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新时代农村建设的“摆渡”与“接力”
——省作协金芦苇重点作品《繁花似锦》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刘倩  时间: 2020-09-10

​​​​​

  93日,由省作协主办的“金芦苇”重点作品《繁花似锦》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来自北京、辽宁的十余位专家学者、文学评论家畅所欲言,从作品的创作视角、语言特色、主题提炼等方面展开研讨。会议由省作协副主席、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主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滕贞甫出席会议,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金方出席会议并致辞。

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 滕贞甫

省作协副主席、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 孟繁华

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金方

  《繁花似锦》自2020年5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先后入选了中宣部2020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目录、《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图书、以及由中国出版协会推荐的“文学好书榜”6月书单和8月文艺联合书单。

作家 张艳荣

  张艳荣是中国作协会员,辽宁省作协全委会委员,辽宁作协签约作家,曾获辽宁文学奖,连续三届获《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等多个文学奖项。张艳荣是文学辽军名副其实的主力,创作成果颇丰,作品多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等文学杂志发表。著有长篇小说《命令无情》《特务》《你用战剑翻耕土地》,小说集《父亲的山高母亲的水长》等。

  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作品以展示新时代农村面貌为切入点,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得胜村逐步实现小康、生活繁花似锦的过程,是一部艺术地展示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决胜全面小康多彩画卷的现实主义小说力作。作品充满对黑土地的挚爱,描绘以范潇典为代表的建设新农村“摆渡人”和以范博成为代表的新一代大学生党员“接力者”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生态兴农、科技兴农,带领群众走上幸福路的经历,颂扬了时代发展中,“摆渡人”“接力者”敢于担当、无私奉献、吃苦耐劳、有勇有谋的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留下了珍贵的文学写照。

  专家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

  别致的角度,独特的意义。作品选取了一个知青的角度来讲脱贫攻坚的故事,很新颖。以知青年代为起点开始书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纵向的关于外部力量对于乡村变革作用的比较维度,具有历史纵深感。

  省作协副主席、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贺绍俊:

  作者通过书写新农村建设,绘制了一个农村新人的谱系图。书中三代农村新人为农村建设的奋斗历程,既是一部人民命运的演变史,也是农村新人的心灵蜕变史。这在大量的新农村建设主题的写作具有独特的意义。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

  作品中人物的设置很有新意,有外来知青,有土生土长的农民,还有新时期志愿者,既有内在力量的代表,也有外部力量的代表,这样的设置可见作者观点——新农村建设需要内外部两方力量共同作用。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小说选刊》主编徐坤:

  以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来作为农村变革的见证,这对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历史书写来讲,是选取了一个小而巧的切口,小切口、大角度,但是比较遗憾是还没有做到全覆盖,后半部分还可以再展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

  语言鲜活生动,有“东北味儿”,营造出了专属于东北的温暖的文字氛围。尽管作者力图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农村建设的场景,但围绕一些观念上的碰撞的笔墨还有些不够。总而言之,这部作品让读者对东北的小说有了更新的期待。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

  这部作品的内容很丰富,写到知青、成长,也写到改革开放、乡村振兴。作者的书写既有历史意识,也注意呈现地域文化。作者在有关农村建设的写作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关注点,就是有关农村建设内在力量,农村发展的核心究竟在哪里,这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刘大先:

  小说采用了社会主义文学的人物塑造方式,以一种明快的、积极向上调子来塑造人物,对人物进行了简化的美学处理。这种明快的、健康的情感书写在当今文学作品普遍追求探究人性的大背景下是十分稀缺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

  作品相对于其他写实的描写脱贫攻坚的文学作品来讲,有很强的抒情风格,作者采用了知青的回忆视角,这个视角相当于一个自带滤镜的镜头,赋予了作品一种朦胧的、温暖的基调。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岳雯:

  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是从明亮的角度来写知青的故事,描写知青对于曾经生活过的农村的反哺,这是对知青故事刻板印象进行的改写。作品中场面描写生活味道浓郁,尤其是三个年轻人在小磨坊里喝酒畅谈人生理想的段落可以说是作品的高光时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

  不论是故事讲述,还是人物的塑造,都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作者在写作中似乎有意向传统靠拢。人物的塑造很纯粹,没有这一时代文学作品中较为流行的“反面”的探究,人物的行为动机等也比较简单。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

  作者从一个成长中的女孩的视角来讲述农村社会变更以及农村建设的故事,很巧妙,这个角度对于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的书写很有借鉴意义,一是便于呈现一个农村的发展史,二是便于抒发作者的情感,三是便于揭示一些历史性的意义。

  辽宁作协副主席、辽宁文学院院长、《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

  作者在作品所传达出来的内容,有两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一是关于知青与当地村民的关系,在作者的笔下是友善的、和谐的,这为描写知青生活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二是作品中塑造出了一个非常新的年轻带头人的形象,对于整个乡土小说的发展历程来讲,具有接续意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