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光,1987年10月入伍,1992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指挥学院,军队某出版社副编审。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7次。1995年开始在《解放军文艺》《海燕》《芒种》等杂志上发表作品,近三百余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月报》《海外文摘》转载。有30余篇作品获奖,长篇报告文学《康定雄鹰》获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优秀主题出版物。
本溪满族自治县高官镇的形状,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颇为相似,难怪有人说它就是袖珍版的中国。走进高官镇这个最具中国元素的小镇,更能感受到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取得的巨大变化。
别看高官镇只有415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2.2万人,且八山一水一分田,却像个聚宝盆,创造的财富年年都迈上新的台阶,去年全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就实现了2.52亿元。也有人说,高官镇之所以富得流油得益于有着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这固然不错,因为域内各类工矿企业多达6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矿企业11家。
高官镇“靠山吃山”不假,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你走进高官镇的村落,与村民们拉家常,来到田间地头看看长势喜人的庄稼,你就会有了新的发现,这种新发现是异于你预料之中的,等你对全镇有了一个较全面了解之后,你便会颠覆原来的认知。因为你不管到哪里,都如沐春风一般。
7月29日,我随“文学辽军在行动,乡村振兴进行时”采风采访组来到了高官镇,在随后的两天走村串户的耳闻目睹中,觉得这个镇之所以不一般,除了有资源优势外,还有更值得称道的和谐发展优势。
偏岭村二道沟住着17户人家,这些人家不仅住在山脚下,而且要想到外面去必须过一条三百多米宽的河,以前都是靠摆渡完成的。有时自家产的农副业产品不能及时运出来,只能眼睁睁的烂在地里,就算有上门收购的商家,终因道路不畅望而却步。
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必须彻底解决这17户人家的“出路”问题。2018年年初,高官镇党委为此专门例会,定下方案。说干就立竿见影,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便“彩虹卧坡”,投资300万元修建的桥完工了。我在这桥上走了两个来回,望着桥下的潺潺流水,心情非常畅快。
走进一户刘姓的人家,当我说起桥时,户主老刘是哈哈大笑,那个开心的样子简直没法形容。“咱们镇政府办事可不是干打雷不下雨呀,定下的事三下五除二就完成了。”老刘跟我唠起得眉飞色舞:“有了这桥我们出行可真方便呀,家里的土特产再也不愁运不出去了,自从修了这桥后我家的收入比以前至少多了四五千元。”
“镇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那咱们可得豁出力气好好干呀!”
“看你说的,我们要是不豁出去干活,那就对不住政府了。”说到这,老刘眯起了眼睛一字一顿地说道:“政府抓的工作都是得民心的事,我们咋会不好好地致富呢!有个文明词叫‘和谐’,现在我敢说,我们镇人人都生活在和谐之中。”
在接下来的行走中,我又在法台村七组砖瓦窑前看到了修建于2017年的一座漫水桥,桥的另一头住着30来户人家,有了这座桥,先前为走路发愁的人们都舒展开了紧皱的眉头。2014年至2015年,由镇政府投资4百万元的中寨子大桥建成了。我渐渐地发现,只要有人家住的地方,只要有人走的地方,都有修着非常完好的路。“要想富先修路”,我在高官镇找到了注解。
我刚来到了偏岭村村部,身子便被一阵阵欢声笑语拽进了一个靠西边的屋子里。进去一看,只见十来位妇女边说边笑,边绣着花。村党支书记韩俊秋大姐介绍说:“这些老大姐可是咱们的村宝呀,每天都来绣花,可认真了。”
“我们打小就爱花,绣花又挣钱,我们咋能不开心呢!”一位60多岁的老大姐扶了扶花镜笑了,“如果村里不帮我们联系到了这个活儿,我们便整天坐在一起闲唠嗑,有时还发生口角,搞得很不愉快。”我挨个绣花台看了看,用“惟妙惟肖”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村跟盛京满族刺绣有限公司达成了协议,由他们无偿培训,出徒后绣多少他们收购多少,我们等于在做无本的买卖。”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你们镇的村干部都像这样想着法地为村民办实事吗?”
韩俊秋大姐理理短发,不容置疑地说:“脱贫这个硬指标,哪个敢掉以轻心?不光镇高度重视,上面还派来了驻村干部,他们跟村民打成了一片,没来多久便不分彼此了。”
“你咋不看看我们村里的图书室呢?”
村里还有图书室?真新鲜!我很快跟着韩俊秋进了另外一个较大的房间,见几个学生正分坐在桌子前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我怕打搅他们就先看起了在书架上摆着的图书。书架一律靠着墙,上面摆放的书足足有几千册。有《平凡的世界》《创业史》《把一切献给党》《红岩》等。
“你也喜欢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见一个中学生抬起头来,我轻轻地走了过去。
“咋不喜欢?它告诉我坚强的毅力是靠千锤百炼才能养成的,坚定的信念更是要靠不断地进取才能完善的。”原来,他参加了高考,以前光顾学习了,现在有时间了想好好地读读文学书籍。
村村都有图书室,这是给我留下的极深印象之一。稍后我了解到,这些书籍一部分是自购的,更多的是辽宁省作家协会捐赠的。更可喜的是,这些书籍绝不是摆设,而是不少村民爱不释手的精神食粮,他们在大步流星发家致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过得相当充实。
去年,一个村子搬进了几家拆迁户,冷丁来到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多少都有点水土不服。村干部及村民没有把他们当外人,像对待家人那样对待他们,使他们很快打消了顾虑,融入了新的大家庭里。
“我们这里春风永驻!”在与村民们唠嗑时,我经常听到这句话。说话的人不论男女,也不论老少,说得都很自豪很自信。毋庸置疑,这绝对代表了全高官镇人的心声。在本文结束前,我衷心祝愿高官镇人永远沐浴在春风里。
采访感悟:
走在高官镇村村落落,新风不断如缕。镇村干部及上级派驻的干部,都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在扶贫攻坚的路上甩开膀子大干,争分夺秒地实干,不留死角地真干,亮点纷呈,令人感动。广大人民群众更是紧紧地抓住了机会,乘势而为,努力创造着财富,为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而不懈地努力着、奋斗着,取得一串串可喜的成果,可喜可贺。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十足的高官镇人,定会在年底打赢脱贫攻坚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