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宋晓杰:时光在喑哑之处,时时敲着它的钟
来源:中国作家网微信公众号 | 作者:  时间: 2021-04-12

  当我打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许多情景如急于冲刺的孩子,你推我搡渐次呈现:百舸争流的海面、锣鼓喧天的地秧歌、舞动皮影的老者青筋暴凸的脖颈……是的,越来越多诸如此类的断章在脑际闪回,不断地提醒我,在汹涌的人潮中,他们是有理想、有坚持的守护者。

  我的家乡盘锦地处辽河三角洲入海口,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重要的湿地名录,是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上学时,理科是我的弱项,凡是关乎数字的种种都让我头疼,在它们面前,我主动关闭视听,根本不想与它们和解。但是,很多事情,唯有数字能够说清。好吧,我承认,下面的文字是抄录的,完全是因为无力与急切:盘锦的湿地面积为3149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的80%。在那片湿地上,有1148个物种繁衍生息,有263种珍稀鸟类栖息,其中,有中国80%的丹顶鹤和全球75%的黑嘴鸥等多种珍稀鸟类。因此,盘锦素有“鹤乡”、“黑嘴鸥之乡”、“湿地之都”的美誉。

  我像寄居蟹一样置身其中的时候,并没发觉它的好,觉得它理所当然就应该那样,相反,还会计较它的安逸、懒散、大嗓门、小心眼儿,计较一些年轻人不思进取。看法的改变来自2012年我成为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的客居生活。当我在北京与盘锦之间游走了三年之后,我开始换一个视角看她——像出嫁的女儿,爱她,既是礼貌、客气的,又是深沉、理性的。大约也是活到了一定年纪,近年来,我不断地提审自己:我到底能为她做些什么?虽然我尚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没有世俗意义上的雄厚资本,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前几天,我在微信上看到一个视频。2014年,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会发起了中华秋沙鸭越冬同步调查。在首轮调查中,19个省市区的200多个调查点记录到中华秋沙鸭441只。转年,54家机构再度联手,在21个省市区开展调查,足迹涉及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10个流域,共记录到600多只,为更好地保护中华秋沙鸭提供了翔实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持。

  朱鹮、东北虎、亚洲象……拯救与挽留。心在疼。心在喜……如果没有它们的存在,人类是否太过孤单?有数据显示:仅仅50年,地球上一半的热带森林都已消失殆尽,每天差不多有100种热带雨林物种灭绝——不只是动物、植物,消失的,还有人类的文明……

  于是,我开始关注环保、公益,关注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联的一切,并尽力做到身体力行。而这一切,从何入手?

  我国现有2.8亿儿童,教育从孩子入手是上策。2015年,经过三年的酝酿和斟酌,我写作完成了《四季的韵脚:中华二十四节气儿童诗》(新世纪出版社)。二十四首诗,我却写了一个多月。怕诗集销路不畅,出版社也在做尝试,因此印数很少,稿费自然很少。但是,我认真甚至郑重的成分一点儿也不少。我觉得,人的一辈子有些事必须做,与具体的金钱无涉。

  经过出版社的仔细打磨,儿童诗集终于面世了。出版四个月后,诗集相继入选“广东最美绘本奖”、“2016全国最美绘本奖”。这并不能说明我的诗有多好,是二十四节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永丰农民画的完美结合,受到了肯定。在新世纪出版社副社长王清的动意下,我们又有了新的合作意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还将完成《自然观察:水鸟世界》《自然观察:四季的故事》(暂名)的创作。

  记不得谁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如果一个环境中只有幼苗没有松柏,犹如世上只有儿童没有老人。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而上下求索之时,必须要明了“行至中途”的我们的源头与未来在哪里——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老人是我们的“来龙”,儿童是我们的“去脉”。于是,我又开始关注老人、老物件、老技艺……

  如今的盘锦已成为河网密布、鱼蟹满仓的富庶之地。古时候,它同样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既有甲午陆战惊天动地的最后厮杀,又有田庄台通商口岸舟楫穿梭的盛世繁华;既是张学良的出生地、打响抗日第一枪王铁汉的出生地,又是数十万知青、石油工人挥洒青春改天换地的“南大荒”;既是“毛主席圈阅我施工,建设辽化最光荣”的全国十三套大化肥生产基地之一,又是唐王李世民征高丽获胜之邦……如此丰富、复杂的地域,还有什么深埋于岁月的土层之下?

  因为唐王征高丽获胜,盘锦市盘山县辖区内竖有一碑,名曰:得胜。地名就地取材,便叫:得胜镇。在得胜镇,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历史已有150年,历经四代传人。演出队伍中,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60岁。他们洗净手上的泥土,只需一张白布,轻易就变身为戏中人:《杨文广征南》《四平山》,随你是哪朝哪代,随意穿越。我曾特意去看过两次演出,很快入戏,是因为戏情,也是因为那些可敬的老人的专注。

​  在征得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从盘锦的“非遗”及“老活计”中逐一筛选,最后,我确定了辽东湾新区二界沟街道作为“主攻方向”。因为那里的渔雁文化,因为那么多与海有关的种种过往。设计选题。撰写计划。报送。审批。等待。出发。终于,我的创作选题“即将消逝的文明”顺利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6年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

  在BBC纪录片《南太平洋》中,我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个场景:在印度尼西亚,叉鱼手本·杰明经过8个小时史诗般的斗争,成功捕获了一条长18米的抹香鲸,这就意味着全村人几个月都有食物供给了。他一年杀6头抹香鲸。画面转换。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身怀绝技的布莱斯被称为“海洋巫师”,他通过声呐与鲨鱼进行神秘对话,从而捕获鲨鱼。那一天,布莱斯捕到鲨鱼,又放生……据说,具有这种绝技的人,除了他,整个部落乃至整个国家,都没有第二个了……

  断与续。生存与传承。无法复制。不可再生。时光在喑哑之处,时时敲着它的钟。

  当我把目光锁定在二界沟街道的第三天,恰巧央视的新闻频道播出了专题片“大国工匠”。在那一期节目中,介绍了二界沟手工排船技艺传承人张兴华。手工饺子、手工刺绣、手工图书,可以理解。但是,自重以吨计数、使用寿命二十多年的木船,也能纯手工一钉一铆地制造出来,你想得出吗?张兴华自谦为山东漂过来的一个“木匠”,却成为响当当的“大国工匠”,其中的艰辛与坚持定如汤汤逝水,一言难尽。他那么质朴、自然,说到他的早婚,还露出几分羞涩。但是一说到排船,他便神采飞扬。

  张兴华,是我走近二界沟之后的额外收获。我之所选择二界沟深入生活,最初是因为那里的渔雁文化,因为二界沟渔雁文化传承人刘则亭。2006年,古渔雁民间故事就已荣登我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

  今年约访再去,老人的头发明显比去年白了许多——谁人上了年纪不是如此,但他又是多么不同——他早已过了古稀之年,去年还好,今年,耳朵背了……心中的隐忧,不言自明……

  初见老人,他便带着我们去院落后面的房间,那里有几尊海神,玻璃罩下有珠贝、瓦片,桌子上有泛黄的资料……噤声。屏息。不敢轻易抬脚,更不用说动手,只出眼睛。这些看得见的宝贝和看不见的故事、传说,是老人前半生光阴的索引,而大门外那两块石碑分明就是两本大书的封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渔雁民间故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渔雁民间故事”。岁月不居,尘埃落定。总有什么是要环环相扣的,如生命的锁链……

  当夕阳移过窗台、屋顶,移过堆在院子里锈蚀斑斑的铁锚、缆绳,移过矮屋墙壁上他们迎风而立的青春面容……过往岁月,如潮汐起落……

  我们走出房间,斜阳落在老人的身上,金塑一般,仿佛流金的反光,有几分至尊。老人站在房前的菜畦边,跟我和女友散淡地唠着家常,当谈到他多艰的女儿境况正在好转,父辈的慈爱浮现在纵横沟壑的脸上。

  今年再见,老人翻出去年我们的合影,复印的,用A4纸订着,做成简报的形式。当时在场的,还有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的博士生小谢。老人来了兴致,讲给我们船行海上的故事。一个故事还没讲完,天就黑了。老人依然滔滔不绝,我始终找不到“分号”,但心里分明是高兴着的。

  特别令我感动的,还有老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妻子跟随老人半个多世纪,为他拍摄了数千张工作照、生活照,并细心地为老人编辑着年谱、大事记,两本出版社的校稿正摊在几案上,被圈在红圆珠笔里的是错字……我忽然想起俄罗斯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的妻子娜杰日达·哈金娜,她用19年的婚姻加上42年的余生,以及她的记忆乃至生命,代替钟表和纸张,把诗人的诗篇逐一“誊写”下来——她自身便是加密的碟片、留声机,也是带电的导体,令爱着他们的人“致命”。反观老人,他虽无亡国之痛、奔徙之苦,但在时光流转、人事更替中,这样的忠贞和钟情,又有几人能持?

  开车转上回家的路,已是华灯初上之时。灯火亮起的地方,是不是就应该被唤作“家”?但是,有多少“家”无人守候?又有多少“家”没有温度?当然,这个“家”是指我们单独的“小家”,也是指我们共同的“大家”。而在“家”中,那些自身携带着旧时光、旧味道、旧体温的传承,正是我们的“压舱”之物。

  一位老人就是一段历史。一种技艺,当然也是。当他(它)们远去,便意味着某种生活方式消失了、某段岁月流逝了。而那些看似拙朴、耗时、费力的活计,正是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链条。或许有一天,当我们百转千回地感叹“那时候……”,却惊诧地发现,它们早已无声无息地湮灭在喧嚣的现代文明之中,如泥牛入海。

  不过,在钢筋水泥的世界越来越高、越来越亮,而彼此的心意越来越难以透视的同时,总有人倾注心血、情感,让生命扩疆、增容。总有人心似太古,人淡如菊,甘愿把自己留在“过去”,顺着自己的意思活,让久远的文明火种烧得更旺,让记忆的影壁打上虔敬的徽章。“在一道泉水升起或一条河流动之处,我们应该筑起祭坛……”是的,他(它)们本身便有祭坛的神圣、神明的虔诚——事关心灵。

  极夜。54天看不到太阳的北极,猎人们仍旧有条不紊地打猎、捕鱼,大人上班,孩子上学,在黑暗中,一切如常地进行。1月13日,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重又君临大地,人们情不自禁地聚拢在一起,齐声歌唱:“生生不息的太阳,照亮黑夜中的灵魂,驱散了内心的寒冷……”北极,渐渐开始变暖。

  ——当你独自守着黑,那就意味着,白昼即将到来了。因为,在他处,正有人顺着声呐,遥遥地,向你趋近……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