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辽宁日报》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以此系列特刊向激情燃烧的岁月致敬,向奋斗不已的壮志致敬,向伟大祖国致敬!本文为特刊系列报道之一。
人物
蒋子龙,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天津文联副主席。现任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代表作: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中篇小说《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等,随笔集《人间世笔记》。
今年我省启动新时代辽宁文学“火车头”创作计划,著名作家蒋子龙来到辽宁采风考察,其间,本报记者对蒋子龙进行了独家专访。
辽宁日报:对于创作工业文学题材,辽宁有怎样的优势?
蒋子龙:辽宁工业“底盘”很硬。所以,写辽宁的工业题材作品很容易成功。说白了,别的地方没有这样好的“硬件”。中国顶级的工业文学作品最有可能在辽宁出现。
辽宁日报:一部成功的工业文学作品会给辽宁带来怎样的影响?
蒋子龙:文学能给人带来精神鼓舞。现在辽宁的经济发展势头很好,是急需工业文学的。如果真的有一部好的工业文学作品,将对辽宁有巨大的精神鼓舞。它会直接转化成一种力量,这是社会奋斗的动力。现在我们都需要提振精气神,而文学作品是最能提振精气神的。
辽宁日报:现在创作工业文学作品难度比以前大吗?
蒋子龙:挺难。一个好的作家不但要了解辽宁的语言、民风、文化土壤,还要了解辽宁的文化,特别是工业文化。所以就需要寻根溯源,深入了解工业文化才能实现创作上的突破。这些都需要沉下心来做。
辽宁日报:随着时代发展,工厂的变化对中国工业文学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蒋子龙:工业文学是约定俗成的叫法,其实没有工业文学,文学就是文学。所以写工业生活就是写工业人生。工业是背景,工厂的变迁给人的情感带来的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变化才是作家的关注点,这是最基本的文学要素。我们只关注人,所以工厂的变化反而会带来好的故事,因为人会跟着工厂一起变化。这就很好。
辽宁日报:您会再写工业题材作品吗?
蒋子龙:我会关注这个题材,我其实一直很希望用作品证明工业振兴的源头和力量。
辽宁日报:您还会坚持继续写作吗?
蒋子龙:我不写东西是会不舒服的,但现在身体和精力都有限。其实随着年龄增长,对生活的感悟会变得更多。每天都有个新想法、新思想。但写起来效率低了,不像以前有锐气,一鼓作气就写多少字。现在要斟酌字句,写得就很慢。
辽宁日报:您觉得作家要怎样才能写出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
蒋子龙:你要写让自己动心的,抓住自己脉搏的,其实也就等于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尤其是工业题材文学,时代变化太快,你会跟得很累。所以不要拘泥于新的名词、新的概念,你只需要观察自己的心跳,让自己感动,就有写作的动力。
辽宁日报:您觉得工业题材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
蒋子龙:工业题材作品的未来还是要靠大家的努力,其实现在人们对工业题材文学关注度不够。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工业社会,主流意识和经济学家却很少关注工业这一块儿。比如大家只每到“五一”才想起“劳动”、想起“工业”,这正说明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像工业本身一样被长期冷落了。现实生活还没有真正进入成熟的工业时代,却跳进了后工业社会,有开场没有收尾,有剪彩没有完成……这其实都是深刻的创作素材,若能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中国工业特别是基础工业的现实和命运,将是一部大著,甚至是功德无量的事。所以工业题材文学的未来是有无尽希望的。
链接
“火车头”创作计划的命名来源于草明描写辽宁工业发展的长篇小说《火车头》,计划旨在传承和弘扬工业文学文脉,赋能辽宁经济振兴发展。
“大厂”是文艺创作的“富矿”
1959年,作家草明站在鞍钢的大门口,她眼见的周围到处是高大、斑驳的厂房,上下班时,进入或走出各大工厂的密集人潮,包括重工业背景下的,不够晴朗的天空,这些记忆之图时时刻刻让草明心潮澎湃。她只身站在这幅巨大的“工业油画”中,体察、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工业昂扬、激越的建设之路,小说《乘风破浪》由此诞生。
辽宁以其厚重的工业历史与辉煌的工业成就,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篇章。这一片热土上,不仅孕育了无数钢铁巨人般的工厂,滋养了丰富的工业题材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如同时代的镜像,不仅记录了辽宁乃至中国工业发展的波澜壮阔,更深刻地反映了工业文明下的人性光辉,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文字里的“乘风破浪”
“中国工业题材文学创作虽然并非发端于鞍山,但鞍山,准确地说鞍钢却是工业文学的爆点之地。”鞍山师范学院教授、鞍山市作协主席卜庆祥这样说。
1948年鞍山解放。大规模的恢复与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沸腾的工厂,火红的炉台,繁忙的生产,热烈的气氛……新中国最大的工业联合企业——鞍钢,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具有一种强大的磁力,吸引着来自延安的作家罗丹、公木、于敏、舒群、草明。他们先后投身火热的钢铁生活,深入工厂车间,深入工人群众,与祖国的第一座大型钢铁基地同呼吸、共命运。《这一代人》《百炼成钢》《乘风破浪》《风雨的黎明》等一批文学作品应运而生。一段段辉煌的鞍钢历史,变成了一部部工业题材文学的扛鼎之作,也深深地嵌入了几代人的记忆之中。
1965年,作家李云德的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横空出世。李云德是草明在鞍钢工作期间所办工人文学讲习班的学员。草明的文学讲习班培养了200多名工人作者,李云德就是其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段时期的辽宁工业题材文艺作品,往往都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工厂车间、生产线、工人宿舍等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这种真实再现,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致敬。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辽宁工业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一过程中,企业的兴衰、工人的命运、社会的变迁,都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了深刻反映。如邓刚的《阵痛》《小厂琐事》,孙春平的《分局长的早晨》,晓凡的《矿山的怀念》,徐光荣的《锻工汉子的心态》等。
20世纪90年代,在国企改革大背景下,辽宁作家同样创作了许多工业题材文学作品。如胡小胡展现国企改革宏观现状的《蓝城》《太阳雪》,孙春平的《陈焕义》《陌生工友》,李铁的“女工系列”——《乔师傅的手艺》《乡间路上的城市女人》等。
新世纪以来,辽宁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向着新的方向出发。商国华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国家砝码》,李铁的《杜一民的复辟阴谋》《锦绣》,孙春平的《谁能摩挲爱情》《彭雪莲的第二职业》,陈昌平的《英雄》,赵杨的《春风故事》,津子围的《一顿温柔》等均引起评论界广泛关注。
歌声里的“工人力量”
1948年,从延安鲁艺来到东北的音乐家马可在沈阳皇姑屯机车车辆厂完成了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创作,这首彰显东北大工业特质的工人歌曲从此唱遍全中国。
辽宁工业发展的脉络不仅镌刻在旋转的机器与高耸的烟囱之上,更深深烙印在每一首激昂奋进的工业题材歌曲之中。辽宁工业题材歌曲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那份属于钢铁与煤炭的坚韧与梦想。
新中国建设初期,辽宁这片热土曾聚集过许多从延安走来之后又走向全国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如安波、劫夫、卢肃、丁鸣等音乐家。他们创作的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新中国工人进行曲》都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们昂扬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后,辽宁歌曲创作又有了新的变化。戴着前进帽、拿着大铁锹往高炉里送煤的火热生产场面不见了,越来越有科技含量的现代化工厂车间也让工业题材的歌曲创作从艺术处理上更加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更重情、更婉转。比如歌颂航空英模罗阳的歌曲《等你回来》。《哦,我的师傅》赞颂的则是曾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作出贡献的老工人群体。
辽宁音乐正是在这样一个土壤肥沃、耕耘得力、人民乐观向上的条件下应运而生、蓬勃发展的。这些带着钢铁气味的旋律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体现,它们见证了辽宁工业的辉煌历程,也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工业人走过了风雨兼程的岁月。它们传承了辽宁乃至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忆,弘扬了工人阶级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在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同时,也促进了工业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影视里的“钢铁意志”
1953年春,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工业发展与工人生活的电影《桥》的编剧于敏,到鞍山落户,挂职鞍钢基建轧钢工程公司党委副书记。原想携全家到鞍山住上几年再说的于敏,一头扎进了工人堆里,一沉下来就是26年。并创作了《无穷的潜力》《我们是一家》《工地一青年》《平常女人的故事》《炉火正红》《天外有青天》《王秀兰和她的姐妹们》等一大批电影文学剧本和文学作品。
辽宁这块充满激情的土地总是给剧作家们带来无尽的灵感与活力。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有代表性的工业题材戏剧先后涌现,如《刘莲英》《在建设的行列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代表作有《报春花》,改革开放后的代表作有《岁月》《红红的月亮黑黑的血》《父亲》,新世纪的代表作《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郭明义》等也部部皆精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并涌现出崔德志、陈玙、陶仲华、李宝群、孙建业、黑纪文等一批以工业题材见长的剧作家和以丁尼、刘喜廷为代表的著名导演,以及以李默然、宋国锋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家。
在荧屏和大银幕上,钢铁的气息也同样浓郁。无数工业题材的作品都被镌刻上“辽宁”印记。
2022年9月30日,电影《钢铁意志》公映。74年前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一幕幕被“神还原”的硬核工业场景,一个个被真实再现的“钢铁战士”,火了票房,也温暖了人心。
1976年,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沸腾的群山》出品;2002年,电影《父亲》上映;2007年,电视剧《大工匠》播出;2008年,在沈阳取景拍摄的电视剧《漂亮的事》播出;2010年,专题片《崛起的海岸》播出;2011年,电影《郭明义》《钢的琴》上映,电视剧《钢铁年代》播出;2013年,电视剧《工人大院》播出;2014年电视剧《大路上》播出……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辽宁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优势。
辽宁工业题材文艺作品,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是工业文明的赞歌。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记录了辽宁乃至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展现了工业文明的光辉,也激励着们不断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沸腾的群山》手稿
李云德于1952年转业到鞍钢工作,曾任鞍钢地质勘探公司技术员、党委秘书,鞍钢党委宣传部干事、科长,鞍山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务。从1963年起,李云德开始着墨描绘他所熟悉的工人群众、矿山建设和与敌特作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把小说定名为《沸腾的群山》。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百部红色经典丛书,李云德的长篇小说《鹰之歌》和《沸腾的群山》入选,李云德也成为唯一一位有两部长篇小说被纳入此系列丛书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