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辽河口,在沧桑与诗意中吟唱
来源: | 作者:佟 伟  时间: 2020-04-01
雨润辽河口
  这些年,我走过很多城市,遇到过很多飘雨的日子。大江南北的雨景各有千秋,如杭州的雨百媚千娇,重庆朦胧飘渺,香港瑰丽浪漫,西安古韵悠悠,青岛温情靓丽,哈尔滨典雅梦幻。在诗意的雨中慢步,让身心得到滋润,也是惬意的事情。不过,在我心里,最美的雨景还是家乡盘锦辽河口。
  记得刚上初中那年,我到住在辽河口大苇荡东郭苇场的姥姥家度暑假,这里就是面积在世界都数一数二的大苇荡之核心区。
  有天,我和姥爷套上骡子车,到附近的石新镇赶集。
  这是个酷热少雨的夏季,大地变得像满脸褶皱的沧桑老人。坑塘中鱼儿浮游,蛙儿叫得有气无力,鹅鸭四处找水……坐在大车上,人像呆在蒸笼里般难受,老骡子也热得耷拉着脑袋,“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不过,去小镇的路上,天气开始变得沉闷、浑浊起来,无数的蜻蜓和燕子在低空舞蹈,然而姥爷却流露出将解放酷暑的颐然喜悦。   
  进完货回来,真的变天了,轰隆隆的雷声开始激情地敲打着饥渴的大地,乌云抓着地面,带着许多鼓鼓囊囊的口袋,猛烈地,千军万马般地扑过来……霎时间,天空变得珠玑碎落、晶莹光泽了,雨疏疏密密、时断时续,如同少女迈着“沙沙”的步子翩翩走来。雨丝奏响着寂静的天籁,在深情地与大地接吻,芦苇、秧苗、小草在雨中瑟瑟作响,形成了美妙的自然协奏曲。雨水打在脸上,全无唐人杜牧“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愁苦烦闷,更无宋人朱熹“拥衾独宿听寒雨”的凄凉伤感,而是让人感到心花怒放、浮想联翩,惬意极了。 
  在雨中,小镇的防风林显得幽深苍翠,碧玉一般;那满坡遍野、铺天盖地的苣荬菜、马齿苋、打碗花、野雏菊等野花野草,也在雨中变得娇媚夺目,青翠欲滴,弥漫出淡淡的清香。这天然的氧吧令人心旷神怡;池塘边上,鸭鹅们“啪啦啪啦”的拍着翅膀“嘎嘎”大叫,喜形于色;庄稼地里,几位身着鲜艳服装的朝鲜族妇女还在忙碌,脸上分明绽放着喜悦的花朵;大草场上,一群高头大马在美美的吃着被雨水洗礼过的嫩草,时而舒服地抖动着鬃毛上的雨水,这天然的浴场令它们好不快活,时而又小跑一阵,在雨中撒着欢。早就听说,石新镇历史上有“苏高血马”,有的还在二战期间立过战功,这是毛主席当年访问苏联期间,斯大林赠送的。后来为发展畜牧业,其中的一批分配到了这里。我相信这批大马中就有“苏高血”的后代。
  如此温润的景致,加上背靠的医巫闾山(东北镇山)的衬托,还有近处的村廓朦胧,显得异常灵秀,宛如丹青大师手下最完美的山水写意作品。   
  归途中,姥爷竟若无其事地淋着雨丝,就着从小镇集市上买的香肠和干豆腐,喝着高粱酒,哼着他喜欢的京剧选段。生性豪爽的姥爷,退休前是辽东湾一艘国营渔船的船长,几十年的航海生涯,使他无比忠爱自己的事业。这雨雾茫茫、梦魇般笼罩的如同仙境的归途,或许就是他心中的渤海湾吧,那雨帘就是轻纱的网,远处氤氲的村庄就是蜃楼海市,这台“游动”的大车也许就是他的航船。 
  靠近苇塘,不停地听见塘水中有大鱼“扑通扑通”地翻动声,还看到了一条放纵激情的大黑鱼“嘭”地跃出了水面,在显示着阳刚。这里的苇塘枕河襟海,塘中沟汊纵横,鱼蟹资源丰富。盛产鲈鱼、刀鱼、梭鱼、捣鱼等多种海鱼,还有黑鱼、鲶鱼、鲫鱼、鳝鱼等淡水鱼。对于这老天赐给苇塘人的宝贵资源,男人们都充满了猎捕欲。晴日里,小伙们憋上一口气,在河道中一个猛子能扎二十多米远,水中的蒲苇、蒿草就是刀枪箭簇,他们也能火眼金睛似地扫描到鲶鱼和黑鱼。这些鱼披着黏厚的外衣,在水中很霸道,网很难挂上来,特别是十多斤重的黑鱼在水中比人还有劲,可照样能变成俘虏。
  在雨中,被当地人称为盐积菜的碱蓬草,变得娇艳欲滴,晶莹剔透,一片片、一丛丛从容娴静地点缀在苇荡从中;那密密匝匝、两三米高的大苇荡显得更加翠绿,在雨中“沙沙”作响,也“咕咚咕咚”地喝了个痛快,似乎在说“快哉快哉”。它们手挽着手,苇花拽着苇花,在风中翻滚着、追逐着。
  姥爷说,这苇子是苇塘人的救命草。旧社会盘锦频发洪水,最惨的年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现象(清光绪年间)。可发再大的水,苇塘人也能靠苇吃苇,搞苇编。比如用它可以制做鱼篓、蟹笼、蛋篓、米篓,编出的苇席可以铺炕、盖房、当门帘、搭棚子、苫货物、封粮囤顶。这些苇编可当半个家,美化了人们的生活。拿到集市上也是域内外抢手的工艺品。
  苇荡中还时而看到鸥鹭精灵般的影子,使这里呈现出婉丽脱俗的灵秀,生成了一种时令而又极致的美。这附近的龙王、土地、北屁股岗、小道子、万金滩、南小河、三道沟等处苇田,雨后的风景也很美,而且还有丹顶鹤呢。在东郭南面的浅海,还生活着一群憨态可掬的斑海豹,被当地百姓奉称为“祥瑞之兽”,据说它能震慑水族、防御海怪。这里是真正的天上人间。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这片绵延数十里但却曾阒无声息的苇荡中,“长满”了热闹的采油树、磕头机,辽河油田在这里快速发展;辽宁振兴生态造纸有限公司等新型企业也在此迅速崛起;那条寂寞、泥泞的土路已变成油光大道,喧嚣起来,沿途村落中的砖土房、屯顶房,已被“北京平”和片片楼房区所取代,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在这里成立;天南海北的游客到这里游辽河口、拍苇荡、赏红滩、观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央视还屡次把镜头聚焦在这里,在许多人的眼里,“那片红滩”已经变成“那抹中国红”。
  姥爷早已乘鹤西去。这些年,我几次再重走那条路,看着壮美、富庶的辽河口,感觉这条路也变得越来越宽广、顺畅、亮丽,让人仿佛抓住了梦的手。 

血色碱蓬
  我从小生长在辽河口处的盘锦苇塘边。在三十多年前的童年底板中,这片沿海地带,给我烙印最深的,就是这大苇荡周围的一团团、一簇簇,火红炽烈,象块块红地毯似的碱蓬草了。碱蓬是形似珊瑚,似绒非绒,叶片呈翅膀状的植物,每年春季它生根发芽,夏季就长得葳葳蕤蕤,秋季又由绿变红,由红变紫,变得红如玛瑙,娇艳欲滴。 
  姥姥时常挎着筐领着我,去采摘那碱蓬草。采摘时总是轻轻地擗它的枝。她告诉我,碱蓬是通人性的,只要不伤它的主干,象擗葱叶似地摘它的枝杈,以后它还会萌发侧枝,这样一年会采摘三、四茬。 采回家,姥姥常是把它下锅炒熟后,擀成粉未状,然后加上些细盐,做调料用,香气四溢。碱蓬茎叶口感柔和,若加些香油、辣椒面凉拌,翠嫩清香,有海鲜味。有时把它剁碎后,加些糖精,和上玉米面,做成的锅帖大饼子,俗称苞米馍馍,香甜可口,很抗饿。过节或来客人时,姥姥还把碱蓬洗净去汁后,剁碎与猪肉和成肉馅蒸包子,香而不腻,很解馋。 
  碱蓬土名又称为“盐荒菜”,光从名称上就感到有种苦楚的味道。我曾从姥姥和屯子里老太太们的谈论中,知道了碱蓬在六十年代的“瓜菜代”时期,还是救命菜。苇塘中不打粮,人们长期过着单调贫苦的渔猎生活,而挨饿年代连鱼蟹都变少了,日子更苦了。那时饥饿的人们把苣荬菜、灰菜、婆婆丁等野菜挖掘殆尽后,又象寻宝似的,没白天黑夜地四处搜找碱蓬。 
  村西头的老朱家的男人和孩子,因吃树皮和草根,还有纸浆饼子,变得浑身浮肿,起不来炕,瘦骨嶙峋的媳妇,心急得天刚朦朦亮就去挖碱蓬,结果掉进沼泽地再也没有上来。亲人们找到那片沼泽地时,只看到半筐鲜艳的碱蓬和几枝她孩子最爱吃的蒲黄,凄楚楚地散落在那里。还有老李家刚过门的,那个俊俏的媳妇也是因挖碱蓬,被狐狸吓着了,至今精神不太好。姥姥深秋和大姨到万金滩挖碱蓬,还曾在迷宫般的苇荡中迷了二天路,第二天天黑才找到家,但她们带回了一家八口人生命的希望,可却饿得连吃东西的劲都没了…… 
  那时挖回的碱蓬,吃法也多是“水煮”或弄成“菜团子”、“杂面饼子”,因缺少糖、油和调料,所以弄出来的也多是又咸又苦又涩,只能闭着眼睛下咽……我怎么也没想到,那娇艳、美味的碱蓬,还连接着这么多凄苦故事。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在南面的入海口处,还有更多的碱蓬。那奇美的景致,却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八十年代,那里经国务院批准,建成了占地面积百万亩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些年,为了一睹它的芳容,我每年晚秋都迫不急待地来到那里。这里比我想象中的要壮观得多,不但有辽河、大凌河、太子河等21条河流,在此日夜不息、气势磅礴地奔流入海,而且周围还有绵延百里,被称为世界之最的大苇荡,芦苇手挽着手、肩连着肩,苇花拽着苇花,在秋风下,风驰电掣似地翻滚着,锦缎般地奔向天的尽头。蝉鸣鸟叫,蛙声一片,数不清的水鸟在浅滩上觅食嬉戏,碧海中帆影点点,听说太平洋斑海豹,还长途跋涉在此产仔繁衍……特别是那九万余亩,毗连成片的碱蓬,霓虹朦胧,似天地间燃烧的红霞,似天女织成的巨大朱锦,从容娴静地铺展、延伸在百余里长的海滩上。 
  每每置身于其中,那浩瀚而博大的美,总似梦魇般的仙境。让人炫目、让人震撼与忐忑,如同众多的优美音符在心中跳动。蓦地,就感到和大自然真正交融在一起了,然而自己却是那样渺小,尘埃一般,。那种惬意感,早把生活的疲惫、案牍的劳乏、城市喧嚣的烦躁,统统抛到九宵云外了,不管你的情商有多高,这时你都会被它所打动。那蓝天碧海,红滩翠苇,把空气过滤得纤尘不染,清爽的气息把人的心肺洗涤得透亮。 
  碱蓬不同于名兰贵蕊,生命力极强,它是大地坚强的女儿。虽高不盈尺,可每次对肆虐的波涛,如千百万猛兽袭来,大发淫威,把石块、漂木都凶残地击飞,甚至将它灌头盖顶时,它却用倔强的根系牢牢地扎根在土壤中,从不胆怯、畏惧,不弯腰鞠躬。它长期受卤水纠缠,忍着海边温度底,土质差的现实,又经毒日旷日持久地薰烤、暴雨肆无忌惮地浇袭、走兽无休无止地践踏,可它却从不低头,仍是棵杆笔直地轻唱着生命的赞歌,宁可年复一年地生死轮转着,用毕生的磨难换来最后的悲壮美。 
  有了解碱蓬的朋友告诉我,碱蓬的颜色,是吸收了阳光七彩光波中的紫光波所致,它是向海洋发展的红色娘子军、先锋军。它用粗壮的根系在加快着海滩土壤的脱盐过程,大量地收留着狂风挟尘、海潮裹沙。掉下的茎叶腐质后还肥化了土壤,它走过的地方,为树木、蒿草、芦苇、野菜、花果提供了舒适的温床,留下了五彩缤纷的畅想。它宁可粉身碎骨,用自己的茎叶喂养着无数的小鱼小蟹。
  这里也是世界上保护得最完整、规模最大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每年在此集结生活的鸟类包括丹顶鹤、黑嘴鸥在内有数十万只,236种之多,而红海滩又为这些可爱的生灵,创造了一个最美好的家园。 
  红海滩上的碱蓬滋育了万物,为万物们打造了精彩的生物链!
  碱蓬不但可食用,在宋人曾巩的《隆平集·西夏传》中,就早有古人食用碱蓬的记载,我还知道它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碳水化合物、高有机铁、高有机硒。它还有非凡的药用疗效,常食用可降糖降压,防治心脏病,和增强人体免疫力,本地老农不但深有体会,常拿它佐酒下饭,且民间有专拿它当偏方治糖尿病的。用碱蓬籽生产出的“共轭亚油酸”,还具有抗癌、降胆固醇,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奇效。碱蓬居然浑身是宝。 
  多美的碱蓬啊!有次我想带它回家做个纪念,曾轻轻拈它的叶茎,没想到却有一股鲜红的、血样汁液默默地流出,它也有痛吗?它也会留泪吗?我把它捧在掌心中,轻舔它的茎叶,那种爽爽的、谈谈的咸涩味,却给人一种无以言状的亲切和温馨。
  血色的碱蓬,它从不与百艳争芳,只是到晚秋时节,在众芳摇落时,它才展露出那迟来的坦荡美。血色的碱蓬,我会用毕生去品味你的深厚与悠远,叩询你的秘密。

火车驶向芦花浪漫的地方
  七十年代末,我曾在位于盘锦西苇塘的姥姥家度过一段童年时光。苇荡中的生活虽然单调,可姥姥家旁边却有一道惹眼的流动风景。那是一条通往锦州金城造纸厂的火车道,轨距才70多公分,听说是中国最窄轨距的铁路之一。有一列简易的敞蓬小火车总是满载芦苇在慢腾腾地行驶。
  在老人们的谈论中我才知道,这条运苇专线是日本侵略者在伪满时期建成的掠夺工具,每年从这里运走的芦苇多达数万吨,运到他们建成的金城造纸厂(旧称“巴尔布株式会社”),加工成半成品,然后再运回日本本土。但中国人有志气,建国后,国家对专用线进行了扩建,对造纸厂进行了改造,苇场职工从此有了使不完的劲儿,生产出的芦苇堆成了座座小山。就连金城造纸厂为《毛泽东选集》生产的用纸,也主要是小火车从这里运出的芦苇为原料制成的。这个庞然大物从此对六七岁的我充满了诱惑,我和伙伴们常常跟着它赛跑,还曾和姨娘搭乘这列敞蓬火车去附近的镇子赶集。
  八十年代初,我回盘山县县城(今双台子区)读小学。家就住在盘锦站前附近,当看到能在寒冬酷暑、风雨雷电中高昂号角劲行的“绿皮”大火车,看到南来北往的乘客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拎着各式包裹、讲着各地发生的新鲜事儿,火车更让我痴迷。尤其是从这里登车去锦州、沈阳串亲戚时,车厢中虽然很挤,车速也慢,还常常晚点。可看到窗外,近处田连阡陌、林带纵横、姣花弄影、河光潋滟,远处,村廓浮动、山岚萦绕、彩云飞舞。特别是听说还能在锦州倒车去北京时,火车在我的眼里开始变得神奇无比,通过它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此广阔、如此精彩。
  父亲还告诉我,这附近还有不少企业的火车专用线,比如辽河化肥厂的、辽河油田的、沥青厂的,这些盘锦支柱企业把生产出的化肥、石油、沥青,源源不断的贡献给了全国,支援着各地的经济建设,听着让人荡气回肠。
  进入九十年代,盘锦火车站开始有快车停靠,而且一年比一年多,车速一年比一年快,另外还建成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火车站,一下子扮亮了盘锦的第一窗口。盘锦因为盛产石油、天燃气、稻米、芦苇、河蟹,被誉为东北的“南大仓”,是闻名全国的小康城市。当时我在物资企业当业务员,每每出门回来快下车时,当听到外地乘客对这座年轻城市的发展发出由衷的赞叹声,总有种说不出的惬意。后来盘锦火车站又出现了直达北京的列车,买张卧铺票上车睡上一觉,不到10个小时就到了祖国首都,感受到火车出行越来越方便。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国家投资150亿元,建设的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秦皇岛至沈阳高速客运铁路已在盘锦通车,并设立了盘锦北站,为国内一流客运站。这时乘“子弹头”(动车组)进京,千余里的旅程竟然仅用了3个多小时,时速200公里,好像在乘飞机,真有点流星闪电的感受,头一次觉得北京和盘锦竟然离得很近很近。车厢中温馨、宽敞、整洁得像客房,乘火车完全成了享受。再有,买票也不用再急三火四地排队了,打个电话就可预订到全国联网的各次车票。
  2013年,盘锦又迎来一件大喜事,盘营高铁正式开通运行,盘锦至北京、沈阳、哈尔滨等地陆续开通了高速列车、动车组列车,使盘锦与大城市实现了同城化,在盘锦站(盘锦火车站)乘高铁就可以纵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了。过去,因为遥远,很多盘锦人去南方的南京、苏州、杭州、上海等大都市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可现在在家门口乘高铁,一路观赏各地美景,几小时后就从“北国江南”到达江南水乡了,美妙极了。而下车时,给外地朋友带的特产,那盘锦大米还弥漫着稻香,河蟹还在舞钳吐沫呢。难怪高铁已经成为国家的一张名片,被老外赞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而每次乘高铁从外地回到盘锦,尤其是秋季眺望窗外的大苇荡,看那蘸满生命之色的紫红苇花像簇簇火焰闪耀着、跳动着。秋风中,百里苇海碧波起伏,锦缎般铺向天的际头,这种美让人炫目、让人窒息、让人震撼与忐忑,因为这百里芦花海可是世界级大花园啊。而这壁垒森严的磅礴气势也似盘锦人集群而生,聚众成火,团结闯创的地域精神。
  窗外还有油树舞动、稻翻金浪、红滩鹭影、瓜果飘香、鱼鲜蟹肥、鹤舞鸥翔、碧波万顷,这是一幅多美的盘锦长卷啊,心里有惬意、有自豪,更有感恩。
  “滴水映阳”,这40年中,我乘火车时的所感、所听、所看,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建设、铁路建设、盘锦建设沧海桑田般巨变的一个缩影,是走向祥和盛世的真实写照。
  我为祖国点赞,为盘锦点赞!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