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铜行里的“精铜之光”
——评老藤的长篇小说《铜行里》
来源:2021年6月《芒种》 | 作者:贺绍俊  时间: 2021-06-03

​  初看“铜行里”这一标题,还不明白所指是什么,但读了小说的开篇便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沈阳一条胡同的名称。这是一条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老胡同,胡同里曾经集中了十余家制造和销售铜器的店铺,买卖兴盛。这条曾经以铜器而享誉全国的胡同后来也就成为一条普通的胡同淹没在闹市之中了。老藤将目光停驻在这条平静的胡同里,他不仅从中挖掘出精彩的故事,而且从胡同漫长的岁月里寻觅到一条绵延不绝的精神,这就是我们现在乐于提及的工匠精神。

  当我们强调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时,就发现要实现这一升级时必须具有一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追求的是卓越的创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看看那些一两千年前留下来的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就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杰出的工匠,也不缺工匠精神。《庄子》中有《庖丁解牛》《匠石运斧》的寓言,可以说就是对当时的杰出工匠的生动描述,可惜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只重视典籍不重视器物,杰出的工匠不会被当成民族英雄,工匠精神也只能主要在民间得到流传。老藤的《铜行里》写的是近百年来活跃在一个大都市的铜匠们,他们开的是小作坊,用的是传统工艺,但他们凭着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众人的好评。老藤满有把握地将铜行里的铜匠与千年以前的青铜艺术联系了起来,他在小说中说:“中国的工匠精神来源于铜匠,以商周青铜技术来看,有的工艺现在都很难做到。” 小说极其生动地塑造了众多的铜匠形象,他们各有所长,性格各异,但他们对铜都怀着一种敬畏之心,知道不能糊弄自己的手艺。他们怀有一颗不变的“铜心”,追求浩荡的“铜气”,珍惜难得的“铜缘”。他们给徒弟上的第一课就是:“做铜匠切忌投机取巧,须知功夫是一錾錾锤出来的,不下苦功,学艺不精。”这就是铜匠对于工匠精神最通俗的表达。

  小说的构思巧妙。老藤以富发诚的传承人石国卿即将迎来百岁生日为原点,以他的一本被称为“软铜册”的日记本为轴,围绕着铜行里的百年岁月而缓缓旋转,引出了软铜册上所记载的九十八位与铜器有缘的人物,这些人物先后穿行在义和团运动、民国兵燹匪乱、与日本侵略者的抗争、辽沈战役、抗美援朝、公私合营、支援三线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社会历史的重大事件之中。小说通过这一构思,便将铜匠的命运置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航船之中,充分说明了铜匠们的个人追求不可能是孤立和静止的,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也要在历史的风云和烈焰中经受淬炼。小说写了石家三代铜匠石嘉文、石国卿和石洪祥在铜艺制作上的不同梦想。石嘉文想要打造奉天第一锅,寄托着让天下饥民都能吃饱饭的祈愿;石国卿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他想要打造一座纯铜微缩大政殿,以表达冀望人民江山如铁打铜铸般牢固的心愿;石洪祥身处改革开放年代,在父亲百岁生日和建党百年之际,他要创作一幅铜匠百年浮雕墙的大型铜雕艺术品,作为庆贺之作。但三代人的梦想却有不同的结果。第一代石嘉文的师傅富掌柜率众弟子刚刚造出奉天第一锅的雏形,就被清政府的官兵没收,还差点儿酿成大祸。第二代石国卿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是靠六位新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替他制作出大政殿,了却了心愿。只有第三代石洪祥,来到了全社会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他的愿望才能顺利实现,他不仅通过一百位与铜有缘的人物浮雕真实记录了中国百年的伟大变迁,而且将一代又一代铜匠言传身教的“工匠精神”形象地镌刻在了浮雕墙上。

  老藤在这部小说中写了近百位铜匠,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三言两语,但每一个人物都有个性,都显神采。他仿佛格外珍惜笔下的人物,只写人物的正面形象。但我想这也许是老藤的有意为之吧,他以这种方式表达出他对“工匠精神”的更深一层的认识。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职业精神,是指从业者对其职业的热爱和专注,这固然没错,但职业精神并不能完全涵盖工匠精神的全部内涵,工匠精神不仅仅针对职业而言,因为当一个从业者怀有纯粹的工匠精神时,也会影响到他的为人处世,影响到他面对世界的态度。因此从更深层次来说,工匠精神更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强调这一点。比如庄子在阐释庖丁解牛时就认为,追求高超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既包含着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也指人间社会的行为准则。可以说,道技合一,这才是工匠精神最核心的内涵。老藤无疑是紧紧围绕这一点来塑造他笔下这些追求工匠精神的铜匠们的。铜行里有一座小庙,供的是关公,大家有事都会到这里祈拜一下,希望这座小庙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小庙有一团瑞气,将铜行里的铜匠们凝聚在了一起,这团瑞气可以说就是富掌柜始终挂在嘴边的“铜气”。年轻一代的石洪祥和令狐可读懂了长辈们的“铜气”,他们便在《铜匠百年记》中写道:“铜气贯长虹,铜匠有担当。”铜行里的人物个个深明大义,洋溢着浓烈的家国情怀。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件件荡气回肠。如九佬为护卫寺庙铜钟而罹难,铜行里六家铜器店的十八匠不为日本侵略者效劳而惨死于矿山,人们因此感慨:铜匠多壮士,义薄冲云天。当政府动员石国卿赴抗美援朝前线做司号兵的教员时,石家的回答是:铜心铁胆,报效国家。当国家发出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时,铜器厂的职工们又踊跃报名。改革开放年代,六位学铸造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来到了铜器厂,他们在工匠精神的浸染下,更有了要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在这些人物身上,无不闪耀着“精铜之光”,石国卿说精铜之光就是君子之光。说到底,老藤在这部小说中的重点是要写出工匠精神的伦理德性精神,是要写出这些铜匠们的“精铜之光”。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