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老藤、津子围、刘庆共谈长篇小说创作
来源:文学辽宁 | 作者:  时间: 2021-03-30

 

  3月24日,由辽宁文学院主办的“地域·民族·历史——长篇小说创作三人谈”公益讲座在辽宁文学会客厅举行。老藤、津子围、刘庆共谈如何从地域性、民族性、历史变革的角度,展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及中国人精神风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三位辽宁作家围绕“地域·民族·历史”的主题,结合自身长篇小说的创作经验,从创作起点、结构设置等方面展开对话。对谈由辽宁文学院院长、《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主持

  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作家老藤在谈到其长篇小说《刀兵过》的创作时说,他在大连工作时,一次“打捞辽宁乡贤”的媒体报道活动触发了他创作一部以东北地区乡贤文化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的想法。他期望能够通过文学的方式打捞“乡贤文化”,为东北的乡贤正名,营造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一方文学空间和审美乌托邦,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张力和影响力。他强调,当下中国人更应该增强文化自信,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精魂,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故事”。

  省作协副主席、作家津子围从他的长篇小说《十月的土地》谈起。他认为《十月的土地》是一部具有地道东北味儿的长篇小说,小说叙事贯穿了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的历史,讲诉了东北章家三代农民在重大历史变迁中所经历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小说深切地探究了人与土地的关系,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东北和东北人群体,通过追寻土地的精魂来确认土地的道德。津子围还从“历史是时间留下的基因碎片”“民族融合的文化记忆”“自然性与现代性的文学表达”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创作立场与文学观念。

  辽宁大学教授、作家刘庆的长篇小说《唇典》曾在2018年获得第七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刘庆认为,文字和人口是承载历史文化的两种重要载体,然而互联网时代人的思维模式的改变,以及人口的大量流动,使得地域文化的传承遭遇危机。“唇典”一词涵盖了口口相传的民族史和民间史的观念在里面。作品中,刘庆以充满神性的文字,重塑个体与地域、与民族、与历史的关系,保留了“原生态”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

  三位作家还分别从童年经验对个人创作的影响、阅读对写作的意义、如何处理工作与写作的关系、下一步的创作计划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