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荧屏IP热”≠网络文学繁荣
来源:光明网 宋文鑫 | 作者:  时间: 2015-12-01
  日前,《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公布,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近日,花千骨、琅琊榜等网络文学改编剧相继盘踞收视率宝座,将于月末上映的《芈月传》更是未播先火。网络文艺成就迭出加之政策利好,诸此种种被认为标志着网络文学“黄金时代”的到来。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奇佳则认为,网络文学发展现况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当前网络文学虽规模巨大亦不乏良品,但眼下的 “IP热”并不完全等同于网络文学创作的繁荣。以下为光明网采访实录。
  网络文学“黄金时代”言之尚早
  网络文学发展最好的时间段是在2000年至2005年,因为在那段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现在很多作者创作的文学,也都是来源于那段时间流行过的作品类型。这些题材在如今的网络文学时代全部重新复活,例如仙侠小说如今又受到人们的追捧。尽管当前并不是完全继承以往仙侠的写法,也有自身很大程度的变化,但从更根本上还是对之前网络文学进行模仿和复制。之前2000年到2005年时期的网络文学与现在相比,存在着更多新鲜的要素。
  从整个网络文学创作态势来说,这些年应该说是呈现一种萎缩状态。一方面,网络小说有着更强劲的发展,另一方面它的原创性和创造性开始逐渐减弱。具体的原因主要是,很多作者受到商业诱导因素而进行创作,缺失了作品艺术层面上的创造力,一味的去模仿过去流行的文学类型,忽视了自身的原创性。另外,国家的管理较为严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网络文学创作环境的自由性,网络文学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内容和题材上,政府部门的管控是必要的,但是对于管控的方式,以及管控的效果是否明显等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荧屏IP热”更多是基于市场规则
  网络文学对文化产业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它提供了庞大的资源支持,给改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现在非常流行的作品如致青春,蜗居,琅琊榜等,虽然这些作品难以算是网络文学代表作,但它们却拥有不小的电视受众群体。尽管这些作品也不一定包涵很多美学的意义,但是它们都很适合被加工改编为电视剧。现在有些在网络上较为流行的作品,比如盗墓笔记,却不一定适合改编后呈现在荧幕上。一方面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它能否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有待商榷。还有就是网络文学的数量非常之大,必须要经过大量的拣选,才能成为电视剧、网游、电影、动漫的剧本上的支撑。从细节上分析,主要是要了解当前市场的规则和观众的需求。同时,这也启发对网络文学改编新的探索和认识。
  网络文学拓展了信息渠道和文学内涵
  网络文学有两方面的界定。第一种是相对较窄面的界定,它主要是利用网络媒介特殊性来进行创造的文学。所谓狭义的网络文学,是指专门发挥这样一种媒介的特性,来进行文学创作以求创作出和传统意义上完全概念上不同的文学。现在的网络文学发布在网页上,可以随时和读者进行互动,这是传统文学很难实现的。
  第二种是认为,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以前印在纸上,现在发布在页面上,如此而已。最大的区别在于,网络文学的体量是传统文学所不能比拟的。我在07、08年统计的时候,起点小说文字就已经有三四十万部,现在至少有几百万部,这可能相当于中国出版物的总和了。网络文学体量大的同时,也就会带来滥竽充数的情况。但体量大毕竟有基础,也就会有成果。
  我觉得网络文学有好多写的非常之好,当然不能拿《水浒传》《红楼梦》之类很高的标准来要求,红楼梦到现在有300年,再没有出现过这么高成就的经典。网络文学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会不会有、能不能出现是无法预测的,也没必要做太多的苛求。但就目前来看,现在网络文学还不足以对传统文学业界形成非常有力的挑战,以后是不是终究会有,这个不好说,还要关注。
  网络文学政策扶持宜从“虚”处入手
  个人觉得国家和意识形态机关在这方面的管理,包括政策的扶持上,最好是从“虚处”入手。相关部门当然要管,但对于具体拍摄的内容的不要太过严格和管控,应给予网络文学更大空间和自由。除了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不宜设置过多的“硬杠子”,过度的监管可能会起到反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对近几年来网络政策内部做一个调查,及时了解人们对于网络文学政策监管的看法,给网络文学创造一个更轻松的环境。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