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时光在走,信念永恒
 作者:张 站  时间: 2021-02-09

​  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像这种人我们应当极端感谢。”

  李晓东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是盘锦第一个推行稻田养蟹的人。驰名中外的盘锦河蟹,能够有今天的盛誉,李晓东是起点。

  盘锦地处辽河入海口,河流纵横。这是上苍的偏爱,让倚河傍海的盘锦人,独享着大自然赐予的美味,味蕾之上,便会生出更大的“野心”更多的梦想。李晓东,出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新开镇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当初能够选择大连水产学院(现大连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学习,想必,他早就将万丈雄心置于理想之上。

  河蟹味美,得益于盘锦海河交融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八十年代初,人们还是倚靠捕捉天然蟹苗来养殖,满足不了日益膨胀的胃口。

  借助自己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李晓东用两年时间突破了河蟹人工养殖技术难关,随后,他又着手开发河蟹土池生态育苗技术与大连水产学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取得成功,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家评价时用了八个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并得以在全国推广和普及,为我国河蟹产业发展到千亿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晓东由此成为盘锦河蟹养殖的“蟹王”,“蟹王”自要有王者风范,他亟待要做的,是扫除土池有限、无法形成养蟹规模的障碍。

  盘锦盛产大米。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如果爬满肥硕的河蟹,该是怎样壮观的场景呢?李晓东敢想,也敢做。

  他大洼县荣兴乡斗沟子村村民李宝奇家的4亩稻田地,放了两公斤蟹苗,不声不响地开始了试验蹲在田边夜以继日地观察蟹苗生长河蟹个体均匀,活力旺盛,生长迅速,当年产出河蟹600公斤,盈利1万多元当时农村土地收入翻了三番!“稻田养蟹”是河蟹人工养殖与水稻种植历史性的双重突破,李晓东心中燃起熊熊的希望之火。

  1999年,李晓东创办了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支撑,作为顶梁柱,他需要更强大,更有力量。

  知识就是翅膀,如一只雄鹰,唯有磨砺方能练就强劲的飞翔。他每天早晨3点钟起床,学习到7点,然后吃饭工作,通过半年的努力考取大连水产学院水域生态学硕士研究生,随后,一鼓作气,入中国海洋与渔业的最高学府——中国海洋大学攻读水产养殖生态学博士。为了满足农民对新技术的渴求,李晓东投资建立了盘锦市第一家民间水产科研所,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有两项填补世界空白。

  培育一个河蟹新品种至少要10--12年,是一项耗时费力投入大风险大的公益性事业,在很多人避而之的时候,李晓东组织各方力量,先后投入2000万元,历经十一年,选育出河蟹新品种“光合1号”,被农业部批准为我国第一个国审中华绒螯蟹新品种,推向全国市场后备受追捧。

  数字很枯燥,结局很美好。目前,光合生态蟹苗在北方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0%,在全国占有16%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我国平均每河蟹中就有一只是光合蟹苗养成。这是李晓东的自豪,也是盘锦人的骄傲。

  每年十月,是盘锦最艳丽的时节,灿若烟霞的红海滩,金黄的稻田,肥美的河蟹……欣赏美景的同时,随处可见的河蟹是舌尖上最不能错过的美味。

  蟹都、中国河蟹第一市的美名纷至沓来,李晓东几乎以一己之力,带动了一方百姓致富。

  在盘锦民间曾流传这样一句民谣:要想兜里有,跟着晓东走;要想家里富,争当养蟹户

  养蟹赚钱有目共睹,很多农民艳羡着、观望着。李晓东一眼穿大家的心事:养蟹需要技术、好的蟹苗、销售渠道,一步错过,全盘皆输。农民底子薄,经不起亏本;渴望致富,又害怕承担风险

  对症下药李晓东推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给农户吃下“定心丸”。公司将优质生态蟹苗销给养殖户,长成扣蟹(幼蟹)后回收集中管理,秋季起捕时市场价若高过保护价养殖户可自由出售,反之公司兜底回收这样的一纸合作协议犹如“免死金牌”,让蟹农们高枕无忧,欢天喜地,却把风险留给了李晓东。

  他是共产党员,党员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这种担当,义不容辞。

  2000年春,盘锦地区扣蟹严重积压,市场价格大滑坡,低至每公斤十八元。养殖户忐忑不安,李晓东心急如焚。思来想去,痛下决心,以每公斤四十元的保护价将扣蟹全部收回,这一举动令公司损失一百多万元。

  2003年,扣蟹价格再次狂跌,由正常年景每公斤三十多元,跌到每公斤八元甚至五元。李晓东准备将风险从养殖户转移到公司这个想法刚出口,立即遭到了绝大多数职工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无异于是企业的自杀。面对众多疑惑或激愤的面孔,李晓东说:“我国是农业大国,几乎每个人的根都在农村追根溯源,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这次扣蟹价格大滑坡,对一些农户来说不仅是倾家荡产,是断绝了他们致富的信念这次我们损失了,却会避免多少家庭妻离子散稳固住盘锦这一支柱产业这样的损失不也是很有价值吗?!

  光合公司平均每公斤12元的保护价回收四十万公斤扣蟹扣蟹压塘导致脱壳后自相残杀损失五万公斤,两个月后,公司以每公斤八元的低价售出二十五万公斤。余下的十万公斤,他们用几十辆卡车装运,日夜兼程,分送到湖南、内蒙、黑龙江等地的淡水湖泊放养这一年,光合公司亏损达三百四十多万元。

  又是一排枯燥的数字,却是一位农民的儿子,一名共产党员倾尽所有,为人民谋取的一份利益,个中滋味,唯有自知。

  李晓东舍利救市、成仁取义的精神赢得了广大蟹农的敬畏和追随。一度,每到蟹苗购买季节,养殖户像春运购票一般涌向光合公司大门,有的天没亮就往那儿奔,有的披着棉被整夜蹲守,还有的全家上阵轮番排队,生怕抢不到光合的蟹苗。

  李晓东通过订单农业带动农民达10000多户,累计向农民让1.1亿曾经依靠几亩薄田勉强糊口的农民,在稻田养蟹后纷纷买了新房购了新车。庞大的农业产业大军,累计创造社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利税超过15亿元,靠养蟹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就业近万人

  2011年李晓东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克强在听取了的发言后点评道原本一个很普通的小物种,通过科技的开发还能够发展成这么大的产业,为带动农民增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足以证明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啊!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贺兰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现场亲自动手向稻田投放鱼苗和蟹苗,并对这种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看到这个消息,李晓东作为稻田养蟹原始的推动者和多年的实践者,感受到了巨大的鼓舞。

  为推动河蟹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李晓东还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河蟹新品种繁育基地和国内唯一的河蟹种质基因库研究如何更好利用空间和水体,提高稻蟹综合种养的综合效益

  对土地、对家乡,李晓东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用最质朴的行为表达热爱,投资1.5亿元建了一座红海滩湿地科学馆,以期从娃娃抓起,培养对湿地生态的关注,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吸引了周边城市环保机构和众多孩子们的到来。

  就像树和藤的缘,多年来,李晓东与母校始终牵连着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甚至有南方的学生夫妻双双来到光合,落户盘锦为光合的长久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心无旁骛,30多年坚守一个行业,李晓东不遗余力地将东北河蟹推向市场,做大做强产业链,带动起遍布大半个中国的河蟹养殖产业大军,开创出为全国农民增收500亿元的水产养殖业奇迹

  从风华正茂到鬓发染白,李晓东说“无论生活变成何种模样,那些艰苦岁月带给我的磨砺,让我永生难忘。以农民的方式来回报农民,是我最想做的事。”

  而今,他是企业家、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博士、博导……他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农民

  各种光环加持,李晓东却躲在盛名之后,依然是那个拿着笔和本,赤脚走在稻田里、探究科学的青年。

  时光在走,信念永恒。

上一篇: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下一篇:不落的战袍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