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真正唤醒文学批评的活力和生命力
来源:文艺报 | 作者:韩春燕  时间: 2024-08-16

  文学研究期刊是推动文学批评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当代作家评论》自1984年创刊以来,始终与当代文学批评休戚与共,推动或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当代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可以说,《当代作家评论》已经与当代文学深度融合,它的总体性目标就是不断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为此,《当代作家评论》开设了一系列特色栏目,并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但是,这一总体性目标的设立和阐释需要随着历史语境和文学诉求的变化而不断调试。近年来,当代文学批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当代作家评论》也对此做出了及时而有效的回应。

  从2022年开始,杂志开设“东北文艺复兴”专栏。此专栏的设立一方面基于国家全面振兴东北战略的顶层设计,东北文艺及其研究必须为此提供文化支撑和思想动力。这是当下东北现实境况对《当代作家评论》提出的要求,也是《当代作家评论》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是东北文艺在近几年的火热,引起了学界的集体关注,其中囊括了文学与新媒体、当代文学的地方性与中国性和世界性、文学与经济改革等诸多学术议题,且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因此,《当代作家评论》以“东北文艺复兴”为讨论核心,对东北当代历史及其文学写作传统,以及东北与中国乃至在世界中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整体反思,并由此引向一个根底性问题:何为“当代”以及文学如何讲述“当代”。在此基础上,“东北文艺复兴”专栏调整为“新东北新南方”专栏,继续讨论地方性写作潮流的现状和未来。难能可贵是,“新东北文学”和“新南方写作”入选2022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当代作家评论》推动的新东北文学和新南方写作已经成为一个文学思潮和学术事件。

  除了引领学术话题,助力当代作家成长也是《当代作家评论》的重要传统和推动文学批评发展的重要路径。从2023年开始,《当代作家评论》开设“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主要目的是对有整体性、系统性和自主性小说观的当代作家的小说理论进行阐释,以此构建中国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在文学批评界尚属首次,具有开创意义。而且,专栏在刊发相关文章时,一篇为作家对自我小说理论的自述、一篇为批评家针对作家小说理论中的某一关键要素的评述、一篇为批评家对作家小说理论的整体阐释。这就形成从一位作家到一个要素,再到一个整体的有机联系。更为重要的是,专栏把聚焦点集中到青年作家和青年批评家群体上,让他们的小说理论及其解释得以清晰地呈现出来。专栏开设至今,已取得学界的认同,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同时,多位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家参与其中,与青年作家和批评家就此话题展开对话。一批青年作家和批评家从中获益,得以成长。

  《当代作家评论》作为国内唯一以作家作品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文学研究期刊,深知文学批评家对推动文学批评发展的重要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文学批评新人的涌现,但也体会到其中存在的种种局限和壁垒,尤其是仍有一些秉持文学批评理想和文学批评才华的青年人被诸多因素钳制,无法走向文学批评前台。因此,文学批评新人的培养需要勇于突破各种局限,真正唤醒文学批评的活力和生命力。这是文学研究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当代作家评论》近期推出“新时代文学批评新人培育计划”,每年在海内外遴选5—10名年龄在40周岁以内的文学批评新人,而且不注重学历背景、学术经历和学界人脉,提倡独立性和个人性的文风,真正挖掘出有批评才华的青年人,充实到文学批评队伍中。这一举措刚刚推出就引发了学界强烈反响,一些文学批评大家纷纷表达赞誉,认为这是有担当、有责任和有勇气的行为。同时,一些青年学者踊跃报名,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报名人数近50余人,其中包括一些已经得到学界认同的青年文学批评家。这既在杂志的预料之中,也在预料之外,足以说明学界对文学批评新人的强烈渴求。实际上,《当代作家评论》在此之前就已经为中文专业的在读博士生开通投稿绿色通道,积极刊发博士生的文章。

  文学批评的发展要适“事”而发,更要适“时”而动。前者针对的是文学场域包含的全部内容,后者则指向文学批评发生的时代环境。具体而言,数字时代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文学研究期刊作为刊发和传播文学批评的主要载体也要顺势而为,实现数字化转型。《当代作家评论》在此方面做出积极尝试,主动谋求数字化发展,开设了“云上风华”栏目,定期要求作家、评论家和读者相聚云端,共同讨论文学话题。首期讨论了陈彦的长篇小说《星空与半棵树》,并以短视频的方式在网络传播,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当代作家评论》还在微信、小红书等新媒体上开设视频公众号,定期发布学术工作坊视频、作家创作谈、批评家说等内容。《当代作家评论》联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重写和再写文学史”工作坊的视频内容近期也将在微信视频号和小红书上发布。总之,我们尝试通过数字化发展,为文学批评的大众化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

  上述举措属于《当代作家评论》为推动文学批评发展提供的创新之路,但“创新”的前提一定是“守正”,必须坚守和延续杂志的传统。《当代作家评论》是以当代作家作品评论为主体的杂志,因此要始终维护好这块阵地和这一品牌,但也要为其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为此,《当代作家评论》更为强调作家作品的“新”,一是作家的面孔要新,主要指被文坛忽略或初入文坛,但展现出强劲的文学创作实力的作家;二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要新,主要指叙述内容要有突破、表述形式要独特;三是作品要反映新时代的文化思想诉求,主要是作品的精神形态和价值观念要新;四是要在文学经典中发现新内容、新思想和新审美。基于此,《当代作家评论》长期开设“当代文学观察”“当代文学再评价”“当代作家作品评论”专栏,并取得良好反响。“当代文学观察”栏目曾以组稿的形式讨论“当代文学的当代性”问题,同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全部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这充分表明《当代作家评论》在推动文学批评发展道路上的探索是有效的。

  《当代作家评论》作为文学研究期刊的一份子,为推动文学批评发展所做出的诸多探索只是其他文学研究期刊为此共同努力的一个微小缩影。我们能做的就是时刻牢记文学批评的初心,坚实走好每一步,为文学批评的繁荣贡献力量。

  (作者系《当代作家评论》主编)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