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一处开阔的谷地
来源: | 作者:雨 擎  时间: 2020-04-01
  晨曦透过湖蓝色窗帘洒进屋里,不禁惊扰了我无边的梦境,似睡非睡间,仿佛听到一阵汨汨水声。我猛然想起,那是我昨晚特意设置的闹表铃声。之所以早早叫醒自己,是源于“作家群”发出的《发现辽宁之美》的征稿启事。自从看到启事,心里便像钻进了一只小虫子,痒痒的,感觉有一种责任,已经无法推卸。可又苦于辽宁之美数不胜数,多日来难以取舍。但心绪却在膨胀,且从里面不断地涌出一股股文学的气味,它来自于心底,因为八年来这颗心一直浸泡在文学的养分里。那是从抚顺作协1300多人的心里散发出来的味道,那么清纯又令人着迷,真是不得不说的辽宁之美啊!
  早晨,整个世界笼罩在既透明又带有色彩的光线之中,无端地令人感受到一种特有的振奋。一缕缕阳光飘在眼前,仿佛裹挟了天赐的灵感,让我浑身都交织着一种创作和想象与抒情的欲望。八年前,因为一直喜欢并且初心难改,便开始了长篇小说《最后的草房子》的创作。不是为了出名,更不相信有物质回馈,只是为了圆一个从初心到永远的梦。创作过程虽然辛苦,但也不失一次盛大浩瀚且浸透心灵的遇见,我与“草房子”里的人两年携手前行,为他们的笑而心情愉悦,为他们的哭而缠绵悱恻,曾几何时,似乎到了不念尘世恩怨,不屑世态炎凉的心境。当“草房子”轰然倒塌小说就此搁笔之后,我便将其封存在电脑里,一存就是三年。只是偶尔烦了、闷了,需要在尘世之外寻找一个安静的所在时,才会打开“草房子”文档静静地浏览一会儿,以给心灵一点慰藉。后来,再后来,就看见抚顺作协的QQ群、微信群、新浪博客还有手机飞信等常常是喜报频传,今天他的长篇小说橫空出世,明天她的诗歌登上了国家级刊物,后天又有人获得了某项散文大奖。一时间,我市作家与作品突现层出不穷之态势,现在已有作协会员逾千人、30个文学活动小组、11个专业委员会、还创建了文学创作实践基地十余个。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有文学活动,我不禁由衷地感慨,怪不得城中大地上文思涌动、书香四溢!恍惚间,文学就像一颗明珠,千万缕光芒已摄去了人们的心魄,每个会员都在争先恐后地写作、酣畅淋漓地表达。作协主席周明堪称洞若观火、明察秋毫,无论是老会员还是新会员,无论是大作家还是小作者,只要你取得了新的成绩,哪怕是一点一滴,他也会运用新浪博客、抚顺作协公众号、美篇、小视频等传媒渠道发布出去,一一给予鼓励和赞美。看似简单的一则信息,堪比抚顺作协的新闻联播,已然成为了传递情感、传递梦想的桥梁和纽带,得到赞美的人感觉到了一种关注和认同,似乎也是一种心理满足和期待。没有得到赞美的人同样会有感悟,更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推力和唤醒,颇有“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之尴尬。仅在2017年,抚顺作协就有20多部长篇小说出版,被我封存起来的《最后的草房子》也随着大流儿得以面见江东父老。一颗心画了个圈儿,又回到最初的那个地方,那是心的归宿、梦的港湾。今天的我们过着一种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日子,所以特别需要一个守住自己内心的精神家园。在那里,有人为我们点赞,让我们有所寄托;在那里,荒草覆盖不了我们的脚印,尘埃污染不了我们的心灵;在那里,除了感受爱和阳光还有鼓励、关注。如今我惊喜地发现,在这个飞速物化并极尽嘈杂的人世间,真有那么一处开阔的谷地,那里就是抚顺作家协会的领地。尽管两侧有丘陵、山峰,却正是文学的小溪在此涓涓流淌,漫过了洼地,填满了沟壑,水越蓄越多,逐渐发育成了烟波浩渺的湖泊,湖面上停泊着1300多艘小舟,那是文学之舟。
  登上堤岸,只见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纯净的湖泊清澈见底,好似心灵的归宿,而小说、诗歌、散文则是归宿的窗口。在这里我们可以摘下虚假的面具,不在乎我从哪里来,也不追问你到哪里去,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我们成了彼此的文友。你直抒胸臆,我真情传递。在这里我们可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人们走过窗前,看到了真实的你、我、他,并且默默地为每个人留下真诚的祝福。从来不曾有一个地方,能够汇集如此之多的文人雅士,每个人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大家相互分享着各自独特的精神世界,把一个既映照他人又有别于他人的自我剖析开来,以各种样式的文学体裁,通过《抚顺作家》《高尔山》《琥珀诗报》呈现给世人。从而化作一道道彩虹、一缕缕阳光、一款款真情和一种行为及声音,心意已昭然若揭:无论世界、无论我们生活的周遭变得如何喧嚣与躁动,即使我们无法在现实中找到理想中的安静,至少我们还拥有这片谷地和谷地上浩淼的湖泊,如果有一天谁与大家走失了、走散了,只要回忆尚在、只要还有梦想,总能顺着原路、循着文学的气味返回到谷地的深处,到那时、在抚顺作协,在我们曾经拥有的宝地,我和我们的文友一定在那里等你……

上一篇:耳朵里的沈阳变奏

下一篇:巨变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