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描绘沈阳厚重工业史的全景画
评商国华报告文学《奠基》
来源:沈阳日报 | 作者:田鹏颖  时间: 2023-02-13

​  走进《奠基》,我们惊奇地发现,一大批沈阳“老字号”们,正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正确的战略策略,一次次改变着自己的模样,实现着华丽的转身,向世界展示沈阳绝不是英雄迟暮,而是老当益壮。沈阳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都不可替代。

  著名作家商国华先生的报告文学《奠基》在《鸭绿江》2022年第12期发表,旋即引起全国各界强烈反响,产生巨大社会轰动效应。

  《奠基》是商国华先生继《凸凹的齿轮》《钢铁作证》《我们走在大路上》《锻造中国芯》《国家砝码》《激流勇进》之后,奋力呼唤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沈阳为国担当新篇章的精品力作。

  《奠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引领我们一同走进东北,走进辽宁,走进沈阳,走进工人阶级,走进火红的年华,满怀深情地向世界、向未来铺展开了沈阳创业史、奋斗史、振兴史的雄浑画卷,广大读者在《奠基》的字里行间仿佛听到沈阳为国担当、奉献、奋斗、牺牲的历史脚步声,且久久难以平静……

  《奠基》坚持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从工业化前史的深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工业状态的生动描写,从“一五”“二五”计划时期沈阳工业创业的苦难与辉煌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沈阳工业化车轮的滚滚向前,真实地再现了沈阳在共和国工业化进程中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创业创新的历史,让今天的人们对曾经的沈阳感到格外振奋、无上荣光。

  70多年前,历经战火的沈阳回到人民手中已经千疮百孔。在极度艰难困苦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工人阶级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复工复产,大量工业制成品被从车间直接调拨到关内和江南地区,承担起为前线“供氧输血”的历史任务,为全国解放提供了最坚实的物质保障,沈阳堪称解放战争的物资供给基地。抗美援朝时期,全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践行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发挥了重要交通枢纽、战略生产基地、战勤保障基地作用,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在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那个火红的年代,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有24个落户辽宁,6个在沈阳画线开桩。国家还把26个限额以上的重点项目安排在了沈阳。一大批重点项目于“一五”计划后期陆续建成投产后,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达到或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开创了沈阳工业发展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沈阳成为共和国工业的脊梁。沈阳重型机器厂、沈阳矿山机器厂、沈阳变压器厂、沈阳高压开关厂等,开始为新中国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装备,共和国工业在这里奠基。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对民族的英雄的态度,是心怀崇敬,还是历史虚无,往往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的晴雨表。

  在《奠基》中,我们见到了有“犟眼子”称号的赵国有,无数次与刀具叫板,终于把加工一个塔轮需要八九个小时的时间硬生生缩短到了50分钟,成为东北新纪录运动的创造者。全国劳动模范、沈阳重型机器厂工人杨洪吉,为修炼钢炉带领共产党员钻高温铁炉,在他的组织下打破了平炉只能冶炼碳素钢的陈规,开创了用平炉冶炼合金钢的先河,满足了生产急需。全国劳动模范、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人尉凤英,从1957年至1965年,实现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用434天完成了“一五”计划的工作量。她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196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毛主席的好工人”,《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同志学习》。马德有自制工具组装了100架米格飞机,支援朝鲜前线,吕去病成为打破美军神话的“中国第一代弹药火箭专家”,王铮安试制成功新中国第一台5吨的蒸汽锤……一大批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奋斗不息、甘于奉献的模范人物,为辽宁沈阳工业的发展树起了一面成功的旗帜。

  沈阳老一辈工人阶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历久弥新。无数英雄群像仿佛一座座精神雕像跃然纸上,矗立在读者面前。《奠基》让世人对沈阳有了新发现、新感觉、新期待。

  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沈阳工业已经“破茧成蝶”。面对一些地区天然气短缺、价格上涨的困难,沈阳鼓风机集团向国家立下军令状:保证完成国家任务!这句话的底气,既来源于沈阳工业基地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又来自于广大工人阶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自信。沈阳鼓风机集团用5个月时间,历史性完成世界其他国家24个月才能完成的生产任务,让合作方顿生“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惊奇和喜悦。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始终饱含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情怀,主动挑战国家电网白鹤滩——江苏±800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并完美研发成功。这些“老字号”企业,在新时代书写出浓重的一笔,为辽沈老工业基地的青春焕发换回了满堂彩。

  走进《奠基》,我们惊奇地发现,一大批沈阳“老字号”们,正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正确的战略策略,一次次改变着自己的模样,实现着华丽的转身,向世界展示沈阳绝不是英雄迟暮,而是老当益壮。沈阳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都不可替代。

  商国华先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多年专注于中国工业化问题的深度研究,并以文学家特有的思维优势和观察视角,关注中国的沈阳、中国的铁西,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让我们肃然起敬。

  (田鹏颖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