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别忽视体育教育的文化力量
来源:《辽宁日报》 | 作者:  时间: 2013-08-21
  8月8日,由省作协、省教育厅、沈阳体育学院联合主办的“‘迎全运’体育文化系列专题讲座活动”走进基层社区,面向普通群众讲授体育知识,传播体育文化。沈阳体育学院教授于秀担任主讲人,她认为,即将举行的十二运是传播体育文化的一次重要契机,可以让大众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体育的文化意涵,更切身地感受体育对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传播体育文化离不开体育教育,为此,于秀强调,全社会都应重视体育教育的价值,因为“体育教育的价值认同反映了体育进入个体生活的进步水平,一定意义上代表着社会文明的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是一种文化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对大众文化生活的影响。体育运动,不仅有益于塑造健康的体魄,更对人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素质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简单地说,体育关乎人的自我的整体完善。因此,体育对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及体育运动,加强针对大众的体育教育,使体育的文化内涵真正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是建设文明、成熟社会的必然选择。
    体育比赛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尤其是高水平的“竞技对决”,往往能掀起不小的舆论热潮。许多人对世界冠军如数家珍,为了看一场精彩赛事可以通宵达旦。不过,体育的意义并不局限于简单的“输赢”,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并且,体育还具有重要的“交流”功能,是联系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人群的无形纽带,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一特点使体育成为一种“文化”概念,深刻影响着文化环境的整体氛围。
    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体育的价值,就可以充分认识到,体育的意义浸润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关注体育不能只关注竞技比赛,也不能只把它视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活动。对于社会管理者、教育机构来说,应强化面向大众的体育教育,要把体育的价值从单纯追求奖牌、成绩,拓展至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层面。如此,才能把体育的积极作用更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忽视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对国民文明素质的养成会产生负面作用……当今国人的体育行为、习惯、爱好和取向均有待提高。
    “‘迎全运’体育文化系列专题讲座活动”走进社区的第一场讲座,是以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为内容。虽然讲座现场的硬件条件有限,既没有讲台,也没有专业设备,但丝毫没有影响主讲人——沈阳体育学院教授于秀。记者在现场见到,为了使讲座更生动,于秀边讲边示范,不时走到观众中间,与他们直接对话、交流。最后,她还当场公布了自己的联络电话,欢迎社区居民随时打电话向她咨询体育知识。
    虽然非学术性讲座不必太正式,可以随意一些,自由一些,但像于秀这样做讲座,仍然不多见。身为博士生导师,于秀没有因为观众对体育知识一知半解而敷衍了事或者不耐烦,相反,她表现出的热情,让人有点儿意外。讲座结束后,记者获悉,于秀对当下的体育教育问题有深入研究,并且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她会如此认真地对待一场普通的公益讲座。
    从过往发生的一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忽视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对国民文明素质的养成会产生负面作用。于秀举例说:“上海的F1赛车比赛出现了高价购票却看不懂比赛的观众;李娜在网球比赛中遭遇狂热且不顾及比赛礼仪的粉丝;北京的国际篮球赛事上也出现了不少类似的问题。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国人在体育教育的意识、行为、态度、认知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价值在于自身的享受和乐趣。反观我国,若干领域中却存在着体育运动工具化的现象,把体育运动作为生存、交往、发展或谋取经济效益的工具,去实现体育之外的目的。 ”于秀表示,理性的、成人阶段的体育水准,能够反映体育教育的价值,“价值系统应该是理性的,而体育的许多活动过程是感性的。日常运动情况更能反映体育的教育价值,因为教育结果在成人阶段才能显现出来。从当今国人的体育行为、习惯、爱好和取向来看,水准均不乐观。”
    体育运动不应当用来促进对明星的崇拜、运动成绩的至高无上,或是民族主义的炫耀,而应当用来鼓励奋斗的喜悦、自我控制和尊重他人。
    有学者曾评论说,21世纪,体育要担当起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特别是要发挥出对提高国民素质的积极作用。体育不仅造就健康的体魄,还能锻炼人的意志和信心,能够增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体育对人的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人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的培养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曾说:“体育运动中所体现的那种永不满足、不屈不挠、不断进取的精神,正是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见,体育是塑造人格、完善社会的重要动力之一。重视体育教育,正是重视人格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
    于秀提到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所撰写的《论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萨马兰奇在文中提出:“体育运动不应当用来促进对明星的崇拜、运动成绩的至高无上,或是民族主义的炫耀,而应当用来鼓励奋斗的喜悦、自我控制和尊重他人。”于秀说,人们总是对明星的光环、金牌的数量印象更深刻,这说明许多人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存在盲点,而社会也缺乏对体育精神的广泛传播,不够重视体育教育的价值。
    身为体育教育工作者,于秀认为,自己应当承担起强调体育的教育价值的责任,“大众最熟悉的体育赛事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恰恰与体育教育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奥林匹克运动原本就是要在青年人当中建立自信、公平、秩序等良好的态度和品质,这些品质都是体育教育的责任。古希腊学者赛莫斯·古里奥尼斯的著作《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中指出,运动的时候有两种体现,勇敢和自信。能给人带来价值提升的是自信,奥林匹克运动更趋向于自信,而这也是体育教育的责任。”于秀表示,我国的体育教育仍缺乏常态性,一些体育知识平常少见于学校教育和公共传媒,只是在大型体育赛事前才集中宣传和普及,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萨马兰奇在给《奥林匹克运动》的序言中写道:“通过教育使他们懂得自我控制和秩序性的重要,去培育他们的节制;通过要求他们具有集体责任感,去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去培养他们的谦虚。”于秀说,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教育的价值,是奥林匹克运动在教育价值上发出的光亮,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放大这一光亮。
    运动本身是感性的,追求快乐的体验,而运动之后能带给人一种提升。这种自我超越,应该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体育教育是面向大众的,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有重要影响。然而,随着当下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日趋下降,体育教育正处于信任危机之下。于秀认为,面对这一社会性的话题,反思迫在眉睫。
    2012年年尾,有关全国多所中学取消长跑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讨论持续至今。有网友直言,造成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因为体育教育的缺位,学校应当在开展正常体育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定时定量锻炼的好习惯,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终身锻炼。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的一位教授无奈地表示,学校体育是“家长不让跑,学校不敢跑,学生不愿跑、不会跑、不能跑”。
    对此,于秀呼吁要推动体育教育的价值回归和重构,“体育价值观重视对 ‘完整人’的塑造,价值重构的开始,主要核心是促进人的体质完善、享受运动、自由生活。人性表现为在运动中的人,从自然上追求自我愉快。愉快是智慧生命的生存本能,有报道说过,奥巴马在总统选举投票之前在打网球,克林顿也是这样做的。他们乐于用体育来展示自身的力量和人格魅力。运动本身是感性的,追求快乐的体验,而运动之后能带给人一种提升。这种自我超越,应该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
    有研究者认为:“体育教育的价值是在实现人的价值基础上体现出来的,体育教育的目的始终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体育教育的过程始终是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核心内容是尊重和培养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应当把教育视为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不妨开办体育幼儿园,发展孩子们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品德……实施“体育教育促进工程”,让有能力接受体育教育的民众都有机会参与。体育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观念需要通过体育教育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思维中,进而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于秀认为,应当把教育视为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她说:“可以借鉴‘AusiSport’的启示。 ‘Ausi Sport’的策略概括来说包括两点,第一是降低规则以适应练习者,第二是降低规则以适应所有的学生。这不同于我国先练习基本动作、准备姿势的传统教法。 ‘Ausi Sport’突破了运动技术无法保证个体身体发展的难点,当掌握运动技术和获得身心发展发生冲突时,他们选择想方设法促进个体能够体验到每项运动在价值上的真义。 ”
  “Ausi Sport”提供的观念带来几点启示:第一,降低规则以适应练习者 ;第二,提供方便的运动设施;第三,开发便于练习的器材。从而充分发挥教育作为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
    同时,还要快速发展“早期化”的体育教育。人在儿童时期的认知和习惯,具有终身影响。所谓“早期化”体育教育就是让儿童在学前阶段就充分感受体育的元素,对体育教育产生需求。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的家长往往对孩子过分保护,捧在手心里都怕摔着,更遑论主动让孩子参与体育运动。但是,于秀强调,幼儿阶段的体育教育非常重要,应该逐步建立合理的教育计划来发展幼儿体育。她说:“首先不要让体育在生命初始的时候就‘欠债’。让儿童在生命初始阶段就感受丰富的身体活动,获得自然的乐趣。”
    于秀认为,孩子在3岁至6岁进幼儿园的时候,就要开始早期教育,系统地开展运动基础的开发。“学前体育有很多空白,包括学前幼儿园机构设置对体育的影响,现在我国并没有运动基础的指标体系。家长们喜欢把孩子送到一些著名的民办幼儿园,但是这些幼儿园在运动设施上的监管却是空白的。因为学前教育中没有关于运动的‘标准’。目前有一个纲要,但其中涉及运动的内容仅占很少的一部分。实际上,在学前教育中体育教育是极其欠缺的,走、跑、跳、攀登、爬越,还有身体的平衡,诸如此类运动基础的科学化开发都是零。又比如母亲如果不爱好体育,就会影响孩子也不喜欢体育。”于秀介绍说,德国在世界上首创了体育幼儿园,招收4岁以下的儿童,开展荡秋千、体操、健身舞、游泳等运动来发展孩子们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品德,非常值得借鉴。
    针对大众体育教育,于秀建议实施“体育教育促进工程”,让有能力接受体育教育的民众都有机会参与,培育以家庭为单位的运动组织结构。她说:“应当大力推进社区体育教育建设,开办社区体育俱乐部,成立社区家庭体育协会。国内有学者曾经提出过体育民众化的策略,要求社区里有体育专业人员,目的是让有能力接受体育教育的民众都能参与到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来。有观点认为,‘非竞争性的比赛,能够极大地调动孩子及其家长的积极性,更可以促进民众参与运动、实现自我的价值形成。’我认为,这种做法可以适用于生活在社区的普通民众。如果把它用于推进体育教育,推进国民素质的养成,或许会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王研)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