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让春天重返枝头
——写给抗疫前线的辽宁医护人员
来源:2020年4期《鸭绿江》 | 作者:刘国强  时间: 2020-04-22

​前奏

  公元2020123日,将是一个永久载入中国史册的日子,从上午10时起,武汉市内交通停运,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一个令人惊恐万状的消息迅速传遍世界:武汉封城了!

  这意味着,武汉1000多万人口,被关闭在家中,里不出外不进。要封闭多久?武汉究竟有多少人被感染新冠肺炎?已经死了多少人?恐怖上不封顶

  威胁还在加剧,治疗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医院不够,床位不够,医护人员太少,防疫物品短缺,那么,还要有多少人被传染,多少人将丧命?

  更加惊恐的现实接踵而至:全国各地纷纷发现感染病例,数量直线上升。每个数字都是一根针扎在人们的心上。而被封城的武汉,不断传来死亡病例,画家遇难,导演遇难,健身明星遇难,诗人遇难,许多家庭刹那间被撕碎,全家人无一幸免……一时间,英雄的武汉城和英雄的武汉人民成了众矢之的,甚至提到武汉两个字都让人心惊肉跳。躲吧,赶快躲,躲的越快越好,躲得越远越好!

  在这样恐怖的氛围下,为了救助更多的生命,祖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逆行,冒着随时可能牺牲生命的危险,扑向湖北,扑向武汉,扑向疫情传染最厉害的中心地……

  辽宁省共向武汉派出12批次救援队,2054位医护人员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击疫情的战役中,辽宁医护勇士们面对面地与死神和病魔展开殊死格斗——

男护士辽小虎

  202022号,沈阳市二四二医院的三名青年男护士潘方、徐庆鹏和王启龙,奋不顾身地扑向疫区,在武汉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病房安营扎寨

  一个多月转瞬而逝,连续奋战,早上四点半顶着星星出发,晚上八九点钟披夜回巢,每天都在坚持从坚持不住的时候开始竭力打拼……

  “才艺虎用歌声点燃笑容

  祝你平安噢祝你平安让那快乐围绕在你身边祝你平安噢祝你平安我永远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虽然戴着口罩影响发音,重症病房里的歌声还是感染了患者。一位老年患者流着眼泪说:孩子,你唱得太好了。拿来饭吧,我吃,我吃

  隐身暗处的新冠肺炎病毒,不仅咬坏病人的肺,也咬伤病人的精神。许多患者心上像压块石头精神低迷,拒绝吃饭,或象征性地吃几口。越这样抵抗力越差,如同在敌人大兵压境、狂猛进攻时,我方却放弃抵抗、放弃阵地举白旗投降,任由宰割。对患者来说,吃饭相当于增兵,相当于组织优势兵力进行顽强英勇的反击。

  当满足患者所有的饮食要求和心理辅导都无济于事,九零后方便用歌声点燃激情,唤醒病人的求生欲望,组织内生力量,向毒素发起绝地反击……这是肺叶对肺叶的呼唤。患者的肺叶遭受病毒侵害,病了。从才艺虎肺叶输出的音符多亲切啊!有求生的感召,有亲情的感召,也有希望的感召……

  歌声清流一样滋润了肺叶,风儿一样吹通了毛细肺管,舒服多了!

  一位重症老人瘦指击节,带有老年斑的食指随着音乐旋律轻轻地颤动、颤动,紧闭的眼睛里溢出泪水。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了,这小小动作比惊雷还响——这位八旬老人已经好多天不说话、没有表情,这微弱的拍节,连接一株发芽的生命啊!

  一只黑口罩一鼓一鼓,她在用微弱的气息唱着、唱着……

  当那位吃饭最难的老年患者被才艺虎的歌声唤醒,一顿吃了一大碗面条,好几位医护人员泪花闪闪,这意味着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重新被点燃!

  尤如一片绿叶引爆整个春天,那些低迷情绪的患者被才艺虎的歌声感染,重新振作起来,握指成拳,和医护人员同仇敌忾,组成统一战线并肩作战……

  病友们很吃惊,才艺虎怎么什么歌都会唱?

  原来,潘艺方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会。键乐钢琴,弦乐小提琴,弹拨乐吉他,管乐笛子,都具专业水准。因为他帅气,标准话好,连续七年主持沈阳二四二医院春节晚会,人送绰号:金话筒主持人。

  音乐是丽人的纤手,能扯紧任何学科的衣襟。柔美的音乐携手急诊科男护士扬帆起航,会花开妩媚,也会修竹玉立。

  在病床前,潘方的艺术音符常常化作汩汩而流的泪水,为患者的痛而痛,为患者的忧而忧。他把危重的病患当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些点点滴滴的善良雨露,滋润着美好,那些死里逃生再次入院的患者,争着要求护理。

  20195月,沈阳有栋居民楼煤气爆炸,30多位肢体残缺、血淋淋的患者来医院救治。空气中弥漫着血腥气味和悲伤的痛吟,潘玉方一边流泪一边协助医生奋力抢救,连续干了两班。半夜下班后回家睡一会儿,本该休息他却又接连上第三个班。护士长劝他回去,潘方扔下一句救命比什么都重要,一头钻进重症室……

  工作如齿轮转,节奏快速而恒定。在武汉人民医院重症室,刚给一位老奶奶倒完尿,18床的铃声又急促地响起来,一位大妈拉在床上。潘方连忙过去擦屁股、收拾脏物。患者一句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潘方感动得笑容绽放。

  笨拙的防护服锁不住潘方的热情,他边工作边小声哼唱患者点的歌,哪怕只有几句,哪怕用假嗓,都会换来快乐的笑容和开心的手势。

  “闪电虎徐庆鹏:患者的要求立刻办

  雷厉风行,说了就做,做就要做好,所有的事情不准拖、不过夜,更不会留给下一班,工作效率迅若闪电,人送外号闪电虎

  “九零后徐庆鹏如同英气逼人的影视明星,直鼻,方口,两道卧蚕眉黑而长,像展翅180度的燕尾剪刀。这位一米八大个的小伙子,平时少言寡语,腼腆的像个小姑娘。一旦工作起来却像卧伏在战壕的勇士听到冲锋号,呼地一跃而起,眼快手快腿快,旋风一样刮来刮去。几分钟前还在12号病床前扎针,几分钟后已经在给另一个病号翻身,不大工夫,他又在厕所给患者擦屁股。病人有求必应,立刻办

  新冠肺炎侵害力真的吓人,一位阿姨来时还是一级护理,三天后就变成特级护理,要使出所有的劲儿为患者服务,徐庆鹏不断告诫自己。哪怕已经解释五六遍的事,也要不厌其烦地心平气和地告诉患者。

  在篮球赛场上,闪电虎徐庆鹏神出鬼没,快速跑和闪电跳投,常常让对手防不胜防。这位排球场上的二传手,练一手出色的协调性。

  这些游刃有余的快速反应和力量优势,经过刻苦的专业训练,沐浴理性的技能雨露,成为徐庆鹏的资本和底气。他的手与大脑协调性格外出色,感应准,动作准,落点准,心手合一,精准无误。在动脉上操作血气扎针,一般护士要用五分钟,徐庆鹏只用两到三分钟。做留置针,人家双手操作,闪电虎单手完成。别人要三分钟,徐庆鹏只需一分钟。

  为什么迅若闪电?徐庆鹏的回答令人感动:我的动作越快,患者的痛苦就越少。

  比这更重要的是:急诊科护士的手里攥着人命啊!危重的心脑疾病患者匆匆而来,前脚已经踏进死神的门槛,加快或拖延几秒钟,就决定病人的生和死!

  采访后我才知道,徐庆鹏有着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他做事果断,承诺了必办,敢于担当。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感性、重情,内心柔软。在电视上看到武汉的疫情那么严重,他当即热泪滚滚,第一时间向单位请战去疫区。妻子抱着三岁的儿子到机场送他,徐庆鹏再一次热泪滚滚。既有别愁,更有对疫区许多幸福家庭被病毒拆散的忧伤……

  “淡定虎王启龙: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淡定虎王启龙出生于1989年,三位辽小虎年龄最大的一位。同事们这样夸他:有王启龙在,我们心里就有底了。有人甚至赞扬他是定海神针

  在新冠肺炎患者重症病房,王启龙像一本工具书,患者们可以随手翻阅。这个担心病不会好,那个担心治好再犯,有人甚至担忧引发别的病、快要死了,透过护目镜,王启龙友爱的眼神一闪一闪,柔声而对症地耐心解释,有问必答,患者们听了长长地舒气、微笑、向他竖大拇指。王启龙仔细观察,每每发现患者痛苦的表情、皱眉、过频地翻身,他会主动迎上去嘘寒问暖,对症解答问题。现在,好几位患者特别依赖王启龙,仿佛在这本工具书中能找到任何词条

  大地的宽厚沉实,才有能力挥斥四季,万物生长。王启龙的淡定源于扎实的基本功和雄厚的技能底气。辽宁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后,王启龙又先后到意大利和新西兰各进修护理专业一年,对比融合中西方护理优势,经过吸收和改良,确认自己的专业路径。生命中的一切无心插柳,其实都是水到渠成。从入职那天起,他每天要提前半个小时接班,了解前一班患者病情,为接续治疗铺平道路。急诊科危重患者多,无论遇到什么情况,王启龙都淡定沉着,冷静地理出思路。医院的每一次重大抢救,医疗骨干淡定虎都会冲到最前面,发挥所长打攻坚战,一次又一次摧城拔寨。同事们评价他:业务精湛。护士长赞扬他:王启龙办事让人放心。

  王启龙性格内向,淡定而低调。一旦需要他,他立刻弓簧一样弹起来,迅速到位。每一次外国人来医院,这位口语流利的业余翻译,随叫随到。哪怕半夜接到电话,他二话不说,穿上衣服就走。

  201912月的一天,120急救车呼啸着开进医院,护送人员火速将一名突发心梗的男患者抬到急诊科,他脸色发青,嘴唇发紫,双目紧闭,呼吸微弱,危在旦夕。王启龙立刻上手,沉稳而有节奏地进行除颤、心肺复苏急救,以准确的思路和沉稳精准的技能,紧张地忙碌了半个小时,患者心跳正常。他再次成功地从死神手里抢回一条生命。

  在武汉闻知李兰娟院士的团队在研发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药物,王启龙掏出五千元钱,托人把钱转交李兰娟院士。几经周折,李院士收到钱后,得知捐款者为战斗在武汉疫区前线的护士,动情地说:护士在前线流汗又流泪,这钱不能收。

  在武汉,淡定虎的优势已经显山露水:好几位不想活、拔针弃治的患者,王启龙一去,很快打开心结、亲近起来。

家书抵万金

  辽宁省盖州市中心医院医生孙来仁的父亲孙文举老人,今年57岁,家住盖州梁屯镇梁屯村。以种地为生,家里养了六头牛。东北的冬天算农闲,但他每天都要从早忙到晚,喂牛、打柴火、干零活平常根本没空看电视自从儿子孙来仁去了武汉抗疫前线,心里惦记着儿子,老两口天天早上、晚上都要看电视。电视上每一次出现医护人员殉职,老两口心里就一揪一揪的,心提吊老高老高。二位老人会流半天眼泪,为医护人员牺牲难过,同时也更加担心儿子的安全。

  好多天了,闭了灯,两位老人睡不着觉。炕像个热锅,二位老人翻过来再翻过去,很快就翻到天亮。他们躺在炕上互相安慰。老伴说:儿子会防护好的,没事。老头说:一点事儿不会有,放心吧。可是,互相都能听到对方的翻身的声音。两人都挺着不说话,不打扰对方。鸡叫了,天亮了,又一个不眠之夜。这天,老伴想了一宿,想出一个好主意:老头子,你给儿子写封吧!

  好主意!孙文举热烈响应。

  天还黑着,老头立刻起身,翻腾了大半天,总算在箱子底里翻出来几张带红道的老信纸,找出一支钢笔,把小饭桌放在炕上,老人吃力地写了起来:

  来仁我儿,一晃你去武汉,已经一个多星期了。这些天,我和你的母亲,没事的时候就打开电视机,总想在电视机里看到你。每天晚上六点我就会盯住电视上的辽宁新闻,只想在电视机上看到你、儿子,和你的医疗团队。你刚去武汉那天,我从心里一百个不想让你去。我就你一个儿子,我和你妈真的替你担心哪!但是,我儿是医生,救命是头等大事,国家有难,老百姓有难,咱不能躲躲闪闪,必须冲上去!

  本来想着你在医院好好工作,为人民造福,将来找个媳妇,我和你妈就放心了。没想到你长大了。我老了,也管不了你。但是我想你有能力,这几天我每天看新闻,你做的非常好。你没什么事,我就放心了。在村里,人们都说你好,都在夸你,我也非常高兴。就不知道你吃的好不好。我和你妈在看电视的时候,你妈不住地念叨你,说你每次回来,怀里都会捧着苹果,能吃好几个。今年春节,你在单位值班,本来合计过完年你回来多待几天全家团聚,谁知道你又上了前线。我和你妈想着你,给你寄点苹果。咱盖州的苹果全国都有名,我合计多给你们准备点,让你身边的同志、战友,能吃到咱们盖州的苹果。就让你们尝尝盖州家乡的味道,你在前线支持国家,我和你母亲也愿意出点小力,不给你们添乱,你放心吧,我和你妈都挺好,家不用惦记。你在前线安心工作,多吃点苦多受点累不算什么,好好干。我们在家等着你平安回来。

  儿子,来仁,你要早日归来,平安回家!

  

爸爸

2020221

  看到那些雄浑有力的字迹,我格外感动。粗壮的竖那样有劲,像一排排迎浪而立的木桩,顶天立地;所有的撇都仿佛是躬腰顶风逆行的汉子,决不退缩;那些因忘字而停顿时间过长的点,则是水汪汪的深潭,积满了父爱……我知道,那双粗糙的攥惯了镐把锹把的大手搬大石块砌墙的大手一天能割好几亩地苞米的大手,拿捏的钢笔格外不顺手,但却捏那样紧,仿佛那不是笔,而是自己的亲骨肉。而那些文字,则是他和老伴派出去的贴心信使,能给儿子送去吉祥,带来平安。

  2020228号晚上,我用电话采访了孙文举老人,他告诉我,这是他三十多年来头一次拿起笔。虽然提笔忘字,总算把信写完了。提起儿子,老人说,儿子在身边,没觉得怎么样。一下子走出来两千多里地,病毒又看不见,真的担心啊。担心归担心,儿子能为人民做贡献,为国家出力,在这场看不见的硝烟的战争中冲锋陷阵,我和老伴心里还是自豪的。

  为了不想儿子,我就多干活。活一上手,就什么都忘了。

  孙文举老人的电工活手艺很好,在本屯和附近很出名。邻居们的电出毛病,都找他去修。我问老人家是否收费,老人告诉我:一分钱都不收。人有难处找我,收人家钱,没有道理的。

  孙来仁的姐姐孙悦在沈阳一家幼儿园工作,因疫情休息在家,天天安慰、陪伴父母,想法让二老高兴。她告诉我,平时父母从来不看电视,因为担心在武汉前线的儿子,才天天看电视。早上起来就打开新闻频道,先看沈阳台,再看辽宁台,晚上看中央台,一次不拉。

  我请孙悦发我几张照片。原来,孙家没有网络,父亲孙文举用的是老年手机,只能接打电话。孙悦要走出院子,到高处有信号的地方加上微信。我们聊了一会儿,孙悦告诉我太冷了,冻手。我这才反应过来:好的,谢谢你,赶紧回家吧。

  多位朋友的讲述,如同一把一把泥巴填充雕塑骨架,再修补好血肉,描好妆容,孙文举的形象由瘦弱到丰满,由刻板到鲜活,渐渐在我眼前清晰起来。

  孙文举特别要强,活要干好,别人家有的,自己也要有。比如别人家有电锯,自己趁农活闲了出去起早贪黑打工干苦力,也要挣了钱买了,决不借人家的。可是,乡亲们找他办事,他又特别好面,有求必应。听说谁家困难缺钱,哪怕借几个,也要捐点。有人向他借钱,明明手头没有,他也说一会给你送去。结果,他借了钱再给人家送上门。在他心里,日子过得这么好,怎么能没钱呢?修机器和电工活孙文举远近闻名,不管多忙,乡亲来求,放下自己的活就走。家里有个电焊机,三天两头来人焊这焊那,孙文举指导都不行,干脆上手给人家干完。孙文举家有好几十亩苞米,每年都是全屯最后一个收完的。常常被大雪捂了。由头就一个,有求必应。正干活呢,人家来求他干电活,他放下自家的活拔腿就走。老伴的腰拖病很重,干不了重活,急得眼睛红,跺着脚埋怨他,他说:人家有难处求到头上,怎么能不管呢?

  这次儿子上武汉前线,孙文举内心是不同意的。但他还是腰杆拔溜直:要去!国家有难,咱哪能往后退?患者有难,医生要头一个冲上去救命!

  说完就后悔了,病毒藏在暗处,不知道从哪地方钻出来害人,万一儿子出事怎么办?

  孙来仁表面上跟父亲干的不是一样的活,医学院毕业后就在医院工作,本质上的善良爷俩儿却是一样的。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孙来仁特别在意字当先。声音要表达善,要让患者感受到柔和而亲切距离要体现善,跟患者沟通尽量近些,不能让患者感觉自己像怪物一样,是传染源行为要传达善,见到患者头一面,不是公事公办,而是先亲切地跟患者握手谈话要输导善,向年长的奶奶爷爷谈唠孙子孙女的话题,引燃他们的兴奋点,配合治疗,早点康复见到孙子孙女……

  好几位八十多岁的老爷爷康复出院前,头一个要求便是跟孙来仁合个影,如获至宝地把写着孙来仁手机号的纸揣在里怀衣兜,拉上拉链。

  我问孙来仁医生害怕不害怕传染,累不累。孙来仁说:为了患者,再怕,也要压住自己的情绪,千万别伤害患者。再怎么累,眼见患者病轻了、出院了,怎么累都值得。每出院一位患者,就推亮一扇窗。

三朵姐妹花

  在雷神山医院A11重症病区,沈阳红十字会医院的三朵姐妹花格外显眼。她们是医生关晓宣,护士于娜和陈佳。

  关晓宣:一片有方向的叶子

  像一片有方向的叶子,飘到想飘的地方,落点准确似一团有根须的雾,在想扎根的地方扎根……这是关晓宣的良心准则,更是持之以恒的技能准则。

  在武汉重症病房,一位90多岁的患者躺在病床上眯缝着眼,只见团白色的身影悄无声息地飘了过来,弯腰俯身倾听老人的呼吸他睁开眼,防护服上关晓宣三个字映入瞳孔,脸上老树皮般的皱纹刹那间绽放,胸腹里猛地翻滚烫的漩涡……

  爷爷,呼吸好点儿吗?感觉哪儿不舒服?想吃点什么?渴了吗?用不用翻个身?

  老爷爷没有说话,漩涡一下子翻腾上来,眼缝溢满泪水。

  关晓宣急了:爷爷,怎么了?我哪里做错了吗?

  老爷爷连忙摆摆手说:不,不是啊!

  老爷爷说:孩子,你对我太好了,我、我心里愧啊!

  老爷爷刚来时,拒绝治疗。医护人员一靠近,他就用手推、扑打。护士于娜已经把针扎好,挂上滴流,趁人不备,他突然拔掉针头。第二次扎上滴流,老爷爷拔掉针,又把针头撅坏了!

  病人的痛苦表情像被强酸溶蚀过,无法调动往日的自然与活泼。无论他怎么闹,关晓宣也不生气,像哄小孩子那样哄他,一口一个爷爷地叫着,和护士一起喂他饭,喂他水,帮他擦身子,两三天后,老爷爷感动得热泪滚滚,这才配合治疗。老人顺利康复,出院那天,老爷爷拉着床帮不走,把这儿当家了!

  A11区重症病房,很多老人都是从敬老院来的。年龄八九十岁,有六位患老年痴呆,吃喝拉撒在床上,全由医护人员照顾。要收拾净屎尿和脏物,还要一口一口喂他们,吃东西呛,只能鼻饲。

  老人没牙,嫌饭硬,关晓宣就把自己的牛奶、面包拿来,喂他们。

  从敬老院来,老人们只有一身衣服。医护人员就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

  关晓宣整天笑眯眯的,走路轻,说话轻,拿东西也轻,整天轻手轻脚,仿佛怕惊吓到谁。在病房里飘来飘去,把贴心的温暖和关爱送给病人。

  一个字,不仅仅是体重,而是代表关晓宣的礼貌和爱心,这是她有意收敛、掌控的结果。这样很累。晚上回到宿舍,身体快车由于长期紧张,即便停下来也会溜一段距离,她不敢溜距太长,要控制。劳累和失眠这两个原本水火不溶的东西,竟然紧紧抱在一起……

  关晓宣出生于1980年,本科毕业又读研究生,医术拔尖。

  2020228日,关晓宣正在武汉雷神山医院重症病房工作,微信地响一下,一名沈阳的女士加上关晓宣微信后,发来祝福:关医生,祝你生日快乐!你在武汉前线,要保重身体,我们在沈阳等你。昨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你很惊喜:这不是关医生吗?三年前,你抢救我妈,做了很大努力,我仍然记在心里,谢谢你们这些白衣天使。

  关晓宣救的人太多了,自己都记不得了。她努力搜索记忆,一位胖女人的形象浮现在眼前……

  在ICU重症室,关晓宣的除颤、插管、人工呼吸、挤压胸扩等技能抡翻使用,连续救治40多天,终于从死神手里抢回一条命……

  闻知武汉封城后,疫情日益严重,医护人员紧缺,关晓宣说:我要去救人!马上递交了请战书。丢下五岁的儿子、九岁的姑娘真的不放心,孩子一向由她来管。可为了救人,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扑向武汉。在雷神山医院,关晓宣把照顾自己孩子的精心劲儿,全用在患者身上,人缘特好。

  龚逢志老人没儿没女,出院那天商量关晓宣:我能不能不走?关晓宣的眼泪刷地流下来,她头一次拒绝老人的要求:爷爷,对不起,这个……我说了不算哪!

  我仿佛看见:阳光潇洒而有倾向性,都醇厚浅浅地斟在一朵小花里。

  于娜:一枚会思考的钉子

  于娜漂亮、秀气、娇小玲珑,个头才一米五二。

  于娜像一枚会思考的钉子,放在任何地方都能安居乐业,一门心思地完成使命。在护士的专业技能训练上,这枚钉子有时还弯成回勾,成为怀揣理想的替补暗器,随时准备一跃而起,冲上最前线。

  这位秀气的小个子护士是扎针高手,人称一针准。多少次遇到难扎的血管,同事三针扎不上已不敢再扎,患者连声埋怨、嗷嗷叫,于娜上去仍是一针准。

  本院的医护人员这样评价:于娜要是扎不上,这个医院就没人敢扎了。

  “高手源于技能,更源于敬业。于娜干活快、干净利落,不给别人留活。下班前,一定要把氧气瓶换好,表调好,决不留任何尾巴。人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娇小的于娜在走廊里滚动一百多斤的气瓶,滚完这个再滚那个。

  在雷神山医院,有位患者的血管太不好找,一位护士抽了两次没抽上来,怯手了,让给于娜。于娜接过针:大爷,您要有思想准备,我尽量抽,一次也不一定抽上来。大爷筋鼻子瞪眼正要说什么,于娜以闪电般的速度,一次抽血成功。

  时间是一把剪刀,出我们一生的模样。在沈阳红十字医院,于娜干过呼吸科、感染科、重症科,在哪都是台柱子。这位八零后护士意志坚强,宁可身受苦,不让脸发烧。常年上夜班累得要死,晚上天天收患者,来了就是急的、重的。于娜旋风一样卷走所有的活,连患者都心疼她累坏了。一次深夜,独自住院的老太太突然发病,眼见上不来气,快不行了!刚从校门出来的值班女医生没见过这阵势,当场傻了!于娜惊呼:赶紧抢救,做人工呼吸!女医生也是小个,按几下就按不动了。于娜冲上去按压,像个上足了发条的机器人不停地按压,两人跪在床上,轮流按压了近三个小时,累得呼呼喘,汗水湿透了衣服,终于抢救回一条生命!

  困难是进身之阶。

  于娜怀孕后,医院为照顾她,安排她到只上白班的办公室工作。于娜反而不适应,主动提出回到病房,挺个大肚子照样倒夜班,所有的工作一样不少,孩子已经九个月快生了,她才在临产的前几天休假。

  202031日,于娜提前半个小时赶到雷神山医院A11病区,刚换穿好防护服,就接到给一位八十多岁的患者扎静脉留置针的任务。

  同行们都知道,留置针管大、粗,不好扎。在于娜看来,跟普通针没什么两样。但这次不同。于娜走到病床前,护目镜上结满了雾气!

  一边是期待的病人,一边是结雾的镜片什么都看不清,旁边的医生焦急地问:能扎吗?

  能扎。于娜回答时轻轻甩一下头,已经找到了办法:雾气成水向下流,把护目镜片流出一道窄窄的缝隙。于娜的目光从这条窄缝穿过,视点落在扎针位置,一针下去,精准地完成了任务!

  这位患者从这里去过ICU,又从ICU转回来。于娜的普通话她听不懂,于娜也听不懂她的地方话。于娜便经常细致地观察她,用手服务。捡鼻涕纸,收拾床,喂中药,扶她上厕所,搀她走动。现在,两人交流自如,老人即将出院。老人来时想放弃治疗,于娜说:大爷虽然你一个人在这里住院,但你不是孤单的,虽然你想放弃,但是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没有放弃,一个病区的医护人员都在关心你,研究你的病情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几天后,老人病情好转,见了于娜就夸。

  患者严大哥一来A11重症病区,拉着于娜问询,担忧他为什么总发烧,也担忧老住在别处的老婆和孩子,能不能治好?于娜告诉他:发烧就是白细胞在跟免疫病毒交锋,像打仗一样。你要乐观,要多吃饭,多在房间锻炼身体,这才增加战斗力,别想些不好的东西。你记住,不是你一个在战斗,有我们医护人员在,我们一直在。你的家人也一样,也有我们这样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细心照顾,你别多想。严大哥积极跟医护人员配合,是这个病区第一个出院的患者。

  出院前,他还写了一封感谢信:

  我214号进入雷神山医院,在感染一科十一病房住院,在全体医务人员的关心和治疗下,26日允许我出院。

  再次感谢帮助过我的全体人员,使我涅槃重生。再次感受到祖国母亲是多么慈祥,胸怀是如此的宽广,祖国母亲的伟大,大家庭的温暖。

  希望所有患者沉着、稳定,视病毒为纸老虎,你坚强它就惧怕,争取和我一样早日出院。

  此致

  

留言人:严国安

2020226

  陈佳:一片会闪光的云朵

  不是一弯月,也不是一点星,而是一小片云朵。

  弯月太庞大,星星太清高,只有飘在空中的云朵,不抢产权地盘,不争光线强弱,不计体积大小,也不高高在上,甚至甘愿在低空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任意让风儿牵来牵去。穿什么时装也不是自己说了算,朝晖灿烂穿粉红色衣裳,晴天穿淡蓝色衣裳,晚上穿大红衣裳,夜间穿黑袍。雨天、雪天、阴天或电闪雷鸣,也都按职业要求随时换装。

  陈佳骨子里很有个性,说一不二。自从当上护士,她就把个性翻篇了,完全依患者的要求穿时装。似乎患者就是风儿,风儿向哪吹,她就向哪去。

  雷神山医院A11重症病房多为七八十岁的老年患者,一位49岁的比较年轻的患者格外显眼,这位轻症患者情绪消沉,这也挑那也挑。

  明明他身体强健,见了陈佳则说:我要喝热水。我自己不能打。

  叔,我给你打。陈佳微笑着回答。

  他翻了陈佳一眼,表示很不信任。

  陈佳说:叔,我叫陈佳。请放心,我说打肯定会打的。

  明明知道他在出难题,陈佳没有丝毫的芥蒂,反而认为承受病魔折磨的患者心上像压块石头。护士要尽早帮他搬掉石块。陈佳对他的细心观察和无微不至体贴照顾没有白费,一周后,他兴高采烈地出院。

  84岁的谭爷爷来时插满了管,没有意识。反复进了几次ICU,终于转危为安。他醒来后,扯着陈佳的防护服说:你们救我一命啊!

  另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爷爷拔掉管子,感激地说:等我出去了,一定给你介绍个对象。

  担心感染,N95口罩勒得比较紧,鼻梁都破了,说话特别费力消耗体能,为了节省体能说话时要靠近患者,贴近患者的耳朵,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说。每一句话都被舌尖有力推送,躲过天空中各种杂音的分解,送进听者的耳窝。给患者做穿刺太难了,既要精准又要快速,而护目镜上经常雾气一片,需要将头不断地旋转,旋转到一个光线最好的时候停下,进行穿刺。防护服又闷又热,汗水越积越多满脸淌流,聚焦在眼窝里,极为难受。一个穿刺下来,比跑1000米比赛都累。

  尊敬和侍奉老人是晚辈的美德。每一次过节过年,陈佳都要娘家爹妈和公婆接到家里团聚,她亲自下厨,每回至少做十六七道美食。

  真正的幸福不是惊天动地的事,而是懂得发现生命中的小美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陈佳喜欢用自己的手艺让别人快乐,还是一位野生烘焙师。她买了各式各样的烤箱,自学烘焙手艺。烘焙并不简单,做一个小面包,要三个小时。手揉面一个程序就要45分钟。烤盘种类繁多,八寸的六寸的,长的方的圆的几何形状的。烤箱要好几个,各种方的扁的高的矮的盒子五花八门,还要备齐多种模具。配料数十种,少一样都不行。制作过程就是一种享受,把烘焙作品送给孩子、送给同事,更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陈佳的期待很简单,只要换来一个浅浅的微笑,就值了。

  陈佳在制作烘焙美食中也提升了细致入微的爱,而这些,正是护士所要潜心修炼的。在雷神山医院A11病区,29床爷爷送来时意识清醒,可无论问他什么都只回答一声没有声标的,有事也只会啊啊啊喊叫。陈佳始终以掌握得体的烘焙温度细心照料:哪儿难受?饿了吗?要大小便?后背痒吗?直到解决问题,老爷爷舒服得嘿嘿嘿笑。

  每到饭时,陈佳和护士们姐妹们纷纷进病房喂饭。姐妹们出病房的表情生动又感人,有的乐得手舞足蹈,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则说还要努力。原来,姐妹们的心已经跟患者紧密相连,哪个老人吃得多就高兴,哪位老人吃得少就沮丧。

  大家知道,午餐风暴不是小戏码,而是健康状况纵身一跃扯出的千丝万缕。

  护士姐妹们个个轻手轻脚,就像一小片一小片闪光的云朵,一片片漂过去,各自为患者服务,病房里处处爱心普照。

  陈佳说:护士必须心细,心律和血压突然高了或低了,出汗了,脸色不好了,口齿不清了,冷了打颤了,都要及时告诉医生。上一秒很好,下一秒可能就要抢救。另外,护士有许多良心活,一些可干可不干的活,不干别人也不知道。但不干,自己的良心过不去。

负压病房里的母女天使

  历史将记住这一时刻:2020227日下午。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负压病房最后一个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转为普通型患者。辽宁省多家医院联合,选择精英医疗团队,将全省最重的患者集中在六院治疗。这意味着,辽宁省惊心动魄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宣告阶段性胜利!

  在六院负压病房门外走廊,两个白衣天使走个对碰,两只手在空中快活地击掌:耶!白色防护服又肥又大,也阻断不了她们的激情拥抱!

  这是一对母女。母亲叫沈广玲,为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负压病房第二小分队护士长。女儿叫胡珏婷,该院负压病房第三小分队护士。

  疫情蔓延的日子,每走一步都像在过机关暗道。病魔黑手悄悄摸向辽宁,确诊患者增长数天天跳字。若大的沈阳城像被无数条看不见的绳索捆紧了,动弹不得。每个人也被捆绑着,像已经出壳的蛹又心惊胆战地退回来,缩进茧筒。

  只有英勇的白衣战士勇敢地逆行,扑向疫区,扑向重症病房,冒着随时被感染的危险,用身体当盾牌,用生命保护生命,迎着死亡向前冲,与病毒展开面对面的肉搏战。

  我报名!身经百战的沈广玲率先递请战书。

  我也报名!女儿胡珏婷毫不示弱。

  你不怕吗?母亲问。

  怕也要去。女儿回答。

  为什么?

  既然选择了当护士,国家有难,我必须冲上前线!

  沈广玲眼窝一热,大滴大滴的泪水涌出眼眶。

  女儿担心了,以为母亲不让她去。母亲破涕为笑:怎么会呢?女儿长大了,去吧,妈妈支持你!

  胡珏婷高兴地蹦个高,左手紧紧勾着母亲的脖子,右手轻轻拍着妈妈的后背:好妈妈,放心吧,我会保护自己的。

  沈广玲身经百战,护理经验丰富。她多年在重症病房工作,在非典、甲流、H7N9防疫工作有不俗的战,对负压病房工作更是了如指掌。递交请战书时她郑重承诺:我有信心保证医护人员的防护标准到位,减少感染的机会,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护理。

  胡珏婷才24岁,是六院战斗在负压病房最年轻的护士。妈妈是她的英雄和榜样,她从小就立志向妈妈学习,当一名救死扶伤的护士。上大学前,她毫不犹豫地在志愿表上填写了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

  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头部勒得紧,呼吸困难,汗水很快浸透后背,特别难受。妈妈却干了几十年,真是太不容易、太伟大了!这么多年,她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沈广玲是个工作狂,整天单位和家两点一线。苦累脏活样样抢在先。同事们说:护士长一干工作就兴奋,像打鸡血似的。这一次,沈广玲带领十四名护士集体请缨,与病毒展开面对面的决战。

  女儿刚入职,母亲特别不放心。大咧咧的男孩性格,爱唱爱跳,喜欢乐器,喜欢在泳池里疯,干得了脏活累活吗?看见女儿什么活都能干,听同事夸女儿,沈广玲又心疼又兴奋!

  肝硬化患者会突然出血,倾刻间身上、床上、地上一片红;便血,吐血,咳血;大小便便在床上,都要护士清理……病号的情况很复杂。一个家住辽宁朝阳的患者在武汉工作,春节前带家人去旅游,他的父亲、女儿、儿子和妻子,全部确诊冠状肺炎。202024日,除了父亲在朝阳入院,120救护车把四口人送到沈阳六院。这位患者压力太大,胡珏婷带领护士们悉心照料,想方设法疏导心理,总算推开他的心窗。得知沈广玲和胡珏婷是母女,轮流照顾、疏导他,他很感动。十几天后,在沈阳六院治疗的四口人全部出院。

  在负压病房,女儿表现可圈可点。一位四十岁左右的患者从ECMO呼吸机上下来,身体羸弱,手抖,胡珏婷一日三餐一口一口喂他。他不能自主排尿,胡珏婷帮他拔尿管,扶着他解开裤子排尿。要吃水果,胡珏婷把水果洗净了,再切成小块,插上牙签摆放好。为了调换口味,还给患者做水果捞。

  很难想像,这就是嗡嘤、嗡嘤,悠扬地弹奏古筝《渔舟唱晚》的姑娘;这就是抱着吉他边弹边唱边摇摆身体,激情甩发的姑娘;这就是喜欢时尚鞋,一个月最多买过五双鞋子,自己都不知道拥有多少双鞋子的姑娘。

  比服侍和治疗更重要的是心理疏导,胡珏婷以风吹毛动的细致观察体贴入微,一次次打开患者的心结。

  患者永远铭记那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家陪同他去拍片,沈广玲在前边引路,胡珏婷推着车,七八名女护士簇拥着,像皇帝出宫一样隆重、气派。

  这位患者迈出医院的门槛时,竟迟疑了。来前他不想迈进来,走时又不想迈出去。他知道,这不是普通的门槛,而是生命的界碑!出院后,他特意嘱咐外卖小哥给全体护士送来饭菜,表达他的谢意。

  新冠肺炎像一面镜子,照出各种人形。有人问胡珏婷为什么敢进负压病房冒险,胡珏婷回答:我虽然不能掌控生命的长度,却要努力拓展生命的宽度。

爽约的逃婚新郎

  在医院,女护士密若繁星,男护士寥寥无几。

  一米九0大个的男护士李佳玮站在娇小玲珑的女护士堆里,就像平地立桅杆,似高大的刀螂立身矮小的蜜蜂群,太显眼了!

  他拎着瘦瘦的滴流架,像提起小玩具,轻轻放在病床前,低首挂上药瓶,似乎在爱惜地抚摸着小朋友头顶。那双细长细长的手指一定会绣花吧?无论患者的血管多么空瘦,隐藏的多么深,他一上手就一针见血,同事们称他气血小王子

  一次,李佳玮刚出病房,却见走廊里的一位患者摇晃着即将倒下,他像抢回即将飞出场外的篮球一样,迅即飞身扑救,一个海底捞月患者转危为安。事后得知,这位患者高血压兼心梗,如果重重跌倒撞坏头颅,将是致命的伤害。

  这样出色的小伙也有遗憾,挑了好几年,一直耍单儿呢。春节前,李佳玮喜出望外,他向高颜值姑娘吕佳博求婚成功啦!

  个头这么高的男护士,找一位个头般配、性格合得来的姑娘不容易啊!似乎上苍早有安排,二人的恋爱迅速升温,都觉得找到了对的人。发展速度很快,激情像涨潮浪一样扑向海滩,他们急着脱单上岸,约定2020214日情人节这天,去民政局登记领证。一年就一个情人节啊,可遇不可求,千万别错过这个良辰吉日!

  两人为此庆贺一番,把红酒杯举起来,在空中咔地一撞,吕佳博红着脸说:这个日子多好啊,不许更改,一言为定!李佳玮说:一言为定,决不更改!

  可是,他食言了。

  大年初二,沈阳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RICU护士李佳玮背起行囊,成为辽宁省首批驰援湖北疫区的医疗队员。

  “九零后李佳玮在武汉济和医院一线奋战,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最佳状态。穿着厚重的隔离衣,配药、输液、雾化、吸氧……与患者近距离吸痰、下胃管等高风险操作都无畏无惧,毫不退缩。

  紧张地奔忙在病区里,汗水湿透了衣裤,面部伤痕累累,他也从不叫苦叫累。为了判断新冠肺炎患者的氧合情况,为患者做动脉采血做血气分析是每天都要进行的检测项目。抽取动脉血靠的是护士用手指触摸患者的动脉凭感觉去采集,隔着手套很难确定血管的走向及深浅度,给操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肺炎患者呼吸不好,导致血氧饱和度不好,增加了扎针难度。李佳玮凭借平时过硬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技术,采血回回一针成,患者和同事还给他起了外号血气小王子

  院区病房原本都是两人间,因患者增多,临时改成了三人间,新加的床位就没法接入中心氧气设备,只能使用原始的氧气筒。一个氧气筒100多斤,每天需要搬运十多个。组长、组员都是我,同事们大多都是女性,我一个东北大汉,扛扛搬搬氧气筒,义不容辞。李佳玮幽默地说。

  来武汉后,李佳玮又多个外号,叫氧气筒小组长其实,组长和组员,都是他一个人。

  226日,在武汉济和医院的李佳玮,通过网络视频连线未婚妻吕佳博:亲爱的,没能和你如约登记,真的很对不起。但请你相信我,很快我就会回去了,我们会永远在一起。身在遥远东北的吕佳博也激动地喊话未婚夫:你就是我的英雄,是那个对的人,等着你战胜疫情,回来我们就登记。

会飞的白百合

  202032号晚,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播发了武汉雷神山医院年龄最小的护士吴筱屿的事迹,我当即给她发了微信筱屿,上央视新闻了,祝贺你!在武汉雷神医院的吴筱屿也兴奋地坐在电视机前,当即回复我是的。谢谢大哥哥大姐姐的支持,他们让我代表辽宁省医疗队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吴筱屿才20岁,为锦州市第二医院护士。

  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感染一科A5病区,吴筱屿像一朵会飞的白百合,一会儿飞出去,一会儿飞进来……

  刚到病房,几位高龄患者同时患糖尿病,喜欢吃小黄瓜和小茄子。吴筱屿当即答应阿姨您别急,我去取来!轻轻地一飘,白百合飞了出去。吴筱屿心想,这很简单,到超市买呗!街上没有出租车,也没有公交车,只能步行。医院附近买不到,白百合吴小筱四处“飞啊飞”“飞”了满身汗,终于找到一家卖蔬菜的超市。此后吴筱屿多次飘“飞来飞”,患者们个个兴高采烈,吃到可口的小黄瓜和小茄子。

  人像工具书,必须自已解决一切问题。

  一位高龄大爷胃肠不好,大便次数多,不时排在床上。吴筱屿与姐姐护士们抢着收拾。吴筱屿不想因为自己年龄小而被姐姐哥哥们照顾,更不想因此少干活。即然来到抗疫前线,就像战士一样冲上去!吴筱屿眼晴快。时刻细心观察患者,及时问询所需,及时搀扶他上厕所。来不及时便在床上,吴筱屿赶紧收拾,给他脏处擦干净,换上尿不湿,铺好干爽的褥子。担心患者吃医院的饭硬不好消化,吴筱屿把自己的面包牛奶送给患者,喂小米粥。吴筱屿手快。男患者上厕所,吴筱屿第一时间跑过去,扶他起来,扶他往返,协助他完成全程细节。取药、扎针、调整患者身位,吴筱屿的手像长了眼睛,快速而准确。

  勇气是并雪怒放的小花。

  刚来时,大姐姐们照顾吴筱屿,说她还是孩子。吴筱屿认真地说:我不是孩子,我是战士!这是吴筱屿的心里话。吴筱屿从小就向往当一名军人。爱跟男孩子在一块玩,喜欢枪枪炮炮玩具。现在也是男孩子性格,大大咧咧的。但自从选择了当护士,以救死扶伤为神圣的使命,她便一次次告诫自己,必须要心细,为患者好好服务,拿患者当亲人。还要揣摩患者心理,打服务提前量

  同样是一块石头,你若把它背在背上,它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你若把它垫在脚下,它就成为你进步的阶梯。

  看上去吴筱屿天不怕地不怕,这是她故意给自己打的外包装,其实她内心很柔弱。来武汉雷神山医院后,她两次在睡梦中哭醒。一次是她给患者扎针,扎了三针还扎不上,患者瞪大眼睛盯盯看她,一把抢过针头撅断了。另一次也是哭醒的,她与妈妈视频,妈妈说想她。她也说想妈妈。是啊,类似吴筱屿这么大的独生女,多数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在妈妈面前耍娇呢。而吴筱屿,已是疫情前线冲锋陷阵的战士了!

  行动不一定带来快乐,但没有行动则决无快乐。

  39号,吴筱屿给我发微信说:昨天是我们支援武汉第30天,一共出院12名患者,并在昨天接收了五名转院患者。这两天我就关注新闻啊,方舱医院最快可以在今天清空,全部清仓。武汉本地医院也在调整患者,转入别的医院,收治正常患者,正常接诊。

  今天早上,吴筱屿给我发来一个视频,打开一听,特别震撼。没有伴奏,没有任何杂音,像一阵苍老的风穿过高天、穿过田野、穿过密密的枝条,有狂风撕碎的海浪在奔腾,有体力不支的老战马在嘶鸣,也有雄鹰振翅,更有春天冰面开裂的声音,猛烈而强悍地冲击着膜和情感!这是A5病区1771岁的新冠肺炎患者赵静夷,死里逃生、唤醒生命后,格外激动,似乎血管和细胞里都跃动着对医护人员的感恩和感动,她拿起烫手的笔,在病房里作词、作曲,而后深情演唱:

我看不见你温暖的面孔

  却看得见你美丽的眼睛

  我看不见你甜美的微笑

  却看得见你忙碌的身影

  那被汗水沁透的衣裳

  是我心中最美丽的彩虹

  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

  面对冰冷痛苦的呻吟

  …………

火线入党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214日上午,在东北辽宁,沈阳急救中心浑南一分中心站长徐宁,在鲜红的党旗前,激动地举起右拳。因为疫情原因,举办了网络视频会议,在线上宣誓。

  时隔四天,218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辽宁大石桥第一人民医院护士赵婷婷,也站在党旗产庄严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国难当头,每个人的生命都受到威胁,许多热血青年以飞蛾扑火、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第一时间冲向疫发前线,以血肉之躯筑就一道钢铁长城,以宝贵的生命当盾牌,抗击新冠肺炎病毒。

  用生命保卫生命,用生命守护生命,用生命加固生命,一大批青年像徐宁、赵婷婷一样,在抗疫前线英勇战斗,火线入党。

  在同一个午夜

  人要活成两种样子,发光和不发光。不发光的日子,是为发光做准备。

  午夜12点半,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睡眠中的女孩子惊醒,她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手像鸡叨米那样快,地抓起电话,婷婷,明天早上九点钟,到市卫健委集合,去沈阳,你把东西收拾收拾。电话是医院护理部主任张铃打来的。

  女孩子一下就懵了,不知道该带什么东西。她只清楚一点,自己的请战申请被批准了,要去武汉抗疫前线。头天晚上,因为爷爷有病,爸爸妈妈都去爷爷奶奶家了。爸爸嘱咐女儿:等我们回来,明天是你的生日。

  激动和紧张像摇曳的火苗,一朵在左,一朵在右,欢快而热烈地烤着姑娘,她再也没能入睡。

  同一时刻,在沈阳,电话铃声刚响第一声,就被强行按灭。这位男医生习惯了,睡觉手里还攥着手机,就为一个字。在他看来,120救护医生就是要快,急在分秒之间,救命生死边缘。新冠肺炎病毒躲在暗处,一旦有患者出现,都要120急救车运往治疗医院,效率更要迅雷不及掩耳。一边在电话里问询接人地点,边走边通知搭档(一个急救车要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两名担架人员和一名司机),一头扎进夜幕……

  这便是202022号午夜的徐宁和202022号午夜的赵婷婷。

  徐宁:救人要争分夺秒

  2020年大年三十晚七点,徐宁正和家人吃团圆饭,刚吃两个饺子,便接到电话通知:有个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需转往沈阳市传染病院。该患者118号来沈阳,24号喝多了,倒在马路边,被看见的老百姓打110,警察将其送到沈阳市救助站。现在,该患者咳嗽、发热,情况危急。

  徐宁火速赶到救助站,患者仍半醉着躺在床上。徐宁叫了几声,他没反应。徐宁便推了推他:同志,你醒醒,你醒醒啊!患者转过身来,情绪激动:你谁呀?徐宁说:我是120的工作人员。患者转过身去,不理徐宁。徐宁问他:同志,你怎么了?有什么症状?哪里不舒服?患者说他咳嗽,浑身没劲儿。徐宁道:你起来吧,跟我走,给你找个看病的地方。患者提高声音执拗地说:我不去!

  徐宁再三做工作,他才不情愿地起来。

  患者60岁,家住辽阳,在武汉打工。现在,没有家,没有亲人,居无定所。徐宁把他送到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替他挂号,又给他20元钱买点吃的,这才离开。

  身穿密不透气的三级防护将近5个小时,在急救车内、在发热门诊浑身又闷又热,来到室外又立刻被冻透,交接完患者按照流程脱去防护装备的那一刻他只觉得头晕、胸闷、站立不稳。

  待急救车消毒完毕回到办公室已是大年初一凌晨130分,徐宁没有回家,返回办公室待命。武汉封城,全国疫情越来越严重,从25号起,徐宁就住在单位,成立了120疫情转运队,带领全站人员24小时坚守在抗疫运输第一线。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除了呼吸道飞沫传播,还有接触传播和粪口途径传播,急救车每天要转运很多患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发热原因不明的,分中心每天人来人往人员流动性较大,因此每天给出诊车辆和分中心消毒都要使用大量的消毒液。当得知单位库存的消毒用品捉襟见肘,徐宁在微信朋友圈呼吁大家捐赠,发动亲朋好友帮助筹集消毒用品,用三天的时间筹集到10L84消毒液8桶、5L75%酒精4桶,他把筹集到的物资全部交给中心统一分配。

  浑南一分中心是独立站点,用餐都由周边的饭店配送。传染病疫情的来临导致周边饭店全都关门停业,大家的用餐成了大问题。徐宁向上级请示,每天到中心食堂取午餐和晚餐,为了不影响同事出诊和出诊间隙的休息,他主动承担起取餐的工作,每天开着私家车两次往返于中心和分中心之间,让大家在这个特殊时期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工作、全力抗击传染病疫情。

  120是救死扶伤的最前线,必须出诊速度快,把责任高高地举过头顶。无论发生什么,医生都要尊重生命,以抢救生命为第一要素。

  前年11月的一个深夜,冷风劲吹,天阴雨密。午夜12点半,睡梦中的徐宁被电话惊醒,一位七旬老人病危。

  徐宁背着医药箱爬上七楼,发现患者哮喘,脸发干,神态恍忽。徐宁赶紧检查,判断老太太为左心衰,非常危险。如果不立刻吸氧、及时处理,她连楼都下不去。徐宁扶她坐着(不能平躺),为她注射降心律药西地兰。这种药为静脉注射,要慢推,至少要推20分钟。药物在体内启效有个吸收过程。同时用上降压药、利尿药。患者儿子气急败坏地喊:磨蹭什么啊?赶紧抬走,上医院!

  徐宁说:现在不能走。根据我的经验,现在下楼,最多下到四楼,人就没了。

  推完药,老人儿子又催促道:赶紧走吧,还等啥呢?

  药用上了,但药在体内不能可马上发挥作用,要等等。徐宁说。

  十多分钟后,老人儿子气急败坏地喊起来:赶紧走啊!

  徐宁非常清楚,药已经发挥作用,如果听老太太儿子的,现在就走,即使病人死亡,徐宁也没什么责任。可徐宁清楚,那样病人就完了,而医生的天职,是敬畏生命,是把责任高高地举过头顶。徐宁背对着老太太儿子,说:到医院也是用这药,再稍等一会儿。

  徐宁不知道,老太太儿子已经上厨房拿来菜刀,高高举着走过来。儿媳预感不好,赶忙过来阻止。

  徐宁斩钉截铁地说:你是让你妈活着,还是让你妈死?要是让你妈活,你就听我的!

  又过20多分钟,老人的血气监测已由60多,上升到80多,神色也好多了。

  徐宁特意大声说:大娘,好些吗?

  老人点了点头。

  儿媳说:好多了。

  又过20多分钟,血氧上到90%,后上到95%,已经正常,徐宁才按排将老人抬下楼。

  临走时,老太太还扯扯自己的衣角,捋捋头发。

  送到医院,医生简单看了看,赞扬道:120医生处理得太好了。老人儿子这才觉得不好意思,追徐宁到大门口:大夫,我错了,对不起。

  没事。赶紧办住院吧。徐宁说。

  许多老百姓以为,120就是转运的。其实,120医生及时出手,能挽救急危病人的命。

  徐宁救了多少人,已经记不清了。最密集时,他一夜出诊19次。

  赵婷婷:这里不分男女,都是患者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病房,赵婷婷经历了人生从未有过的体验。气囊似的防护服裹紧身体,每个汗毛孔都捂得热痒难耐。汗水浸透了内衣,仿佛也浸透了五脏六腑,哪儿都不舒服。可是,一见到重病号缺氧状态、嘴唇紫干、呼吸困难的样子,赵婷婷立刻精神起来——这些患者太可怜了,见到医护人员像见到救星一样,瞪大着眼神强烈闪烁着对生命的渴望和期盼!

  虽然赵婷婷在大石桥中心医院ICU重症病房工作,见惯了病患和死亡,还是被眼前的患者震撼了!

  她流着泪对姐妹们说:我们……就是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啊!

  赵婷婷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患者,哄着喂饭,搀扶着重患上厕所排大小便,提裤子、擦脏物,我觉得小姑娘做起来不方便,问她对男患者也这样吗?赵婷婷回答我:这里不分男女,都是患者。

  戴口罩勒得头疼,呼吸费力,心怦怦怦跳,缺氧状态。赵婷婷一直咬牙坚持,脸上始终挂着笑,深受患者喜爱。

  忙里抽闲,赵婷婷还写些日记,这里选发两篇:

  

  202025日武汉大雨

  每当我从坐车从医院回到酒店,我都会问我的队友:我们每天走的是同一条路吗?她说:是的。只不过我们见证的是不同时间的武汉,凌晨的,深夜的,清晨的,傍晚的……

  我多想等这场疫情过去了,再来武汉,看看那繁华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流和车辆……

  我多想等这场疫情过去了,再来武汉,吃一碗路边正宗的热干面……

  我多想等这场疫情过去了,再来武汉,与队友走在武汉大学的林荫小路上,欣赏着武大樱花的唯美与清香……

  我期待着,盼望着……

  我现在能做的就是,下班后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吃好饭,睡好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好生活及工作日记,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去站好下一班岗。好好的、认真地护理病人,让病人早日康复出院。

  此时此刻我知道,北方的天空正飞舞着一片又一片大大的雪花,晶莹又剔透,那是我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和盼望。

  这里瓢泼大雨正洗刷着武汉的大街小巷,也给我们的心情笼罩着一丝阴霾。但是,我们坚信,与全国人民一道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我们一定会胜利的!

  

  2020215

  转眼间来到武汉已经13天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樱花都已经开了,在近两周的时间里我已经适应了忙碌的节奏。

  每每听到患者们的连声感谢时,我便已经忘了疲惫的身体和已经模糊的护目镜,我只希望患者们都能够早日康复,平平安安地出院。

  以前总是抱怨护士这个职业太渺小,但如今我特别骄傲我能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可以在武汉危难之际冲往一线,就像在请战书上写的那样:不计酬劳、无畏生死……

  从小到大没有过这么长时间离开父母,每当下班拖着疲惫的身体、一个人在房间内的时候,那股思念不断地涌上心间,想念妈妈做的菜,想躺在沙发上头枕在爸爸的腿上,挂念正在生病的姥姥、爷爷……每次视频我都会对家人说:你们就是我坚强的后盾,只要你们一切安好,我才能在战场上铆足了劲儿去战斗!

  

  2020217

  又是6个小时的奋战、这次我们病区又接收了9个患者,竟然有一位是辽宁老乡。患者看到我们是辽宁来的,脸上有了笑容,隔着护目镜,我看到他眼里有泪,我想那是激动的泪水,在这个特殊时期,看到老乡也是一种鼓励吧。

  每天一忙起来,隔离服就变成了桑拿衣,里面的小衣全湿透了,头上的汗水也能顺着护目镜滴答滴答地流下来。每次走出病区摘下口罩的那一瞬间,才发现原来空气也会变得如此美味……

  武汉的天空终于放晴了,心情都跟着舒畅了起来。就像这场疫情一样,终有一天会雨过天晴……

  武汉加油!白衣天使加油!


  赵婷婷的请战书更加令人震撼,我读出铁马金戈、挥刀出鞘的感觉!看上去这样柔弱、娇美的小姑娘,国难当头,竟有着火山喷涌般的爆发力——

请战书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新冠病毒来临,考验我们白衣天使的时候到了!

  我自愿请缨到武汉最前沿阵地,与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一同战斗,抗击新冠病毒!

  不计报酬!

  不计名利!

  不畏生死!

  我平时工作的岗位,即将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

  我报名参战!


ICU科室赵婷婷

2020128

警医夫妻战疫

  让花开的是风雨,让花谢的也是风雨。但没有风雨,花不开也不谢。

  2020212日,在谈新冠肺炎色变,武汉封城,不断有感染者死迅增多的消息四下爆开,民众若惊弓之鸟,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的副护士长徐雪锦迎风而上,担起了丹东援助武汉第三批医疗队队长的大任,毅然奔赴抗疫前线。临行前,她带领同事们,庄严地举起右拳宣誓: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全力以赴,祖国必胜!

  丈夫荣志辰专程赶来献上鲜花,送给妻子一个大号拥抱,叮嘱道:以前我上前线你支持我,这次换我来支持你!

  荣志辰是辽宁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六道沟边境派出所的教导员,短线的紧急出警是常态,长线的耐心侦察也是常态。春节前他就进入战斗,指挥全所警察抗击疫情。

  女儿荣可鑫像一朵跳跃的浪花,激起这个家庭无限的欢乐。而今,这朵小浪花再也不跃不起来。平时孩子一直由徐雪锦看管,现在,这对八零后夫妻双双都在抗击疫情,孩子只能由老人带。

  这天晚上,徐雪锦抽空跟女儿视频,小可鑫一下子跳了起来,拍着手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都想你了,作梦都作到你了!

  徐雪锦转过身来,让女儿看她后背防护服上的字:可鑫,妈妈爱你!

  女儿激动地哭了起来,徐雪锦连忙转移女儿的注意力,拿出一张画给女儿看。这是患者画的画,画的就是小可鑫。

  第二天,小可鑫照着患者的画,自己临摹一张发给妈妈。徐雪锦又把一个小患者的照片发过来,给女儿讲述她的故事。

  女儿你看,这个小姑娘叫可乐,今年才两岁零八个月。她们全家人都得了新冠肺炎病,爸爸和爷爷在别的医院治疗,姥姥姥爷在另一家医院治疗,小可乐和她的妈妈在我负责的雷神山医院A3病区。可鑫你看,小可乐可爱吗?可爱。可是,小可乐得病了,妈妈应该不应该救她呢?应该。妈妈给小可乐的病治好了再回家,好不好呢?好。

  小可乐刚来医院,害怕这些穿防护服的医生护士,向后躲,眼神惊恐。看不见医护人员长什么样,这都是些什么怪物啊?医护人员离开,她又躲在角落偷偷看。徐雪锦和同事们格外关照小可乐,把女儿送给自己的小马宝利玩具,都送给小可乐。队员们送她乳品、水果、饼干,跟她过家家玩,砌小房子,很快成为好朋友。再看见队员过来,小可乐主动挥手。她还把棒棒糖送过来:阿姨,给,好吃。

  队员们隔着观察窗同她打招手,小可乐也向队员们招手。徐雪锦问她:你和白雪公主比,谁漂亮?小可乐回答:我漂亮!

  你一天的爱心可能带来别人一生的感谢。

  小可乐和她的妈妈恢复很快,216号下午18点入院治疗,224号下午,小可乐和她的妈妈病愈出院。出院那天,小可乐一跳一跳地扯紧妈妈的手、不爱走,也拿医院当家……

  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在雷神山医院,队员们的工作节奏很快,最紧张的时候,徐雪锦早上7点上班,晚上12点回到宿舍,一天工作18个小时!

  徐雪锦工作泼辣、风风火火,似乎敢上高天摘月,敢下大洋捉鳖,早就练成徐大胆。在医院ICU重症监护室摸爬滚打多年,什么样的病人都见过,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我们没见过的,各式各样的重病号就不用说了,凶杀案掉肩膀的,断腿的,缺鼻子少眼的,没脑袋的,她都处理过。

  在丹东,荣志辰所在的派出所,也在唱抗击疫情的重头戏。这里是韩国人的聚焦地,华侨也多,为防止国外输入病例,检查任务十分繁重。边防派屈所建立了中方联系人制度,时刻攥紧风筝线,外国人在哪个口岸入境,何时入境,派出所提前知道。我采访的时候,六道沟派出所已经排查了300多外国人,在边境筑起一道高高的防疫大坝。

  你勇敢,世界就会为你让路;你无惧,命运就会为你屈服。

  带领团队奋战全班在重症病房,徐雪锦不忘昂然向上,用感情和关爱鼓动团队,提升战力。凭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一颗良心,有一分热,发一份光,把点点萤火虫汇聚成光明的星河。

  站在同一扇窗前,向上看是风景,向下看是泥土。

  徐雪锦为同事们的手感慨,被防护服捂沤,被消毒水浸袭,一片一片的疙瘩、裂纹、破损,我心疼啊!可无论多么疼,多么痒,多么挖心似的难受,这双手,还要坚持。因为,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手,这是安抚心灵的心,这是打针抓药的手,这是抵挡病人突发一个喷嚏含上亿病毒的手,这是给患者端屎端尿的手,这是救命的手啊!

  徐雪锦为伙伴们的脸心疼,那些深红的小圆圈,是护目镜卡的;那些横的、直的大道大道的痕迹,是口罩勒的;那些红肿、发紫的地方,是使命重压和坚持时间过长迫使这些原本漂亮的脸蛋已经局部坏死!可是,我们必须要坚持,因为,这已经不是普通的面孔,这是打击病毒的武器,这是患者的救星!

  她说,或许皮肤在抗议,肌肉在抗议,血管在抗议,它们坚持不住了才背叛主人,用翻起的红肿浪涛来提示主人:歇息吧!收手吧!撤退吧!

  可是,我们不能后退!决不!

  我们是狙击手啊,狙击手是不能后退的!倘若我们每后退一步,死亡就会前进十步!我们就是要用身体垒起一道战壕,与病毒进行面对面的展开白刃战你死我活的大搏斗!

  徐雪锦知道,那些年轻的姑娘们啊!为了爱护面容,宁肯耗去整月工资也要买高档化妆品,时时维护、提升着美丽。哪怕脸上有个小红点,也急得睡不着觉,千方百计消灭它。现在,这些已成隔代往事,已经无暇顾及。从进隔离区那天起,她们一下子坚强起来,肉身突然间百炼成钢,成为阻击病毒的武器!

  徐雪锦清楚,那些体弱的同伴,从进入隔离区那天起,不,从迈上阻击战场的时候起,不,从热血奔腾时递交请战书那一刻起,即使平时身体软弱的人,所有的病全没了!她们把自己整个身体大世界的力量全部动员起来,像不惜豁上全部家底跟敌人进行一场最后的大决战,冲上一线,和病毒和死亡绞杀在一起……

  徐雪锦说:现在,我们把人生的太多太多的事浓缩成两个字:坚持。

  徐雪锦说:我们不是天使,不过是普通人披上了战袍。但是,既然披上这身战袍,我们就要一往无前、战斗到底!

  徐雪锦还说:我们弯着腰,咬着牙,和死神抢人啊!

  人的野心就是超越众俗的欲望,而幸福的感受则与大众相同。我采访那天,在武汉雷神山医院,一位老年患者为了感恩,激动地演唱了《为了谁》,在场的医护战士无不泪花闪闪。歌为桥,两头都是路,一头是爱,另一头也是爱。老人入院时特别重,多次拒绝治疗。徐雪锦和同事们一再商量、哄、精心呵护,这位患者才十分不情愿地勉强配合。出院时,他比入院胖了7斤,身体硬朗、眼神明亮。像音符在五线谱上弹跳,他是哼唱着《为了谁》出院的。

  徐雪锦说:穿上防护服我们不知道谁是谁,但却知道为了谁。

尾声

  每个冬天的结尾都通向春暖花开。

  202038号,武汉14家方舱医院休舱关闭。意味着中国抗击疫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几天后,全国各省市(区)已经没有新的新冠军肺炎感染病例,中国人以坚强有力的管理能力和全民参战的执行力,剑指病魔咽喉!

  但,形势仍然严峻,威胁远远没有结束。

  世界恐慌了,中国武汉早期发生疫情救治迟缓、不利的悲剧,正在全世界重演。美国消毒水和口罩等防护品脱销,很多老百姓在囤积食物;受民间传说影响,印度连牛粪和牛尿都成了抢手货;意大利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破2万,报纸扩10版登讣告遭疯转,截至当地时间2020314日,死亡人数已经增加至1441人,几乎较前天激增14%除了中国,国外累计确诊新冠肺炎人数超过10万人,这个恐怖的数字,每天都在上升、上升……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整个欧洲沦陷,西班牙、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时等欧洲47个国家,都开始了新冠肺炎大流行,死亡威胁逼近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美国沦陷,50个州均有确诊病例。大厦倾覆安有完卵?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中东的伊朗、伊拉克等国;美洲的巴西、墨西哥、智利,澳洲的澳大利亚,都发现了新冠肺炎病例,蔓延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大——人们更加恐慌,世界159个国家都有确诊病例,如此继续失控,整个地球,还有安全的地方吗?

  在此文即将付梓之际,悲剧剧情仍在向纵深发展: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北京时间2020327650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526044例,累计死亡23709例。中国以外累计确诊超过44万例,死亡病例超过2万例。目前在全球199个国家地区出现新冠肺炎病例,有7个国家确诊病例超过2万,其中5个国家超4万,4个国家超5万。意大利累计确诊80589例。美国确诊病例迅速增长,已连续四天单日新增过万,确诊病例全球第一,累计确诊数达82404例,死亡1178例。美国总统特郎普在2020325日宣布已批准纽约、加州、华盛顿州、佛罗里达州等7个州所发布的灾难公告。

  截止412日,全球确认病例180万例,其中美国55万例,死亡21733例,为全球确认病例最多的国家。

  中国14亿人全民参战,终于控制住了疫情。但我们一点也不敢松懈。外国输入病例不断增多。疫情依然在每时每刻都在威胁我们的生命,削弱我们的胜利战果。我们的防守一旦被外输入撕开一道口子,将功亏一篑,后果不堪设想。而阻击疫情的重担,仍压在白衣天使们的肩上。

  我们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即使这次疫情胜利了,也是阶段性胜利,并不意味着彻底胜利。病毒会以变异的手段花样翻新。病毒一直在,会与人类长期共存。更重要的是,人类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总会有人控制不住人性中恶的诱惑,不记取教训,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犯错,重新上演前人已经演过多少次的悲剧。

  这不是什么判断,也不是什么预测,而是必然会发生的。

  那么,谁又一次打开潘多拉魔盒?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要自律,谁也不能置身其外。

  当我们再次抵制不住某种诱惑,再一次有可能引爆病疫时,我们要好好地想一想,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好好想一想,那些为人类扑灭疫火的医护人员,那些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生命当盾牌、当战壕的平民英雄,他们死的多么无辜、多么可惜?

  2003SARS在中国流行,中国内地总计病例5327人,死亡349人,其中医护人员感染病例917人。死亡最多的不是患者,而是医护人员。

  此次新冠肺炎,疫区武汉封城,一提武汉两个字就惊恐万状,唯恐躲避不及。一时间,武汉,已经成为恐怖乃至死亡的代名词。我们的平民英雄们,却纷纷逆向而行,扑向疫区!他们争先恐后递交请战书去救人,前呼后拥伸出手指,在请战书按上鲜红鲜红的手押!上有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下有12000多名“90,总计4万多医护勇士,押上自己的性命,驰援武汉!

  我们悲伤地看到,除了牺牲的医护人员,已经1716名白衣天使被感染!可是,所有去武汉参加救人的医护勇士,没有一人退缩。那么多医护战士感染、治疗痊愈、死里逃生,再次返回重症病房救人,在数亿个气溶胶到处飞扬、随时可能被感染、夺去生命的地方,与死神面对面地搏斗!

  尽管这样,面对死亡威胁,全国各地的公立医院,仍然堆满了按满鲜红手印的请战书,他们时刻准备着,一旦需要,立刻冲向疫区。

  在全国各地,在前线用肉身与病毒格斗、筑就防疫长城的,仍是这些舍己救人的医护人员啊!

  我们震撼!我们敬佩!我们感动!我们感恩!

  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把黑格尔的忠告警钟一样高挂在头上: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我们还应该铭记:死亡是一个人的悲剧,遗忘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上一篇:平凡英雄

下一篇:罗布泊新歌(节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