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一篇耐读的人物散文
来源: | 作者:李永大  时间: 2010-08-15

  读文学作品常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初读时十分感动,再读一遍味道变淡,三读则索然无味了。另一种刚好相反,如同品茶,头道茶味寡,二道茶转而味浓,三道茶便唇齿留香。散文作家霍林宽发表在《辽宁散文》2009年第一期上的《抠鼻子的老兵》,就是这样一篇很耐读的人物散文。作者借助小说笔法,精心选取老兵生活中的片断,以其新颖的结构方式,生动活泼地叙述与描写,塑造了一个拙丑与心灵美同具且意涵深刻的老兵形象,艺术特色十分鲜明。
  运用小说笔法写散文人物,是该文的显著特点。
  小说笔法,有许多内涵,表现在诸多方面,但其核心是通过情节讲故事。作者深明此理,但没有对小说笔法生搬硬套,而是在消化理解吸收的基础上,根据人物散文写作的需要进行了创新。
  第一,从结构上说,采用了一体三面的结构方式。《抠鼻子的老兵》从三个层面写人物:第一个层面写老兵在不同地点不同场合抠鼻子的不同形态;第二个层面通过几个生活片断写老兵的心灵美人格美;第三层面用最简约的手法写老兵被重用。三个层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托共存共荣,没有明显的区隔与边界,但又不平分秋色。或简或繁或粗或细,紧紧围绕题旨进行调度整合。第二个层面是全篇的重点,因此详写。第一个层面地位次之,故略写。这种一体三面的结构方式,既利于在联系中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又便于故事情节的有效展开。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具有强烈的对比和映衬作用,彰显了老兵外表的拙丑和心灵美的尖锐碰撞与对立。这样写就为第三个层面的深化延伸与启悟,预伏了广大的空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截取最平实的故事情节,展开生动的叙述。作者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刻意追求小说那样故事情节的曲折与繁复,而是从人物散文写作的需要出发,精选了突击会战,为小张寄钱,火场救小李,给同乡兵吃安眠药,与团长吵嘴等几个平平常常的生活场景,展开人物故事的叙述。这当中,特别注意细节,即从小事着墨,以透视人物的心境。从叙述方式说,整合与调度手段也灵活多样,有时采用扩展式,如老兵与团长的斗嘴;有时采用集约式,如老兵被重用,就那么一句话,但却字字千钧。有时又把自述和转述结合起来,正当“我”讲老兵事迹津津有趣时,突然跳出个老兵的同乡兵,大吼一声:别总说好的,这家伙把我坑苦了。似有逆转之势,把“我”惊住了,待战友们把谜底揭出后,“我”也随之哈哈大笑起来。随后由“我”转述了那兵被“坑”的过程。这样叙述不仅使情节跌宕起伏,还有效地调控了叙述的节奏,真正做到了展得开又收得拢。
  第三,在语言运用上,采用了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实现了流畅美和动感美的有机契合。著名散文作家文畅在《散文创作四题》中指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尤应如此。散文的文学功夫,很大程度表现在语言上。写好一篇散文,关健在思想的深化和语言的锤炼上。”(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国宝灵光》(序)第5页)作者在散文创作中努力践行的恰是这种规律性的要求,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一段文字足证作者记叙语言的功力。在老兵扭着胖乎乎的身子,朝团部跑去时,表现“我”的心情的一段记叙是这样写的:“我被吓得满脸是汗,谁见过这阵势啊,再听说让老兵跑着去团部,就有些吃惊。你知道,从我们这儿到团部,最近的山路也要30里,老兵的腿又得过风湿症,怎么受得了,但一想,虽有些误会,老兵也确实有些冒失,当兵的就得服从命令,只好看着老兵跑远的身影,默默地为他祈祷。”这一段朴素流畅生动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字,把“我”害怕,担心,嗔责,祈祷的心情写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记叙语言的流畅美。而描述语言的运用则更具特色,本文开篇描写老兵憨态时,用了五大三粗的胖,一扭一扭肉坨坨的,故意大咧咧地朝我们笑,红脸堂花朵似的绽放,小眼睛眯成弯弯的两弧月儿等形容词,绘形绘色见情见性。在描写老兵抠鼻子的拙态时,则用了抠、剜、龇、咧、擦、吭、旋等一系列很有张力的动词,活画出老兵一幅动作肖像画,其动感美令人心动而叫绝。
  作者根据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题旨的需要,运用各种表现方法,进行布局、剪裁、衔接,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等分别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安排与组织,使其符合生活的规律,达到了艺术上的完整和谐,充分彰显出作者在艺术技巧方面的成熟。运用小说笔法创作人物散文,成功者不乏其例。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小桔灯》、吴组缃的《村居记事二则》、巴金的《废园外》、何为的《第二次考试》等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作者向散文大师们的学习不仅卓有成效,还有独到的认知,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凝于笔,是值得称道的。
  深刻的意涵,是本文另一个重要特点。
  深刻的意涵是散文的生命。意涵即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它启发人的睿智,强化人的正确认知,扬人类之正风。有了它可以使文章跳荡起来,呼啸起来,燃烧起来,大气起来。没有它,文章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白骨精”。散文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作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它是作家对生活得出客观见解后的自我表达。那么,林宽在《抠鼻子的老兵》人物散文中,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的?还得从本文人物分析说起。打实里说抠鼻子的老兵的缺点和毛病还真不少。除了灶房外,在其他地方他那根浑圆的小手指总抠进那扁扁的鼻窟窿,因用力剜拨,龇牙咧嘴,脸也变形。从鼻腔里抠出的“战利品”,擦脏了手绢,一天里不知要洗多少遍,足见“战利品”之多。因为抠鼻子己成老兵的积习,便造成了老兵的散漫,在团长来施工工地慰问官兵的时候,大家已悄悄站好队迎接团长。可此时,老兵却在一边旁若无人地抠他的鼻子,一点反应都没有。营长对老兵抠鼻子的行为是不满的,批评他多次,在行动上老兵并没改,气得营长哈哈哈地骂他,最后只得降低要求,“别把你抠出来的玩意儿弄到锅里就行。”团长得知老兵抠鼻子的行为后也表态说:“不过也真他娘的要改改,要不我们这些当兵的哪还有什么形象啊?”老兵在接线班主动帮忙时,与团长大吵并对骂起来,虽因误会可也充分地凸显出老兵遇事鲁莽的一面。但老兵的先进事迹也装满了一箩筐,营部施工收尾时,他带领炊事班主动参与突击会战,因干得出色,被授予“攻坚啃硬钢铁炊事班”称号。小张家生活困难,老兵在父母生活拮据的情况下,以小张名义多次给其父母寄钱。在一次扑灭山火的战斗中,小李被烟熏得晕死过去,老兵冒死把他背离了火场,否则就壮烈了。老兵的同乡兵是一个泡病号磨洋工的高手,为了惩治他老兵给他吃了安眠药,使其躺了一天一宿起不了床。与团长斗嘴昭示了他鲁莽一面的同时,也张扬了他对文明行为的追求。
  行文至此,一个缺点与优点集于一身且对比强烈的老兵形象,就鲜活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对这样一个人怎么认识,如何评价,怎么使用,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读者心中最关心的问题。散文的写作有几大要素,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议论往往缘事缘物缘景而发,常取夹叙夹议手段,当然也有直抒胸臆与主张的。但林宽却没有那样去写,而是把文章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让读者根据人物命运之结果——老兵被团长要到团里当炊事班长了,作出自已的认知和判断。因为作者知道,读者依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是自入的,往往比别人输入的来得深刻。此举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理论认知的深邃与对散文创作内在规律的娴熟把握。能够启发读者正确判断而明理的是老兵的两个伯乐营长和团长。老兵因接线时同团长对骂令团长生气,下令让他跑三十里山路去团部见团长。在这个紧要关头,营长主动和团长通话,详细地汇报了老兵的诸多先进事迹,为他说了许多好话,这不是营长在关键时刻盲目的护兵行为,而是基于对哲学理论主流与支流的深刻认知与理解。在营长看来,老兵的缺点毛病固然很多,但那都是支流。精于本职工作,肯于做事,主动助人,爱增分明,崇高的心灵美等方面,这才是老兵的主流。其实团长早就这样看了,一次营长向团长汇报老兵抠鼻子的丑态后,团长虽然也说这毛病要改,但还是肯定了老兵:没什么,攻坚啃硬钢铁炊事班,部队要的是战斗力,当兵的能打胜仗就行。正是基于这一点,团长才亲自决定把老兵要到团部当炊事班长,这是一种重用。
  林宽在《抠鼻子的老兵》这篇人物散文中,虽然也通过情节、事件、场景塑造人物形象,但笔触所至却不在人物性格的完美塑造上,则重在表达某种情愫,宣染某种气氛,创造某种意境,以突现人和事的本质特征,以求对人的心灵产生撼动与共振。这篇人物散文的深刻意义在于,通过老兵被重用一事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共振、启迪并导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要全面地看,辩证地看,既不能只看优点而忽略缺点,也不能只抓住缺点对优点视而不见,以偏盖全,求全责备。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在大千世界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正确地识人,才能正确地用人。用人所长避其所短,这才是聪明的用人之道。此理说起来容易,真正认识不易,当然正确实践就更难了。作者通过对老兵形象隐伏深意的开掘,艺术地回答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实则是个十分深刻而复杂的哲学问题。这正是这篇散文深刻意涵之所在,是很有意义的。
 

上一篇:影人(外一篇)

下一篇:独自听箫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