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最初的灯盏
 作者:海 默  时间: 2021-02-09

​  车子一拐进村路,铺面而来的,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林荫大道,高大的洋槐枝叶繁茂地分立两边,撑起了一道浓密的绿伞,车子在奔驰,这盛装的阵仗让人心情也随之畅快、开阔起来。洋槐树后面,稻田在八月的阳光下,闪着绿色的光芒,一直铺陈到天边。

  宁静又欣欣向荣。这是我对沙岭镇的第一印象,这里的百姓,生活得富足、安逸,花园一般的乡村图景让人惊叹不已。

  我从稻田的绿色海洋里收回目光,向前方望过去,在视野的尽头,两排护路的洋槐归于一点,那一点的后面,大约就是沙岭镇尖台子村了吧!

  我们一行人在一处民宅前停下车,普通的院落,两间坡屋顶的青砖瓦房,屋顶被稻草覆盖着,一簇一簇的稻草,花朵一样整整齐齐地开在旧屋顶,小巧、别致,窗户还是东北典型的木框玻璃窗,蓝色的油漆斑驳,很有年代感,小时候的记忆,现在看到这样的草房,亲切感油然而生,这是童话一般的存在。

  据村长介绍,这是解放前村里大户刘纯嘏宅院五间正房的东半部,坐北朝南的房子,经过村里老一辈的村民确认,超过百年历史。

  走进房间,与普通村民的房子不一样的是,这里没有锅碗瓢盆的烟火气息,房间的东墙上,挂着一面党旗,一张旧的长条木桌子放在地中间,两只长条木凳子分置两边,北墙上,贴着一张宣传简报——盘锦市第一个党支部。

  就这样一栋简陋的草房,是起点,也是圣堂,它带着一种光,辐照着这片从荒凉走向繁茂的土地。

  这是我第一次来沙岭镇的第一党支部旧址参观。我努力地在那些旧痕里,寻找着最初的蛛丝马迹,斑驳的墙壁上,除了哗哗的岁月,只有党旗是新鲜的,连同我的心跳也是。在这里,曾经有多少中共党员,在跳动的灯火映衬下(脑海里,昏暗而温暖的油灯下,地下党员宣誓的场景已经定格了),庄严地举起右手,一张张坚毅而笃诚的面孔,吐出的誓言,仿佛低音区的弹奏,酝酿着雷霆之力,足以扫除一切阴霾,让信仰打开一扇门,让无数的人找到光明的彼岸。

  这是1947年的夏季,芦苇浩荡,草木葳蕤,历经战火的洗礼,东北战局逆转,东北民主联军不断地扩大着对东北城市和乡村的控制,一村一城地建立起政权组织,发动群众自救,同时鼓励人民群众也参与到支援前线的作战中,全民皆兵,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迅速强大的原因之一。

  “此时,取得东北战场的胜利已成定局。经省委、土改总团、地委三级核定,明确接收方案和各县领导班子组建方案,盘山方面组建了县工委又称分团共60人,于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下旬进到我军控制区海城属地高力房镇,距沙岭18华里暂驻。此间县工委在那里召开全体人员大会,宣布四项决定,其中第一项就是成立盘山机关党支部(第一个党支部),支部书记由沙岭片长(不久片改区)柳景阳兼任,这就是盘锦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

  旧址的北墙上,一个名字吸引了我。上面赫然写着第一个党支部书记:柳景阳。下一行,委员:王石、王振海。

  王振海——这个与我的父亲同名同姓的老前辈,他成为盘锦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委员的时候,我的父亲大约只有几岁,后来,父亲也成为了一名党员,这算不算是一种传承呢?

  在这片黑土地上,从第一党支部走出来的第一个本土党员叫宋桂森(1918—2005)出生于盘山县胡家镇的宋桂森,身世贫苦,盘山解放后,积极投入到抗联会的工作,一颗被旧制度压榨已久的心,迸发出的热情,让一个年轻人换发了无穷的力量,他感受到了信仰的召唤,1945年10月宋桂森入党了,在幽苦中寻觅光荣和梦想,辽河岸边,他第一个举起的右手,成为一种标识。嘉兴南湖红船上的灯火,终于燃到了还处于荒僻中的辽河入海口。

  到1949年全县已拥有23个支部255名党员。他们如255棵思想的芦苇,慢慢长成了如今浩瀚的芦苇荡,郁郁葱葱地在盘锦大地上,闪耀着绿色的光芒,让她馥郁,让她富裕,让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9年的夏天,当我再一次来到沙岭镇,这里已经是中共盘锦市第一个支部党员教育基地,旧址得到保护和修缮,在此基础上,扩建了纪念园、纪念馆。

  这座总建筑面积2544平方米的党建基地,有1351平方米的展室,一楼是党史,二楼党建,四个展览大厅,梳理了从1923年第一个踏上盘锦大地的共产党员到1948年盘锦市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这片盐碱湿地上,留下了无数共产党员领导盘锦人民的斗争历史,奋斗历史。

  一走进党建基地大门,1200平方米的党旗广场中央,一块巨石上毛泽东主席的草书“为人民服务”五个猩红的大字跃入眼帘,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举着星星之火,历经血雨腥风的摧残,就是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走向今天的辉煌。

  在党建纪念园,70幅红墙绘画,展现了第一个党支部在盘山沙岭的革命斗争历程目光抚过每一幅画,亦真亦幻想象、复原,铁马冰河而来的第一个党支部的第一个书记柳景阳在极寒的暗夜里,为盘山县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治理匪患点起了最初的灯盏,彼时,乡亲们口中称颂的老柳才十九岁,他是党支部书记,是武工队的连长,也是沙岭区的区长,十九岁的肩膀,那么坚实地带领群众扛起了反抗的大旗。曾经,他就住在了这个第一党支部的茅草房里,这栋普通的民宅,日里的炊烟成为乡愁,夜里的灯盏就是方向……

  后来,第一个党支部成了县委、县政府工作地。当时的沙岭镇成为盘山县党政军首长驻地,盘山第三次解放前的革命中心。

  仿青铜的浮雕,栩栩如生地复原了第一党支部成立时候的场景。以目光抵达视觉之岸历史的表情里,铺陈的举手投足,都是一道让人浮想联翩的风景。

  而彼时的波云诡谲,让这些先驱者,以生命做抵押,三进两出地在盘山境内,与国民党反动势力来来回回地抗衡,笑到最后的,一定是心怀劳苦大众的一方。

  世事沧桑如云烟过眼沉浸敬仰还是怀念,转化成某种动力和荣耀。

  而此时的特写镜头,从沙岭镇第一个党支部移开,蔓延到四千平方公里的范畴,吉祥的丹顶鹤落脚的地方,已是灯火闪耀的海洋,天上人间,璀璨的夜,唯有最初的那盏灯最亮……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