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清原南小堡 夯实小康路
来源: | 作者:吴连友  时间: 2020-04-01
  7月,是辽东大地草木繁茂、山花簇簇、溪水歌吟、百鸟翔飞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季节。享有“辽东第一村”的南山城镇南小堡村,就浓缩了眼前的这些景致。
  一片片稻田,齐刷刷的秧苗,宛如一块块绿茸茸的地毯,任凭绿风在上面尽情地舞蹈,其中一些地块的多情秧苗,已经开始秀穗,蛋黄色的花粉,弥漫在氤氲的晨雾中,飘逸着淡淡的馨香;一片片玉米地,粗壮的棵子上,已经红缨高挑,许多苞米棒子,臌胀起大大的肚子,孕育着村民们梦中的渴望;若走进茂林里面,那耀眼的参花,燃烧着山里人的激情,惹得馋嘴的棒槌鸟飞来绕去,垂涎三尺;村子里,一座座白墙红瓦的民居,庭院整洁,窗明几净,房前屋后,鲜花盛开;新修建的清原县委诞生地(1930年)纪念广场以及刚刚落成的村部活动室,已经成为村民文化休闲的好去处。一幅美丽乡村浓墨重彩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欢欣鼓舞,眉开眼笑。
  南小堡村——一个曾经多年被贫困困扰,挣钱无出路,吃粮靠返销的贫困村,在县、镇的领导和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的率领下,广大村民转变传统观念,瞄准市场,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埋头苦干,致富之路愈走愈宽,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来水通向家家户户,村外水泥马路宽阔平坦,田间钢筋水泥水渠流水淙淙,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开始进入奔向小康的快车道。
村容村貌换新颜
  南小堡村党支部书记白凤涛和村委会主任王广财,他们几年前上任的时候,年龄都40刚出头,年轻力壮,头脑灵活,在致富的道路上,趟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村里的党员选白凤涛当村支书,村民选王广财做村主任,就是看中了他们思想觉悟高,为人处事好,干活有道眼,办事很利落,能够带领他们走出贫困的藩篱,早日甩掉多年戴在头上的那顶贫困的帽子。
  是啊,多年来,南小堡村看是山清水秀,可是一进了村子,就让人倒了胃口,房屋七零八落,道路坑洼不平,茅厕依居而建,鸡猪乱飞乱窜,垃圾随处可见……一个个大姑娘远嫁他乡,村里小伙子娶媳妇都困难。南小堡村的村民,守望着青山,却得不到真金白银;俯瞰着绿水,却一贫如洗。上面的救济,爱心者的施舍,具体到了一个家庭,一个人,也只是杯水车薪,解一时之渴,饱几顿饥腹,之后,还是回到原位。
  村里新一届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成员上任后,首先将整治村容村貌作为突破口,改变南小堡村给人留下的脏、乱、差的印象。为什么要将整治村容村貌作为突破口呢?原来,由于村头垃圾成堆,将道路挤得窄窄的,小车勉强通过,大车很难进出,南小堡村几乎成为“孤岛”。
  村党支部书记白凤涛说:“开始,我们对整治村里的环境充满了期待,可是,做起来之后,又感到很伤脑筋。虽然说村民都期盼村容村貌好起来,干净起来,可是轮到自己头上却很难做到,甭说别的,就是一些人多年形成的乱倒垃圾、乱泼脏水的习惯就一时半晌改不了。你开会动员,挨家督促,磨薄了鞋底,磨破了嘴皮子,有的人依旧我行我素,不理你的茬。既然我们将整顿村容村貌作为突破口,就得硬着头皮,义无反顾地做,讲清改变村容村貌的目的和意义,一次不行,就来两次,两次不行,就来三次,你不厌其烦地倒垃圾,泼脏水,我就不厌其烦地做工作,讲道理,直到你服帖了,旧习惯改了,我们才罢手。”
  在这一点上,村委会主任王广财也感同身受,他讲:“在整治村容村貌上,我是个唱黑脸的,别看在选举村委会的时候,许多村民支持我,让我高票当选了,可是在整治村容村貌的前期,我没少听闲话,什么是在整景呀,没事儿闲的呀,干点正经事儿多好呀……这耳头根子都磨薄啦,尤其有一次,看到一位沾亲带故的村民当着我的面往大街上到垃圾,我上前制止时,他却说:‘自个家大门口,自个说了算,你真是狗抓耗子——瞎管闲事,再说,自个倒垃圾的年头,比你个臭小子的岁数都多,习惯啦,板不住,你能把我咋地?’你说这话,多难听,多噎人哪!要是没当村主任之前,我早就用几句硬嗑把他杵嗒回去了,可是,现在我是村委会主任哪,于是自个给自个消消气,心平气和地说:‘ 咱俩呀,都在一个村住,抬头不见低头见,这大街呀,咱俩每天都走,你说,这大街是光光溜溜、平平整整好呢,还是到处是砖头瓦块、臭泥乱滩好呢?’他回答:‘那当然是光光溜溜、平平整整好。’我说:‘这就对了,谁有胭粉,不往自己脸上擦呀,自己舒服,别人看着漂亮,咱们村子也一样啊,容貌美了,成了美丽乡村,人家爱来了,咱这里还是1930年成立的中共清原县委诞生地,说不定城里人还会到我们这里旅游呢,那时,你要是办个‘农家乐’,说不定发了大财哩。要达到这一目的,光我们村里几个头头做是不够的,好铁能打几颗钉,只有咱们全村人齐动手,从我做起,从自家做起,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儿。’他听我这么一说,还真心动了,忙说:‘都怪我,就会看眼皮底下一些鸡毛蒜皮这点事儿,看你想得多远,往后呀,再发现我乱倒垃圾,就罚我,别客气!’”
  村民们对整治村容村貌的认识提高了,相关各项工作就顺畅了,好做了。为了落实南小堡村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搞好村里的环境卫生,经过村委会研究决定,村里设立了一个垃圾站,建造了比较标准的垃圾池,还安排了两名专职保洁员,负责南小堡村道路清扫、环境卫生督查,并且在南小堡和三间房自然屯设置了10个垃圾箱,方便村民倾倒垃圾。村里和保洁员签订了合同,由村进行管理,由村部进行考核、约束、发放工资。明确了两名保洁员责任区,确保全村环卫工作责任明晰,无死角。通过这些有利的举措,南小堡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得到加强和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道路通畅了,村容靓丽了,大街整洁了,在南山城镇组织的几次环境卫生检查中都达标,受到镇里的好评。
百姓吃上放心水
  南小堡村附近的山麓,有好几眼山泉。潺潺流淌的山泉水,叮叮咚咚,蹦蹦跳跳,来到山谷,滋润着无名的野花芳草;来到田野,浇灌着数千亩良田;来到农家,扯起袅袅的炊烟。
  殊不知,流进农家的山泉水,原来是利用泉水地势较高的优势,不用电,通过沟渠,后来是通过塑料管道不经过滤直接进入农家的,由于水源没有保护措施,在流淌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管理,受污染的几率大大增加,水质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美其名曰“山泉水”,实际上存在着毋容置疑的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每逢干旱季节,或者寒冬腊月,山泉水的涌出量锐减,进入每家每户的山泉水大打折扣,村民生活用水都不够,只能用被淘汰的污水供牛羊驴马、鸡鸭鹅狗饮用了。南小堡村的村民,做梦都想喝到好水,喝到干净水。
  这些,都是2014年以前的事儿了。
  2004年春暖花开季节,南小堡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起商量,决计在南小堡和三间房各打一眼深井,解决村民饮水安全问题。
  事儿是好事儿,可是资金从哪出?施工方到哪找?电线怎么扯?是摆在南小堡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面前的实际问题。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支部书记白凤涛、村委会主任王广财,有的进县,有的跑镇,求得上级有关单位和领导的协调和支持。
  没过多长时间,一台钻井机开到了南小堡村,村民们奔走相告,如同盛大节日。在众多村民渴盼的目光中,巍峨的钻井机开始启动,随着钻头的下探,村民们盼水的梦也越来越近了。几天时间过去了,一口深百米的水井成功出水,人们用瓢,用茶缸舀满清澈、甘冽的井水,咕嘟咕嘟喝下去,甜了心,甜了肺,甜了情感。之后,钻井机又在三间房成功地打出第二口水井。
  由于南小堡村打井的举动事先得到县里、镇里有关领导的大力协调和有力支持,打井的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建水房,拉电线、安装变频柜、铺设管线等,都如期进行。经过权威检测部门化验,水质极佳,各项指数均达标,而且不用经过蓄水池,通过水泵直接送到家家户户。村民们都说:“这是党和政府给我们老百姓送来的幸福水啊!”
土道变成水泥路
  南小堡村,与吉林省仅有一山之隔,鸡犬之声相闻,青藤蔓枝相挽。吉林安口镇、山城镇一带的人员和车辆进入辽宁,往往要在小南堡村前经过。
  遗憾的是,小南堡村前有1.7公里的道路,还是土路,当地村民戏称它:晴天是“洋(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这种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晴天的时候,一有车辆通过,就硝烟滚滚,铺天盖地,久久不肯散去;雨天的时候,又泥泞不堪,不是误车,就是车轮打滑。途径这里,再好的心情,也会消耗殆尽。
  尤其到了秋末卖粮的时候,本来将粮食销往吉林要比销往省内方便得多,吉林的粮食经销商,也愿意舍远求近,到毗邻的清原南山城一带收购粮食,而且收购价格每公斤至少要高于辽宁4分钱。有时候,人家汽车来了,白花花的票子也带来了,可是,由于道路坑坑洼洼,再加上村里的残土、生活垃圾挤占道路,只好扫兴而归,村民们眼瞅着即将到手的真金白银和自己拜拜了,那种心情可想而知,不言而喻。
  这件事儿,让南小堡村的村民深谙一个道理,“要想富,先栽树”没错,但是在这个村,最急迫的是“要想富,先修路”,不然,有再多的致富成果,如果运不出去,烂在山里,岂不是做些无用功?不但打击了村民们致富的积极性,还拖了全村奔向小康的后腿。
  于是,村委会主任王广财最先提出:将村前那段1.7公里的土路,修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水泥路,或者柏油路。王广财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即得到村支书白凤涛的赞同,说道:“广财啊,你这个想法很好,这段路早就应该修了,近几年,咱们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努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多了,这1.7公里的土路,已经成为掣肘我们村子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对于我们村子来说,道路通了,就一通百通。有道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坚定支持你,明天,咱俩就进县城,找县里的相关领导,将咱们村老百姓修路的诉求,一五一十地讲出来,求得县里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县有关领导听了南小堡村村民的诉求后,很是同情和理解,说道:“那段路的情况,我的心里早已有数,你们村是全县棋盘上的一颗棋子,就好像兵和卒一样,挪动一步,可以激活全局,看来,你们村向前拱一步很是必要,县里支持你们!”
  就这样,县里拿出80多万元,将那段1.7公里的泥土路改造成水泥路面,彻底告别了昔日晴天的 “洋(扬)灰路”和雨天的“水泥路”历史,村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吉林的粮食经销商得知南小堡村前面的道路变成了水泥路面,很是惬意,粮食刚一上市,就将大车小辆开了过来。那年秋末冬初,南小堡村村民一共出售粮食400万公斤,按每公斤增加4分钱计算,全村就多收入16万元。
柳河引水灌良田
  在吉林省的南部,有一条重要的河流——柳河,它的发源地就在清原县湾甸子乡的北面,潺潺的流水,一路欢歌,在南小堡村地域流过,然后,深情地回头向故乡招招手,依依不舍地向吉林方向流去,注入吉林草市附近的海龙水库。
  然而,2014年以前,由于南小堡村的水利设施滞后,从湾甸子深山中流出的柳河水,绝大部分悄无声息地流走,去为他人做嫁衣。南小堡村的村民,虽然翘首可见波光粼粼的柳河,但是,引进柳河水浇灌本村地域的良田沃野,还是个想象,甚至是白日做梦。全村的千亩水田,近900个儿女,依然靠着涓涓流淌的山泉水滋润和养育。
  那时,每当插秧和灌溉季节,村里纠纷最多的问题,就是村民互相争水。为了插秧和灌溉,许多村民半夜三更就跑到田间,往自己家承包的水田憋水,别的人家用水就得排号了。由于水流小,又在沟渠里渗漏一部分,就闹起水荒来。为了不误农时,抢水场面屡见不鲜,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甚至动起拳脚。为了化解村民争水矛盾,村里安排了专人放水,但是,依然没有杜绝村民抢水现象的发生。
  近几年,南小堡村的生态大米开始走俏,许多村民都渴望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用水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2014年春天,南小堡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研究决定,修建4000米水槽,引进柳河水,让村民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梦想成真。
  4000米可是8华里啊,对于南小堡村来说,这可是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要是采用砖石、水泥垒砌,材料费、人工费大着呢,而且施工的周期长,耽误农时。经过缜密研究,村里最后决定,采购一定口径的水泥管,用专用切割机械将其一破两半,用来铺设U型水槽。这样做,买2000米的水泥管,就可以铺成4000米的水槽,既节省了费用,又争得了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经过一段时间的铺设,一条巨龙般的水槽逶迤在柳河上游至南小堡的土地上,清澈、甘甜的柳河水,带着远古的问候和青春的气息,在南小堡村地域的肥田沃野上尽情泼洒,描绘着一幅秀美的画卷。
  有了柳河水的滋润,南小堡村的村民跃跃欲试,信心倍增,当年就把50多亩的低洼地改造成水田;过去,三间房二组有70多亩“大老僵”地(板结、僵硬的土地),由于缺水,多个年头栽不上稻子,弄得村民心里直冒火,眉头紧皱。这一年,由于引来了柳河水,70多亩水稻一亩不落,都栽上了水稻,效益颇丰,乐得村民合不拢嘴。
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5年10月,丰收的喜悦,挂在南小堡村村民的脸上。忙碌了一春一夏的人们,捧着金灿灿的稻谷,笑逐颜开,就像漫山红艳艳的枫叶,鲜亮而又耀眼。
  这时,村里的王广财、崔彦旭、白永光、白永明、白国锋、左建伟、李兴国、蒋树杰、陈秀武9家种粮大户,并没有在喜庆丰收的锣鼓声中陶醉得不能自拔,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的收获,只能代表过去,要想真正建成小康,还要走很长的路。他们将目光投向山外,投向更远的地方,发现许多地方的农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
  当他们将各自的这种想法一说出,立即引起共鸣,大家一拍即合,很快一个名为清原满族自治县连丰水稻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在合作社里,拥有他们自己的组织架构,每一位成员,都享有一定权利,当然,也要负有一定的责任。其目的,正如合作社社员王广财所说:“我们成立专业合作社的初衷是,把村民拢到一起,便于集中平整土地,实行机械化作业,减少用工成本,打造自己的大米品牌,让村民增加收入。当然,我们这9户人家都是自愿加入的,强制的东西我们是不会做的。”
  据王广财、崔彦旭、白永光粗略计算,这9家种粮大户耕种的水稻、玉米土地,总共有500多亩,约占全村土地的四分之一左右;另外,他们总共还拥有1000余亩荒山,这些,为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强势打造具有南小堡村生态特色的品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由于南小堡村专业合作社9户人家的稻田和玉米耕地连成片,给农机作业插上了翅膀。2016年开春以后,水稻的耙地、插秧,玉米地的平整、起垄、播种、施肥、除草等都实现了机械化,不但进度快,而且质量好。
  他们用节省的大量工时,开辟新的致富门路。2016年,他们在承包的荒山上开辟了175亩榛子园,栽植的是一种大果榛子。据他们说,这种榛子皮薄、仁大、口感好,眼下在市场上十分走俏。此举,既做到了退耕还林,保护了青山绿水,又为农民增收致富,过上小康生活增砖添瓦。
  除此之外,南小堡村专业合作社还在荒山上开辟了110亩中草药种植园,栽植的是一种叫威灵仙中草药,其根及茎均可入药,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消骨梗之功效。在现代临床实践中其新的用途不断地被发现,如治疗胆结石,跟骨骨刺、足跟痛、食管癌等,销路不错。他们保守地测算一下,种植一亩地威灵仙,三年成药,可实现产值两万五六千元,除去土地租金、购买种苗等费用,至少要剩1万元,这样看来,种植110亩威灵仙,效益是相当可观了。
  在南小堡村,有315户人家,其中的16户因家中有老、弱、病残而成为贫困户,靠政府救助生活。村里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将帮扶贫困户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已经帮助6户贫困家庭种植了中草药威灵仙,总面积达到20多亩。村民崔金福老两口子,因年事已高,没有劳动能力了,眼巴巴地看着家里4亩地撂着,心里急得慌。2016年,村里专业合作社的王广财、崔彦旭、白永光、白永明、白国锋5家种粮大户,主动帮助贫困户崔金福家调整地块,购买威灵仙幼苗,将崔金福家的4亩地都栽植上了威灵仙,雇人除草等田间管理费用,由村里专业合作社先期垫付,等威灵仙成熟后换成了真金白银,再从其中扣除,解除了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
文化广场荡新风
  三间房是南小堡村的一个自然屯,别看屯里只有百八十户人家,几百口人,但它在清原,乃至辽东,都赫赫有名。
  1930年,中共满洲省委时期清原县委就诞生在这里,然后组织农民协会、反帝同盟、妇女和青年团等革命组织,同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抗日英雄柳万熙、李敏焕,都在三间房生活、工作和战斗过。
  受到革命熏陶的抗日英雄柳万熙, 1930年在辽宁清原县定居。“9.18”事变后,任当地童子团支队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不久,被派做三间房村的地下联络员。他15岁参加了童子军,曾带领童子团斗争过大地主白明久,参加了在山城镇日本“领事馆”门前的示威游行,还经常到太平甸子、黑石头、杨树崴子等地贴标语、撒传单。后来,他转战辽东各地,率部英勇杀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肝胆涂地,功不可没。1940年3月24日,他被被叛徒杀害,以身殉国。
  清原县委在三间房期间,16岁的李敏焕担任团县委书记,并由清原县委委派,离开三间房,经过千辛万苦,披荆斩棘,来到杨静宇将军的手下,高举抗日的火炬,投入新的战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应该说,三间房是辽东的一个红色的革命根据地。为了铭记那段历史,激励后人继续前行,2015年,南小堡村在三间房修建了“清原县委诞生地纪念广场”,占地1500平方米,立碑石一块,碑亭一处,供人们瞻仰。碑亭四周,是花岗岩铺就的广场,平坦而又宽阔。
  在南小堡村350多平方米的新村部,设有会议室、活动室、图书室,电脑室,村民闲暇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情趣,观看影视片、农业种植养殖远程教育、下棋、打扑克、阅读……
  村部外还有一个800平方米小广场,广场上设有篮球架、健身器材,村民们每天劳作归来,饭后闲暇时间,有的到广场打篮球,有的健身,有的跳广场舞,取代了过去猫在家里看牌九、搓麻将、赌博的陋习。
  总之,南小堡村的两处文化广场,改变了村民们的休闲方式,文体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淳朴的村风、民风得到了升华,一个靓丽、富庶的南小堡村,正在展现在辽东大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