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省作协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17-12-15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
努力筑就辽宁文学事业发展新高峰
辽宁省作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滕 贞 甫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省委的亲切关怀下,在举国上下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时刻,辽宁省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召开了。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辽宁老工业基地进入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全省文学界的一次盛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回顾总结九次作代会以来的工作,谋划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修改《辽宁省作家协会章程》,选举产生省作协新一届领导机构,团结和动员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为促进辽宁文学事业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现在,我代表省作协第九届主席团和理事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九次作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九次作代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省作协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十次文代会、九次作代会开幕式、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省委《关于推进辽宁文艺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履职尽责,较好地完成了九次作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全省文学界呈现出创作欣欣向荣、队伍日益壮大、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举旗帜、把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作协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讲座、座谈讨论等多种方式,及时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省作协系统举办学习研讨和座谈活动总计近200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后,省作协和各市作协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省作协先后召开主席团扩大会、知名作家评论家座谈会,举办了12期学习讲话精神培训班,600 多名中青年作家参加了培训。去年12月,省作协召开理事会,重点传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十次文代会、九次作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认真落实省委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制定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了一系列重大主题文学活动
  几年来,省作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自身优势,集中创作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文学活动,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主题创作响应时代召唤。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学创作等征文活动,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全民文化素质提升工程”扎实有效。先后组织“公众文化系列讲座”136场,听众达4.6万人(次),《辽宁日报》以《用深耕的方式促进全民文化素质提升》为题对该活动给予整版介绍。“文学擦亮城市”活动影响深远。组织作家深入到全省十四个市采风创作,创作成果以《天辽地宁十四城》为题结集出版,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东北作家群”研究成果显著。策划编辑了研究丛书《回望与致敬:我与“东北作家群”》。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作家参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辽宁日报》及《辽宁作家网》《辽宁文学微报》开设专栏,推出作家谈家风系列笔谈和音频,并精选了百篇作品以《国是千万家》为题结集出版。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认真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倡导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到人民中去,体验生活,汲取营养,创作精品。先后安排15名作家参加中国作协定点体验生活,制定出台了《辽宁省作家协会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暂行办法》,分批确定了37名作家到县区乡镇、街道、企业、学校定点深入生活。 精心组织作家开展主题采风活动,先后组织了“海上辽宁”、 “辽宁作家边海行”等大型采风活动,推出了一批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始终把扶持、推出优秀作品作为文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先后推荐了32部作品进入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少数民族重点扶持项目和“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出版工程,有11部作品进入全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有20部长篇小说和长篇报告文学列入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一批既接地气又有生活容量和文化蕴含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据不完全统计,九次作代会以来我省作协会员创作出版各类体裁文学作品总计约3000多部,其中不乏关注现实、直面当下,讲述中国故事、辽宁故事的精品佳作。特别是在全国文学大奖评选中,我省作家、评论家表现不俗,如马晓丽的《俄罗斯陆军腰带》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孟繁华的《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贺绍俊的《建设性姿态下的精神重建》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单瑛琪的《小嘎豆有十万个鬼点子•好好吃饭》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王立春的《梦的门》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此外,我省作家作品在一些学会、期刊、城市的重要评奖中也多有斩获,或被重要选刊转载,被译介到海外等,以上获奖作家、作品都为辽宁文学增添了荣誉和光彩。
  (四)加强评论引领,发挥品牌优势,提升了辽宁文学影响力和传播力
  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学批评。几年来共举办文学高峰论坛及文学专题与创作研讨活动达100多次。省作协独立举办或与中国作协创研部、文艺报、吉林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的一些论坛和研讨,如“从高原到高峰:寻找辽宁文学新的生长点”、“中国文学的现代与当代”、“走向经典的中国当代文学”等论坛和长篇小说《秉德女人》《寻找张展》《唇典》等作品研讨会,均在全国文学界产生了较好影响。积极发挥省作协特邀评论家队伍的作用,2016年进行了重新聘任,并以“‘斫木’批评书系”的形式集中推出他们的研究成果。定期对全省创作成果进行跟踪扫描,定期推出和举办“辽宁文学蓝皮书”、“媒体走进文学现场•辽宁文学发布”、“辽宁文学微报”,促进了文学与读者、文学与媒体的对接互动,受到作家和媒体的好评。坚持把文学评奖作为落实“三名”工程的有效载体推进实施,改进和完善评奖机制,引领创作潮流,抵制趋利媚俗。为确保评奖的导向性、权威性、经典性和示范性,将省级文学评奖由两年一届改为三年一届,严格评奖标准,完善评奖程序,采取实名制投票、签订保密承诺书等办法,使评奖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几年来先后举办了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辽宁文学奖,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辽宁优秀儿童文学奖,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辽宁曹雪芹长篇小说奖的评选,共评出各类体裁获奖作品96篇部,充分体现了辽宁文学的整体成就和水平。
  (五)加强阵地建设,促进融合发展,拓宽了纯文学期刊生存空间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作为全国理论名刊和中文双核心期刊,保持了较高的转载率和引用率,2014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经CSSCI按照影响力排名,2017年《当代作家评论》在全国文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二,在当代文学期刊类中排名第一,成为文坛和学界公认的文学批评重镇。《鸭绿江》积极探索纯文学期刊生存发展之道,努力适应当下文学形势发展变化,创新栏目,推出精品,重塑品牌形象,这本有着71年光荣历史的老牌期刊受到更多读者关注和好评。《文学少年》杂志适应市场需求,面向未成年人读者群体,以多种渠道经营发展,品格和特色令人瞩目。《辽宁作家》杂志也很好地发挥了交流信息、服务会员的功能。2014年,省作协在全国作协系统率先成立网络文学部,通过“辽宁作家网”等网站服务,着力加强对网络作家等新文学群体的联络与协调,有效地团结了网络作家。《鸭绿江》、《当代作家评论》、《文学少年》等期刊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双微平台,参与了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不仅扩大了文学的传播和影响力,也开辟了文学工作的新空间。
  (六)面向基层、服务会员,文学队伍建设有了新进展
  几年来,省作协既着眼“名家、名作、名牌”三名工程,又注重梯次结构,在推出人才、壮大队伍上取得了较好成效。坚持推进“文学新锐工程”,先后举办了长篇小说、网络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和诗歌等专题创作培训班,并面向基层,举办了县区文联作协主席和文学编辑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中青年作家、网络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达400多人次。积极推荐我省青年作家到鲁迅文学院参加培训,先后推荐高级创作研讨班学员22名、少数民族作家班学员17名。积极开展文学交流活动,先后派人参加境外考察交流20多人次,参加跨省采风交流50多人次,参加省际交流100多人次。不断完善签约作家聘任管理工作,先后组织了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签约作家评聘工作, 60名签约作家不负众望,以作品转载率和国内外获奖为标志,成为我省创作重要力量。启动了第三次全省文学创作职称评审工作,有57人获得了创作职称。作家队伍不断壮大,省作协会员已由上届的2200多名发展到2706名,中国作协会员由上届的298名发展到374名。省作协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向省内所有会员赠阅《鸭绿江》杂志,举办了多次笔会、改稿会、名刊主编见面会,为会员在交流沟通提高方面提供服务。
  (七)认真履职尽责,推进作风转变,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机关建设有了新进展
  按照省委部署,省作协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扎实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和党组织建设。积极配合省委第四巡视组开展巡视工作,对巡视组反馈意见所指出的问题照单全收,立行立改,逐项落实,并完善工作流程,强化建章立制,做到管长远、见长效。严肃执纪问责,开展警示教育,时刻昭示纪律的红线、底线,提振精神,凝聚士气,推动机关各项工作健康发展。努力克服群团组织机关化、行政化倾向,在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同时,极力把作协两级班子建设好,把党员队伍建设好,把干部队伍建设好。在日常工作中,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为抓手,积极拓展服务渠道,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力所能及帮助作家解决一些创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努力为全省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提供有力支持和良好服务。
  各位代表、同志们,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宣传部正确指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省作协主席团、理事会勠力同心、积极推动的结果,是全省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永葆初心、辛勤创作的结果,是各市文联、作协,有关文学组织和社会各界真诚帮助、热情支持的结果。在此,让我们向所有关心关注文学事业和作协工作的各级领导、同志们、朋友们,向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面对建设文学强省的战略目标,与省委的希望、人民的期待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一是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作品还不够多;二是在争取支持、加大投入、扶持重点作家作品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三是纯文学期刊面临的生存困境尚无摆脱良策,需要在推进改革中加大顶层设计力度;四是如何克服走马观花式的体验生活,组织引导作家深扎、真扎还需要创新方法和途径;五是作协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社会的意识还需要强化,特别是联系新文学组织、文学群体的工作还需要改进和加强,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都要认真研究,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和工作设想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今后五年,省作协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的意见》《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省委《关于推进辽宁文艺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团结引领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响应时代召唤,坚定文化自信,以深化改革为契机,切实保持和增强作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全力构建良好文学生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文学创造活力,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推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辽宁的优秀作品,努力实现辽宁文学从高原到高峰的突破和超越,建设文学强省,为辽宁的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一)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高举旗帜、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制定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大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使命担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组织全省文学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政治责任、头等大事、首要任务,不折不扣抓实抓好。要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把学习引向深入。要继续组织专题培训,辽宁文学院要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教学培训的重要内容。党员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率先垂范,做到将十九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牢记使命与担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引导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思潮激荡中坚定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前进方向,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坚定文化自觉与自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视角中聚焦中国梦主题,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铸造灵魂、找准坐标,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把握源泉与典型。引导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反映时代,塑造典型,自觉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深入挖掘辽宁振兴发展中的感人事迹和生动实践,讲好辽宁故事,塑造辽宁形象。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坚持改革与创新。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改革创新,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与研究,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与人民心心相印、血肉相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面对中国正在经历的伟大变革,辽宁大地正在经历的全面振兴,作家应该是这一历史进程的在场者、参与者、书写者,而绝不能成为旁观者和局外人。今后五年,我们要更加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全省作家与文学工作者,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进行生活的积累和艺术的提炼,努力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担当、接地气的优秀作品。
  ——要继续完善作家深入生活长效机制和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工作机制,做好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工作。争取组织部门支持,五年内省作协要遴选、安排优秀作家到县(市、区)挂职锻炼。同时根据作家的自身特点确定深入生活的方向和创作选题,安排50名作家重点深入到企业、乡镇和社区体验生活。深入生活不仅要“身入”,更要做到“心入”和“情入”,以充沛的激情反映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反映广大群众的幸福与尊严、期冀与梦想、艰辛与奋斗,反映时代变革和辽宁全面振兴的伟大进程。
  ——要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新建一批创作基地,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利用率。要精心组织重大主题采风活动,为作家深入生活搭建平台。
  ——要积极宣传“深扎”活动成果,根据创作选题,组织评论家跟踪“深扎”作家的作品,实现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要及时总结经验,表彰在深入生活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选编出版记录“深扎”历程、讴歌振兴业绩的优秀作品,扩大“深扎”作品的影响力。
  (三)激发文学创造活力,推出一批“辽字号”精品力作
  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文学发展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多出优秀作品,是实现创作繁荣兴盛、建设文学强省的重要标志。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出人才、出作品始终是作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各级作协组织的重要职责。
  ——研究制定未来五年重大题材创作规划,要支持弘扬主旋律创作和现实题材创作,精心策划重大现实题材选题,推出一批为时代立传、为人民代言的精品力作。要发挥优势,铸牢强项,推进各文学门类多样化发展。要通过倡导和扶持,增强长篇小说的创作实力,提升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影响,做大儿童文学的创作优势,同时加大激励历史文化与乡土散文、现实主义与新时代诗歌、英模题材传记和报告文学、地域特色科幻与网络文学的创作,使之成为辽宁文学新的生长点,并转化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创作品牌。
   ——继续实施“金芦苇”重点作品出版推介工程,加大重点作品扶持力度。要改进重点作品扶持办法,突出扶持与出版相接续的原则。“金芦苇”工程以“思想的芦苇”为立意,首推我省作家创作的优秀长篇小说,以期展示辽海大地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和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春芦依碧,秋苇流金”的时代画卷。要着力解决高雅文学难以产生市场影响力的瓶颈,对重点扶持的作品加大研讨推介力度,进行跟踪服务,使重点作品扶持成为真正的精品工程、品牌工程。
  ——强化对“签约作家”的创作引导和服务,更好地发挥其示范作用。省作协签约作家聘任制在全国启动较早,这支队伍以实力派作家为主体,多年来成绩可观、影响广泛,已成为全省作家队伍建设的优秀品牌。未来五年,要以创作实力和作品影响力为标准,继续做好签约作家的聘任和管理工作,实行动态管理、选题管理,综合确立创作成果考察的量化指标,激励签约作家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思想含量、文化底蕴、艺术品位作为自觉追求。
  ——改进文学评奖,完善激励机制,形成敢于领军、竞攀高峰的良好文学氛围。辽宁文学奖、辽宁优秀儿童文学奖、辽宁曹雪芹长篇小说奖,都要坚持正确导向,严格评奖标准,规范评奖程序,切实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要加大对获奖作品和其他优秀作品的研究推介力度,实施国内一线评论家与辽宁作家精准对接工程,更好地发挥省内文学评奖对创作的导向作用。要积极推荐我省作家作品参加全国重要文学评奖活动,力争五年内我省作家作品在全国评奖中有更多新的斩获。要争取资金,建立和启动全省文学创作成果奖励机制,对在中国作协鲁迅文学奖等四项大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获奖的作家给予再奖励,对在重点文学期刊、文学选刊上发表和转载有影响作品的作家给予奖励性补贴。
  ——立足工作创新,推动辽宁文学走向全国与世界。顺应文学培训、文创教育发展潮流,创办《鸭绿江•创意写作》,即《鸭绿江》下半月刊,使创意写作成为促进文学繁荣新生长点。举办“汪曾祺华语国际文学大奖”,策划推出“文学辽军精品书系”,通过这些创新举措,提升辽宁文学影响力。总之,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激励精品创作,让辽海大地涌现出更多更好反映振兴发展、关注现实、风格鲜明的文学精品,把辽宁文学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四)拓展视野,勇立潮头,继续做强做大文学批评品牌
  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文学批评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美学的观点评判作品。我们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切实尊重文学创作规律,准确把握文学评论的本质与功能。
  ——发挥特邀评论家作用,建强队伍,把准方向。继续实行签约聘任制,要精心组织好评论家论坛和创作研讨活动,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提高评论工作整体水平。继续推出“‘斫木’批评书系”的编选出版,打造辽宁文学理论批评的阶段性成果。
  ——要广泛团结和凝聚省内高校、文联、作协的评论人才,及时关注当下文学思潮,跟踪辽宁作家作品,以《辽宁文学蓝皮书》和辽宁文学发布为载体,对作家作品进行点评和分析。倡导“说真话、讲道理”的批评风气,营造积极、健康、活跃的批评生态,努力在文坛上发出“辽宁声音”,进一步树立辽宁文学批评大省的形象。
  ——做强名刊优势,把握当代文坛文学批评话语权。《当代作家评论》作为全国“双核心”期刊,要为辽宁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提供对外合作的平台。既要进一步发挥品牌优势,面向全国一流作家和评论家,保持和增强权威性和影响力,也要积极扶植和推出省内优秀作家和评论家。要精心组织“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设计好相关主题“高峰论坛”,努力促进辽宁作家与全国文坛和评论界的交流对话,始终站在文学发展的最前沿,保持理论名刊的品质与声誉,为辽宁文学发展做出新贡献。
  (五)提升素质、推出名家,打造一支规模宏大、德艺双馨的“文学辽军”
  一支规模宏大、德艺双馨的作家队伍是文学事业薪火相传、繁荣兴盛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文学强省的重要标志。未来五年,我们要把文学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创新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打造人才高地,推出文学名家。
  ——推进辽宁青年作家导师制,发展辽宁文学后备军。要制定促进青年作家成长的中长期规划,聘请有实力和影响的一线名家,对有基础和潜质的青年作家进行传承式指导。要定期召开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交流经验,总结提高。要以辽宁文学院为依托,与鲁迅文学院及省内高校合作,拓宽培训渠道,培养文学人才,为辽宁文学未来夯实基础。
  ——开展文学交流活动,让作家开阔视野、提升素质。我们将探索多种渠道,扩大文学交流规模、提高文学交流层次。继续举办“当代文学名家辽沈行”系列活动,为辽宁作家与国内名家相互交流创造条件。开展经常性采风、笔会、文学沙龙等活动,让作家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积极推荐我省作家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国内外采风考察,协同中国作协向国外出版机构和汉学家推介本省优秀作家作品。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兄弟省市作协的交流,相互借鉴,促进工作。
  ——加强协调联络工作,延伸联系手臂。要积极做好会员发展工作,特别要重视在基层和新兴文学群体中发展会员。要创新联络机制,广泛凝聚网络作家和自由撰稿人,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创作情况,做好团结、引导、服务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构建良好文学生态,真正形成有利于文学新人成长的机制与格局。
  (六)加强阵地建设,厚植文学繁荣兴盛的土壤和基础
  ——坚定不移地办好文学期刊。《鸭绿江》是新中国创办最早的文学期刊,在国内文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我省纯文学的主阵地,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做到阵地不丢、导向不变,品位不降。要继承传统,凝聚作家,重振其“江澄鸭绿,四顾沧溟”的影响力。《文学少年》作为在青少年中播撒文学种子的期刊,要立足未成年人素质提升,以扶植文学新苗为己任,努力拓展和培育小读者市场。全省各市各级文学期刊,在推动体制创新中,要坚守文学理想,维护文学尊严,秉持特色,提升品位,力求在困境中突围,迎来新的开拓与发展。
  ——充分发挥辽宁文学馆作用。正在创建中的辽宁文学馆,其基本职能是资料宝库、研究阵地、交流平台、展示窗口和教育基地,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开展经常性文学讲座、文学发布、作品研讨等公益活动,同时实施“辽宁作家创作研究建档工程”,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文学公共服务。
  ——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文学传播的新途径。要继续办好辽宁作家网等网络平台,发挥《辽宁文学微报》等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加大文学作品和文学工作信息的网上传播力度,建设网上文学阵地,促进文学多媒体融合发展。
  ——启动“智慧文学”建设。我们与北方广电传媒合作,建立辽宁文学大数据,让文学并网上线,走进千家万户,融入寻常百姓。作为智慧城市建设重要内容的智慧文学平台,将让文学变小众为大众,变被动为互动,以鉴赏促消费,极大地改变文学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格局。
  (七)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改革创新,提高服务能力
  ——切实增强作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坚持党对作协工作的领导,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广大作家更广泛、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要切实加强作协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改革创新,提高服务能力。
  ——按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的总要求确定改革途径。要坚持问题导向,正视和克服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制度设计,推进改革创新。按照转变职能、优化结构、撤建结合的原则,努力推进省作协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能。紧紧围绕政治引领、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推动创作的工作职能来开展工作。要切实加强作协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拓宽干部交流成长渠道,尝试建立省作协与各市作协、文学期刊人员双向挂职交流制度,为文学工作者提高素质、丰富阅历创造条件。 
  ——要坚持面向作家、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建立文学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为作家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意识。要加大对基层作协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基层作协组织建设,构建畅通稳定的作协工作体系。要广泛团结广大文学工作者,建立联系新的文学群体、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工作机制,拓宽桥梁,延长纽带,提升作协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通过创新服务,热情服务、周到服务,努力把作家协会建设成为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共享的温馨家园。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文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及省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将拥抱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开启新征程,与真理同行,与人民为伴,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努力筑就辽宁文学事业发展新高峰,为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辽宁篇章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辽宁省作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附件

  滕贞甫同志代表省作协第九届主席团和理事会所做的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九次作代会以来全省主要文学工作和文学事业发展态势,并提出了未来五年辽宁文学发展规划与工作设想。为进一步说明报告中所涉及的具体工作和全省文学创作、文学活动的有关情况,参照惯例增加此附件,以提供给各位代表及广大会员深入了解阅读。    
  附件共分五部分:有关名词解释与工作项目名录;省级规范化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各门类文学创作成果综述;各市及有关文学学会工作综述;全省文学期刊情况综述。
  本附件所举事例和作品均已广泛征询意见。其中第三部分综述中所举作家作品,以作品本身质量和影响力为依据,除重点扶持作品和获奖作品之外,以一般每位作家只提1篇/部,跨体裁写作不超过2篇/部,成绩突出者不超过3篇/部为原则。第四部分涉及不同地区的工作和活动特点,是根据各市上报的情况综合,不分先后。如有重要疏漏可由代表提出,经省作协审核后在正式发表时予以补充。
  一、有关名词解释及工作项目名录
  省级规范化文学奖
  经省委批准,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省级规范化文学奖项共三种,即辽宁文学奖、辽宁优秀儿童文学奖、辽宁曹雪芹长篇小说奖。其中辽宁文学奖为综合奖,分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诗歌奖、散文奖、报告文学奖、文学评论奖、文学翻译奖、青年作家奖8个子项奖。这些奖项原均为双年奖,即两年评选一届。为进一步加强评奖管理,提高评奖的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性,从2015年开始,评奖周期由两年一届改为三年一届,青年作家奖改为新锐作家奖。
  省作协签约作家
  辽宁省是全国较早实行签约作家聘任制的省份之一,从1998年开始启动实施,每两年聘任一届。通过公正评选、严格管理、广泛推介,这个由实力突出、成绩显著的优秀中青年作家组成的群体,迄今已经过十届评聘,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签约作家聘任制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全省作家队伍建设的重要品牌。
  省作协特邀评论家
  省作协特邀评论家聘任制从上世纪末实施,2016年又进行了重新聘任。主要聘任对象是来自省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及部分市文联作协的当代文学研究者和评论人才。特邀评论家以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推出对辽宁文学高质量的评论,促进辽宁文学繁荣为宗旨。辽宁省是最早实行评论家聘任制的省份,在全国具有率先性和典型意义。
  公众文化系列讲座
  公众文化系列讲座是辽宁省“全民文化素质提升工程”的系列活动之一,从2012年起,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省作家协会承办。聘请数十位省内外知名学者、作家、艺术家担任主讲,走进全省各市县授课,截至2016年底,已完成156场讲座,受众逾3万人次,受到各地群众的广泛欢迎。
  “文学擦亮城市”活动
  此活动为辽宁省作协实施的大型采风创作出版工程,2011年启动,产生散文作品十四篇发表在《辽宁日报》,《光明日报》以摘要形式转载,作品由辽宁人民出版社结集为《天辽地宁十四城》出版。
  媒体走进现场·辽宁文学发布
  辽宁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具有活力的一部分,辽宁文学经典是辽宁几代作家自觉继承传统、自觉创新的结晶,是辽宁文化地域性标志。随着传统纸质文学创作及读者受众的变化,艺术审美呈现多元分野现象:一方面文学不再成为大众兴趣关注中心,另一方面文学对各种艺术门类以及媒体的渗透又比任何时期都要广泛而深入。为此,新一届作协党组要求文学研究人员及时捕捉文学变化,调整研究路径和发布方式,加大传播范围和力度,除辽宁作家网、《辽宁作家》、文学辽宁舰、辽宁文学微报四次发布外,2017年度开始另外分上、下半年增加两次媒体现场发布。在已经进行的两次媒体现场发布会上,共有十几位作家、评论家到场讨论座谈文学话题,《辽宁日报》《沈阳日报》《东北新闻网》,以及新华网、新浪网、网易网等十几家媒体现场采访,发表新闻报道近30篇。 
  辽宁文学微报
  为展示辽宁作家文学成就和创作动态、扩大辽宁作家作品的社会影响、涵养辽宁文学生态,微信公号《辽宁文学微报》于2017年4月5日正式面向公众发布。截至2017年11月底运行的7个月间,由每周二至三次发布调整到每周一次发布,共发布近60个专辑、300多篇文章。《辽宁文学微报》由辽宁作家协会创研部提供摘要发布,一栏遍览辽宁文学新趋势。其中《文学讲堂》专栏设有《名家走廊》《篇花回放》《写作教室》子栏目,《文学现场》专栏设有《文情报告》和《书乡漫游》。目前《学习十九大专辑》《家风》音频制作、发布正在火热进行。
  辽宁文学蓝皮书
  《辽宁文学蓝皮书》主要对辽宁省内作家每季度在省级以上正式出版物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进行梳理与描述,由各有专长的文学编辑、作家、评论家认真阅读作品并撰写,以显示季度文学创作的客观走向、基本风貌以及发展演进中的主要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系统评述的同时,注意呈现客观的文学定位、丰富的文学信息、浓厚的学术品质。近10年来,在作协党组领导下,由创研部自主研究和发布的《辽宁文学蓝皮书》,注重文学价值追问,解析辽宁当下时代语境文学经典价值实现的意义,通过定期进行九种文学体裁创作现象梳理、作品述评,在积极肯定、查找不足。引导辽宁作家有益的探索,营造使文学健康成长和理性传承的批评生态环境方面积累了经验,做出了努力。
  辽宁文学馆建设
  辽宁文学馆从2017年初启动,经过前期论证和设计筹划,目前正在装修布展中。辽宁文学馆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借鉴中国作协现代文学馆和一些兄弟省市文学馆的建设与管理经验,本着开放式办馆的原则,全方位面对大众,建成后将集资料宝库、研究阵地、交流平台、教育基地等功能于一体,并将成为凝聚文学人才、传播文学成果的重要文化地标,成为辽宁文学走向全国的出发地和根据地。
  青年作家导师制
  为推进工作创新,切实加强文学人才的培养,继承辽宁文学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我省著名作家的经验与智慧,涵养辽宁文学的未来,拓宽辽宁文学的高原,省作协特引入高校研究生导师制的模式,启动并实施“青年作家导师制”,用以老带新、具体指导的方式,培育辽宁文学后备军。导师制三年为一届,目前首届已确定了64位有基础和潜质的青年作家,并以省作协名义聘请17位有实力和影响力的知名作家和学者为导师,对青年作家进行全方位的传承式指导,传承薪火,造就新军。
  “金芦苇”工程
  “金芦苇”工程以“思想的芦苇”为立意,从2017年下半年启动实施。这一品牌工程是重点作品扶持工作的创新举措,首推了我省作家孙惠芬、刘庆等人创作的优秀长篇小说,这些作品或贴近现实,或回望历史,展示了关东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美丽辽宁“春芦依碧,秋苇流金”的时代画卷。
  “斫木”批评书系
  批评和创作是文学的两翼,辽宁文学的繁荣发展与对辽宁文学的研究和批评密不可分。从2017年开始,省作协决定以特邀评论家为主体,每两年一次,结集出版关于辽宁文学创作的研究评论成果,定名为“‘斫木’批评书系”。该书系现已编选出版第一集《关切与期待——文学辽军点将录》(上下册)。批评书系将长期坚持推进,以期更好地发挥文学批评的作用,实现为辽宁文学把脉、宣传推介辽宁作品,促进文学创作繁荣的目标。
  《鸭绿江•创意写作》杂志
  当前创意写作在国内外已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的文学教育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高等院校纷纷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各种创意写作工作坊也层出不穷。为此,计划从2018年起,创办《鸭绿江•创意写作》,即《鸭绿江》下半月刊。这将是全国首家创意写作杂志,其宗旨是发挥品牌优势,立足文学创新,为培养新型写作人才、促进文学发展提供助力。《鸭绿江》2017年改版后,在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龙源期刊网、全球中文电子期刊协会等举办的2017数字阅读影响力排行发布中,从全国9000多种各类期刊中脱颖而出,进入公共文化领域阅读影响力百强期刊(第49名),系辽宁省唯一一家入选期刊。
  “智慧文学”平台
  “智慧文学”是省作协继“辽宁作家网”和“辽宁文学微报”之后,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探索创建的又一重要的文学网络平台。该平台以北方广电互联网广播电视传播技术为依托而创建,是文学普及与文学宣传的重要阵地。目前可以向北方广电互联网电视用户提供三大方面内容,分别是新闻动态类栏目、作家作品类栏目和文学期刊类栏目,并将逐步实现用户留言评论、活动报名以及杂志订阅等互动功能。在这一平台上,省内北方广电互联网电视用户可以随时打开电视机了解省内文学动态、获取文学资讯、阅读文学期刊,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和工作导向,让文学走进千家万户。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省作协积极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首先是参照中国作协的管理办法完善了《辽宁省作家协会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暂行办法》与中国作协相互补充,扩大作家定点深入生活覆盖面,七年来,先后有鲍尔吉•原野、商国华、邸玉超等18 名作家被中国作协确定为定点生活作家,确定省作协定点深入生活作家42名。其次是及时推广作家体验生活的经验。再次是落实重点现实题材专项深入生活,贯彻落实省委全面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推进会精神,创作出了《中国故事草原》《我们走在大路上》《大凌河传》等一批反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优秀作品。
  重要主题征文和创作采风活动
  七年来组织学习雷锋精神“向三月致敬”征文、纪念建党95周年征文、“放飞中国梦做志向远大的好少年”主题征文、“辽宁作家看安县”主题采访、辽宁作家“辽河探源”采访、中国作家“辽宁沿海经济带”采访、“再走雷锋路”采访、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采风、辽宁作家边海行采风、“盛京大工匠”专题采访活动,全国多民族作家辽沈行等。
  “德耀辽宁”采访创作工程
  2017年,为集中展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丰硕成果,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引领作用,省委宣传部及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第七届辽宁省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为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精神,省作协组织23名作家,深入一线一对一采访道德模范,创作了系列报告文学作品,创作成果结集为《德润人心》一书,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文学研讨活动
  近年来,由省作协独立举办或以创作研究部、《当代作家评论》名义与中国作协创研部、文艺报、《民族文学》杂志、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或与省内有关文学学会及各市文联、作协合作举办了一系列主题论坛研讨及作家作品研讨活动,每年约10余次,九次作代会以来共计近100次,均在省内和全国文学界产生较好影响。
  重要专题论坛及创作研讨活动
  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党的文艺形象”学术研讨会、“深入生活与青年创作”主题论坛、人民主体地位与当代文学发展论坛、“中国文学的‘现代’与‘当代’”论坛、“从高原到高峰:寻找辽宁文学新的生长点”论坛、“文学评奖与地域文学发展”论坛、“激活本土文化资源,打造辽宁文学精品”论坛、“民族文化传统与当代文学发展”论坛,“地域性与多元性”民族文学研讨会、“走向经典的中国当代文学”论坛、“民族文化传统与当代文学发展”论坛、“中国70后”作家创作座谈会、孙惠芬长篇小说《秉德女人》研讨会、寻求突破与超越辽宁儿童文学七作家研讨会、沈阳军区作家作品研讨会、“新辽西派”散文创作研讨会、徐光荣《辽宁文学史》研讨会、文畅《有为之年》创作研讨会、李宏林《人·鬼·人》创作研讨会、津子围《童年书》研讨会、刘长富《神圣的守望》作品研讨会、李秀生《祖坟》创作研讨会、叶雪松《响窑》研讨会、孙学丽(鹤蜚)《大机车》作品研讨会、王重旭《绿世界》作品研讨会、商国华长篇小说《师道弯弯》作品研讨会、“讲好辽宁故事”:《大辽悲歌》作品研讨会等。
  全国文学名刊主编高峰论坛
  全国文学名刊主编高峰论坛由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发起,辽宁省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春风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2017年9月23日至27日,在盘锦、锦州、葫芦岛等地,分别以“理想、创新、品质”、“本土经验与中国叙事的关系”、“高原与高峰——对话辽宁文学”为主题举行了三场高峰论坛,来自《民族文学》《收获》《十月》《当代》《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全国刊物的名刊名编及我省部分知名作家37人参加了论坛讨论,另外百余名作家列席论坛。名刊名家们交流办刊经验、对话辽宁文学,就如何为中国当代文学创造经典,培养作家队伍,更自觉地弘扬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次论坛的举行,对辽宁文学未来发展进行了预判,并分析了我省文学走向高峰的潜力,对于繁荣辽宁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省际文学交流
  近年来,省作协积极推进与兄弟省市的文学交流,如与河南、新疆、西藏、内蒙等省区作协分别开展专题交流,与宁夏作协开展“双宁文学交流”,与吉林作协开展“东北文化与东北作家群”交流,组织本省青年作家参与中国作协机关团委联合举办“传统文学流变与当下青年文学创作”交流等。这些交流活动均产生了较好的实效。
  省作协签约作家名录
  第八届(15人):陈昌平、刘东、苏兰朵、于晓威、于立极、张鲁镭、尹守国、李铁、李丽萍、沙爽、张艳荣、鬼金、张宏杰、宁明、李铭;
  第九届(15人):孙焱莉、赵凯、玉上烟、鹤蜚、刘东、郝岩、苏兰朵、王开、鬼金、聂与、贾颖、安勇、常君、夏雨、于香菊;
  第十届(16人):于晓威、陈昌平、李铁、苏兰朵、叶雪松、双雪涛、万胜、郝岩、张鲁镭、李皓、刘东、月关、田力、鬼金、张艳荣、哑地;
  第十一届(14人):双雪涛、苏兰朵、鬼金、沙爽、张鲁镭、王开、安勇、张忠诚、刘东、曾剑、孙焱莉、微雨含烟、张艳荣、翟营文。
  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从2011年开始,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发展,促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中国作家协会设立专项资金,开展重点作品扶持工作。2012年,省作协参照中国作协的办法,启动了辽宁省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重点扶持长篇小说和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据统计,近年来我省作家被列入中国作协、省委宣传部、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的作品名录如下:
  (1)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
  2011:赵凯《马说》、薛涛《蜂之舞》、刘东《最后的海岸》; 2012:尹守国《高速公路》、林雪《我歌唱一条江》、孙惠芬《生死十日谈》、张笃德《一个人的生命能走多远》、沙爽《深的蓝,浅的蓝》;2013:李桂玲《莫言创作编年研究》、史建国《舒群年谱》;2014:李轻松《大地芳菲》、赵雁《红绸》;2015:李秀生《祖坟》、双雪涛《聋哑时代》、刘国强《野蚕国都》;2016:鹤蜚《娜样红》、于立极《志愿者》、李青松《鸟道》。此外,月关《逍遥游》2017年入选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重点作品扶持选题。
  (2)中国作协少数民族作家重点作品扶持
  2013:苏兰朵《画皮城》、王开《从浑河到辽河》;2014:萨仁图娅《成吉思汗》、鲍尔吉•原野《图瓦大地》、冯璇《索伦杆下的女人》、娜仁琪琪格《风吹草低》、吴玉杰《新时期满族作家创作的文化生态》;2015:于晓威《午夜落》、叶雪松《响窑》、周建新《孤城落日》;2016:王开《独活》、孙春平《耳顺之年》、巴音博罗《乌鸦神照耀的大地》、王立春《蒲河小镇》;2017:杨家强《夜归》、赵颖《大辽诗后》、高飞《天道》。此外,周建新《塔山兄弟》、王丽《等风来》2017年被列入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出版扶持项目。
  (3)省委宣传部重点作品扶持
  2015:刘文艳《任是无人也自香》、鲍尔吉•原野《光的笑容》、于晓威《午夜落》、李秀生《祖坟》;2016:孙惠芬《寻找张展》、高海涛《青铜雨》、周建新《浴火2013》。
  (4)省作协重点作品扶持
  2012:陈昌平《影葬》、津子围《海正蓝》、苏兰朵《画皮城》、尹守国《高速公路》、郝万民《山的风,城的云》;2014:马秋芬《一箭地》、刘庆《唇典》、刘嘉陵《夜安鼓手》、李铭《热的河》、徐铎《海狼》、郭少梅《花朵一样的流年》、王重旭《刘仁与绿川英子》、史迪可《一个人的马拉松》、鹤蜚《大机车》、聂与《诚行天下》、于立极《貔子窝》、张日新《情洒川山河》;2016:安勇《秋天的约定》、赵凯《郝树仁的长寿案例》、刘国强《零下生活》、邸玉超《大凌河传》。
  二、省级规范化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
  (一)辽宁文学奖(2010年-2017年)
  第七届
  中篇小说奖:鬼金《追随天梯的旅程》、王多圣《把头》、孙春平《二舅二舅你是谁》、李铁《点灯》、徐铎《记忆红薯》;
  短篇小说奖:女真《祝你生日快乐》、于晓威《天气很好》、张鲁镭《美丽鞋匠铺》、李厘《西伯利亚寒流》、苏兰朵《苹果》;       
  诗歌奖:赵明舒《微风吹小雨》、韩辉升《实话诗说》、微雨含烟《相爱的树》、默白《风在远方》;
  散文奖:丁宗皓《乡邦札记》、高海涛《贝加尔湖与烟斗》、 王开《马背上的江山》、马晓丽《冬梦》、王向峰《纸上的年轮》;
  报告文学奖:赵郁秀《仿佛就在昨天》、商国华《钢铁作证》、杨春风《闯关东纪事》;
  文学评论奖:刘恩波《为了我们丰盈地生存》、胡玉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一九四0年代的文学转型》、杨利景《文学的演练》、韩春燕《文字里的村庄——当代中国小说的村庄叙事》、梁海《小说的建筑》;
  文学翻译奖:陈岩《东京岛》(日译汉)、王春和张蕾《死囚的优雅》(英译汉);
  青年作家奖:李铭、李丽萍、娜仁琪琪格、鬼金。
  第八届
  中篇小说奖:宋长江《绝当》、于香菊《青萍》;
  短篇小说奖:安勇《青苔》、孙焱莉《扫尘》、曾剑《饭堂哨兵》;
  诗歌奖:宁明《态度》、刘川《拯救火车》、贺颖《向星星捧出红尘》、李见心《重新羞涩》、菁菁《光芒正在酝酿》;
  散文奖:沙爽《逆时光》、刘文艳《爱的诉说》、素素《旅顺口往事》;
  报告文学奖:刘国强《日本遗孤》、关捷《人民艺术家李默然》、杨春风《田台庄事情——辽河水道文明纪实》;
  文学评论奖:吴玉杰《文化场域与文学新思维》、秦朝晖《守望与诉说——辽宁作家个案研究》、刘巍《读与看——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与图像》;
  文学翻译奖:杨俊峰和黄洁芳《斯通,与另一个斯通》(英译汉)、史国强和潘佳宁《对话潘基文》(英译汉);
  青年作家奖:王宁、孙焱莉。 
  第九届
  中篇小说奖:鬼金《薄悲有时》、安勇《我们的悲悯》、张鲁镭《西瓜颂》、力歌《换个环境》;
  短篇小说奖:(空缺)
  诗歌奖:颜梅玖《守口如瓶》、万一波《翅膀上的雪》、王文军《凌河的午后》、星汉《一闪而过》、姜庆乙《盲道》;
  散文奖:宁明《飞行者》、高海涛《英格兰流年》、王重旭《被流放的爱国者》、邸玉超《时光的色泽》、魏泽先《大雁往北飞》;
  报告文学奖:紫金《泣血长城》、关捷和关霄汉《铁血军魂——180师在朝鲜》;
  文学评论奖:张立群《新诗地理学》、张学昕《苏童:重构南方的意义》、周荣《现实主义与赵树理的困境》、韩传喜《论赛珍珠小说的“中国经验”》、张维阳《在批评前沿的发现、批判与守护》;
  文学翻译奖:陈岩《灯之湖畔》(日译汉);
  新锐作家奖:张忠诚。
  (二)辽宁优秀儿童文学奖(2010年-2017年)
  第八届:郑晓凯《追捕水巫》、肇夕《了不起的就是你》、党兴昶《北方的家》、宋晓杰《暖暖的星星索》;
  第九届:许迎坡《校园足球宝贝》、阎耀明《白星星》、钟墨《经过藤萝》;
  第十届:王开《青青的百草园》、车培晶《西瓜越狱》、万琦和李轻松《小布丁与小辫子》、王立春《跟在李白身后》、肖显志《天火》。
  (三)辽宁曹雪芹长篇小说奖(2010年-2017年)
  第十二届(提名奖):李燕子《咆哮的鸭绿江》、王旭光《天地之骨》、津子围《童年书》;
  第十三届(提名奖):黄世明《大帅府》、老酒《代价》、赵凯《马说》。
  其他奖项获奖作家作品:
  商国华2017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孙惠芬小说《后上塘书》获2015年《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奖;李铁中篇小说《越狱》获2017年17届百花文学中篇小说奖;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获2017年十七届百花文学奖;女真短篇小说《黑夜给我明亮的眼睛》获《小说选刊》2012年度大奖;苏兰朵中篇小说《寻找艾薇儿》获2011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选刊作品奖;宁明散文集《飞行者》获2014年第六届全国冰心散文奖;李皓散文《一个人的词典》获2016年第七届冰心散文奖;何家欢童话作品《月亮不见了》获2014年全国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紫金报告文学《泣血长城》获2015年第八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杨卫东诗集《丁香山谷》获2012年全军十二届文艺作品优秀奖;张艳荣短篇小说《对峙》获2012年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鹤蜚长篇小说《他时光》获2014年《中国作家》第四届剑门关文学奖;于永铎中篇小说《指灯为证》获2016年得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张鲁镭短篇小说《暗香》获2017年《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
  三、各门类文学创作成果综述
  总的看,近年来我省文学各门类都有较大较好的发展,整体上创作后劲十足,文学的价值引领作用更加凸显。辽宁文学以现实主义为根基,融汇自然气韵、突出社会理想、把握时代精神、彰显爱国情怀的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很多作品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风格独具,在省内外和全国文坛产生影响。
  长篇小说创作的精品意识和突破意识不断增强,从当代农村变革到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宏阔视角表现民族历史与现实生活。杨大群的《伪满洲国演义》、李宏林的《人•鬼•人》、王占君的《崇祯皇帝》、商国华的《我们走在大路上》、中夙的《上阵父子兵》、老藤的《腊头驿》、王旭光的《城市守望者》、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后上塘书》、刁斗的《亲合》、李燕子的《咆哮的鸭绿江》、津子围的《童年书》、黄世明的《大帅府》、老酒的《代价》、赵凯的《马说》、赵雁的《红昼》、谢友鄞的《一车东北人》、张涛的《大红门》、王多圣的《日落而息》、温恕的《工人村》、李同峰的《鲁西南村庄》、赵颖的《大矿山》、张艳荣的《命令无情》、卢苏宁和常君的《起死回生》、郝岩的《幸福与你何干》、鹤蜚的《他时光》、徐铎的《留在城里的知青》、于永铎的《悲情东北》、孙军珍的《归去》、刘东的《天上掉下个琳妹妹》、钟素艳的《女人画》、力歌的《官殇》、侯国峰的《擎天石》、朱东惠的《大河风流》、吴中洋的《丘明达》、刘新华的《苍茫》、姜宏敏的《妻本佳人》、尹守国的《路过合庄》、冯璇的《索伦杆下的女人》、丛培申的《祖宗在上》、冰人的《太阳照样升起》、程歆的《霜叶红》、宋欣的《格尔尼卡的欢乐颂》、黄开中的《老街》、杨粟裕的《毕恭毕敬》、王荣大的《梦绕蓝河谷》、李法庆的《母亲的季节》、竹乙的《黑脸》、金秋的《丁香有梦》、刘立峰的《三个女人》等,都是具有冲击力的重要作品,有的被改编成影视剧。
  中短篇小说是我省创作的长项之一,近年创作后劲十足。孙春平的《送你一束山菊花》、刁斗的《出处》《整风》、马晓丽的《催眠》、老藤的《熬鹰》、李铁的《点灯》、于晓威的《午夜落》、陈昌平的《首席人民》、宋长江的《绝当》、王多圣的《一个人和一条鱼》、鹤蜚的《接访日》、周建新的《塔山兄弟》、白天光的《我的清明上河图》、谢友鄞的《地下》、张涛的《小写的人》、肖士庆的《野狼谷的战斗》、尹守国的《动荤》、于香菊的《青萍》、晓寒的《测字》、鬼金的《灵魂拍手作歌》、张艳荣的《待到山花插满头》、安勇的《告密者》、张鲁镭的《全家福》、力歌的《换个环境》、李月峰的《我的即将消失的海洋》、李厘的《西伯利亚寒流》、苏兰朵的《寻找艾薇儿》、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万胜的《像西湖一样的爱情》、孙焱莉的《荞麦的日子》、曾剑的《穿军装的牧马人》、侯德云的《圆的正方形》、刘国强的《月亮琴》、解良的《兴京街》、冯伟的《冰河》、张忠诚的《翠衣》、聂与的《我们不哭》、董书敏的《天上人间》、牛健哲的《梅维斯研究》、王开的《熄火》、于香菊的《涅槃》、张艳荣的《暧昧关系》、常君的《芙蓉》、冯璇的《生命旅程》、晓寒的《测字》、海东升的《变成一条鱼等你》、李铭的《秋天的证词》、魏国松的《红石白雪》、段锡民的《城市天堂》、叶雪松的《七哥的碧水湾》、韩光的《山中往事》、靳莉的《寻人启事》等,均显示了表现生活的实力。
  辽宁诗歌群体阵容整齐,受到全国诗坛关注。刘镇的《迟开的山茶》、李松涛的《日月涉水谋篇》、林雪的《半岛》、宋晓杰的《忽然之间》、柳沄的《周围》、巴音博罗的《途中遇雨》、韩辉升的《实话诗说》、李轻松的《无限河山》、王鸣久的《梦太阳》、冯金彦的《泥土之上》、王妍丁的《复活的夜晚》、杨卫东的《东风烈》、张忠军的《可能》、高咏志的《没有被比喻的雪》、萨仁图娅的《天骄》、微雨含烟的《活着的手艺》、赵明舒的《低空积雨云》、李见心的《玫瑰之名》、玉上烟的《在江南》、娜仁琪琪格的《身体中的梨花》、宫白云的《像花蕾周转不息》、夏雨的《去春天》、苏浅的《恒河》、川美的《旅程》、李霞的《禁不住仍然爱你》、张凡修的《地气》、杨明山的《藏地留痕》、蓝歌的《丰碑与交响》、张笃德的《一个人的生命能走多远》、田力的《向日葵》、星汉的《从早上到晚上》、王文军的《我和春天都能通过的路径》、万琦的《纸上的月光》、王永新的《虚构的时光》、赵坤的《必须的荆棘》、霍林宽的《风景》、宁明的《当谷穗走过深秋》、刘川的《心直口快》、大路朝天的《我走在白杨落叶的小径》、贺颖的《坐着马车去远方》、李皓的《战地黄花分外香》、红娃的《大雪坐在时间深处》、梅笛的《一间涂漆的白房子》、翟营文的《干净的风从草原来》、万一波的《河流史》、贾玉普的《打碎的水》、侯明辉的《故乡的亲人和村庄》、李佳忆的《寄予》、离原的《那么静的湖泊》等组诗和诗集,代表了我省诗歌创作的整体水平,像颗颗星辰,点缀了辽宁诗歌的灿烂星空。
  散文创作积累丰厚,历史文化散文和地域乡土散文尤为可观。王充闾的《寒夜早行人》、彭定安的《读书忆往话沧桑》、文畅的《情系鞍山》、高深的《那片淡淡的白云》、华玉玺的《悠悠凌水诉真情》、刘兆林的《脚下的远方》、原野的《更多的光线来自黄昏》、王秀杰的《辽河水影》、素素的《原乡记忆》、马晓丽的《冬梦》、刘文艳的《难舍的礼物》、王本道的《渐行渐远的炊烟》、张宏杰的《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张大威的《当理想遇到权力》、刘元举的《大河之悟》、沙爽的《逆时光》、王开的《众神的河流》、董学仁的《公转与自传》、初国卿的《浅绛轩序跋集》、刘兴雨的《〈兰亭序〉的白璧微瑕》、杨雪松的《携庄子游于艺》、鲍尔金娜的《他乡月色》、刁斗的《先锋的命运》、邵永胜的《小事的味道》、李昀的《风烟俱净》、李学英的《龙源风记》、宁珍志的《我在高原》、万琦的《低吟区》、宁明的《战斗起飞》、崔士学的《有多少条垄在围着村子跑》、贺颖的《众神栖息的地方》、郭宏文的《一滴水的声音》、曹勇的《蒲之河》、高晖的《康家村纪事》、牟丕志的《历史的呼吸》、万一波的《废墟上的旧时光》、于勤的《推窗有蝶》、萨若兰的《芬芳乐土》、周艳丽的《人间好日子》、李景林的《天边沉岚无语》、霍林宽的《哲学的清凉》、孙琳的《倾听生命开花的声音》、程远的《大道》、李皓的《一个人的词典》、兰溪的《回归伊甸园》、紫竹英子的《母爱布拉吉》、尹航的《辽东是条屏》、孔庆武的《山居图》等,都是近年涌现的佳作,表现了我省散文创作新的实力。
  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非虚构写作,承接历史文脉,高扬时代精神,近年也不乏力作。王充闾的《逍遥游——庄子传》《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张正隆的《雪冷·血热》《人望幸福》、刘兆林的《儒林怪杰——吴敬梓传》、赵郁秀的《仿佛就在昨天》、刘元举的《啼血试验》《大建筑师》、徐光荣的《蒋新松传》《中国最高科技奖得主师昌旭》、鹤蜚的《大机车》、商国华的《地下航母》、季志敏的《站在北川断裂带上的战士》、马晓丽的《沉默将军》、焦凡洪的《心灵的高原》、黄开中的《50年的守望——老红军余新元与雷锋的世纪情缘》、黄瑞和王顺的《铁血河山——先遣渡江侦查英雄连纪实》、吕永岩的《霹雳:中国第一机械化师》、李占恒的《珍宝岛之战》、陈醒哲的《铁血雄魂》、张国梁的《无名功臣》、周以纯的《蒋东明:双拐钢铁人生路》、王兴华的《锡伯夫妻抗日传奇》、郭方成的《硝烟弥漫的西满铁路线 ——记郭维城将军战斗过的地方》、李金平的《郭明义的故事》、王重旭的《周恩义》《绿世界》、田海蓝的《百年草明•草明评传》、徐彻的《张作霖》、毕宝魁的《政坛大风:王安石传》、孙琳的《他若离去后会无期――梁思成传》、胡世宗的《文坛风云录》、刘国强的《鹿王朝》、赵凯的《扛住》、李铭的《留守:守望的天空》、李青松的《薇甘菊》、张国梁的《深情藏沃土》、王立光的《寻找碧流河的女儿》等作品,都是兼具思想力度和情感温度的作品,丰富了我省的非虚构文学创作。
  辽宁是全国儿童文学创作的重镇之一,近年来题材拓展,从儿童小说、诗歌、散文到童话、寓言、科幻文学,都有不俗的表现。薛涛的《满山全传》《九月的冰河》、党兴昶的《草地和羊群》、老臣的《和父亲出门远行》、车培晶的《吃皮鞋的老轿车》、王立春的《跟在李白身后》《黑夜是魔法诞生的时候》、佟希仁的《花之魂》、常星儿的《唱着歌走过的地方》、李丽萍的《亲爱的斜角街》、刘东的《兄弟》、阎耀明的《红灯闪烁》、于立极的《天上掉下安徒生》、肇夕的《小东西简史》、白小易的《绿茵少女》、董恒波的《我的梦想是飞天》、肖显志的《猫步嗒嗒嗒》、贾颖的《我的同桌叫太阳》、满涛的《我们的故事没完没了》、李楠的《落叶是迷路的孩子》、单瑛琪的《我的第一本日记》、宋晓杰的《人间食粮》、李浚丰的《骑风马的雪孩子》、冰夫的《气球猫历险记》、商晓娜的《绝佳拍档》、詹丽娜的《成为芭比》、黄宇的《小屁孩日记》、周学军的《寻找红麻雀》、何家欢的《一条通往幸福的路》、陈琪敬的《有魔力的数学神殿》、王海燕的《去看红菱》、苏笑嫣的《紫贝天葵》、葛欣的《阳光女生杜晓默》、庞滟的《星星的孩子和梦魇》、一两琴音的《策马少年》、马三枣的《鸟衔落花》等作品,展示了黑土地的童话精神与成长品格。 
  文学翻译队伍人才密集,不断有新的译作推出。陈岩的《东京岛》《灯之湖畔》、王春和张蕾的《死囚的优雅》、杨俊峰和黄洁芳的《斯通,与另一个斯通》、史国强和潘佳宁的《对话潘基文》、吴杨的《穿灰色法兰绒套装的男人》、王永胜的《克劳德的狗》、杜洪军等的《19世纪的大旅行家》、高海涛的《北方船》、冯岩的《蝉》等日译汉、英译汉、俄译汉长篇小说、非虚构与诗歌作品,均体现了较好水准。文学对外译介的力度近年来也不断加大,我省许多作家的长篇小说、儿童文学、散文、诗歌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俄文、日文、韩文等译本出版,有的被列入中国作协实施的作品译介工程,有的直接被购买版权在海外出版发行。
  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我省是网络作者活跃的省份之一,共有20人跻身全国重点网络文学作家之列。月关的《锦衣夜行》《回到明朝当王爷》、花千芳的《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做一个幸福的中国人》、满城烟火的《帝妃无双》《抢单》、玄色的《哑舍》《守藏》、雾外江山的《大道独行》、魔女恩恩的《民国二小姐》、徐公子胜治的《惊门》、明日复明日的《美女公寓》、云霓的《吉时医到》、缪娟的《翻译官》、夜十三的《特种兵在都市》等网络文学力作,分别获网络文学大奖和中国作协多项重点作品扶持,有的还被拍成影视剧,在网络内外广受关注。
  文学理论批评队伍人才辈出,研究成果丰硕。王向峰的《西方美学论稿》、牟心海的《彭定安的学术世界》、孟繁华的《文学革命终结之后》、季红真的《萧红小说的文化信仰与泛文本的知识谱系》、贺绍俊的《以文学良知阐释“中国经验”》、高凯征的《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理性批判与文论的新理性精神》、高翔的《文化传播视阈下的辽宁文学》、胡玉伟的《〈讲话〉与一种文艺“新传统”的生成》、徐光荣的《辽宁文学史》、文畅的《漫谈散文创作》、吴玉杰的《人民主体性:党的文艺思想的历史演进》、赵慧平的《反思与重建:文学批评的重大课题》、林建法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生成、发展与转型》、张学昕的《文学:我们内心的精神结构》、丁宗皓的《文学批评大众化是否可能》、古耜的《散文史、散文生态与全民写作》、周景雷的《新世纪十年长篇小说总论》、杨利景的《文学的演练》、韩春燕的《小焰火——新世纪辽宁作家作品研究》、张立群的《先锋文学的现代性突围》、张翠的《文学与精神家园》、王晓雁的《悲悯与救赎》、叶立群的《论辽宁地域文化与文学精神》、乔世华的《以学识情开启文化记忆》、马力的《大地:儿童与儿童文学栖息的场》、孔凡飞的《大众传媒对辽宁儿童文学的影响》、李万武的《归来的和没归来的现实主义》、李保平的《谁让我们轻浮地活着》、刘巍的《图像时代的文学取向》、张祖立的《辽宁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研究》、王明刚的《立体化的美学史写作》、白长青的《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艺术审美再识》、秦朝晖的《如何唤起文学的尊严》、石杰的《为底层知识分子讴歌》、王宁的《心灵与文学相遇》、李桂玲的《〈当代作家评论〉视域中的莫言》、周兴华的《文学的历史担当》、王春荣的《第二意义上的文学》、刘恩波的《故乡晚风中的风信子》、李霞的《李霞评论集》、杨雪松的《批判之美》、翟永明的《“到处人间烟火”——迟子建中短篇小说论》、刘广远的《冲突与认同:代际关系与文学生态》、高海涛的《鲁迅与“别有根芽”的花朵》等论著和评论,都标志了我省批评发展的学术水平,强化了辽宁作为评论大省的地位。
  四、各市及有关文学学会工作综述
  在加强联络协调、团结作家、服务会员方面,各市文联、作协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和发展实际,几年来积极组织活动,完成了大量工作,为全省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可贵经验。
  沈阳市积极推进新媒体平台盛京文学网建设,打造“卧龙湖作家群”,启动“新世纪敬老扶少文学出版工程”;大连市努力打造城市的文学形象,集中推出“字码头读库”、“作家森林”、“5511工程”、“海蛎子组合”等文学品牌;鞍山在全省率先成立网络作协,“大东北”征文活动等产生影响;本溪、铁岭、抚顺、葫芦岛、营口、朝阳等市通过设立和实施“天女木兰奖”、“端木蕻良文学奖”、“抚顺作家奖”、“葫芦岛文学奖”、“文学芳草工程”、“朝阳年度文学奖”等文学奖项和精品工程,激励作家创作;丹东、辽阳积极组织作家采风,各项活动卓有成效;锦州、朝阳、盘锦、阜新等市举办多次文学讲座和创作研讨活动,创办市级文学馆、组织作家志愿者服务队,共同参与“辽西文学与区域文化论坛”,产生较大影响。
  有关文学学会也根据各自特点,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活动,如省美学学会、儿童文学学会、散文学会、新诗学会、翻译学会、杂文学会等,在组织深入生活创作采风、作家作品研讨、推介出版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总体看,沈阳、锦州的工业题材创作,大连的“城市文学”,朝阳、葫芦岛的“新辽西派”散文创作,本溪的杂文创作,鞍山、辽阳的小说“北2830”群体,抚顺的诗歌创作,辽北女诗人群体,辽西北乡间文学社团等,经过多年培育,已在省内外形成一定影响,成为我省作家队伍建设的亮点和标志。
  五、全省文学期刊情况综述
  在期刊建设方面,各市的文学期刊也成绩可观。团结作者,坚守品质,努力经营,像灯塔和路标一样,构成了辽宁文学期刊方阵不同层面的明丽风景。《芒种》《诗潮》《海燕》《满族文学》《辽河》等在坚持各自办刊宗旨的前提下,发挥优势,强化特色,以建构辽宁文学,传递辽宁精神,扶植文学新人,推出优秀作品为己任,所开设的许多栏目受到全国文坛和批评界关注,共同呈现出服务大局、顽强生存、创新发展的品格与风貌。
  全省内部发行的文学期刊也不乏活力,数量增多,覆盖面广,如各市文联、作协及有关文学学会主办的《审美天地》《辽海散文》《红海滩》《辽西文学》《鞍山文艺》《鞍山作家》《太子河》《关外文学》《辽东文学》《铁岭文艺》《碣石》《浑河》《作家天地》《抚顺作家》《琥珀诗报》《高尔山》,以及县区主办的《宁远文学》《辽西风》《小河沿》《荷风》《沈水南风》《五女山》《燕都文艺》《燕州文艺》《川州文艺》等,都各具品质和影响力,为凝聚基层作者,弘扬地域文化付出了努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