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辽宁日报:《锦绣》形象化书写了工业历史与工匠精神
来源:辽宁日报 | 作者:赵乃林  时间: 2021-08-19

​​​  7月27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辽宁省作家协会和春风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金芦苇重点作品李铁长篇小说《锦绣》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吴义勤、滕贞甫、程绍武、白烨、胡平、彭学明、梁鸿鹰、施战军、孟繁华、贺绍俊、徐坤、刘琼、王国平、丛治辰等十几位作家、评论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锦绣》是当代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新收获,是一部能立得住、有分量、有硬度又有温度的长篇小说。

  “金芦苇”工程是辽宁省作家协会实施的扶持我省长篇小说创作项目,以“思想的芦苇”为立意,以展示东北振兴的时代画卷为重点,每年重点推介两部优秀长篇小说。

  书写了三代 产业工人的创业史与心灵史

  长篇小说《锦绣》首刊于2021年第7期《中国作家》,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锦绣》是一部讴歌国企产业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忠诚担当,为新中国化工业发展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小说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塑造了张大河、张怀勇、牛洪波等在困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共产党员形象。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说,在大时代变迁的背景下,《锦绣》书写了三代产业工人的创业史、奋斗史、心灵史和情感史。整部小说充满着温度与情怀,很接地气,读来让人感到振奋。吴义勤说,读《锦绣》有三点感受,一是作品非常成功地展现了工人阶级的创业精神,三代产业工人特别是第一代以张大河为代表的创业者,靠勤劳和智慧在荒凉的领域中开创了一片天,为国家的化工业发展作出贡献,这成为这部作品的一条主线;二是作品非常成功地刻画了三代产业工人的典型形象,人物性格塑造具有时代感、代入感,真实、鲜活、丰满而有个性;三是写出了整个时代变迁中人的心灵的、情感的复杂性,写出了产业工人为国家和民族舍小家、舍小我的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在吴义勤看来,《锦绣》深情讴歌了三代产业工人集体创业和牺牲奉献的精神,这些人物身上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刻画出生动感人的产业工人群像。

  “拥有生活,或者生活比较丰富的人,生活会从作品里流淌出来”,这是李铁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阅读《锦绣》时,找到了相似的感觉。他认为,“李铁写出了老一辈以及年轻一代产业工人背后不同时期工厂特有的氛围、味道以及工人特有的精神气质。”白烨表示,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文学功底,写不出如小说里那般浓郁的工厂气息,更写不出工人特有的骨气、志气。在他看来,李铁写人、写事、写时代,整体架构丝丝入扣,打动人心的故事更是为形形色色的人物赋予了生命力,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张大河等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的典型形象。同时,白烨认为,李铁创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写完美的人,“几乎每位英雄都有弱点,人物形象因此显得很生动、很真实。”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认为,《锦绣》写出了具有国企情怀的几代产业工人形象,写出了他们身上打下的不同时代的印记,写出了他们的精神传承。张大河的形象塑造纠正了以往工业文学创作的一些书写偏见和固定模式,重点写他的工匠精神、工友情谊,那时工厂里面最需要的就是工匠精神,而张大河就是这样的工人。张大河的理想是能让更多工人有一身好手艺,李铁没有抽象地、概念化地写张大河的工匠精神,而是通过办培训班等日常细节来写,完全进入当年工厂生活中去写出了一个工人的工匠精神,并且这种工匠精神和其主人翁意识是完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写到第二代产业工人张怀勇、张怀智、张怀双等人物,贺绍俊认为主要写了担当责任,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诸多细节再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这是小说最值得肯定的贡献。贺绍俊说,《锦绣》不仅写出了鲜活的工人形象,而且在主题发掘上有独到的发现,在人物塑造上有独到的贡献,纠正了过去工业题材创作的一些盲区和偏见。同时,他对李铁在叙述时采用的平视视角和对人物流露出的亲人般的温情表示欣赏。

  全景式反映国企的发展变化把着眼点放在工业环境下的人让作品有了深度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锦绣》的表现手法、创作特色、艺术价值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评论家一致认为,《锦绣》叙述细腻、细节真实饱满,涉及生产和技术领域的描写十分专业,整部作品充满人文情怀。

  《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认为,辽宁文学创作近年来发展迅猛,无论作品还是队伍方面,都在不断壮大,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辽宁是工业题材创作的重镇,作品源源不断,李铁就是工业题材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锦绣》能成为工业题材创作的又一部佳作,程绍武将之归结于李铁有着近20年的工厂生活经历,这些经历成为李铁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宝贵资源。李铁对工厂、对普通工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笔下的人物坚韧、善良、宽厚、诚实、勇敢。程绍武认为,李铁从三代产业工人的生活、情感经历入手,展现了奋斗者的心路历程,是工匠精神与中国故事的形象化表达。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原主任胡平认为,与以往的工业题材作品相比,《锦绣》将更多笔墨花在构建人际关系上,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样本。同时,李铁将人物塑造提升到精神层面,写出了“劳模”崭新的面貌。胡平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创作如果写不到精神层面,不会在中国形成广泛的影响,也传播不到世界上去。”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认为,李铁在《锦绣》中处理工业题材易见的冰冷、粗糙、程式化、标准化时,尝试了很多手法,他紧紧围绕着人、家族的关系、人的成长,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反映工业的变迁。所以,作品有很强的历史感。

  梁鸿鹰说,李铁在传统现实主义写法之外,巧妙地融入日记、厂志、简报等作为其他视角,有效地丰富了作品表达的内容,特别是以日记这个独特视角交代不同人物内心的所思所想,将不好直接表达的情感等问题简单明了地叙述清楚。而且张大河的纸质日记,姜小妮的博客日记、QQ日记,具有满满的年代感。这种多角度、多视域的表达,充分呈现出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但梁鸿鹰也指出,不分腔调的表达也导致了日记读起来雷同这一不尽如人意之处。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认为,《锦绣》的写作很有特色,一是全景式、大跨度反映国企的发展变化,而且把着眼点放在工业环境下的人,写工业环境下人的心理变化、性格形成、行为方式,让作品有了深度。二是作品中融入日记的写法是创新之处,工厂里面最难写的是心理活动、精神活动、思想活动。李铁通过日记的形式来写工厂的精神史、情感史、思想史、变迁史。但存在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脱离了生活实际,显露出设计痕迹。

  就《锦绣》中融入日记的写法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认为,用这样的表现手法写到人的内心去,通过日记补充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也补充了必要的社会背景及情节变化。但由于日记被赋予太多“任务”,则显得不自然,由此产生了不符合人物个性、溢出人物性格的表述。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从历史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张大河、张怀勇等人物复杂、鲜活的形象,并指出小说里的日记起到补充叙事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来说,日记里的故事比没有转变为叙述文字的故事更丰富,趣味性和可读性也强一些。”

  作品写出了层次丰富的工厂生态写出了东北工厂真正本质性的特征

  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是辽宁文学创作的一大传统和优势,并在全国文学创作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时代任务,再次激发了辽宁作家进行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热情。《锦绣》就是为东北国有企业写史立传的作品。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认为,李铁几十年始终如一地坚守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正因如此,他的创作具有非常鲜明的方向感和辨识度,方向感是侧重工厂、工人题材创作;辨识度是所有作品一出来就带着钢花、铁水……《锦绣》依然坚守这一点,通过对贯穿始终的人物张大河的书写,给我们呈现了产业工人为工业振兴进行的不懈努力、奋斗和贡献,呈现了中国几代产业工人工业报国、工业兴国、工业强国的抱负。

  彭学明认为,《锦绣》把生活、人物、事件、情感等完全融为一体,无论是写工业生产、写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写人物生活中的事件还是写情感等,都是从作者心底里流出来的,给人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感觉。李铁对生活、人物、事件烂熟于心,所以写起来才得心应手,让读者在阅读时有强烈的代入感和现场感。

  对于《锦绣》的创作架构,丛治辰说,通过呈现完整的空间图景、波澜壮阔的时间卷轴、层次丰富的工厂生态、东北城乡之间的差异与融合等内容,系统地阐释了国企对东北地域的特殊意义,完整地表达了大型国企对于东北地域生态、文化、社会的深层次价值。

  丛治辰进一步分析了作品全景式架构的各个层面。

  《锦绣》在第一层面完整地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空间图景,小说写的是锦绣厂,但实际上并不是孤立地书写一个厂子的建设,而是书写了包含工厂所在的城市建设、整个东北的建设。正是在这样非常完整的空间架构中,书写了一个厂子的建立与发展,塑造出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

  作品在第二层面清晰地展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间卷轴,追溯了东北工业建设进程,依照时间的推移展示了一个企业发展的完整过程,当中不仅宏观地展现了从辉煌到挫折、到后来再次辉煌的时间场景,里面还通过很多小的设置写出了时间变化的复杂性,有始有终,有宏观有细节,这才是完整的时间链条。更重要的是伴随时间的变化书写了观念的变化,在70多年企业发展中,对人的观念、对生产观念、对技术和人之间管理体系观念的变化进行了书写。

  在丛治辰看来,最重要的第三层面写出了层次丰富的工厂生态,不单单在空间上、时间上,还深挖空间、时间,深入到人心部分。人被写进了各种社会关系当中,写出的是复杂的工厂大院的生态,东北工厂很像北京的大院,不出工厂大院,人生问题全部可以解决,工厂不仅仅是工厂,还是一个社会,这种工厂社会性很大程度上一直影响到今天东北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作品揭示出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工厂社会,写出了东北工厂真正本质性的特征。这得益于李铁对东北工厂多年深入的了解,他提出了很多新的命题。

  听过专家学者的研讨,李铁表示要通过一个“窖藏期”进一步打磨作品,力求在思想上有更深入的开掘,为工业写史立传,留下更好的作品。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