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山海长卷三百里
来源: | 作者:韩文鑫  时间: 2020-04-01
  打开地图。
  三百里辽西走廊横陈在辽东湾西岸,左负辽西丘陵莽莽群山,右揽渤海之北辽东湾。这个狭长的地域,自1000多年前的辽金时期,特别是明清以降,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关内关外的咽喉要道。在这里,辽金时的寺与塔,明代的城与墙间杂错落。三百里城、山、海、岛恰如一巨幅长卷,1840年以前的中国史,挥挥洒洒,为这幅长卷勾勒出最初的轮廓。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华文明,以她的隐忍坚韧,在上面皴染出刚毅执着、璀璨瑰丽的色彩。共和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为这幅人文杰作挥就点睛之笔。到上世纪最后10年,这一方圆已然形成石化、有色冶金、机械制造、建材几大工业支柱,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影响到走廊地带的行政区划。1989年锦西升格为地级市,西起山海关,东至打渔山,辽西走廊的一多半成为今天葫芦岛市的辖地。20年过去,走廊中部,一座现代化新城蔚然兴起,天翻地覆,忽如一夜之间!
  有人发现,中国的万里长城大致位于北纬40°上下,这正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水岭。考古发现,辽西地区既有农耕文化的遗迹,也有游牧民族的棺冢。人类从曚昧走向文明,历经了无数次的杀伐、吞并、迁徙、逃奔。三百里山海长卷,就是一部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与冲突的历史。
  在这幅长卷上第一个落笔的,是满族的先祖肃慎人。书上说,那时肃慎人呆在 “去辽东三千里” 的地方,住山洞,穿猪皮,冷得受不了了,就往身上抹猪油,“厚数分”。而且聪明能干,“人皆工射”,发明了“楛矢”、“石弩”。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兴周。他们听说了,就经过辽西沿海一路西行,朝贺新周。“肃慎献驽”是人类在辽西走廊的第一次行走。它告诉我,满族、女真从先祖时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族群。
  这不是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第一次景仰与追随,但一定是为数不多的文明而谦逊的一次。
  肃慎人这一笔,甚是寂寞,从此,2000年间,辽西走廊“尽皆粗恶不毛”,它的地理优势鲜为人知。北中国历史上数次不同文化的大进退中,这里一直处于边缘地带。
  农耕文化的每次北进,都自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春秋时燕国“秦开却胡”,后来的恒公伐戎,三国时曹操北伐乌恒,都显现了对游牧文化的不屑一顾。东汉末年至西晋,中原汉人自己的事情办不好,游牧民族乘机南下。一面对先进的文化心存敬仰,一面又自知是盗贼,心态复杂。而一流的游牧民族政治家,无不重视自身的汉化。在辽西称雄300多年的鲜卑慕容氏,后来的契丹耶律氏、女真完颜氏,都是汉民族文化的真正学生。崇尚佛教的契丹人,不仅在辽西走廊留下了大量的佛塔与寺庙,而且设州置县,农耕文化从此植根于走廊地带。1124年,金太宗经辽西走廊五十里设驿,纳入国家管理。走廊从此变了模样。史载:这时的沈阳至山海关,驿站、铺、寨有23个。辽与金,两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汉化王朝,为走廊地带留下了浓墨重彩。
  胡虏无百年之运。彪悍的蒙元在走廊地带轻轻一抹,就让朱元璋逐往漠北。三百里长卷进入笔墨飞扬的晚明20年。有人说,明末20年历史,就是辽西走廊史。其实明成祖朱棣胁宁王朱权起兵“靖难”时,就为辽东留下了遗患,1442年(宣德7年)开始,蒙古三卫屡屡犯边,辽东就没过过几天消停日子。好在为祸虽然不小,但是,辽东当局还能应付。等到满清兴起,萨尔浒一战把大明打得不知道南北,“始有辽事”。大明朝以举国之力因应,却也难抵清进明退。这20年,辽西走廊的故事实在是情节曲折、轰轰烈烈,敌对双方不乏智勇交错的精彩之笔,也不乏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千古英雄。宁锦大战、松锦大战成为古代战史的两个经典,孙承宗、袁崇焕经营起的“关宁锦”防线成为古代战争永远的绝唱。值得强调的是,满清能够入关,并非因为这一防线军事上的失败。
  攻不破的关宁防线,说不尽的辽西走廊。
  满清是汉化得最彻底的游牧民族,令人扼腕的是,她对汉文化的先进与缺憾照单全收。大清朝留在辽西走廊的第一抹色彩,除了雄心勃勃和野蛮血腥,还有初承天下的左右失矩。1840年,西方列强的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继而洋人的坚船利炮开进了辽东湾,惶惑之余,手里的白银变成了大烟土,从此,半个世纪不知所措。
  此后几十年间,这幅山海长卷色彩灰暗,硝烟战火、凄风苦雨、残垣断壁,间杂着迷茫的流徙。也有亮色,那是血的鲜红、雪的洁白,还有从愤怒的眸子里射出的仇恨的光。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性格,在民族解放的熔炉中淬过了火,蜕变悄悄发生。不屈和抗争从来就不曾停止,振兴意志历久弥坚。一条京奉铁路,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终于冲出关外,三百里走廊迎来了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转变。“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了,兴城开了金矿,南票出了煤矿,人们知道了电报局,京奉路上架起了电线。
  最后的一百年,三百里山海可谓历尽惊涛骇浪,波澜壮阔,大开大合,色彩奔放,笔法粗犷,即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撼山壮举,也有稳如山,健如川的坚毅不屈。
  葫芦岛筑港,历时百年,几经易手,筑港意志逾挫逾强。1908—2011,让人百感交集的100余年,今天终成2000万吨现代口岸,可以说,没有宁弯不折的振兴意志,就没有葫芦岛港!这一笔不仅仅是写在三百里山海,更是写在华夏版图的庄严底色。
  “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辽西民众乱枪打死古贺联队长,这一惊动日本朝野的抗争,是三百里长卷绕不开的话题。“九一八”事变不满5个月,日本人正为进展顺利妄乎所以,辽西民众遂予当头棒喝,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中国人,用掷地有声的言行在辽西大地写下了两个字“不屈。”
  与之相对应的,是发生在葫芦岛的 “百万日侨大遣返”。 1945年,我们迎来了民族的彻底解放。在葫芦岛港,辽西人民用宽仁和爱心,去温暖这个明清以降不断送来灾祸和血腥的近邻。善良的辽西人留给日侨俘的记忆是美味的柑桔、香甜的麻花和亲切的笑脸。中国人伤痕未逾、血迹未干、仇恨未平,自己还不能吃饱,却要给这些不请自来的“强盗”送上柑桔和麻花,这是怎样博大的襟怀啊!
  3年解放战争,从曾克林率队最先出关,直到辽沈战役打响塔山阻击战,在国家“两种前途、两种命远”的抉择中,辽西人民最先用生命、鲜血和汗水,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希望用选票表达意志,却又被迫用生命与鲜血来做出选择,是因为,我们需要体现人民意志的选择。
  走出百年屈辱,三百里长卷再写新篇。
  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葫芦岛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曾经炼制大庆油田的第一桶原油,曾经为全国乃至第三世界国家输送化工人才,曾经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炉金属锌,曾经为北京十大建筑生产专用标号的水泥……
  这里的人们最懂得“和平”的可贵。送走百万日侨不久,半岛上空的硝烟刚刚散尽,他们就用葫芦岛锌厂的第一炉锌浇铸一只和平鸽,由工人代表赵清去北京献给毛主席。这是葫芦岛第一次呼唤和平!1960年前后,渤海造船厂扩建,在望海寺住宅区,中国人用绿色的楼脊组成两个大字“和平”,这是葫芦岛对和平的第二声呼唤。2006年6月,因应中日关系危机,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在葫芦岛,中日双方共同重温百万日侨大遣返这段历史。葫芦岛第三次呼唤和平……
  历史文化的巨大力量,可以帮助人类选择正确的道路——这是三百里长卷的永恒主题:
  走进新世纪,今天的葫芦岛人,笔法雄健豪迈,萧洒自信,气魄宏大,2005年以来,葫芦岛沿海开发开放从“三点一线”到“一线十三区”,即有写意的奔放,也有工笔的精巧。建市20年余,东西两端正在崛起两个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京沈高路铁路、高速公路、102国道、辽宁滨海大道横贯东西。20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数千年变化的总和,三百里山海日新月异。
  到了该收束的时候,方才发现,三百里山海长卷原来是一幅永远不能结束的作品。正如市委书记孙兆林所说:风正千帆竞,心齐万事兴,今天的葫芦岛,已经驶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踏上了“赶超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走廊地带三百里,中国历史六千年,常画常新,常读常新!
  

上一篇:会心处不必在远

下一篇:老叔的铁匠铺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