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滕贞甫:驻村扶贫干部最能体现时代灵魂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21-02-20

  ​滕贞甫,现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从1983年开始在国内报刊上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大水》《无雨辽西》,长篇小说《樱花之旅》《鼓掌》,文化随笔集《儒学笔记》等。2019年,出版长篇小说《战国红》。

  

  中国作家网:请您谈谈怎样萌发了创作《战国红》的想法?

  滕贞甫:创作冲动应该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我感到脱贫攻坚工作是一个真正的德业善举,让7000万人脱贫同时进入小康,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个方面来源于两次深度采访。我曾经两次到湘西的十八洞村,看到了很多扶贫干部在基层的辛苦,他们中有的积劳成疾,健康出了问题;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果这些奉献没有得到应有的书写,我认为是作家的失职。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当中应该有驻村扶贫干部的形象。受这两方面影响,我才创作了长篇小说《战国红》。

  中国作家网:所以您选择了扶贫村干部这样的一个形象来描绘?

  滕贞甫: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有个要求,要求文艺工作者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人,人才是时代的灵魂,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事业中,真正工作在一线的就是这些驻村扶贫干部。保守估计,全国扶贫干部应该有百万之多,这些人都离开原来的工作单位,到农村去,尤其是一些落后的贫困的农村,这样的工作是对人性的磨练,也是对党性的淬炼,应该说他们身上最能体现这个时代的灵魂、时代的本质。所以要为这个时代画像、立传、明德,这样的人物是不可或缺的选择。

  中国作家网:当您处于脱贫攻坚的现场,都看到了什么样具体的人和事,您受到的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滕贞甫:在十八洞村所在的花垣县,我接触到一个扶贫干部,他的外表和土家族、苗族群众已经几乎看不出差别,无论从语言的特点还是肤色,甚至衣着,都和村民融为一体了。

  湘西农村的条件确实很艰苦,我想这种付出确实是令人感动的。不少干部通过三年的驻村扶贫,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我和当地居民交谈中,了解到这些扶贫驻村干部的表现,很多不是一般的新闻报道所能够体现出来的,只有通过文学作品才能切入灵魂深处,挖掘出人性的闪光之处。

  中国作家网:《战国红》这个名字有什么意义吗?

  滕贞甫:战国红是辽西地区一种非常珍贵的玛瑙,它产在朝阳市辖的北票市。这种玛瑙非常珍贵,是80年代初期才由地质工作者挖掘出来,之所以叫战国红,是由于它与战国时期出土的某些宝石的纹理色彩相似。

  我之所以用它来命名小说,是体现出一种传承。当年在辽西有一位受伤的义勇军战士被当地群众救活了。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回到辽西农村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战国红的平安扣,就买了下来。辽西迟迟没有脱贫致富是老战士遗憾的事,当他去世时,把平安扣传给了他的孙子——驻村扶贫干部陈放。陈放到辽西之后,和其他扶贫干部一起带领当地群众,终于实现了辽西的脱贫致富。《战国红》在作品当中有三层含义,第一,代表共产党人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初心。第二,代表一种责任的传承。第三,代表辽西人民脱贫致富的美好梦想。综合这些,小说最后取名《战国红》。

  中国作家网:还有一个疑问,您是在十八洞村受到触动,但是您的创作原型都在辽西,这之中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

  滕贞甫:扶贫的精神是相通的,之所以选择辽西,当然是有生活的基础。我在18年前就从大连市被派到辽西当时的凌源市做副市长,任务就是扶贫。我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对辽西的情况、风土人情以及辽西人民的热切期盼有了深入的了解。在积累的基础上,再加上两度到十八洞村深度采访,才在较短时间内创作出这部小说。如果没有辽西生活的积累,很难写出《战国红》,也很难用《战国红》来命名这部作品。

  中国作家网:在您看来,《战国红》最有意义的地方是什么?

  滕贞甫:我力图在作品中塑造一个新时代新农村的人物形象。我们记忆中的农村女性文学形象,都是李双双、刘巧珍这样的人物,反映新时代的农村女性人物形象相对来说是空白。我塑造了“杏儿”这个人物,是一个会写诗会上网的农村女孩,热爱家乡,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入了党,后来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村委会主任。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农村的未来。

  中国作家网:您觉得在脱贫攻坚中,文学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

  滕贞甫:德国作家施林克有一句名言:作家就是要忠实地记录历史。在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当中,作家如果不去记录,可能造成历史的缺失。大家都知道史书对一项事情的记录往往是寥寥数语,无法记录更多的细节,记录细节是作家的事。文学常常是我们了解一个时代细节的窗口。除了忠实记录,我认为作家还可以通过手中的笔去塑造和引领社会风尚,这同样是一个作家的责任。

  中国作家网:作家要书写时代,该用什么样的笔触去书写呢?

  滕贞甫:不少作家都在自觉践行现实主义创作。在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中涌现了千千万万值得书写的人物和事件,这是文学的富矿,是挖掘不尽的,是值得作家去深入挖掘提炼并加以艺术地反映的。

  中国作家网:为什么说脱贫攻坚为文学提供了创作的富矿?

  滕贞甫:脱贫攻坚这项壮举把城市和乡村紧紧联系在一起。你想一想,文学以地域划分,无非有乡村题材,城市题材。就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来看,脱贫攻坚打破地域的限制,实现很好的结合。我想无论是书写城市还是描绘乡村的作家,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和感兴趣的素材,所以我说这是个富矿。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