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专家献策合力打造有辨识度的辽宁文学
——辽宁作协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务虚会在北京召开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创作联络部  时间: 2023-11-01

​​

会议现场

  10月29日,为推动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辽宁省作家协会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在北京举办新时代文学辽军高质量发展务虚会。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施战军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滕贞甫以及国内著名评论家白烨、陈福民、彭学明、贺绍俊、范玉刚岳雯、刘琼、王国平、陈涛、张莉、舒晋瑜、李林荣、徐刚、李蔚超、俞胜等参加会议,会议由著名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监事长、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主持。

  辽宁是一个生态良好的文学大省

  “辽宁全力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各方面工作实现根本性好转,特别是前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赶上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多年来所未有的。”辽宁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孙伦熙在介绍辽宁文学发展现状时说,辽宁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振兴可待,为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良好条件,这是其一。二是近年来辽宁文学繁荣发展,门类齐全、梯队合理、高峰渐成,为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厚实的文学资源。在辽宁文学从高原向高峰的迈进的关键时刻,如何找准方向,实现从文学大省向文学强省的跨跃,辽宁省作协特邀请国内文学界著名专家学者把脉支会上,与会专家畅所欲言,为辽宁文学的当下和未来繁荣献计献策。

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说,宁的文学创作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构成,在当代文学的不同时期,辽宁都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代表性的作品,引发文坛内外关注,在全国形成影响,尤其是在新时期,辽宁的文学创作一直走向前面,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引领的作用。“辽宁文学的梯队非常合理近几年辽宁文学异军突起,在各个方面创作上都取得了令人骄傲成绩辽宁沈阳为中心的辽宁文学不断引起全国各地文学界的广泛的关注。”之所以辽字号作品给读者强烈的印象,是因为辽宁文学标识性特别强,辨识度特别高,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表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新”和“高”,要抓品牌。辽宁有“曹雪芹文学奖”,这就是很重要的抓手,品牌的树立对文学生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新时代文学创作要放大视野和情怀

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也充分肯定了辽宁文学工作,文学辽军有历史积淀、有精品力作、有代际衔接,同时又创评互动等特点,辽宁是一个生态良好的文大省,它一定能够书写好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文学篇章。”他建议辽宁文学一是要对近十几年涌现出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和获奖作品加强坐标式、系统式的阐释和梳理,响鼓重锤将辽宁文学推送到当代文学史的篇页里面去;二是加强文学地理方面的写作,辽宁工、江、海、土派的文学大有可为;三是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要放大视野和情怀,既要有胸怀天下的倡导,又要有人类对生命的关注。

  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主任彭学明指出,辽宁文学鲜明的特性之一是质地的精湛性与深厚性,首先表现在时代特色鲜明,其次表现在生活气息浓郁,其三表现在人文历史厚重,所以在创作中,要更加关注新时代中国所发生的巨变,以及巨变下人的生活现状,处理好小人物和大时代关系

  “抓住了时代,为时代发声,实际上就写出了变化中的中国的故事,写出了人类文明视野中的人和事。我们回头在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文学作品就为时代定格。”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范玉刚谈到,要加强主题策划,讲中国的故事、世界的故事人类文明跃升的故事。

  工业题材应成为辽宁文学的有力抓手

  “工业题材的创作一直是特别有难度的,如何把工业题材转换成文学作品,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孟繁华长期关注辽宁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沈阳师大特聘教授贺绍俊认为,近些年辽宁文学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就与工人文化的崛起有密切关系。工人主体性的强化,使东北作家重新调整了观察现实的视角,他们对现实的叙述也变得更为自信,于是,辽宁文学近几年的创作中出现了现实主义、乐观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说“工业题材创作不光是辽宁的事,更是这个题材盛衰存亡的事,所以要对工业题材保护性地发掘,再好好发展,它很可能成为辽宁文学重要的辨识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说,中国当代文学早期的工业题材,都诞生于东北或者辽宁,是辽宁文学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东北文学看辽宁辽宁文学看沈阳后来的“铁西三剑客的成就也脱离不了这个题材优势。工业题材应该是辽宁文学一个抓手,成为辽宁文学应有的内容和元素成为辽宁文学矗立中国当代文学鲜明的地域性特点题材优势

  应加强多方面融合更有“辽”味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琼说,从未来的期待上,辽宁文学要更加有“辽”,更加突出它的风格性和地方性。一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掘利用,另一个是对城乡时代巨变的观察思考,进一步开拓和内化地域特色和传统优势。

  《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说,辽宁是多种文化交融汇流的地方,在这个多民族汇聚的地方,应该抓住文化汇流的契机,融合多种文化,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更加丰沛;辽宁文学的特色在语言上,东北语言的质感具有表现力,生动、鲜活、幽默,语言上还要再增加辨识度。另外,辽宁文学应该在二人转、相声小品、电影等其他艺术门类中寻找到文学滋养,借势借船共同出海。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教授李林荣在谈到特色化发展时说,辽宁应该考虑进一步整合文化富矿,中长篇小说的实力派创作者可以借力一些东北题材的影视作品,出版社可以把辽宁籍作家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荟萃起来再放光彩。

  文学作品应更贴近时代生活

  “东北文学跟中国人的生活状态特别接近,是在一种自发和野生状态下,长出了很丰富的内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谈到东北文学振兴时说,文学应该呼应时代情感。今年有一部电视剧看后特别兴奋,就是由辽宁作家班宇编剧的《漫长的季节》。随着城市的发展,下岗职工基本度过创痛期,“铁西三剑客”正是80后下岗工人的子女,他们去讲自己父辈一代的故事,所以我们在看《漫长的季节》时觉得温暖。

  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从热播电视剧《漫长的季节》谈起,“这部作品让人觉得班宇写的就是他们的生活,这种影响力是全国性的,大家都有这种共情和共鸣。”她说,辽宁文学创作固然要讲现实主义,但是如何去用更新的、更贴近我们时代生活的观念和生活的表现形式去表现,可能是今天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

  强化评论对文学创作的加持作用

  “文学界有一个概念叫‘同时代人’,就是同一代评论家陪着同一代作家一起成长。我觉得还可能是同乡的成长,地域性作家与地域性评论家一起成长。”《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主编王国平建议,辽宁应该加大推介省内年轻的评论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批评对于文学的加持具有重要意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含量,对于文学创作是正向的影响,我们应该特别重视,要把辽宁文学阐释好、引领好,应该有意识地强化批评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作家》文学编辑部主任俞胜建议,可以与省内外高校对接,让文学批评进入辽宁当代文学的现场,把辽宁作家、作品的研究引入课堂。文学评论也可以打开地域界线,积极主动与新北京、新南方等地域特色鲜明的理论家展开对话,形成创作与评论之间互促互进的良性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徐刚说,辽宁长期以来立足于本土创作的批评培育,整合省内外批评力量,建立特聘评论家制度,出版《特聘评论家评论集》,引导更多的评论家关注辽宁的文学创作,但还要加大宣传,提升辽宁文学的“能见度”,通过批评的繁盛让文学创作更加繁荣。

​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滕贞甫

  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滕贞甫表示,专家们长期以来对辽宁文学的支持和关注是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辽宁省作协将抓住东北振兴的机遇乘势而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出作品、出人才的主责主业,全力推进“一个工程、两个计划”,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做强做大主题创作,特别是辽宁“六地”题材创作,大力推动文旅融合,书写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和辽宁故事,更好地推动文学工作为辽宁振兴服务。在创作上,尊重和鼓励个性化创作,鼓励作家创作文学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的作品,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自觉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队伍建设上,将进一步打造人才高地,努力做好人才发现、培养、激励工作,推动创评互促互进,建立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文学生态,实现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赋能助力。

与会专家​

部分与会人员合影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