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山高水远
来源: | 作者:季士君  时间: 2020-04-01
  大黑山自然风光秀丽,山体纵横交错,石峰俯仰林立,植被茂盛,秀木繁荫。登临峰巅,东眺黄海朝阳喷薄,西观渤海晚霞余晖,鹞子口、关门寨、舍身崖山色旖旎,滴水壶、瑶琴洞、饮马湾水光潋滟。大黑山人文景观荟萃。北襟东三省,南峙黄渤海,雄踞金州地峡,扼守旅大门户。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今虽硝烟远逝,鼓角已息,然战争遗址犹存,古迹可寻,卑沙城金戈铁马,点将台刀光剑影。
  然而,一座山对于一个城市的厚重,一个城市对于一座山的仰视,不仅在于奇峰怪石、流云霞霭,不仅在于仙山琼阁、飞瀑古刹,更在于其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人文脉络。走进大黑山,无论是从时间的入口,还是自然的入口,都会抵达隐藏于山石泉水里那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
  
  每至农历三月十六日,大黑山东北麓的观音阁,就会成为一个精彩纷呈的舞台,而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便也成为了主角,为这座“辽南第一名刹”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盛典拉开帷幕,并且在这里上演一幕幕热闹非凡的大戏,品尝地道的美食小吃,观赏缤纷的民间工艺,体味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
  据载,早年迁徙而来的山东先民怀念故土,但当年交通不便难以还乡,就常到观音阁面对南方许愿烧香敬祈祖先,久而久之便传说观音阁的菩萨十分灵验。或许是因为寺院的灵验使庙会影响广泛,或许是因为庙会的繁荣让寺院声名远播,千百年来观音阁庙会兴盛不衰,善男信女纷至朝拜,南商北贾云集交易,逐渐形成辽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庙会。
  但是,无论庙会这部戏的情节多么精彩多么热闹,高潮部分还是在于到寺院的参拜,不管这样的高潮发生在戏剧的开场还是尾声,但这必定是一个酝酿已久的初衷,也是一段旅程的终极。
  走向观音阁,不必担心会迷路,因为令人惊艳的红布条,从山脚开始就挂满树上,一路火红蜿蜒飘舞。布条之上写着每个人的愿望,从内心的隐秘到枝头上旗帜般招展,一个人的宿愿就变成了大家共同的祝祷。而暖意融融的日子也被红布们渲染得热烈和灿烂起来,然后就弥漫到了心头。
  观音阁,又名胜水寺,是大黑山现存最为古老的佛教寺院。去往观音阁首先是从仰望开始的,然后是一步一步自下而上的攀登。在一直延续到主殿的山径旁,伫立着一排罗汉神像,他们双手合十,面慈目善,如同亲人一般,在一次次的迎送之间向过往的人们致意问候。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本地,公元五世纪初高句丽入侵辽东后,因其笃信佛教而广为流传。自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后,隋唐征高句丽,收复辽东地区,致此地佛教更为兴盛。明代,佛寺遍布山林。《辽东志》载,仅金州卫境内就有胜水寺、永庆寺等多处寺庙香火旺盛。
  明弘治二年(1489年),僧人刘继智、龚觉海和施主马雄等重修胜水寺,《重修胜水寺记》追述了建寺经过并记录重修始末。“郡城东去二十里,有山一峙曰大黑山,松柏森郁,凌汉冲霄……洪武初,僧人陈德新方英山,游览至其山阳乱石间,盘旋而上,将绝顶见怪石耸披,一壁下有旧刹址,不知何时所遗。东有泉一泓,西有洞一穴,前有悬崖,仰观天近,俯视云低,松螺拥翠,旭日呈红,景致幽奇,为辽左东南一隅之胜境也。二僧曰可止。遂卓锡开山,履危涉险,不惮胼胝之苦,劳心焦思,募劵众善之缘,于怪石下建殿塑像,左立禅房,右修石洞,前盖观音阁……”
  观音阁上院主要建筑物由正殿、南阁、东西禅房等组成。在露台仰观上院,一块圆形巨石横空而出,形成南阁飞檐,悬崖欲坠,惊险无比。进入写有“阁峻人随山月上,松高鹤带海云归”的龛形山门,可达正殿。
  正殿被一个巨大的天然山洞所半吞,山洞被称为“隐仙洞”。洞顶林木葱郁,攀生断崖。正殿檐下,悬有“一洞天”“佛光普照”“慈云法雨”三款匾额,皆为名家手书,笔力雄健,遒劲凝重。正殿共三楹,未用一根木料作拱顶,称“无梁殿”,取“佛法无量”之意。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左侧文殊、观音菩萨,右侧普贤、地藏菩萨,两厢有十八罗汉,神像沉稳端肃,栩栩如生,神态飘逸,金碧辉煌。香炉鼎立,檀烟缭绕,经声佛号,梵钟悠扬。
  观音阁两侧是起伏的山岭,前方有交错的沟壑。石阶曲径隐约依稀,奇花异草争芳斗艳,深山古刹翼然于危崖之上,凌虚蹈空,气象高古。站在南阁之上凭栏远眺,南岭迭翠,北峰苍茫,岚光波色,云蒸霞蔚。正如辽南名士郑有仁在《南阁飞云》中写道:“仙阁耸崔巍,新晴雨未稀。剩残云,槛外横飞。试看墙阴松湿处,相掩映,透朝晖。和得篆烟馡,随柳曳缕稀。有时闲,去住忘机。容纵游来迷石噔,遮不断,磬音希。”而“南阁飞云”也成为享誉古今的金州古八景之一。
  眼见霞烟千嶂台,耳闻钟鼓半空鸣。来到观音阁,也许是一次邂逅,也许是一次重逢,而古寺一如既往地注视着每一位来客,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来自何方去向何处……
  
  在古今众多描写朝阳寺的诗词歌赋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郑有仁的《唐多令·朝阳霁雪》:“古寺过朝阳,山山暮色苍。趁西风,瑞雪飘扬。僧踏琼瑶归路晚,云衲湿,燎锅旁。晓起扫佛堂,经窗透日光。望前塘,梅折松僵。惟有喜晴檐际雀,飞上下,引空吭。”一场冬雪过后,旭日冉冉高升,阳光照彻窗棂,窗外雪压梅松,雪随山势起伏,山在雪中错落,瑞雪翔舞,紫气东来。正是这样一幅素洁的场景,让朝阳寺成为许多人的向往和留恋;正是这样一派清澄的世界,让朝阳寺成为高僧参禅悟道的宝地和文人踏雪吟诗的佳境。
  朝阳寺呈现的是北方少有的佛寺园林建筑风格,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亭廊相互呼应,起承转合,营造了一种江南园林优雅恬静的超脱意境。院内植有樱花、银杏、梧桐、牡丹等花草树木,盎然葳蕤,争芳斗艳。这些奇木异卉在神韵气脉的护佑下,见证了岁月的光华和人生的从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日出到月升,静静地谛听花开的低语,鸟鸣的高歌,就是另一种早课晚诵。
  院内路分两条,一条通往庭院西南角的洗心亭。洗心亭掩映于绿树丛中,是一座通体白色造型独特的钟楼式建筑,方形台基,青石栏杆,亭身呈方形覆钵状,四面各设一道拱门,上部四墙各开有圆形天窗。亭上题有楹联:“入座清风涤俗虑,凭栏山色豁襟胸”。在这里设立洗心亭也是高僧别具匠心之举,寓意做人要心地纯洁、省神却凡,正如佛学讲究的“心性本觉”“清净自性”。依石崖而檐勾弦月,临溪涧而门迎泉声,在洗心亭静坐神游,能够使人顿觉尘虑尽涤,体会到我两忘的真谛。
  另一条路北折,可进入二进院。庭院中部有一条溪流,溪上有一座石桥,过了小桥迎面便是二道山门华丽的牌楼。山门殿内中间是大雄宝殿,门口塑有手执宝杵的两大金刚力士像。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左右两侧立有弟子迦叶和阿难两位尊者。左侧配祀文殊菩萨,右侧配祀普贤菩萨。大殿四墙绘有佛祖八相成道图,记录着他出家、修炼、成佛的整个历程,壁画色彩妍丽,笔法灵动。殿内刻有楹联:兰若参禅龙卧钵,莲台说偈鹤听音。
  佛光高洁,神像庄严,烛光摇曳,檀香缭绕。背后是峥嵘高峻的大山,面前是熠熠生辉的太阳。人们来到朝阳寺,不仅是出于对雄视大千的神灵的敬仰,也是把这里当作寻觅和停泊的驿站,用纯净的表情和坦荡的内心,怀想着一生的初衷与归宿,追索着一世的回眸与展望。
  在寺院东侧,有一半月状水潭,临潭崖壁上顺应岩势塑有两条栩栩如生的巨龙,在崖间翻卷,水潭故名龙潭。这两条龙出自技艺高超的雕塑家裘吉庭之手,在重修响水观和朝阳寺时,主事者邀请他参与修复工程,于是他就在大黑山的石壁间留下了传世杰作。每至雨水丰沛之时,双龙嬉水,俯冲而下,口喷清泉,情趣无限。潭中莲花暗香浮动,锦鳞穿荇翔游,飞泉漱玉,澄波映霞。水潭虽为盈盈小池,却也襟抱寥廓,寄情广远。
  朝阳寺东有一土坪,原修有一座草亭,现已不存,只余一方石刻,上镌“俗离台”三字,据说登临此地,有看破红尘、超凡脱俗之感。其实,寺院的围墙之外就是村庄,梵界净土原本就与乡野田畴连在一起。在城市的繁华和大山的静谧之间,寺庙与村庄相依相偎,无尽的禅意就归隐在日常生活之中。原来,田园即为仙境,劳作就是参悟。
  雪后初晴赏景朝阳寺,望远处万里层云,苍茫连绵,千山飞雪,银装素裹;看眼前殿堂楼阁,晶莹剔透,涧道盘曲,玉洁冰清。因为所处山峦屏障合围之中,所以别处虽隆冬严寒,此地仍春意融融,因而成就了闻名遐迩的金州古八景的“朝阳霁雪”。皑雪拥抱着阳光,阳光轻抚着皑雪。雪和阳光就这样用圣洁广阔地覆盖着一切,从万物到众生,从山水到心灵。而雪,将在自己淡雅的素梦和阳光温暖的微笑里融化,成为净瓶里一滴涤尘洗俗的圣水……
  
  1927年,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康有为应金州会会长曹世科邀请,来金州文庙参加祭孔活动,并抽暇游览了大黑山响水观。康有为一生雅好山水,足迹遍及天南海北,但一踏上大黑山,还是被这里的迷人景色所陶醉。在响水观,他即席题诗一首:金州城外百果美,瑶琴洞内三里深。尚记唐皇曾驻跸,犹留遗殿耐人寻。如今,这首诗镌刻在响水观西侧的石壁上,来往游人在惊叹于自然风光的同时,对康有为的题诗也称颂不已。
  自大黑山西麓沿山谷上行,峰回路转,幽谷尽处,一座清式建筑风格的牌楼便映入眼帘,正中匾额题有“响水洞天”四个鎏金大字,背面题字为“玄灵乾坤”。额枋、龙门枋等处分别有彩绘和雕刻的花卉、金龙图案,色彩妍丽,线条灵动。两边立柱前,各置一尊石狮子,相互盼顾,栩栩如生。不远处,已见一椽飞檐翘首云外,这便是响水观了。
  响水观,也称韵水寺,辽南著名道观。由于历史原因,佛教、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文化在此融汇,故当地人又称响水寺。相传始建于唐代,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观内重修碑记,既描述了响水观的奇景风姿,也诉说了道观的得名来历。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碑文载:“金州大赫山之北麓有响水寺者,岩林幽窈,崖下石洞,清泉潆洄于山门之外,淙淙之声终古不绝,寺之锡名为响水也。”
  响水观山门为歇山式二层砖砌飞檐,配以红色垣墙,飞檐翘脊,古色古香。山门旁是一幅“德配皇天亘古新,功成炼石于今烈”的楹联,抒写了后土娘娘的功德无量。门楣“响水观”三字遒劲有力,系清末响水观住持张永祥道长所题。进入山门就是正殿后土殿,门外廊柱上又镌有一幅楹联“坤德已通尘外意,慈云深接洞中天”,为清代金州海防同知衙门官员吴镜湖所撰。
  正殿院内有五株数十米高的毛泡桐树,历经百年风雨,依旧苍翠挺拔。毛泡桐别名紫花泡桐,为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价值,也是制作乐器的原料。古树用饱经风霜的相守和依恋,为道观撑起一片清高淡远的天空。
  正殿东侧有一道垣门,额题“琴韵泉声”四字,门前是曲桥鱼池。一块巨石后,是一个长约五十米的天然洞穴——“瑶琴洞”。洞内迂回曲折,宽窄不一,立有道教始祖老子、瑶琴仙女等神像。最深处有一股泉水自石罅间涌出,犹如琴音,泠泠作响。
  响水观不仅以秀美的景色名扬辽东,而且以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闻名遐迩。作为华夏神州唯一的本土宗教,自东汉末年张道陵于蜀地创立开始,道教便发展迅猛,宫观祠庙遍布于名川大山、街巷乡野。无论是为国祝厘、禳解灾疫,还是祈晴祷雨、安宅镇土,道教文化已经渗透至国家大事和日常生活之中。
  辽东半岛曾经战乱不休,人民渴求平安的祈愿,为道教的传播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朝末年,龙门派第十八代弟子张永祥道长住持响水观。据道观重修碑记载,当时道观“丹青剥落,殿宇倾欹,不足为名山生色。”于是,张永祥道长率徒“荷锸持畚,攀幽涉险,栽植林木”,费尽千辛万苦,重修道观,使之“丹甍碧瓦掩映于白云红树之间”。
  响水观还是成为文人墨客踏青消暑的地方,饮酒作赋,曲水流觞,也为这里留下许多烟水迷蒙的诗文。清朝末年,辽南名士郑有仁游遍金州名胜古迹后,为“金州八景”各填词一阕,“响泉消夏”便是其中之一。“道院净无烟,潺潺听响泉。这东山,异境天然。最是游人消夏处,琴洞外,画桥边。入耳俗声湔,浑忘六月天。倦游时,石鼎茶煎。除却冼心轩上话,眠一觉,且听蝉。”
  山麓葳蕤的芳草,风中泛红的枫叶,摇曳参差的林影,无不表现着一种闲静空寂的境界。于是有了杨凤鸣的:“翠霭凝空不可攀,通幽端赖画桥弯。寺名何待山僧说,悬瀑投溪响漩澴。”有了郑有德的:“山腰数亩地宽平,异草奇花半莫名。东岭岚光流佛殿,西轩树色接金城。”一篇篇经岁月沉淀的诗文,在山水之间绿意葱茏,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游人的足踪。
  琴韵泉声,响水观还是金州古琴和辽南道教音乐的源泉。近代金州古琴音乐的重要奠基人物是清代同治年间的响水观道士杜教仁。杜教仁,字清逸,早年出家于金州城内城隍庙,曾云游至山东,跟从清虚观住持朱本裕道长学习古琴。晚年回到响水观,把起源于明代宫廷的道家山林派古琴音乐从山东传播到金州。
  人以桐木为琴,水以山石为琴。古琴与流水跨越时空的相遇,以悠长的余韵唤回纯净澄明的内心世界。在响水观,梧桐成为制琴的原料,流水赋予了古琴的灵性,古琴为传说超然了意境,琴曲为流水空濛了神韵。响水、瑶琴、梧桐,在响水观相互辉映并且印证着,就像一曲古朴幽深、庄重清丽的和声大音,化作生命永恒的律动。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历史上,高句丽对人烟密集、物产富庶的辽东地区垂涎三尺,辽东也成为高句丽赖以生存的重要基地。晋元兴三年(404年)高句丽占据辽东后,修筑了很多山城,构成防御山东方向从海路进攻辽东的军事堡垒。卑沙城系高句丽盘踞辽东时期修筑的最南端的军事城堡,处于古代交通咽喉要道和往来黄渤海之间的陆路最便捷之地。
  卑沙城,又称卑奢城、毕奢城、沙卑城,始建于东晋末年。《辽东志·大黑山》记载:“金州城东十五里,山顶有古城,在凤凰山之左方,约二里,内有二井,四面悬绝,惟南一门可上,不知何代垒砌。”
  高句丽山城大多依照山脊的自然走势修筑,有的段落甚至就是利用陡峭的山峰为屏障,不加任何修饰和加筑。卑沙城筑于大黑山中、南两峰之间的山脊之上,城垣转山梁,绕山谷,围成圆弧形山城,绵延约五公里。城内是两条弯曲的峡谷,四周峭壁悬崖,安营扎寨于城中,进可攻,退可守。
  城墙高三至五米,宽二米,墙上每隔一米左右,有一个方形穴坑,是用来放置栅栏立柱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卑沙城,其实并非初建时完整的原貌,现存的遗迹大多是原城墙的基础部分。尽管山城大部分已经倾颓,但当年壁垒森严的壮观与奇伟仍依稀可见。
  今天,来到卑沙城,仿佛仍能看到千年以前,在或隐或现的峡谷中,一项浩大的工程在艰难地推进着。作为一部史册的残页,山城已在岁月的风霜中逐渐淘滤了当日的建造过程,但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却不会因此消失。它以自己独有的气势,蜿蜒于地域文明的坐标系,浓缩着文化、军事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遏制与拓展、生存与消亡的内涵。
  由于占据咽喉锁钥之地,金州经常会别无选择地成为烽烟迭起、战火纷飞的古战场。如果说大黑山是一幅风光旖旎的图画,那么卑沙城就是一本征尘厚积的石质史书,那些石头就像布局其中的文字,在渐行渐远的碟片上,叠印和组合着一帧一帧擦拭不掉的光影。
  唐朝建立之初,高句丽极力缓和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唐高祖李渊也对高句丽采取了怀柔安抚之策,远离长安的卑沙城因此进入一个较为安定的时期。然而,仅仅过了十几年后,战争的阴云又重新笼罩在卑沙城上空。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发生了一场政变,盖苏文弑其王高建武,更立建武侄高藏继位,接着,又大举进攻与唐朝关系密切的新罗,企图割断新罗与唐朝的联系,进而壮大自己的势力。在派遣使者劝解无效之后,唐太宗对此十分恼火。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军兵发两路,开始征讨高句丽。水路,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将常何等率江、淮、岭、硖劲卒四万,战船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陆路,以特进英国公李勣为东道行军大总管,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为副,领将军张士贵等率步骑六万趋东。水陆两路,分进合击,唐太宗亲御六军以会之。
  一时间战云密布,在莱州的海面上,在辽西的大路上,唐朝军队旌旗招展,号角齐鸣,拥有当时世界上最精良武器、最坚固铠甲、最富于战斗精神的强大军队向敌人发起了进攻,卑沙城下再次展开了厮杀。
  在旅顺登陆后,张亮命令程名振和王大度为前锋,进攻高句丽在辽南的第一屏障卑沙城。在仔细观察了山城的地势后,他们决定采取三面佯攻、一面主攻的策略。由于城垣上有女墙、雉堞、角楼、望楼,且临崖耸峙,只有关门寨可以进攻,于是张亮就在关门寨摆开了战场。此时,高句丽早已做好了战争准备,囤积了充足的粮草和武器,山中也有终年不断的山泉水源等,所以他们并无惧怕,决意顽强抵抗。
  战斗发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唐军运用投石机、床弩等先进的器械奋勇攻城,高句丽人则用弓箭、滚木雷石对抗反击。王大度带领先锋队在进攻开始后,一直在寻找机会,当看到高句丽军队反抗劲头刚过,便率军突然对西门进行了猛攻,一场激烈的战斗后,终于占领了城头,打开了西门,卑沙城被攻陷。《资政通鉴》卷一九七载:“张亮帅舟师自东莱渡海,袭卑沙城,其城四面悬绝,惟西门可上。程名振引兵夜至,副总管王大度先登,五月己巳拔之,获男女八千口。”卑沙城之役的胜利,使唐军取得了收复辽东的主动权。
  后来,唐太宗依照“更迭扰其疆场,使彼疲于奔命……可不战而取矣”的计策,派出海陆两军,不时出击辽东,迫使高句丽困于防守,土地荒芜。高句丽地方政权在存在了705年后,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被灭,大唐也终于实现了收复辽东的夙愿。高句丽被灭后,其族众大部分内迁中原,一部分融入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国,一部分流入新罗、突厥等其他民族,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和交流。
  抚摸着残存的雉堞,叩击着斑剥的古垛,眼前犹见古战场拼杀的刀光剑影,耳旁似闻千年前争斗的鼓角争鸣。或许是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卑沙城只留下供后人凭古怀今的残址。我每一次来到山城,驻足于朝代之间的转角或断面,沉浸于久远的追思之中,会不由地记起金州籍奉天省长王永江登城远眺时所写下的《山城秋感》:“城上东望见翠嵬,唐王古殿夕阳颓。看天兀兀真如醉,阅世茫茫剧可哀。”
  隋唐王朝收复辽东及东北等地的战争,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政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所采取的政治措施。卑沙城作为高句丽千里防线的一座大型城堡,其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如今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卑沙城,又成为研究高句丽屯驻辽东和隋唐王朝与高句丽战争的重要遗迹。来到这里,不是一次相遇,而是割舍不断的情缘,不是为了找寻,而是一次跟随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回归。
  曾经的城寨之外,铁骑刀戈,万马嘶鸣,曾经的高墙之内,旌旗委蛇,狼烟四起。而我想说,我更喜欢看到这样的景象,山城之外,沃野麦浪翻滚,果园鸟语花香,一排排屋舍错落有致,一缕缕炊烟徐徐上升;山城之内,浅草如茵,古木参天,河流澄澈,山林静谧。一切都是放下了的超然,所有的事物都合乎秩序而又从容平淡的生息着、繁荣着。
  已经消失的战场是我永远都无法到达的现场,尽管有石头带领我不断穿越,尽管树木用伸展的枝条为我指引着方向。在时空交错的影像中,我对大黑山的认知与对卑沙城的阅读显然不是同步的。往事越千年,我站在城墙下,想要寻找一处入口,深入那段逐渐风化的记忆,看看层层叠垒的山石,如何把往事擎向峰巅,然后又把它们一一瓦解。而山,依旧是那座山,屹立在辽南千万年的时空里,不动声色却又洞悉一切。
  清末诗人郑有仁曾以唐多令词牌填词八阕,用来咏唱金州八大名胜,他在《山城夕照》写道:“大好黑山城,卑沙旧有名。对斜阳,一抹霞横。返照殷红煊碧草,城下路,认分明。驱犊画中行,飞鸦古树争。照残些,宫殿唐营。石堞于今犹好在,刚豁眼,暮烟平。”
  风起云动,华光弥散,所有的事物连同前途与归程,都一道沐浴在斜阳的余晖里。暮色渐起,沧桑已远,夕阳笼罩下的山城犹如一把弯弓,张弛之间有一枚箭簇从远古射向未来,而于苍茫中留下的轨迹,就是我们对家园的认同与指向。于是,我听到海天深处传来的合诵: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大黑山,每一天都会迎着晨风醒来,醒在一片祥和之中,醒在万道霞光之中。登上主峰,极目海天,心胸豁然,浪花若在身边澎湃,白云似在手中翻卷。静静地凝望近山远水,会感觉到目光比山峰更高,襟怀比大海宽阔,而所能看到的远方,其实就在脚下。

上一篇:美丽的大鹿岛

下一篇:生命中的古镇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