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张鲁镭获“曹雪芹文学奖”后接受采访——《浣花溪记》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
来源:辽宁日报 | 作者:赵乃林  时间: 2022-10-11

  作家张鲁镭(受访者供图)

  第二届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颁奖仪式近日在北京、沈阳两地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在6部获奖作品中,我省作家张鲁镭的短篇小说《浣花溪记》上榜。

  《浣花溪记》以离退休老人的生活图景为底色,讲述了东北人老杨在他乡的境遇,表达了老杨对现实的困惑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记录了普通人在白发浪潮到来时的喜乐哀愁,从而展现了人物对生活之真、人性之善、人生之美的追求。

素材来自机缘和遇见

  张鲁镭的小说创作常常表现普通人在现实中对幸福的种种诗意般的追求,充满了对小人物的深切关怀与浓浓情意,《浣花溪记》亦然。

  《浣花溪记》讲的是东北人老杨去成都儿子家看孙子,陌生的环境让他倍感寂寞,闲时就去浣花溪公园吹萨克斯,被管理人员当场制止。老杨很是无奈,他怀念老家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管理员说他可以来公园巡逻,老杨很兴奋,每天送孙子去幼儿园后就去公园巡逻。这期间,他在公园遇到了另外两个老人,一个是巡逻的,另一个是在公园里出租望远镜的,3个老人因性格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发生了一系列纠葛……

  就这部小说的创作,张鲁镭说:“我和自己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种机缘,都是一种遇见,《浣花溪记》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

  张鲁镭介绍,春天去成都观摩戏剧,她和同事无意中闯入浣花溪公园,坐在竹林旁的长椅上聊天时,乡音吸引来那位戴红胳膊箍的小说主人公老杨,浓浓的乡情让他们一见如故。老杨的生活经历就成为她创作这部小说的基本素材。小说有父爱、有乡愁,更有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评委会对这部作品的颁奖词是,《浣花溪记》在日常书写中展现着人的心灵世界,是一部当代人的精神游记。浣花溪公园是一种寄托,是客居此地的主人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家园。热火朝天一地鸡毛的家庭生活洋溢着幸福安乐,也成为不可言说的牵绊。面对异乡异客的退休生活,主人公老杨深深怀恋着家乡东北的熟悉街巷和父老兄弟。作者张鲁镭用爽利的行文勾画出了主人公的境遇,呈现着物质生活之外人的精神渴望和情感需求。

生活才是创作的源头

  ​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的前身是辽宁曹雪芹长篇小说奖,设立于1997年,迄今为止,已评出十五届,为推动新时代文学繁荣发展,鼓励作家不断攀登“高峰”,铸造辽宁文学品牌,提升“文学辽军”形象,2020年,辽宁省作家协会决定与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合作,将这一面向辽宁作家的区域性文学奖项,扩展为面向全国乃至华语文坛的文学大奖,正式更名为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迄今为止,该奖已经评出两届。

  颁奖仪式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评委会主任吴义勤说,这些获奖作品有很高的思想艺术水平,作者都是风头正劲、年富力强的文坛少壮派作家,他们书写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描绘山川秀丽、人民豪迈的恢宏气象,体现了勇攀文学高峰的卓越努力。

  看似机缘加遇见造就了《浣花溪记》这篇获奖小说,其实这恰恰说明生活才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张鲁镭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思绪再度回到文学创作的生活现场,连连致谢小说主人公老杨原型,言及在小说中让老杨有了两位同龄好友,一位还是东北老乡。“这样,老杨就不寂寞了。现实中,一些老年人面临的困境我无力解决,但我可以让小说里的老人拥有丰富的生活,天伦与温暖,娱乐与被需要,到处春风和煦。”张鲁镭说。

  记者了解到,在首届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评选中,还有两位辽宁籍作家获此殊荣。其中,马晓丽的《手臂上的蓝玫瑰》获中篇小说奖,班宇的《夜莺湖》获短篇小说奖。

  就辽宁作家的文学创作,省作协副主席金方说,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始终活跃着忠实记录书写人民奋斗发展生动实践的广大作家。进入新时代,辽宁作家创作激情日益高涨,继承东北作家群的优良传统,坚守人民立场,在全国文坛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她表示,省作协将通过一系列举措,带领作家要跟上时代步伐,用体现着时代高度、描绘着时代气象的文艺作品,书写新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