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中街》由沈阳出版社于2023年8月出版,以清末至新中国建立之初为历史背景,全面深刻地描绘出沈阳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工商业砥砺前行的辉煌历程。作者月川(沈阳市政协委员王莉),钩沉本土历史之源,积长期生活体验,历时数年,为读者奉献了这部文学佳作。她工作的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就位于小说故事发生地——中街路的旁边,并与沈阳故宫等建筑、遗址,共同坐落于沈阳方城内,这是东北地区历史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小说以白、向、朱三个家族两代人之间的纷繁杂乱情感纠葛为线索,让读者透过吉盛丝房的兴衰历程,俯瞰沈阳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它既是一部浓缩的沈阳工商业发展史,又是一幅沈阳人民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抗争的珍贵画卷,那些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和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时代变迁对沈阳经济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让读者得以近距离审视辽沈大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感受历史的深远影响和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小说追溯了沈阳文化形成的纵深脉络。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通过丰富的细节,全面而深入地展示了沈阳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其中,“流民文化”对地区文化形成和演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清朝末年,因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引发的人口流动,使大量关内人口迁至沈阳一带。小说中,向东来、朱寿才、黄老墩一家等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物流亡至此,成为流民群像的代表。他们带来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不仅使沈阳在民俗、饮食、语言、建筑风格上留下了流民故乡的印记,还在地方戏曲、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庆典等方面,也同样体现其杂糅风格。
北市场是为数不多游离于中街地区以外的故事发生地。它从空荒到开辟建设,迅速成为沈阳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文化商贸区。这里集中了多家剧院,这些艺术舞台造就了一批表演艺术家,并且邀请了梅兰芳、杨小楼等戏曲曲艺大家在此演出,留下许多梨园佳话。小说中出现的奉天落子,今天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红极一时,作为评剧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载入历史,它在唐山落子的基础上通过与本土语言、习俗相结合,融合了东北民歌、小调等元素,曲风粗犷豪放、激昂高亢,成为当时辽沈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作为一部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中街》中包罗了大量的民俗描写。以“过年”为例,从张灯挂彩迎新春到送财神敲哈拉巴唱《讨要歌》、从“四绝菜”到“八碟八碗”的特色饮食等精彩叙述中,呈现独特的地区节庆特征和民间习俗,反映了东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历史传统的延续,构筑起一幕幕栩栩如生的文化景观。语言是反映地方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小说中大量细节描写,将沈阳方言文化表现得活灵活现,为文字赋予了生命和活力。“阿玛”“额娘”“鞋窠”“稀罕”……类似这些鲜活的语言表达深植于地域的民族交融、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中,成为辽沈地区文化脉络形成过程的一个有力例证。
小说追忆了沈阳民族工商业的形成过程。民族工商业发展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近代东北地区的繁荣也得益于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长足发展。清末民初,随着列强入侵和外国资本输入,沈阳的商业市场很快被打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既冲击了本土工商业的发展,又同样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一些有远见的沈阳人开始创办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更适应市场需求的商品,积累了大量财富。应该看到,沈阳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新精神是沈阳民族工商业形成的重要因素,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穿过小说中吉盛丝房的时光之门,我们仿佛回到了老沈阳工商业的“1.0时代”。其原型是老沈阳的吉顺丝房,当时,店内商品琳琅满目,甚至蜚声海外。它是由来自山东黄县的林子美、林钧棨于1914年创立,与吉顺昌、吉顺洪、吉顺隆等商号同根同源,在沈阳共同织就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1925年,吉顺丝房将原本的二层小楼扩建为一座华丽的五层门市大厦,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虽然在扩建过程中,因没能收购东南角的小门市,使得大厦未能呈现完美的方形布局,但这并未消减其建筑的宏伟与壮观。这段传奇的发展历程,在小说的笔触下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商贸初兴的年代,感受当时中街的辉煌与繁盛。
在小说中,主人公白继柯和张惠临与侵华日商的斗争故事,虽为艺术加工,却钩沉还原了历史人物张惠霖的真实足迹。他曾任奉天商会会长、东北商会联合会会长,不仅是辽宁第一家现代民族企业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的缔造者,还参与了八王寺汽水啤酒酱油股份有限公司、肇新窑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创办,被誉为“辽宁现代民族工业的奠基人”。“惠临火柴”以其卓越的品质和亲民的价格,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不仅挫败了日资火柴厂的垄断企图,更为民族工业赢得了尊严。张惠霖的名字当时在辽沈地区家喻户晓,他倡导的“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的理念,开启了一代人投身实业的先河。九一八事变后,张惠霖坚守民族气节,拒绝为日本人效力,选择隐居乡间,展现了一位爱国民族企业家的坚定立场。
小说通过巧妙地串联起一系列真实事件,让那些在沈阳历史上叱咤商海的人物一一闪亮登场,他们在国家存亡的历史关头,不弯民族资本家的脊梁,纷纷投身于无声的战斗中,让民族工商业得以保存和延续。时至今日,历经战火洗礼,沈阳中街上的天益堂、萃华金店等老字号招牌依旧辉煌,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还是英雄沈阳的记录者,并在继续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商业传奇。
小说追述了沈阳城市抗战的英雄足迹。20世纪初,中华民族最大的民族危机就是东北问题。随着清朝末年,国力衰弱,日俄列强垂涎于东北地区丰厚资源和重要地理位置,先后以不同方式派兵进驻,给地区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中日甲午战争清朝的惨败,为日俄战争以及一系列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行径埋下了伏笔。其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广场上,巍然屹立的“残历碑”上写道:“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这段文字概述了那个黑暗之夜,面对日军的侵略,驻扎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在“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的命令下,被束缚了手脚,让日军打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大批官兵为此付出生命代价。次日,沈阳城沦陷。
国难当头。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发布了全国第一篇抗日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这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声讨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罪行的第一篇战斗檄文。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行径激起沈阳人民的强烈反抗,其中黄显声领导的警察队伍,给予侵略者猛烈还击,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无数沈阳人民主动加入抗日义勇军队伍,他们抱着赴死之心投入漫长且艰苦的民族解放斗争中。
小说中,对九一八事变后各界人士不畏生死投身抗日的描写,印证了沈阳坚贞不屈的英雄城市品格。日军突袭北大营当夜,白继海以警察身份奋起反抗,后参加抗日义勇军壮烈牺牲的故事,感人肺腑;白继川冒死投身国际罪证调查行动,为国联提供了日本侵略罪证,对于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和国际审判起到了重要作用;革命家巩天民作为小说中公天民的原型,是中共党组织在奉天的第一批党员,他长期从事情报工作,为中国革命事业九死一生……这些挺起民族脊梁的英雄故事,彰显了沈阳这座城市对抗战的重要意义和历史贡献,让世人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切的体验。
小说结尾处,主人公白继科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政协委员,参加政协沈阳市第一届委员会会议的故事情节,成为那个时期在沈民主人士和工商界代表的生动写照,反映了沈阳在新中国成立背景下的崭新风貌。这一部分的描写,显然是对作者本人身份的呼应,作者在政治协商积极履职的同时,以其文学领域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笔触,深入探索沈阳这座英雄城市的品格基因和血脉灵魂之形成过程,使小说中众多人物形象走进读者的心中,为小说赋予了强烈的真实感。这些文字不仅是作家的文学创作,更是对沈阳这座城市的深情告白,体现了作者对于本土文化的坚守和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阅读长篇小说《中街》,仿佛置身于时光的长廊、穿梭在沈阳的大街小巷,感怀我们这座城市的厚重与沧桑。如今,这条被誉为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见证了沈阳发展历程的中街,在经过改造升级后,以更加迷人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潜力与活力的缩影。一批批新时代的弄潮儿正在以冲锋者的姿态,书写新的更加辉煌的历史。
(作者系沈阳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