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省作协举办基层骨干会员“四力”教育实践培训班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19-05-17

开班动员大会

现场教学互动

陈东捷老师授课

津子围老师授课
  5月13日至15日,由省作协举办的基层骨干会员“四力”教育实践培训班在辽阳开班,鞍山、抚顺、本溪、辽阳四市的省作协会员及骨干作家15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以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升“四力”这一主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主要内容,结合我省文学创作实际和各市文学创作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专业文学辅导。
  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金方作了开班动员,动员作家学员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领基层会员关注现实,走与时代与人民相结合的广阔道路,促进基层骨干会员探寻艺术规律、提高表达水平、提升讲述“中国故事”和“辽宁故事”的能力,壮大“文学辽军”队伍。《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从当下作者身处的时代和创作环境、实践的经历和创作视角,多方位讲授“当前语境下的现实主义写作”专题课程。著名小说家津子围从文学创作要坚持“时代性,客观性、精神性、人民性、审美性、创新性”6个方面讲授了“新时代小说创作的几点思考”专题课程。
  参训学员在交流谈论中普遍表示,培训使自己深入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领会,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了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和“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使命担当。
鞍山市学员郑春:我是来自鞍山市岫岩县偏岭镇的一个诗歌写作者,热爱诗歌写作已经三十年了。写作是件孤独的事,尤其是在把写作视为不务正业的农村。最开始的一些年,我的写作是秘密的,遮掩的,写出的作品也羞于示人。在这种封闭、懵懂的状态下,对文学的探求与摸索,其难度可想而知。直到后来我鼓起勇气投了第一首诗稿,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善。因为这首诗的发表,我加入了县作协,之后又先后加入了市作协和省作协。在这个过程当中,各级作协中诸多师友的关怀和鼓励,让我树立并坚定了写作的信心。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写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发表、入选及获奖。这些收获让我倍感欣慰,也让我认识到集体力量的巨大——我已不再是一个人孤独行走,而是有很多人与我同行,并扶持着我,迈上越来越高的台阶。登高可望远。对于写作者而言,开阔的视野,是其作品成熟的最基本因素和保证。而这种视野,是我在作协这个大家庭里得到的。对此,我再次表示感谢!
  这两天听了陈东捷、津子围两位老师的讲座,获益良多。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讲到了现实主义写作。而我对现实主义写作的理解是这样的:一个写作者,必须要通过“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锤炼,才能客观而真实地以作品来呈现这个时代的风貌。作为一个身处基层的写作者,几十年来,我生活的主体一直在农村。所以对这片土地有着最为深厚的感情。我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山川草木,也熟悉基层民众的喜怒哀乐与爱恨离合。正是这些,构成了我写作的重心。我努力从对农村风物以及世俗生活的描写中挖掘诗意,并给予充分的展示与揭露,尽力呈现基层的辛酸、苦痛、坚忍和细小而实在的幸福,通过这些,去表达对人间道义的呼唤与歌哭,以及对生命广阔含义的解读与领悟。 我想,这是文学赋予写作者的责任,也应是写作者乐于承担的责任。
抚顺市学员尹晓晖: 这次来辽阳参加省作协组织的业务培训,收获是多方面的。专家的讲座让我们理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对文学的敬畏,不仅是一种责任,还是一种品格。作品中情感的流淌,不仅是个人生活体验的抒发,还是民族情怀的凝聚。作品中思想的锋芒,不仅反映着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感悟,还必须契合时代进步与发展的主旋。或者说,虽然文学创作过程是个性化的,但文学作品则是社会化的。所以,这次培训班确立了宗旨,要求地方文学工作者切实做到文学创作“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提升,就是具体的践行。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志着中国社会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也必然带来文学的新思维,两天的文学讲座都是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第一、文学引领时代节律应该更注重导向性;第二、文学过滤消极因素应该更注重社会性;第三、文学强化民族精神应该更注重现实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值得思考的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文学作品是缺少信仰引领的,可能由于这个词汇过于敏感,可能由于我们很多作者本身就缺少信仰。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参与到抱怨现实的行列中来,或者叫社会心理畸形,原因有很多种,但是文学引领就能坦然地逃离这种社会责任吗?
  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这样一句话:“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这里我想说,每一篇文学作品都可以撼动心灵,只要作者忘掉自己。一个文学工作者,只要达到无我的境界,就能写出感人的作品。
本溪学员梅珈瑞:这次活动,是我第一次参加的省作协写作培训。在此之前,我以为,文学创作,是学不会的,全靠天赋,需要自我开悟。但是听了两位老师的课程,我才发现,个人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在写作遇到困惑和瓶颈的时候,得到一位经验丰富,见解独到的老师点拨,远远比埋头苦想更为有效。
  两位老师讲座里谈及的,关于现实主义写作的几点思路  和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说创作的几点思考,无疑是给我这样,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野路子作者,指明了创作方向,拓展了创作维度。在当下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强势崛起,文学创作越来越平民化,碎片化,多元化。大多数作者都有着同样的感慨,就是,文学的脚步似乎追赶不上社会的进步了。正如老师所说,我们面对的读者,知识水平越来越高,认知结构越来越完整,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既不如镜头语言直观,也不如音乐语言动人,人们对感官体验依赖加强,文学所占有的权重自然也越来越低。那么,如何避免写作者被边缘化,如何写出符合时代发展,符合当下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就成了大多数创作者,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陈主编和津老师的精彩宣讲,在很大程度上,替我们解决了我们面临的这些困惑。
  津子围老师在刚才的宣讲中,提到了现代创作和古代文学的相互结合,而据我所知,就在刚刚结束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周里,很多历史题材的作品,也开始使用符合当下时代背景的人物关系和故事逻辑,对历史进行重新解读,所以,就连原本浮躁的网络文学,随着整个产业大环境的日益成熟,也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开始向现实题材靠拢,朝传统文学理性回归了。这也充分印证了,两位老师对当下文学创作,观点和论证的正确性。 
  经过这次学习,再回首中国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我发现,从49年到66年(十七年文学),从66年到76年(文革文学),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从改革小说再到文学寻根,当文学已经不在被赋予更多政治任务的时候,无论哪一种文学体裁,无论哪一种文学流派,仍旧还是那些赋有现实意义,并带给人们思考和希望的作品,才能够经久不衰,永世流传。
辽阳学员赵彦梅: 一个好的、优秀的作家,他的情怀、他的信仰、他的爱和痛一定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新形势下,作家的使命和担当就是用他真诚的爱、用他手中的笔为人民、为社会、为祖国、为这个时代奉献好的文学作品,奉献文学精品。那么好的作品、好的精品从哪里来?
  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脑力、眼力和笔力得来。不断加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也是作家创造出好的文学作品和精品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么走路,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不辞辛苦,增强脚力,看万千风云,投身社会实践,这是我们创作实践的基础。
  作为一名作家,要有坚定政治家的站位、哲学家的思辨、科学家的缜密,观察分析形势要把握政治因素,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雷 宇)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