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一片石关
来源: | 作者:贾雄伟  时间: 2020-04-01
  来到辽宁省绥中县九门口,既要攀爬浩荡的水长城,也要弓身进入幽深的明长城隧道,感受苦夏的凉意。
  九门口长城又称一片石关,公元1644年4月,后金军、吴三桂关宁军、李自成大顺农民军曾在此展开了一场决定此后中国三百年命运的大决战。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甫一立国,就派大将徐达在燕山山脉的余脉上修筑了这段九个门洞跨越水上、蜿蜒曲折、直上重宵九的坚固长城。长城是保家卫国的防御工事,多少战士离乡背井、抛家舍业,炊烟升起时,残阳如血时,夜深人静时,在此立马放哨,登台瞭望,点燃烽火。而爱兵如子、文韬武略的徐达,创造性地在长城所在的山坡上挖掘长达1027米、可同时屯兵2000多人的隧道,造成一座城池两道隘口的犄角之势,进可攻,退可守,堪称石破天惊,神来之笔。
  盛夏户外37度的高温,我和妻女携手步入神秘的九门口明长城隧道,心中有忐忑,有好奇,有期待。青石板路,雄伟山岚,倒U形的洞口还算宽敞,真正进入洞内,却感到了不一样的凉爽和并肩行走的逼仄。呼出的气体凝结成水珠镀在眼镜片上,看得清,擦不掉。我走在中间,女儿、妻子一前一后,妻子喊冷,女儿喊怕。我说头上突兀的石质棱角掉不下来,道内再凉也达到十七、八摄氏度了。隧道呈拆线形不规则的向山上延伸,道内左右两边开掘出大小、深浅不一、功能各异的洞穴,有的是碾房,有的是伙房,有的是议事厅,有的是审讯室,有的备香台,有的设大井,有的置仓库,有的供练功……洞内展示着刑具、碾盘、辘轳、井绳、钟、鼓、刀、枪,生活、战斗设施一应俱全。洞里、洞外还不时出现明朝士兵的铁铸塑像,有的站着,有的举手,有的下跪,有的挣扎,还原出劳动、开会、审案、行刑等历史现场,让人身临其境,毛骨悚然!隧道内每隔几十米会在道顶拴一个十五度灯泡,昏暗、阴冷的路上有了一丝温暖和光亮,道内阴森、封闭的气氛并没有受到明显的损坏。我抚摸手边的石棱,光滑、尖利、冰凉,渗着水珠和冷气,这是历史的温度,明清的士兵也曾感触过。洞是他们凿的,路是他们铺的,胼手胝足,挥汗如雨,只为工程加固,国泰民安。隧道也有分支,左右开弓,上下开阖,但最终的出口只有一个,所谓殊途同归,异曲同工。长城隧道阴柔、秀美,虽没有当代公路、铁路隧道宽敞、铿锵,却是中国人生活哲学和生存智慧的集大成者。
  两里多地、半个小时的行走,我们开心而凉快。隧道内遇到了很多年轻和年老的游客,他们头顶树叶织成的花环,手拄登山的拐杖,一边走一边惊叹神工鬼斧的工艺和自然造物的神奇!有的迎我们而来,有的从我们而去,欣赏的方位不同,投向的视角不同,光影的明暗、山石的质地、感受的气息就不同。我们从山脚下进来,从山腰间出去,抬脚时在辽宁,落脚处却已是河北了……隧道像一根深喉伸展在白山黑水、一道雄关之间,锁住了相思,锁住了闺怨,锁住了官兵攻掠的拳脚。穿过深喉,我们居高临下、依山傍海,看见了光阴深处仿佛有敌军不怀好意、蠢蠢欲动。他们在明处,我们在暗处,城门和隧道两路夹击,山头和山下鼓角相闻,蒙古、瓦剌军闻风丧胆、鸟兽溃散,徐达、戚继光们威风八面、指挥若定……
  行走隧道,看见长城,就不能不提安邦定国的徐达和英武辉煌的大明。徐达出身农家,土里刨食,少年时即与朱元璋要好,参加反元农民起义军。他性情刚毅,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与士兵同甘苦,深得朱元璋信任。一生戎马倥偬,先后率明军剿灭陈友谅,平服张士诚,攻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后,继续率军扫荡北元残余势力,确保明王朝长治久安。朱元璋称赞他“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徐达活了53岁,算不上高寿,也没留下兵书战策,但莽莽九门口长城隧道固若金汤,是其留给后世最宝贵的军事文化遗产,足以泽被九秋华夏,为后世所仰慕纪念。
  明王朝是中原地区被蒙古元朝统治近百后建立的第一个汉人王朝,其革故鼎新、翻身雪耻的开创性意义不言而喻。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修建长城到公元1368年明朝立国,中间1500年中原王朝再没有政权组织修长城的工事。所以才有了西晋之后北方十六国的五胡乱华,有了南北朝并立的国家分裂,有了自五代十国以降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不断骚扰,直至亡国……而巍巍大明朝偃文修武,内惩奸佞,外御强敌,修长城壮我大汉军威,通商出海扬我中华美名!明朝是一个光明磊落、雍容华美、散发着刚猛之气的瑰丽王朝,说她是封建文明的又一座高峰一点也不为过。
  从来四海为家日,一片石关锁深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