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慕容古街寻古
来源: | 作者:魏泽先  时间: 2020-04-01
  你想看一亿四千万年前的花鸟虫鱼吗,你想看五千年前祖先的生活吗,你想看两千年佛教历史吗,看一千七百年三燕文化吗,如果都想看的话,那就来朝阳,来朝阳的慕容古街吧。
——题记。
  
  这条古街叫慕容街,古街并不古,原来叫双塔古街。2004年,随着老城区改造和文化建市的战略,这一地段变成了三燕古都的地标。是目前东北地区最大的仿古商业街,位于南北古塔之间,全长近800米。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
  古街将南北双塔、佑顺寺、关帝庙、燕都城门遗址有序地连成一条线,既方便了观瞻游览,又形成了阵容强大的文化底蕴。慕容街成为集展览、交流、销售为一体的朝阳文化旅游中心。
  如果说慕容街是一幅画的话,那么南北塔就是画轴。
  街上的建筑以及外部装饰以明清和汉唐风格为主。高大的牌楼、古朴的青瓦、精致的彩绘、灵动的飞檐、恢宏的气势,使龙城、龙脉、龙街等诸多文化元素浑然一体。通过现代建筑符号与传统文化信息的美妙结合,让一个光古烁今的亮丽古城成功复活,成为享誉华夏的地域文化名片。特别是金庸老先生“慕容街”的题词,又给这条古街贴上了足以辉映上下千年的文化标签,让这里俨然成为古老朝阳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
  如果说慕容街是一部书的话,那么北塔就是封面,南塔就是封底。
  朝阳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化石文化,五千年的红山文化,一千七百年的三燕文化乃致从三燕龙翔佛寺有记载的佛教文化。然而,如此深远浑厚的多元文化在历史的烟云里却渐行渐远,尘封的岁月里,何处觅芳华?
  推开古街的每一扇店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植物、动物化石、红山文化遗存、夏、商、周直到辽金文化的出土文物及古今书画作品,又把这条街的文化引向纵深,如磁石般地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各地收藏爱好者旅行者前来观赏、淘宝、交流、切磋。随着朝阳一些民间收藏家和文化名流的加盟,更使这条街增添了文化品味和艺术交流氛围。
  朝阳作为三燕故都,与金庸的巨作有着不解之缘。他在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对姑苏慕容家族着墨颇多,尤其是慕容复形象更是浓墨重彩,其故乡就在朝阳。
  这里是慕容家族曾经统治的要地,也是燕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慕容古街竣工的时候,金庸先生不但欣然题写了“慕容街”街名,余兴未尽,还为之写了一副对联:“龙城朝阳,三燕故都;传奇慕容,华夏一脉”。
  2004年北大街改造,在地基的挖掘中,尘封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三燕古都古城遗址重见天日。
  “三燕”宫城南门遗址距今1663年,对研究我国古代民族——鲜卑族的历史有重要意义:古代的东北亚地区都曾经受到鲜卑族的影响,然而历史上却没有更多的史迹用以研究这个民族该遗址可以加深了解鲜卑族的历史以及它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
  朝阳古城始建于公元341年,历史上称作“龙城”,是中国古代两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唐朝时是东北的军事重镇,元朝被废弃。“三燕”宫城城门遗址位于朝阳市老城区的南北轴线上,门址有三个门道。按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规定,只有都城的城门才允许开设三门道。据此推测,这段城门是前燕始建龙城时建筑的南门。
  古街之古,不在于它的岁月深远,而是在这里可以聆听大自然的千古足音,感受大自然的呼吸与脉搏的律动。走进古街,街道两旁,奇石馆、文物店一家挨着一家,各具特色。走进去,琳琅满目的鱼类化石、鸟类化石、植物化石、木化石展品扑面而来,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它们以不同的姿态向莅临者传递着那个久远时代的信息。
  朝阳大地蕴藏着天地精华,即使是凝固的石头都色彩斑斓。满街的战国红每一块都蕴藏着丰富的诗意。
  远在战国时代,战国红玛瑙多用于贵族饰物,如剑柄、珠串、环佩等。战国红,黄为尊,红为贵,色多而不杂谓之君臣分明,此曰“君臣之纲”;缟玟幻化无常,水线穿梭其中,此曰“无常之道”;光华内敛,华而不张,乃玛瑙中君子者也。战国红玛瑙不透明。颜色浓艳纯正厚重,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红的似鸡血石,黄的似田黄石。一石上既有红缟又有黄缟者较为少见,比较珍贵。战国红玛瑙以红黄缟为主,偶有黑缟,白缟等,以颜色艳丽,通透,三维动丝为上品。又有战国后突然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的神秘的背景,深得很多人喜爱。
  在朝阳古街,触摸每一块石头,都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律动,听得到亿万年前的呼吸。
  面对这琳琅满目,色彩缤纷,晶莹剔透的树化玉,可以想象,亿万年前的某一天,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把它们从地上掩埋在了地下,在亿万年漫长的地下的沉寂中,历经大地无数次地运动和变迁,今天,它们终以另一种面貌又见到了蓝天,再一次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这是怎样的一个蜕变呢。
  这些斑驳沧桑的亿万年前的树们,在亿万年的漫长岁月里,红尘中究竟有过多少轮回,才成了这永远不朽的美玉!
  这仅仅是美玉吗?不,它们应该是树的舍利子!
  抚摸一件件精美的战国红,树化玉,目睹一块块花鸟虫鱼化石,亿万年前原始的气息袅袅而至,氤氲在周遭。跨越亿万年的时空,让人依稀看到了远古的朝阳,大地涌动,岩浆喷发,山脉隆起,凝结定格。转瞬之间,温暖湿润的微风中,森林密布,湖泊遍地,原始的野花璀璨绽放,阳光的味道清新如初,刚刚长出羽毛的恐龙,在奔跑中展翅起飞,在蓝天上翱翔。
  亿万年修炼,血肉成石,曾经灾难的梦魇幻化出了五彩缤纷的美丽,在慕容古街绚丽绽放。
   在慕容古街,有一家博物馆,德辅博物馆。
  2009年5月20日,本着“弘扬家乡的红山文化,保护红山文化的民间遗存”的宗旨,由王冬力先生自筹资金,经辽宁省文化厅批准建立的,是朝阳市首家非国有北方史前文化专题博物馆。博物馆于2009年9月1日正式开馆。
  博物馆分四层,建筑面积八百平方米。主要展览内容:地下一层:为距今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的全景再现,有围猎、生活、制陶、制玉、捕鱼、农耕、祭祀等场景。地上一层:为石器展厅,所展石器为史前新石器红山文化时期。斧、钺、铲、棒、凿、球、镞、磨盘、杵等近四百件展品。地上二层:为陶器、骨器、玉器展厅。所展藏品均为红山文化时期:陶器:近百件;骨器:近百件;玉器:近三百件;其中不乏精品乃至国宝级藏品。
  走进博物馆,远古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每一件经过打磨的石器都散发着先人们的智慧之光,古朴粗拙得浑然天成,精美得光华四射。
  每个走进地下一层,走进距今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的全景再现的人,都会自然地放轻自己的脚步,没有谁提醒你不要高声说话。迎面而来的气息,让所有人都感到陌生。毕竟,离我们远到五千年,那一大家子人,有的在狩猎,有的在制陶,有的在制玉,有的养殖耕种,还有的在祭祀。宏阔的天地之间,细微的生活情景,似乎能听得见五千年前先人们咯嚷咯嚷的说话声,狩猎的呐喊声,制陶的拍击声,以及祭祀的鼓声。透过朦胧的时光,我们似乎嗅到了烧烤食物的烟火味道。
  回到现实里,磨琢之粹——史前石器,圣土余辉——史前陶器,一件件陈列在我们面前,从三千年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一步步延伸到一万年前的小河西文化,精美到让我们窒息,神秘到让我们哑口无言,超乎我们所有的想象。瑜润凌河——新石器时代玉器,祖现辽西——新石器时代神造像,让我们见到了我们民族最早的神,还有图腾崇拜以及对祖的崇拜的见证。红山女神头像,作为大地母神的象征,她寓意着生育和大地作为史前或那个山文化的一个群体和民族的生命力,延续力的体现而受到原始先民的广泛崇拜。
  在这里,我们可以听见远在一万年前陶鼓的“大地心跳”,可以欣赏八千年前的石埙发出的“最早埙的声音”,可以欣赏八千五百年前骨笛的悠扬婉转,和四千年前石罄的悦耳的清脆,一只彩陶瓶用七个原始符号就可以生动地讲述五千年前的一次祈雨。
  在这里,有一件经郭大顺先生鉴定的国家一级文物熊陶尊,鉴定年代在5000年到6500年之间,这遥远的年代和造型,还有熊陶尊中首次发现水果酒残留元素,让我们自然的联想到了上古传说中的有熊氏。
  有熊氏是史传中上古华夏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居住在有熊,建立有熊国,故后世以有熊氏相称 。以有熊氏作为氏族称谓始于少典。 史传炎帝、黄帝都为少典之子 ,都是来自有熊氏的一个分支,后世也称炎帝、黄帝为神农氏与轩辕氏。
  馆内藏品为辽宁省首次获得国家定级的馆藏文物。辽宁省文物局先后三次对全馆文物进行了定级。其中,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47件,三级文物197件, 三级考古资料3件,一般文物5466件。开馆近十年,实行免费开放,坚持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接待国内外参观者20多万人,被家乡人亲切的称为“红山文化的守望者”。
  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一个秋日的上午,白狼河水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比平时更加碧透,帆樯往来,渔歌互答,大河两岸的田地里农人们在辛勤的收割着粮食,人挑驴驮,木轮牛车满载收获的庄稼,吱吱嘎嘎地行走在河岸的山道上。
  这时候,几辆马车顺着卢龙古道渐渐驶来,清脆的马蹄声吸引了田野里农人们的目光。人们并不知道来人的使命。卢龙古道官员往来是寻常事,车马匆匆一过,人们站下来看上几眼也就过去了。今天也是一样,只不过是急匆匆的快马进城,人们猜想可能是有很重要的大事情发生。
  果然,不到天黑就传出了消息,文成明皇后冯氏决定在三燕龙城宫殿旧址上,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和弘扬佛法修建一座“思燕佛图”。
  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农历壬戌年正月二十三日,隋文帝下诏书,令在全国再选53个州,建立灵塔,供奉佛祖舍利,营州,现在的朝阳就在这53个州内。并诏命各州,于四月初八午时,同下舍利,封入石函。
  长安净影寺著名高僧慧远的大弟子宝安大师,受隋文帝的委派,把两粒舍利,藏在金瓶里,外置琉璃瓶,用熏陆香作泥,将瓶盖封好,盖上玺印。然后由1名官员和2名侍者陪同释宝安,乘5匹马,驮着120斤熏陆香,带领一队人马,从西安出发,奉送舍利至营州,然而,当宝安大师带领人马护送佛舍利来到龙城的时候,却发现,北魏冯太后修建的“思燕佛图”早就在北朝末年就被大火烧毁了,只有废弃的塔基尚可寻遗。于是,宝安法师急忙秉奏朝廷,隋文帝得知情况后,诏命在冯太后修建的“思燕佛图”台基上重建一座密檐式砖塔,后称为宝安寺塔。
  然而,就在宝安法师大开佛场,准备安葬佛祖舍利的时候,却被一件事情难住了。需要一块合适的石料,做成石函,来盛放金棺。可是,他在朝阳周边跑了个遍,都没找到合适的石料。眼看着离隋文帝规定的四月初八全国统一安奉佛祖舍利的时间越来越近,宝安大师心里十分着急。
  这一天,宝安大师又出去寻觅,还是一无所获。看看天色已晚,就无奈返城。刚进城郊,他突然眼睛一亮,面前一块白色的石头,像只巨龟卧在路边的林莽之间。他快步上前仔细打量,发现这块石头的材质倒是非常好,只是用来做石函,却是体积太大了些。但苦于时间紧,又无其他选择,宝安大师就连夜招集工匠,进行打制。直至夜深众人才返回城里。
    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巨石一夜间变成了一个雕工精美、光彩照人的标准石函了。
  四月初八是佛诞日,也是隋文帝规定安葬佛祖舍利的日子。正晌午时,佛舍利入葬北塔天宫。这天半夜时分,一道道白光从塔上散射出来,整个大院和塔身上下一片光明,前后共有三次。此消息传到长安,隋文帝大悦,立即召来史官王劭加以采录,写入《舍利感应记》。随后,唐代道宣法师分别以“三放白光”和“感得古石解作函”为题目,把这两件异事记入到《法苑珠林》中。
  曾任北塔博物馆馆长,北塔天宫发现者董高先生亲历过两件事。
  1975年2月4日,7点36分。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发生里氏7.3级的强烈地震,波及到朝阳,附近跑到院子里的人们看到摇晃的北塔裂成两半,黑烟滚滚。然而,奇怪的是,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北塔又完好如初的竖立在了晨光里,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1988年维修北塔的时候,掀开第一块砖发现有蝎子,并且每一块砖下都有。为了人身安全,领导给每一个人都买了一副皮手套。然而,第二天施工的时候却一个蝎子也看不到了,一直到完工,就连一只蝎子也没看到。
      后来发现了天宫,释迦摩尼佛舍利面世,引起了全国性佛教界的轰动,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时隔六年,又一件大事引起了更大的轰动。
  2004年10月13日,当朝阳老城区改造工程进行到距南塔北侧50米处时,施工人员发现一处地宫式墓穴。省考古队得知信息后,立即赶赴朝阳,在墓穴中发掘出彩绘舍利石函、琉璃瓶、鎏金银棺、鎏金银菩提树、鎏金众僧像等稀世珍宝和《佛舍利铭记》一块。经过认真清理,又在墓穴中发现锭光佛舍利14粒。这是继1988年在北塔天宫发现释迦牟尼佛舍利以来,朝阳又一次出土佛舍利。师徒两佛舍利同现一城,消息传出,佛界轰动。
  如今,锭光佛舍利一粒供奉在朝阳凤凰山的佛宝塔中,另十三粒供奉在北塔博物馆的舍利殿里。释迦牟尼佛遗言:“我涅盘后,天上人间一切众生得我舍利……恭敬礼拜,深心供养,得无边功德,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
  如是,朝阳佛都名副其实。
  如果来朝阳,有一幅岩画必须要看看。这幅画就在古街旁边的关帝庙里,1993年的春天,在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县黑牛营子乡林货郎沟村北山上。当地农民开荒扩地时,在深埋的泥土中发现了一块刻画着人形图案的石板,除了人形,还有诸多符号。谁都看不明白,这是啥内容。遂报告当地派出所,派出所随后报告县文物主管部门,同年11月县文管所派专业人员赶到现场,对周围进行了深入、缜密调查,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为了保护文物,将刻字石板拉回县里,立放在关帝庙东配殿房山墙旁,为了防止风雨继续剥蚀,县文管所还制作了玻璃罩加以保护。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解释清楚。初步考察,这个岩画有四到五千年历史。青石板高3.6、宽3.15、厚0.15-0.25米,已断裂成三块,正面较平,刻琢大面积图形。
  其中,在岩画的左下角有一组图案可以看明白,红山文化时期的丧葬仪式现在的遗存,与现在辽西丧葬的习俗还依稀可见。其中一组图画是一行脚印走到一个V型的坑里,坑里躺着一个人,人的投下枕着一些东西,坑的上边,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巫,舞动着两只夸张的大手,尤其是在两个耳朵上戴着玉玦,旁边有一个圆形的祭坛,另一侧还有一个巫,举着一根向上的木杆子,那意思是在指引逝者的灵魂去往天堂。让我想到了现在对死者指明路的习俗。
  现在在在辽西这地方,逝者在出殡的时候,儿女要站在凳子上,用一根木杆子向西方指引,并大声呼喊:父亲或者是母亲去往西天大路啊——去瑶池佛国啊——当然,五千年前,还没有佛的概念,但是天堂一定会被认知的,那是人生追求的至高的美好境界。
  关于历史文化,尤其是史前文化,大多都是依靠出土文物和历史传说来研究命名的,很多都是考古学泰斗一锤定音,接下来所有的研究者引以为根据,跟着跑。
  那么,这一幅岩画的内容揭秘,是否对红山文化会有一个更为权威的解释呢?期待所有的历史探秘者,考古学家来探讨,揭秘。
  当地文物部门意欲把它命名为“中华第一碑”,或许,也可能成为五千年前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一条古街八百米,每一步都是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可以阅尽亿万年时光变幻,可以阅尽一方水土翻天覆地的来龙去脉。美丽的,神秘的一条古街在这里等你。
  慕容古街寻古,人生至少来一次古街,来者一定不虚此行,如来如意!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