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赵凯解“躺平”:积蓄力量待奋飞,青年人大有可为
来源:指尖沈阳 | 作者:  时间: 2021-06-12

​  近来,由当下年轻人创造的词汇“躺平”,成为新晋网络热词。从字面上看,“躺平”带有一丝消极色彩,不愿工作、不求上进,只想躺下来混日子。也因而有人发出沉重的担忧和深深的质疑,认为这个思潮会将青年一代误导。

  对此,辽宁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沈阳市作协副主席、沈阳市残疾人作家协会主席、2013年全国十大读书人物赵凯特地向记者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并强调:不必过于放大这个热词的消极一面,虽然“躺平”是个新词,但“躺平”的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各个历史阶段。

  “躺平”是老物件加上了新包装

  “‘躺平’并不是网络时代独有的产物,只不过我们这个时代将它提炼了出来。”赵凯说。

  “比如20世纪末期,日本就出现了‘宅男·宅女’的现象,西方也有过‘颓废主义’和‘垮掉的一代’,还有我们古代有‘纨绔子弟’‘遗老遗少’,当代也有个别‘啃老族’,其实这些都和现在的‘躺平’有相似性,是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以前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但是社会不会因为有人‘躺平’而停下来,依然在进步。”赵凯说,有谁会因为听到了“躺平”一说,就觉得找到了理由放倒自己,啥也不干了呢?

  赵凯认为,“躺平”不等于安逸,而且,既然“躺平”被定义为是一个网络热词,那么不久它就一定会冷却。对我们身边的青年群体来说,“躺平”就是一句玩笑,然后依然上班工作,为社会服务。我们应该以一种客观的心态正视这一现象。

  同时,赵凯也指出,社会中还有另一种“躺平”:“在抗击新冠疫情战场上,一些年轻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在极度劳累下,席地而卧、舒展身体,他们的‘躺平’是为了接下来更好地投入‘战斗’。这种‘躺平’,是令人感动、让人振奋的。”

  曾创作小说《冬眠人》批评消极生活态度

  赵凯坦陈,对“躺平”所衍生的消极影响必须批评。早在2016年,他曾“预言式”地创作了一篇题为《冬眠人》的短篇小说,以身边痴迷网络游戏、对生活过度悲观的青年个案为蓝本,借用动物冬眠调节自然的生存模式,代指青年人消极逃避的生活态度。

  “人类是不会冬眠的,但是生命机体有本能的惰性,还因为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压力等因素,极少数人选择像动物一样‘沉睡’。”在赵凯的解读下,《冬眠人》也是“躺平”的一种表现形式,赵凯在艺术呈现生活上打提前量了。2019年,赵凯创作的《冬眠人》被收录进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白马新娘》中,现在,以“躺平”小说的角度发布在网络上,引起了读者们的热烈共鸣。

  翻开小说《冬眠人》,主角原型是个农村来到城市的大学生打工仔,也是赵凯亲戚家的孩子,“他曾对农民父母不能在经济上给予他支持有过抱怨情绪,却没有自暴自弃。虽然他爱睡懒觉,但从来没有耽误工作,从沈阳到深圳,依靠自己的付出在打拼,还给家里网购洗衣机,想让妈妈少受累。”在赵凯的小说中,“躺平”的“冬眠人”并没有真正去躺平。

  要相信我们当下的青年人

  谈及为何会如此关注“躺平”一词,赵凯说,他曾经“被躺平”了18年。

1970年,赵凯出生于沈阳市辽中区,18岁时因类风湿病瘫痪,从此在老家的土炕上一躺就是18年。虽然“躺平”了,但赵凯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在文化贫瘠的偏远乡村执著地学习写作。2006年,赵凯36岁,辽宁省作家协会联络沈阳市委、市政府,给予赵凯大病救助,为他置换了人工双髋关节。在这之后,赵凯重新站起来,重新学习走路,“在重新学习走路时,护士让我反复练习勾脚趾的动作,让断连的末梢神经重新‘复活’。”

  赵凯42岁时,来到了沈阳,凭借着“躺平”时的沉淀,先后任《沈阳残联通讯》《辽宁残疾人工作》杂志编辑,又成为辽沈图书馆系统的文化志愿者和沈阳市艺术惠民讲师,是全民阅读领读人。后来,赵凯还带着他的书和他的故事走出沈阳,到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地举办读书讲座,传播乐观进取的生命精神。“我是个被厄运把青春删节了的人,但我热爱生命、珍惜青春,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就是想通过‘复制和粘贴’找回或者延长我的青春。”赵凯说。

  不久前,辽宁省散文学会举办建党百年征文,出任评委的赵凯读到一篇大学生来稿。文中,作者谈了对新松机器人团队的崇敬,渴望通过学习在毕业后能成为探索科技前沿的一员,“这才是时代的主旋律,要相信我们的青年人,看主流大方向,中国的青年人大有希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