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古沟,辽宁滨海路78公里处
来源: | 作者:孙成文  时间: 2020-04-01
  这里叫作古沟,是横穿东港市区的大东沟的终极地带,鸭绿江和黄海的交汇处,中国海疆的最北端。距离那场震惊中外的大东沟甲午海战古战场所在地十海里左右。东港人称这里为观鸟园或者海边渔家。其实,这两个名称指的是一个地方的两处建筑,相当于一座宫殿的前殿和后殿,以滨海路为界,前面叫观鸟园,后面叫海边渔家。
  观鸟园,一排排用废旧船木打造的简陋的木屋,岁月在这里牢牢地打了个结。那个结,叫做怀旧。可以遥想,可以把思绪伸展在围堰前方铺面而来的咸腥的风……在木屋里坐定,抚摸每一张桌子每一条凳子,你尽可以想象当年排空的海浪,是怎样浸淫那些搏击风浪的渔船;仔细端详着每一块船木的纹理,每一处凹凸的木节,让你寻找浪花的留痕,让你猜想当年浪花的模样,是微波涟涟抑或巨浪滔天……临窗而立,视野洞开,或滩涂绵软,或海水涣涣,海上喷薄的日出与海上金黄的落日的壮观和辉煌都尽收眼底。走出木屋,自东向西,混凝土仿制的围栏将海与园隔开。凭栏处,茫茫海天,粼粼波光……
  每年的四五月间,这里百鸟翔集,不,应该说是百万水鸟相聚于此;斑尾塍鹬、大杓鹬、大滨鹬以及世界濒危鸟类黑嘴鸥和斑背大苇鹭,那呼朋引伴的鸣叫,伴着滚滚的春潮,由远及近……这些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出发的数百万只候鸟,一口气飞行七天七夜,在这里交汇,组成中国最为庞大的迁徙鸻鹬类水鸟群,从而享誉世界。
  巨大的候鸟群为什么集中选择了这里做“加油站”?有关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得出了结论:这里江海交汇,鸭绿江冲积下的泥沙和黄海的沙滩混合形成了潮间带滩涂,加上没有任何污染的江水和海水混成的“两和水”的特殊水质,生养了丰富的底栖动物,这些小鱼小虾小蟹子等微小的海鲜,是迁徙鸟类最爱的美味佳肴,鲜美的食物,让它们的胃口大开,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恢复了体能。然后飞往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美国的阿拉斯加进行后代繁殖。
  当年观鸟园的修建,完全是因为很多人发现,绝大多数的迁徙鸟儿都集中在这二百多米的潮间带滩涂觅食歇息,而鸟儿对于观赏它们的人们,没有任何提防或者警惕,时常它们会从人们的头顶低飞而过,也会在人们的身边驻足观望,人与鸟和谐相处可见一斑,这里也就成了迁徙候鸟为之欣喜的家园和乐园。
  有一种美,叫壮观。字典上对壮观一词的定义:雄奇伟观的事物或风景。其实,当鸟儿飞抵这里时,“壮观”一词的使用,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鸟儿们密集地簇拥成一团形成鸟浪,在空中快速翻飞移动,忽而揉成圆球蹿到天上,忽而扯成一片洒落海面;时而像龙卷风急转直上,时而如瓢泼大雨纷纷落下;一会变成个逗号,一会变成长条,行踪诡异,飘忽不定,在天空中组成一幅幅美妙的图案,令人心潮澎湃........
  有人说这里的鸟浪,像云像雾又像风,真是名不虚传。身临其境,感受着群鸟腾飞的震撼。忽然腾飞离散的鸟影,宛若悬挂了美丽的羽帘,朦胧天海之间梦幻的景致。上万只鸟儿汇集在一起,好像顽皮的弄潮儿,追随着潮汐飞起飞落,赶潮的鸟影如诗如画。鸟影如潮涌,涂鸦大自然神奇而美丽的画卷。如此高密度的迁徙鸟儿,冲击着视觉,震撼着心灵,弹拨了天海间的灵动弦音。齐飞的鸟儿自然形成的画面,神奇而有趣,很多象形和神似的图案,让观鸟者萌发奇异幻想。有时如一只巨大的天狗,狂奔在浩淼的海面上;天空湛蓝如海,鸟飞天空,宛若一条畅游大海的鱼儿;或者形成一个巨大的蝴蝶结,被鸟儿聚集系在天空中;又仿佛一只巨大的天鸟,俯下来饮用海水。面朝大海,鸟影如花,迁徙群飞的鹬鸟,飘来飘去飞翔在天海之间,迁徙的鸟儿宛若神奇的沙画,随意地在天海之间曼妙地变换着各种鸟风景。
  每当潮起潮落,万鸟腾飞,恰似卷起千层浪,前赴后继地飞起又飞落。腾飞的群鸟,宛若一张万鸟编织的“天网”,而不是飞行有形有样的鸟浪。潮来潮去,万鸟齐飞,热闹了海岸线,也喧腾了观鸟人的心海。
  鸻鹬鸟儿是这群候鸟中的主力军,宛若一个大家庭中,组成的一个个专属鸟种的小家庭,它们的展翅是那么的“步调一致”。每当退潮的时候,候鸟们都是在潮水退去一段距离,才起飞一次,随潮而飞,然后短暂的寻食栖息,真可谓追逐潮水,“步步为营”。
  由于涉禽鸟类不会游泳,它们觅食便随着潮水涨落进退。当涌来的潮水将鸟儿逼向岸边,最后一块“领地”就要被吞没时,数万只鸟儿仿佛听到起飞的号令,一下子腾空而起。那种遮天蔽日的壮阔,以及犹如千军万马的鸣叫,让人在震撼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欣赏着鸟儿的即兴表演,看着那一大群密密麻麻的黑点行动迅速,急转急停急拐急上,整齐划一,就像是一场场训练有素的团体操表演,我不由得在想,这里面肯定有一只带头大哥,有一只威望极高的头领鸟,是它指挥并演绎着这场飞羽大戏,它是这些鸟的至高领袖!果不其然,在一群起伏翻飞的鸟浪前,有一只单个鸟,总是飞在队伍前面,它往哪,整个队伍就向哪,它拐弯,鸟群就拐弯,它落下,鸟群也齐刷刷地落下,为了看清它的踪迹,我连续追踪拍摄了多张照片,确实证明了它就是这群鸟的带头大哥,是一只头领斑尾塍鷸鸟!
    海水涨潮,那一道明亮的水线,快速地涌了过来。海鸟不时地飞起又落下,渐渐地海鸟的身影清晰起来。随着海浪的涌动,候鸟总伸着长长的尖嘴,去叨食水里的东西。
  巡视远方的海空,观鸟台以及附近的鸟群也黑压压地在蓝天上舞起来。我惊诧鸟儿们那么密集地飞翔,怎么不互相拥挤碰撞?鸟群高速度地变幻着飞翔阵形,是谁导演的?我不仅想起了朝鲜每年举办的阿里郎节,那数万人整齐划一的表演,让世界惊叹。
  我问过一位专业的摄影师:这里漫天飞舞的一群候鸟能有多少只?他兴致勃勃地回答我:“用观鸟仪拍一张照片,确定一单位面积有多少只鸟,然后乘以总面积,就得出每一群候鸟都在十几万只之多。”这么多!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面对这里壮观的鸟群,惊叹、震撼的人居多。因此,感慨良深的诗人曰:滔滔大浪连云海,蔽日遮天鸟掠空。编队驾风旋左右,征歌彻宇响西东。
  设若,你把观鸟园的鸟浪,形成的美,叫做壮观,那么观鸟园对面的海边渔家给你呈现的就是一种古朴原生态的美。
  海边渔家大门外面右侧,一艘旧渔船搁浅在那水沟里,船上面是一条大鲨鱼完整的骨架。风剥雨蚀加上光照已久的岁月洗礼,那骨架已经变成银白色了。大门左侧的水沟边上,有几座带有舵轮标识的木亭子,亭子里有桌子凳子,桌子上有茶壶茶碗,那是为观鸟者们提供临时休息、喝茶的地方。木亭子的边上是一个高高的木架子大笼子,四面挂满了黄澄澄的玉米,高台笼子的上面同样高高挑起红灯笼。背面一个大鱼网挂在横杆上,旁边还摆放着船锚。再往左边,是一个养鱼池,木制栈道曲折的搭建在鱼塘上面,共游人观赏垂钓。想象一下,戴一顶斗笠,持一副鱼竿,静观鱼漂起伏,不时鱼线绷紧,一条欢跃的梭鱼或黑鱼已成为你的“战利品”,也是钓趣融融。
  进入大院门,首先看见十几口大缸摆在大门里侧,上面蒙上了红布,并用苇编的斗笠盖着。怀着好奇地打开盖子,悄悄揭开红布,立即一股浓浓的虾酱香味扑鼻而来,哦,原来是腌制的新鲜虾酱。
  院内一排呈簸萁形的建筑,环绕而成整个院落的主体,是海边渔家的餐厅。那低矮的土木结构的房子,用湿地芦苇苫盖的屋顶、黄泥抹的外墙,房檐下挂着一排意寓生意红火的红灯笼,灯笼的下面的泥墙上挂着一排大小不一的干鱼。这是五十年前典型的北黄海渔家屋舍的建筑造型和装饰风格。驻足这里,端量许久,恍然如昨,心头不禁涌上一股股热流,那亲切感不言而喻……
  走进屋内的每一个房间,一派旧时光的影像就展现在你的面前:火炕左边的炕头上靠着墙壁,摆放着老旧的被罩子(老东沟人叫炕琴),铺着芦苇编制的炕席,那人字形的炕席纹,以及用青砖铺就的人字形地面,让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那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古老的谚语,也寄托了渔家人朴素的理想。黄泥墙面上用泛黄的报纸糊成,看看报纸的日期,大多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张贴的几幅现代京剧样板戏的剧照,看看印刷时间,竟然是1976年的,这些都不禁让人沉湎在历史的回顾里,同时也敬佩主人把时光做旧的良苦用心。
  炕上中间放置的用旧船木打制的老式矮腿饭桌,饭桌上面的菜肴大多也是渔家人传统做法煮螃蟹和虾爬子、蒸大黄蚬子、生盐泥溜子、生炝海青虾,这些都是主菜……现在出海的渔民也是这种吃法,待网捕上来海鲜,活的留着回去卖钱,死的当即蒸煮、腌制,当下酒菜。饭桌上除了传统做法,还捎带现代渔家人烹饪的深加工的泥螺丸子、干煎踏板鱼、生酸菜芯拌海螺肉等这些副菜,东港的近百种时令海鲜,在这里经过特级厨师焖炒煮拌的手艺,打造出一桌特色的海鲜盛宴,让人望而生津,大盆里捞海鲜、火炕上喝酒……渔家、农家的餐饮方式,浓郁的北黄海特色渔家饮食,让观鸟者们大饱口福。
  从餐厅后门出去,西行步行数十步,这里,别有洞天。一个近万平米的水池子上面泊着十几条旧舢板船,俨然一座海上渔港,自成风景。尤其夕阳西下的时候,远远望去,夕阳中,那木船的倒影与西下太阳的光影在水面上忽明忽暗,红黑相间,宛然一幅渔家归航的水墨丹青。不过,这些船也不是闲置的,是这里的主人按照渔家海上餐饮的方式,为游人们打造的水上自助餐饮餐厅。要不你看,这条船上的煤油炉的锅里的对虾、海蛎子、黄蚬子吱吱地冒着热气;那条船上的炭炉上海螺肉串、对虾串、鳕鱼串,外焦里嫩,香气扑鼻。清一色的老式瓷茶缸,印着伟人头像的那种,盛满了啤酒或者白酒,围坐的人们,欢声笑语,开怀畅饮,尽享渔家美食。
  海边渔家打造的原汁原味儿的特色渔家饮食文化,经过来自国内外众多观鸟者们的口口相传,声名远扬。因此,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舌尖上的中国”“远方的家”“中国沿海行”、辽宁卫视“说天下”等栏目组分别在这里拍摄大量渔家特色饮食文化的镜头。
  随着观鸟人每年的递增,尤其好多的拍摄鸟儿的摄影家和鸟类研究专家都要在这里“蹲守”好多天,而往来二十四公里到东港市内的宾馆入住,天天舟车劳顿,在费用和精力上的付出,也给他们带来了些许的烦恼。于是,细心而周到的海边渔家的主人适时地在餐厅后面建造一座渔家客栈,也就是外地的观鸟者们称之为的观鸟客栈。
  渔家客栈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从外观上看也是湿地芦苇苫的屋顶、外墙抹着黄泥。建筑风格跟前面的餐厅的保持了一致,走的就是半个世纪前普通渔村屋舍建筑的路线,不同的是,一个是楼一个是平房而已。
  这里的室内装修,废旧船木成了主体材料:从地板、楼梯、墙壁、到大床、茶几、椅子、写字台,无一例外。这些,让你在一次次的回望和怀想中,描摹出海浪不停磨砺渔船、渔家搏击风浪的镜头。无论是宽敞的客栈大厅还是长长的走廊抑或客房的墙上,间或挂着舵轮、渔网编制的波浪图案以及锈蚀的船锚、船帆、鱼篓等渔家常用的赶海工具……这里已然成为了一座北方渔家文化的博物馆。躺在床上,你会寻找到渔民在船上枕着海浪入眠的感觉;走在地板上,你会体味到渔民随船踏浪、远望海天的意蕴;观赏渔家使用的渔具,你会遥想到渔民在海上撒网捕鱼、归航满仓的喜悦……
  辽宁滨海路78公里处的观鸟园和海边渔家,这里宏伟壮观的鸟浪,带给心灵的是震撼、惊奇;这里被真实还原的半个世纪前北方渔家风貌,营造的浓郁的渔家文化氛围,古朴而亲切。壮观与朴素之美,把向往的思绪带向了辽远。

上一篇:美丽的大鹿岛

下一篇:生命中的古镇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