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阅读与视野”文学论坛纪要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21-05-14

  为了进一步繁荣“新辽西派”乡土散文的创作,突破部分作家的创作瓶颈和思维局限,提高散文及小说作者的创作视野,打造品牌力量,提升作家群体的影响力,511日晚,省作协和朝阳市作协在朝阳龙翔书院举办了“阅读与视野”文学论坛。论坛由龙翔书院院长秦朝晖主持,《北京文学》选刊部主任王虹艳、省作协副主席周建新为核心发言。

  文友和部分作家谈论了自己创作缘起、叙事瓶颈和书写困惑,王虹艳和周建新对其做了有针对性的解答和衍生性思考,在写实与虚构、坐标与空间、视域和乡愁等种种主题中寻找书写的据点,为朝阳作者的叙事破开了出路与空间,大家纷纷表示收益良多。笔者凭借会场记录和会后记忆,整理文稿如下。

  王虹艳:散文以非虚构为基点,它的语词、它的架构,都有其常识性的界定。散文的空间很大,大家可以看一看林贤治关于“散文自由精神”的论述。散文的质地包含多个维度,有语言、有意象,但最终角逐高地的是作家的人格。今天来到这里,想听听大家对散文的感悟,可以是散文创作,也可以是有关散文的思考。

  袁海胜:我很喜欢散文,也多年从事散文创作。最开始,我是写乡土散文,现在正趋向生态散文。随着自己的创作篇幅的增多,感觉自己的基本功还不够,很想找到提升的空间。

  周建新:写作要打开视野,通过阅读来积淀。可以多看看年轻人所喜欢的东西,看一看经济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这样视野就丰富起来。你可以写家乡,像邮票那么大的地方,但邮票是邮向全世界的,它的限度并不是从家里的这个院子到那个院子,而是在这个邮票般大的地方能映射出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问题。坐在我们家的炕头,我可以跟你聊美国的事情,不能只在炕头上聊炕梢上的年画,而是聊火星、聊黑洞,这才是我们的视野。新辽西派散文,要突出一个新字。当然并不是说只有未来是新的,过去也可以“新”,《斯文唐宋》是不是新?邸玉超的散文,根扎的很深,树叶也长得很茂盛,它的树梢招手向着星空、向着云朵,这些元素它都具备了。

  张福艳:我是学农业出身的,是理科生。当我在《辽西文学》上发表作品后,我才逐步开始自主性创作。我经常在作品中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植物,写玉米高粱,写农业相关的领域。我的作品《幸福的玉米》在2011年的《鸭绿江》发表。我感觉自己的阅读视野还有待开阔,我已经有好几年都没有突破自己,不知道要怎样去跳出自己的圈子。我最近想以中草药为主题,写写这方面的作品。

  王虹艳:你刚才提到中草药,我想到一个作品,林文钦的《中药芬芳》,它获得了《北京文学》的散文奖,还入选了很多年度刊物的选本,主要因为选材新鲜。如果你问我题材是否会枯竭,我想说,题材是没有枯竭的时候的,有时,乡土题材也能写出不一样的感觉,它是有变化的,不要把它固定在某一个思维方式上。

  我特别喜欢听作家讲创作,因为他们讲的过程中,既有理论,又富有诗意。当然,在创作不能局限在眼前,你要看不同领域的书,它会开拓你的视域。一篇好的创作,好的散文,它会规避雷同,会充满细节感和深度,会勾起你阅读的记忆。你的专业非常好,是你独有的体验。

  周建新:你写百余种植物,譬如写水稻,你不要写似曾相识的事物,你要写大家不知道的东西。还要把一些原生态的、世界上最先进的因素嫁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超级水稻。你要扩大自己的认知,种子之外的世界是无限的,种子之内的世界也是无限的。

  周艳丽:我一直想在散文上有所突破,也做了很多努力。一开始在题材上,我喜欢童年的乡土,而现在的乡土和我童年时期的乡土已有所不同,我看不到很实质的东西。后来,想在乡土中结合文化元素,我系统的研究了茶、陶器等传统文化,但还是有雷同化的危险。我是学俄语专业的,但是却没能把西方文化很好地融汇在自己的文章里。我现在最大的愿望还是突破自己。

  魏泽先:朝阳市很有文化积淀的地方,有旧石器时期的鸽子洞、红山文化、化石文化等。我想把这些文化因素加入创作、把历史加入创作,找一些新鲜的元素。

  周建新:这个思考是对的,我刚才提到邸玉超的《斯文唐宋》,实际上和你们是一个思路。思考历史,可以探讨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但是还有一点,你一定要告诉读者,我到哪里去的问题,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你的文章就有了驱动。我很喜欢高海涛的文章,它的散文往往先把往哪里去告诉给读者,然后再写我从哪里来。

  其实,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值得思考,最开始,土地是农民的命,再后来,土地是农民的家。不论走到天涯海角,哪怕不在土地耕种,但土地依然是精神的归属。

  王虹艳:对于真实和虚构,我想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对于散文来说,它的基底是写实的,你不能无中生有。你既不能把散文写成考古,你也不能写成纯虚构的漫笔,你必须保证,这口井是在的,这个院子是有的,这个文化是存在的,在此基础上,想象飞升在很遥远的地方。换句话说,散文的情节是真实的,但是细节可以想象。

  周建新:散文中的虚构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情感的真实更重要。

  付久江:今天我们谈论新辽西派散文,它成就了一大批很优秀的作者、作品,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被这个标签所局限。每个人都在写辽西的一草一木,但是也可以写你的一次初恋、一次心动。现在很多散文作者提到创作遇到瓶颈,也许从打开思路、抛开标签,或者有更多的东西可写。再有,散文一定是美的吗?它也可以是调侃、是对方方面面的观察,只要它是有存在意义的、是可以击中你内心感触的,它就可以成为一种表达角度。

  梁鼐:我是小说作者,想跟老师请教两个问题。第一,当下乡土题材小说创作,很多期刊杂志很少发,现在创作乡土题材作品空间有多大?第二,作家要阅读经典,在经典阅读时,我们写作者可以重点在哪些方面进行学习和吸纳呢?

  王虹艳:乡土散文在期刊上更不容易发表,这并不是绝对的。乡土也有好作品,但语言不要过于掺杂方言,造成阅读的障碍。可以写一些加入新鲜的、时代性的元素,不要写的过于封闭。

  周建新:从作家的角度来看,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乡土创作并没有被期刊排斥,像莫言的作品,很多是乡土题材的,但是他的作品被广泛认可,他用阳春白雪的笔法写下里巴人的故事,对于我们创作者而言,千万不要局限于方言,要让各种地域的读者清晰地把故事读懂。另外,乡土作品要有前瞻性,它走到最后要有世界性。小说要挖掘人类共有的心灵的疼痛。

  邸玉超:感谢省作协把这次学习的机会带给朝阳作者,其对于创作的思考,对于叙事的探究,对于文本本身的质地和突破,都流淌在这次座谈之中,值得我们思考。当你有一天在创作中遇到困惑,也许今天的某些话语会给予你点悟。再次感谢周主席和王老师。

  附:本次座谈时间:2021年5月11日晚6:30分,参会地点:朝阳市龙翔书院稿件记录整理:张男,参会人员:周建新(辽宁省作协副主席),王虹艳(《北京文学》选刊部主任),邸玉超(朝阳市作协主席)、秦朝晖、郑文革、张男、周艳丽、魏泽先、袁海胜、张福艳、李伯民、梁鼐、付久江、纪跃华、邹世昌以及朝阳、大连、本溪、锦州、铁岭等文学创作者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