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月是故乡明
来源: | 作者:徐玉松  时间: 2020-04-01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东塾读书记》卷11)说这句话的人是
  三舅一家回乡祭祖了,这个消息在“邓氏家族群”一石激起千层浪,群里沸腾起来了。
  三舅家住在沈阳,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就常常提起。
  沈阳朝阳一字之差却相隔数百里。一个省城,一个辽西小城。因三舅在沈阳,女儿大学毕业我怂恿女儿选择在省城沈阳参加工作。现在沈阳不仅有我的娘舅,还有我的女儿,省城沈阳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
  母亲常常提起他的三哥,也就是我的三舅。三舅只身闯沈阳,在沈阳铁路局车务段工作。每天火车进站,三舅拿着安全锤在火车的各个部位敲击,检查列车是否安全,直到列车安全到达下一个站点,三舅那一颗紧张的心才舒缓的放下来。安全责任大于天,更何况三舅是一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铁路工人。三舅家大表姐是一名光荣的列车乘务员。母亲常说:你大姐就在沈阳到上海的火车上当乘务员。我多么想与大姐在火车上邂逅,可是始终没有,以后更不可能了,因为大姐已经退休了。
  三十年前,我到沈阳看三舅,按照母亲的指点,在沈阳站的后边家属区,我找到了三舅的家,一眼我就认出了三舅,因为他与姥爷的神似,憨态可掬,少言寡语,但对我极度的热情,看出三舅对母亲的思念,对家乡的魂牵梦绕。
  十年前,母亲去沈阳治病。三舅和舅母到医院看望母亲,这时三舅已经退休了,依然是少言,但我读懂三舅对母亲的关心。兄妹手足之情,是难以割舍的亲情。有时候亲情不是用语言表达的,那是一种入目入情入境的感觉,那是心有灵犀的回眸,那是脸上泛起的一丝凝重。大表姐也来看望她至亲至爱的姑姑——我的母亲,这是我与大表姐的第一次相遇。我们谈到了大姐的乘务工作,谈到了她的上海沈阳之间的往来穿梭,谈到了她的家庭。我们一见如故,我们相见恨晚。
  三舅八十岁那年,大姐陪三舅和舅母回朝阳老家探亲,我们在歌厅相聚。我们放声高歌,几位老人脸上漾着幸福;我们一起陪舅母唱《东方红》,舅母脸放红光,异常兴奋。这就是团圆的美好心情,这就是亲情的凝聚力量。
  记得第一次去沈阳,乘坐夜里11点的火车,第二天早上到沈城,三舅上班刚要走。第二次去沈城坐的虎跃快客,虎跃快客的速度、车次方便了朝阳沈阳的交流。87岁的三舅想回家祭祖,是高铁的开通让三舅萌生这一想法,沈城到朝阳现在只需1时30分,一日往返真的不是梦,高铁的开通让沈阳朝阳的距离缩短了,亲情更浓了。
  2019年8月16日,三舅、舅母带着三个儿子、儿媳,姑娘、姑爷一行10人登上了G7306次列车,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朝阳这片热土。17日,一家人在朝阳亲属的陪同下回到老家祭祖。这里有生他养他的父母,这里有邓氏家族的血肉至亲,这里有故乡泥土的芬芳,这里有养育他的大山,这里有儿时抓泥鳅的小河……望着眼前熟悉的一切,三舅的眼里泛着泪花,长眠地下的父母有知,会看一看眼前这些自己的子孙。他们可以放心了,邓氏家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生活越来越好。这与与时俱进的伟大祖国的繁荣兴旺是分不开的,这与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是分不开,这与伟大的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是分不开的。
  由于三舅的归来,邓氏家族上百口人相聚于珑元酒店。姥姥姥爷一共生了12个子女,6个女儿,6个儿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共繁衍上百人之多。这样庞大的家族聚会,怎能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四世同堂的家庭一起亮相那可不是小说电视剧的镜头。老一辈一桌,中年人一桌,小一辈一桌,桌桌演绎着故事,桌桌叙述着真情,交流拉进了关系,交流让亲情更醇。沈阳朝阳再不是距离,高铁拉近了亲情,高铁拉近了相知,高铁相融了骨子里的血脉。
  我想起了上次三舅回家探亲,我们行走在姥姥家崎岖的小路上,斑驳的月光照在家乡的土路上,三舅饱含深情地说:还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