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中国网文的破浪乘风之旅
来源:文艺报 | 作者:徐 晨  时间: 2022-10-19

  

  网文出海,浩浩荡荡,近十年来更是经历迭代升级,以紧扣时代脉搏的、富于中国特色的形态呈于世界舞台之上。据《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报告》评估预计,到今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用户规模将达到1.45亿,市场规模仍将翻倍增长,或突破30亿人民币。如此迅猛的发展态势不仅使资本市场为之一振,更是一剂文化价值意义上的兴奋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盛况无疑是中华文化自信的见证。

  好风凭借力:内容与生态双线并行

  无风不起浪,网文出海势在必行。首先,开拓海外市场是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中国网络文学被称为“当代世界四大文化奇观”之一,这种影响力根源于我国的人口红利以及国内畅销书机制的巨大缺口在网络时代的重新激活,但其持久性需要依赖稳定营收模式的确立。无论是早期的VIP付费阅读制度还是现今的IP衍生产业链,二者都是运作文化产业的有效商业模式;近年来国内网文产业逐渐将经营重心转向后者,用力于IP分发改编产业链的中下游转移,这种“下游倚重”的倾向是对人口红利高峰消退的正确反应:提升IP附加值和泛娱乐产品增量才是未来的行业发展之道。优质IP的分发改编要求一定的孵化周期,然而由于产业模式的成熟,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文本内容生成,产能外溢就使得开拓海外市场成为刚需。其次,东风助力,科技发展和政策环境利好,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宏观战略成为重要推手。前有“一带一路”引导,后有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推动,国家文化政策给国内核心网文企业抢滩海外市场、开展产业全球化转型提供极大的信心鼓励。于是,积累了相当运营经验和大量文本内容的核心企业手握通牒,积极投身海外拓荒。顶层设计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视基于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不争事实,随着中国经济硬实力在国际社会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文化软实力的展现也需紧跟步伐。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有期待视野,我们自然也要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推动文化输出。网文出海的受热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在互动中达成了一种隐性契约关系,决定了网络文学海外传播需要受到“双效”目标的引导,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需以市场效益为导向、关注海外市场占有率,又要将中华文化的内涵价值传播化为题中之义。

  前有“蓝海”,上有东风,然而中国网络文学这艘船的持久行远,还需见风掌舵、遇浪控帆的积极应对。回顾网文出海的发展历程,有着明显的升级特征。1.0版本是版权出海时代;2006年《鬼吹灯》《诛仙》等作品的海外传播便是如此,当时的目标地主要是东南亚等国家。2.0版本是内容出海时代:最早由海外粉丝自发建立翻译平台(2014年到2016年间的Wuxiaworld、GravityTale等),之后便是国内核心企业抢滩登陆,成为最大的内容提供方。3.0阶段是内容+生态的双线并行时代。这里的“生态”,指中国网络文学产业的运行业态,即包括创作-运营-消费全链条的原创网络文学生态。平台不再局限于做国内网文文本内容的搬运工,还分发IP衍生链的下游产品,如影视动漫改编等;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征文活动和开放原创(2018年起点国际上线海外原创功能)去培育海外网络小说原创内容。

  网文出海三个发展阶段的演变,充分体现出中国网络文学相关企业积极进取的创新开拓精神和敏锐机变的互联网思维。从“中国文本”到“中国方法”,内容+生态的双线并行策略是极富创新意味的。网络文学在中国能够产生极为深刻的社会影响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具有唯一性的,若单单搬运文本,网文的海外传播效果的天花板触手可及;而且在译介导致的内涵丢失、断更烂尾等客观问题的压力之下,甚至会出现棘手的停滞状态。在积极解决硬件问题——推文科技自主研究全球首个网文AI翻译系统——的同时,中国网文企业更是眼观六路、应时而变:首先是以国内网文行业发展的趋向为镜,开启泛娱乐生态出海的尝试,以多形态的多元IP体系缓解文本出海的现有痛点,消费形态的多样化不仅激活市场,更给海外读者带来新奇体验。另一方面,大胆尝试培育海外本土网络写手,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切中网络文学将被动的文字消费者转化为积极的共同创造者的深层要求,具有时代感知力和互联网思维。尽管本土网络文学作品的培育周期较长,短期内并不会改变海外网文平台以国内头部作品输出为主的格局;但这一举动还是在免除文本内容多语言转换过程中种种问题的前提下实现内容的开源。

  出海模式的阶段性升级特征已经展现出中国网文企业见山开道、遇水搭桥的开拓创新,而中国网络文学从出身山野到产业化稳步发展,核心精神就在于这种自由开拓和创新进取。这何尝不是一种中国精神的输出呢?

  勇破千层浪:文化输出或文化认同

  当前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成就可以这样简单评价:具有相当知名度,但缺乏一定认可度。一些学者基于将网文出海视作当前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的期待视野,指出了诸如题材单一、缺乏真正文化内涵、译介造成文化折扣、版权保障制度不完善等等问题。这些或关涉文本内容、或着眼产业发展的短板确乎存在,然而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文化输出的屏障取决于我们把“网文出海”放在什么样的高度。笔者的观点是:区分文化输出与文化认同,不必急于铺设通途;网文出海是展现中国文化与精神的赛博窗口,多元且多变,循序渐进、春风化雨才能打响这张文化招牌。

  据调查数据显示,海外读者选择阅读中国网络小说基本都是因为感到新奇、有趣和放松。由此可知,网文出海的目标群体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满足消遣娱乐,相应地,幻想和言情也形成了出海网文中的绝对优势类型;同时依据用户画像调研,恐怖悬疑和科幻这两种在国内体量较小的类型小说海外受欢迎程度也比较高。这是市场匹配的要求,也是海外传播成为可能的基本前提,自有其合理性。中国网络小说之所以能够超越语言阻隔,打动海外读者,就在于它的不高深,这并非缺陷,反而是优势。一来,便于翻译,幻想类小说自设体系,想象中的故事进一步摆脱了语言和概念的束缚;二来,便于传播,“肤浅”的东西能流行,人禀七情,言情小说以情动人极易引起共鸣。中国网络小说不深,带着点中国味道——既是文本内容中的中国元素,又指追更、连载模式下文本的形态特征和故事性的凸显——对海外读者来说,恰到好处。

  网文出海的小说类型确实需要调整,平台应在内容筛选上下功夫,做到内容先行,而非理念先行。一是,要力求做到类型多元。类型多元是为了选择多元,而非为了集中突出某一类型的社会功效,或许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作品更能表现中国的现代性和中华文化底蕴,但这并不意味着提供中式幻想轮廓的其他小说就低人一等,百花齐放方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现阶段的类型偏向性,是综合市场导向和现阶段译介平均水平后的最优解,无可厚非。若要想做到多元类型的有效传播,则需要更大的力量支持去构筑一个关涉各类的“文化背景转译器”,建立起帮助读者理解文化背景的途径,而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毕竟你不能指望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网文的海外读者会愿意仔细钻研小一号的注释里“郡县制”的前世今生;更何况目前网文英译大多数不做注释是基本情况。第二,是避免文本内容的空心化。更多时候,题材单一只是表象,故事情节的套路化和同质化才是问题关键。小说可以不精妙不深奥,但不可以没有精彩的故事;一味地重复套路、赘述套话,只会使得“爽感”的触发机制失灵。所以,在筛选内容时,应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那些力求“破圈”,以元素融合、故事创意来走出类型窠臼的作品上,宁缺毋滥。同时那些天然带有中西或世界流行文化因素融合的作品也应该被过滤筛选至前端,如爱潜水的乌贼《诡秘之主》就杂糅有蒸汽朋克、克苏鲁、塔罗牌等典型的西方元素,世界观架构与人物等级设定又极其新颖。上述多元和精品的取向,同样适于IP体系的泛娱乐生态输出。

  人并不以任何理性的根据来选择信念;正如伊格尔顿所说的:“文化不是那种能证明或需要被证明有道理的东西。”网文出海之于文化输出的关系,正如食疗之于药物;药物可能会遭到机体的应激反应而排斥,但食疗温和,能够春风化雨。正是这种“浅”移默化,才使得无心插柳的网文在海外长成了成荫绿树。

  看看美国大片、日本动漫和韩国电视剧,它们都是在形成了符号印象之后,才引起了价值输出的讨论。提起好莱坞大片,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震撼的视听感受和超级英雄,之后才会思索其后的个人主义精神传统。笔者以为,当前网文出海其实并不急于争得认可度,反倒应该深耕内容,做好品牌,打出知名度,扩大内容影响力。毕竟当前的仅仅是文本内容层面上的孵化、筛选、译介等环节已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更不必说产业发展层面上的集群效益缺失、内容分发效率不高。但是,网文出海发展过程中所显示出的政策的支持、企业的应变和网络文学自身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都让这一切变得有所期有所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网络文学会在出海之旅中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真正成为中国当代社会的一张文化名片。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