刚的个人成长线为主展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变革沉浮。作者赵杨出生在老国企家庭,有着深厚的国企情怀,写作期间,他亲自去炼钢厂、铸造厂、发电厂等实地采风,做了大量的素材收集,深入一线车间感受工人真实的工作环境。她将“江北重型机器厂”作为改革开放背景下国企改革的一个缩影,全面呈现了一代产业工人如何面对改革顺应时代谋求发展。国企在不同时期形成的极具特色的精神成果是民族精神谱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国企创造巨大财富的文化密码。
(三)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现实题材挖掘文化传统,与时代内涵同源共进
“金桅杆”奖获奖作家主动向传统文化宝库提取创作素材、寻求创作灵感。2008年北京宫灯入选了国家级非遗名录,《恋爱吧,修灯师》中的女主人公云朵经营着百年老字号的灯铺“盛世斋”,继承了濒临失传的宫灯制作技艺。作者陌上人如玉将故事情节与宫灯的文化内涵巧妙结合,把网络文学“主题创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显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旦装行》笔触中国传统文化———国粹京剧,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小镇上活跃的一支民间小剧团为叙述对象,呈现了凤燕、富班主和师公等师徒三代人在“小常生”剧团发生的故事。剧团名为“小常生”隐含作者对国粹风致生生不息的期许。作者通过代际不同的师徒三代各自独特的艺术见解和矛盾冲突反映出京剧传承在新时代所面临的困境。文化因积久传承而成传统,传统文化传承中不变的是它的本质和精神,变的是在不同时代环境下其本质与精神具体的表现形式。正如小说最后作者提到:“君不见,京剧戏台上200年的历史光影流转,水袖青衣,金戈铁马尽在方寸之间,就算曾入低谷,京剧的传承者们依旧痴心不改,洗尽铅华后,京剧依然端坐于国粹之巅,岿然不动。”
这两部作品透过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了独具东方神韵的审美典范。网络文艺的产生和繁荣,非但没有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反而以网络技术为媒,不断加速并深化二者的融合,从而使传统文化持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风韵,不断被网络文艺捕捉、激活和弘扬,通过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再造,展现出新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品相[8]。《旦装行》在七猫小说App上获得了9.7分的好评、12.3万累计人气、1197条书评。该作品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深受青年读者追捧,这是融合传统文化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将故事情节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以网络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唤醒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网络文学“主题创作”的时代要求。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网络文学正日益向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传统、主流文学审美靠拢。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网络文学是数字时代的轻骑兵,将艺术叙事和家国叙事同声相应、同气同求,形成了鲜明的网络文学“主题创作”特点。网络文学结合现代化发展和社会化进程的宏大场域,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重大国家战略,成为记录时代更迭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载体,全方位记录了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历史进程。
三、网络文学中的“主题创作”转向辨析
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理念与现实书写的转向,不仅是政策引导、平台方和创作者的选择,更是媒介环境发展与读者审美等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是网络文学自身求新求变的体现,主要包含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网络文学“主题创作”转向的内在动力
题材是“文艺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即作品中构成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具体材料。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集中、加工和发展而确定的。题材选择和处理,与作者的个性、人生经历及文化修养有较大关系,也受制于其情感、思想、艺术理念和创作追求。”[9]网络文学作家自觉打造网络文学精品,秉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赓续和艺术规范的服膺,注重网络文学中的价值承载、意义深度和社会效果等艺术期待,勇于承担网络文学创造者所应肩负的尊重历史、代言立心的责任。他们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细致入微地把握社会动态,洞悉生活本质。相比于幻想类作品,现实题材作品中描写的生活深度反映出当下的时代精神,凝结着网络文学作家对现实世界的深入思索。
如获奖作家骠骑、银月光华,他们有部队生活经历,亲身体验过冬天站岗时旷野四面无遮挡,风如刀割。他们更擅长创作军事题材小说,更能聚焦真实的军队生活,从中筛选素材、汲取灵感。又如《春风故事》的作者赵杨,出生于老国企职工家庭,有着深厚的国企情怀,爱家乡沈阳是她创作的初衷,用情用力讲述老国企沉浮数载的改革命运。她实地考察了炼钢厂、火力发电厂,探访了辽宁档案馆、中国工业博物馆,走遍沈阳市内各大工业元素的地标等,才有了现在所呈现的佳作。不断涌现出追求现实、书写着各行各业的网络文学创造者,他们根据自己的行业经验和真实事迹,创作出更加立体、真实的现实题材作品。
网络文学题材转向的内在动力为网络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也不能回避。若是网络文学作家普遍认为主题大于审美,只注重作品中的公共属性、服务属性便会遮蔽网络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把网络文学当成从属性的工具论,往往会造成“冲奖文”先行,且容易出现重内容而轻艺术的趋向,进而妨碍作家对个性化、艺术性的追求,由此网络文学要坚持审美本质,实现文学艺术的审美提升。
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VR 技术、AR 技术不断涌现,这种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虚拟世界不断靠近现实世界,网络虚拟最终转化为现实,网络虚拟与现实世界形成的两个主体与两个客体又合二为一,文艺将再次回归传统,投向现实世界,幻想类网络小说必然褪去热潮,网络文学现实主义审美转向成为必然”[10]。 语言是思维的反映,文学是生活的反馈,文学进入了网络时代必是人进入了网络生活。 尼葛洛庞蒂曾说:“计算不 再 只 和 计算机相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11]在“网络”与“文学”的双重表征下,数字媒介也天然地决定着网络文学艺术的生存,创作样态显现“虚拟现实”与“真实现实”的双重交错,由此网络文学的审美属性与传统文学便大不相同。在新兴数字媒介技术的影响下,网络文学的创作、传播、欣赏方式正发生着诸多新变。“如果数字媒介文学的时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媒介革命多于艺术创新、传播方式胜于传播内容,它一定得不到历史和现实的尊重,其合理性亦不复存在。”[12]每一次媒介的变化都伴随着文学自身发展的流变与文体的创新,网络文学在对传统文学祛魅的过程中,将新兴数字技术与文学性完美结合,打造网络文学中“赛博空间”新的审美成为网络文学书写现实的一大发力点。
另一方面,作家年轻化是近年来网络文学更新迭代的突出现象,“70后”“80后”作家仍然活跃,“90后”“00”后成为新增主力。自他们一出生,网络语境就将其裹挟,利用“Z世代”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可为网络文学持续扩展现实边界,成为网络文学书写现实的另一发力点。具体而言,“Z世代”与网络一并成长,他们的认知在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中自由切换,于他们而言,两个世界都是真实的,这便深刻影响着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由此要重视引导青春文化与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并轨”,呈现现代人与网络的共生与伴随关系、虚拟主体的间性、网络生活的重置体验及精神症候。网络文学的现实书写既应包含物理境———外部世界,揭示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又要表现心理场———内部世界,挖掘“Z时代”心灵的奥秘,达成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这正是“Z世代”人文世界观的本质特征,在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模糊中,网络文学的“主题创作”与现实书写都不再是简简单单地向“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复归,一种独属于“Z世代”的现实表达正在诞生。
(二)网络文学“主题创作”转向的外在驱动
网络文学中的“主题创作”容易受到市场利益的驱动,利益指标往往成为欲望写作的催生婆,艺术正走向与市场焦虑的博弈中,政府指导、平台引导、市场调节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在京成立、首家网络文学评论中心落户江苏、主流媒体增设网络文艺专栏等,网络文学主流化和精品化进程逐渐加快。各地、各部门、各平台举办网络文学评选和征文活动均对网络文学中的“主题创作”与现实书写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政府指导方面,政策为网络文学题材转向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积极落实国家要求,一方面,致力于加强网络作家队伍组织建设,形成“全国网络文学一盘棋”工作格局,建立重点网络文学作家数据库和网络文学专家库,分级分类完善培训体系,组织主题采风活动,增强网络作家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扶持年度重点作品,组织开展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举办中国网络文学周,推出年度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纠正网络文学粗鄙化、同质化倾向。不仅对网络文学的“主题创作”提出了新的标准,也使网络文学创作有标杆、读者有选择、行业有亮点。
在平台引导方面,阅文集团以“让好故事生生不息”为企业核心理念,连续多年举办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掌阅集团注重作家培养,倡导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发布“风帆好书榜”推荐多部现实题材佳作,一批现实题材作品成为榜单亮点;七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连续多年举办“七猫中文网现实题材征文大赛”,第二届征集题材设有青春奋斗(大国脊梁)、青春风貌(新兴职业)、青春成长(生活百态)、青春探索(科技科幻)四大垂直细分领域,直接引导网络文学作家投身现实题材创作。
在市场调节方面,一方面,基于交互性的技术支持,在线的网络文学文本呈现的不再是单纯的“作者文本”,而是由更新的“故事文本” “作者感言” 和读者评论话语共同 组 合 而 成 的复合文本[13]。在市场化语境的网络文学创作中,读者的参与影响了作者创作的内容和方式,以步枪的《大国战隼》为例,在735个章节的创作中夹杂了“关于对部分书评的回复”“上架感言”和“阶段性总结报告”等回复读者的文本,读者可在文本上自由平等地与作者进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作者灵感,使作者明晰市场导向,突破原有写作模式,增添新的元素,更接近现实。另一方面,随着读者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玄幻、武侠等文学作品渐生厌倦,重拾对现实题材的兴趣,一大批关注当代生活、直面现实的网络文学作品在收获良好口碑的同时,也刷新着市场纪录。
在诸多外在驱动因素的作用下,网络文学题材转向趋势明显,当网络文学作品以巨大体量涌向文坛,网络文学批评却以落寞的处境处于网络文学边缘,基本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已有的网络文学批评痼疾明显,如职业批评家严重缺位,专家学者不愿抑或不屑于将视线移至稚嫩的网络文学;又如套用传统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批评观念缺乏创新意识、批评标准失范等。因此,需建立契合网络文学特点和网络文学规律的评价方式,从价值观照入手,对网生代作家的价值取向与网络文学的题材关系作出研究,对当前网络文学审美的复杂性进行分析,将题材与价值联结,实现形式与内容的融通。
结语
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新时代美好生活,塑造时代新人形象,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优秀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是“金桅杆”奖的评选标准,也一语道破了网络文学的时代责任。对网络文学获奖作品的审视发现,网络文学作品不仅是对现实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也是对新时代社会变迁的别样洞察。引导网络文学的“主题创作”,助力网络文学发展生态圈构建,吹响时代号角,高举精神旗帜,推动网络文学精品化是网络文学当前面临的时代课题。但现实题材并非网络文学创作的“制高点”,不能只固守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还是要在守正创新中跳出“类型化”的窠臼,真正让“现实”走向“艺术”,达成“主题创作”和现实书写的“精神合榫”。
参考文献:
[1]马季.中国网络文学叙事探究[J].中国文学批评,2021(2).
[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张立,王飚,等.迈向纵深融合发展的中国数字出版———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摘要)[J].出版发行研究,2019(8).
[3]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EB/OL].[2023-04-11].https://cssn.cn/wx/wx_xlzx/202304/t20230411_5619321.shtml.
[4]闫海田.寻找“现实主义”的“网络形式”———2019年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创作综述[J].当代作家评论,2020(4).
[5]黎杨全.开启新媒介现实主义,切近网络文学发展实际[N].光明日报,2020-02-05(16).
[6]胡疆锋.通向及物的现实主义———论网络文学的现实转向[J].社会科学辑刊,2021(1).
[7]张古悦.参与时代变革的文学潮流———当下“主题创作”的新探索和新收获[J].当代作家评论,2022(4).
[8]丁兆丹.网络文艺激起传统文化长河新浪花[N].光明日报,2022-06-11(09).
[9]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索引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10]禹建湘.网络文学虚拟美学的现实情怀[J].江海学刊,2020(3).
[11]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12]欧阳友权.网络文艺学探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13]欧阳友权.2018中国网络文学年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9.
上一篇:悬在半空的孤独和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