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网络文学要增强文化责任感
来源:长江日报 | 作者:桫 椤  时间: 2022-06-13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以横扫千军的气势迅速占领了大众文学阅读市场,70年代末以来风靡大陆的港台通俗小说风光不再。时至今日,网络文学的国内读者数量已达5.02亿,尚有超过1亿人的海外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创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观。网络文学继承了传统通俗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由此衍生出跨媒介传播的多种文艺形式,为繁荣和活跃社会文化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伴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的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的实施,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时代赋予文学的新使命。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引导网络文学增强文化责任感,从历史文化宝库和时代生活现场选材立意,写出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精品力作来。

  首先,网络文学要主动发挥文明教化功能。长期以来,“娱乐性、消费性、产业性”是描述网络文学社会功能的“关键词”,由此助长了“唯点击率论英雄”“流量至上”等的评价方法,形成了将经济效益置于社会效益之上的不良风气。为了追求利益,一些作品不惜放弃文学坚守,通过色情、暴力、恐怖等刺激读者感官的描写来博取眼球,打法律“擦边球”的“三俗”内容屡见不鲜。这种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不仅危害了社会,也从整体上拉低了网络文学的格调,影响了网络文学的社会声誉。面对新使命,网络文学需要重新调整自身的功能定位。一方面,不应因为网络的形式而放弃文学的责任。网络文学是文学进入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形态,它的很多创新性特征实际上是新媒介的特征融入到文学中,如强交互性、超文本性等,但这并未改变其作为文学的本质。相比于互联网上的视频、游戏、动漫等文艺形式,读者需要的仍然是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部分而非作为“网络”的部分。网络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仍然是以文字作为审美表达工具的,这决定了文学是它的底层基础和内核。既然是文学,就兼有文学的全部功能,娱乐性、消遣性虽然因为媒介的变革而被凸现出来,但不能将其简化为网络文学仅有的功能;假如从这个角度观察,传统文学也为读者提供娱乐和消遣,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支撑,二者实无本质意义上的差别。作为通俗文学的网络文学,同样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知识、启蒙人民思想的教化功能。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海外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文艺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互联网的无国界性使网络文学走出国门、走向海外,世界五大洲都有中国网络文学的读者;同时,成套的生产机制“出海”更加彰显了网络文学的文化原创力,文学网站落地海外,已有20多万海外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在原创网站上创作网络小说。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就要求网络文学创作有意识地“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以此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其次,网络文学要注意从中华文化根脉上汲取营养。中国大地上产生并演化至今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机无限,无论是耕作生产、房舍建筑还是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乃至日常生活方式,都在中华文化脉络上运行。西方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实体”。世世代代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了属于全体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是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题材宝藏。网络文学诞生于人类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既是时代生活的产物,也是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实践中结出的果实。正因为扎根在丰厚的文化土壤里,才深谙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契合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和趣味。网络小说的审美范式充分体现在那些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中,从玄幻小说《诛仙》《仙剑奇侠传》到历史小说《新宋》《秦吏》,从“医学流”作品《岐黄》到新民间故事风格的悬疑小说《廊桥梦密码》等,它们凭借中华文化元素和东方审美风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这应该成为网络文学长期坚持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向。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一些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历史传统也在新时代的社会生活中孕育出了新的内涵和价值。“古韵新声”背后的巨大历史时空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可能性,在为读者讲述好故事的同时,网络文学应当有能力记录并呈现中华文化传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进程。

  第三,网络文学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感动人心的力量。文学之所以能够作用于人心,是因为读者可以借助作品中的文字和表达的技巧,从艺术形象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从而由人及己,春风化雨。网络文学曾一度以玄幻、都市、穿越等幻想类小说为主,因此被贴上“装神弄鬼”的标签。这类作品由于所讲述的故事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有的甚至超出人类既有的生活经验,不仅缺失了对时代生活的观照与把握,也悬置了时代精神和人类正常的情感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社会价值,降低了作品对现实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优化内容生态结构,成为推动网络文学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到目前,年度新增的现实题材作品已达新作品的半数以上。《大国重工》《浩荡》《北斗星辰》《重卡雄风》等一批佳作树立了新的创作标杆。尽管如此,从数量和质量上看,现实题材创作的整体水平仍然弱于幻想类作品,网络小说创作仍然需要在现实向度上持续发力。

  网络文学的主体是类型小说,小说类型的分化尽管被视为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结果,但更直接的原因则是社会生活复杂化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高速发展,社会生产生活千姿百态,人民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多样化,这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了充盈的生活经验和市场契机。网络作家应当将自己摆进生活现场之中,将笔触伸进普通人的精神世界里,以探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悸动,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生活的细节中感受爱与美的力量;要善于从时代巨变中发现新题材,通过对时代精神和社会情感的准确把握,写出能够为读者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引起读者共鸣和共情,满足读者情感期待的好作品,以网络文学特有的方式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

  汤哲声在《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的绪论中说:“有一个观点必须更正,那就是通俗小说仅仅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文学,仅仅是写那些社会时尚、颓废文化、家庭伦理、日常生活的‘软性生活’的小说。不错,休闲、娱乐是通俗小说重要的美学原则,‘软性生活’是通俗小说重要的创作素材。但是,通俗小说所表现的美学原则和素材绝不仅仅是这些,它还是中国近百年来重大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的记录者和表述者。”作为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学,尽管网络文学以消遣娱乐的面目的方式走入大众视野,但其应当承载的文化责任并不因此而减弱,反倒因为广泛的影响力而更应该得到加强。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