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马中骏:网络文学IP的若干开采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作者:  时间: 2016-06-12
  以纵横两个坐标为参照,回看马中骏和他的慈文传媒当下所为,事情就变得有趣起来。
  纵向,马中骏几十年前自己就是个大IP,他的小说《街上流行红裙子》被拍摄成同名电影,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上映,与铁凝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红衣少女》一并成为当时社会热议话题。
  横向,作家从商并获成功的案例不多,之前的张贤亮算是一个,从最初的78万元投资,到后来超过2亿元的总资产,张贤亮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被视为中国文化产业“低投入高产出”的典范。
  如今张贤亮斯人已去,而马中骏正以他的慈文传媒为平台,借助之前储备的诸多网络文学IP,围绕文学、影视、游戏、动漫四个IP运营核心,昂首推进精品IP开发的泛娱乐产业布局。
  张贤亮的影视城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在线下耕耘;马中骏却与互联网狭路相逢,踏上了揣摩年轻人的心意、摸索文化产业互联网化有效商业模式的道路。
  回过头来说说“IP”,这个近年来被互联网公司塑造的热词不再是之前的技术词汇,而是“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的简称,即知识产权、版权。“豆瓣”上的解释帖:“IP的网络用法:《花千骨》是个大IP!《盗墓笔记》是个热门IP!”
  是的,曾经的作家马中骏正在做网络文学IP的商业开发,2015年热播网剧《花千骨》由他旗下慈文传媒出品。
  在“作家+文化产业互联网化探索者”马中骏眼中,网络文学IP的价值何在?如何利用互联网做有效开发?且听老马一一剖解。
  网络文学IP存在泡沫
  中国经济时报:据你观察,网络文学IP被影视公司挖掘是何时开始的?又是何时开始变得火爆的?
  马中骏:网络文学很早就进入了慈文的改编视野,这可能跟我是搞创作的出身有关,对文学新领域比较敏感。十多年前,新浪读书频道第一次举办网络小说的评奖,邀请我参加,那一届我拿下了景旭枫的小说《天眼》,改编成了国内第一部与盗墓有关的电视剧《国家宝藏》,当时的播出反响很热烈。新浪第二届评选时,我又拿下了张海帆的小说《青盲》,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后播出反响依然很热烈。这些算是在国内影视界比较早介入网络文学的,当时网络小说的改编权还非常便宜,那时也没有IP这个概念。
  五年前,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价值逐渐凸显,一些公司开始购买这类版权。也是从那时开始,慈文加大力度介入,储备了很多现在被称为IP的资源。网络文学真正开始火爆,是三年前,越来越多的公司介入,版权价格火速攀升。现在就到了一个有泡沫的时期。
  中国经济时报:网络小说的版权费用近几年经历了怎样的增长?
  马中骏:可以用从爆发到井喷来形容吧。比方说一些非常有名的网络小说,五六年前购买大约30多万元,现在即便是一些并不知名的网络小说,开价都是百万级。当年那类知名度较高的网络小说,千万元左右也并不稀奇。单从价格上讲,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我个人觉得早期的网络小说要更好些。那时网络作家的市场并不特别大,所以作者们写作时更多的是出于创作,是真正为了交流、互动,为了跟网友们一起探索。那时写的小说,相对来说纯粹一些。
  中国经济时报:网络文学IP为什么会在近几年如此火爆?
  马中骏:从积极方面来说,互联网使得每个人当小说家的可能性极大地提高了。这个门槛很低,就像数字技术改变了胶卷的生命一样,使得每一个人当导演当艺术家的可能性提高了,所以涌现了一大批草根艺术家。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利,而是一种普及的全民性的行为。这种时候相当多有天赋有才华的作家、艺术家就涌现了。
  网络小说最有价值的是互联网时代独有的,叫做“互动”——作者可以随时把读者的意见转化到创作中去。读者可以直接跟作者交流、交互,使得文学创作从过去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变成了群体欢乐的事。其实,过去金庸和梁羽生们,在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时,也有这种互动性。在互联网时代,互动的速度空前,特别直接,量特别大,直接产生了越来越庞大的粉丝群体,又产生了越来越强大的粉丝经济,进而产生了各种粉丝的商业行为。这样才形成了所谓“泛娱乐”的流行趋势和商业模式。
  有了粉丝基础和“泛娱乐”的商业模式,IP热也就很好理解了。不过,和早期纯粹心与心的交流相比,过度的商业开发也使得网络文学呈现糟粕,甚至畸形。在商业利益的片面驱动下,网络小说的品质不见得都是高的,甚至里面还有一些方向性的问题。
  网络IP储备“大户”
  中国经济时报:慈文有多少影视剧是改编自网络小说的——已有的和计划中的?慈文现在的网络文学IP储备有多少?
  马中骏:原创和改编并举是慈文的一贯策略。相对而言,改编的比重更大,大约占到七成。这些改编既有像金庸、古龙的经典武侠,也有张爱玲、巴金的时代名著,网络小说是改编的一部分。随着武侠经典、时代名著等被改编得差不多后,这两年,网络小说的改编占比越来越大。像2015年慈文出品的《花千骨》、《华胥引》、《加油吧,实习生》、《暗黑者》等都是网络小说改编的。2016年网络小说改编将会占到八成左右,比如正在摄制的《致青春》、《左耳》、《老九门》,筹备中的《特工皇妃》、《爵迹》、《回到明朝当王爷》、《步步生莲》、《紫川》、《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寻找爱情的邹小姐》等。慈文的IP储备量很丰富,至少在60部以上,应该算“大户”了吧。
  中国经济时报:当初为什么选择挖掘《花千骨》这个IP?
  马中骏:首先,慈文对IP的判断自有标准。除了那种数据特别好的,特别有名的大神级IP会考虑收入囊中外,我们还会特别关注那类数据并不算大,但特别适合影视改编的IP。《花千骨》就是后者。这个IP占着仙侠和女性视角两个热点,加上推荐者唐丽君(《花千骨》的制片人)的女儿那时正在读中学,她周围已经形成《花千骨》的热议,所以我们就决定拿下了。
  中国经济时报:《花千骨》如此热播,带来怎样的商业回报?
  马中骏:拍摄制作时投入1.05亿元,第一轮卖剧收入1.65亿元,再加上第二轮和后期的收入可能超过2亿元。
  个人偏好≠市场化选择
  中国经济时报:慈文寻找好的网络文学IP的标准是什么?更看好哪种类型的网络文学﹖
  马中骏:我们把网络文学分为两大类:女性向和男性向。女性向的IP,我们会更倾向于大神写的有名的IP,比方说匪我思存、饶雪漫、辛夷坞、九夜茴、果果、乐小米,她们除小说之外,身后还有巨大的粉丝量;男性向的IP,我们会更重视作品本身的想象力,故事要适合追看,要适合改编游戏。
  要探讨这两个趋向哪个更好,关键取决于你要什么,这是公司行为,无法以我个人偏好做选择。个人爱好选择是艺术趣味的选择,不能成为市场化的选择。
  中国经济时报:买到版权后,怎样开发这个IP?
  马中骏:对慈文来说,拿到一个IP,首先做一个市场调研,要比较精准地通过数据研究找出这个IP的分众。找出这个分众以后,针对这个群体去了解他们的喜好,然后对他们做有针对性的推广。比如《花千骨》,我们在动手改编前,首先对小说的阅读数据进行了细致分析,哪些桥段关注度高,哪些是兴奋点,然后再做剧本大纲;再比如《暗黑者》,所有的网友评论我们都保存下来进行分析,再来做第二季、第三季。
  中国经济时报:以你的经验,什么样的IP有可能成为爆款?
  马中骏:我认为要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没拍好也可以爆款”,比如像《盗墓笔记》、《鬼吹灯》这类的经典网络小说文本,本身就积累了巨量的粉丝。2016年,《诛仙》有望成为这样的爆款。第二种是“品牌延伸”,比如《花千骨2》、《琅琊榜2》,也具有成为爆款的潜力。第三种是“有创新概念”,比如《太子妃升职记》,这类IP虽然不算大,但比较有新意。
  中国经济时报:传闻慈文要拍《三体》,打算怎么拍?
  马中骏:《三体》的版权属于游族。继电影之后,考虑到我们在影视剧方面与游族的契合度,游族选择与我们合作。这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IP,在科幻领域里,《三体》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但过去中国几乎没有制作科幻影视剧的经验,所以拍摄存在难度。我们现在的团队跟游族、刘慈欣以及导演、制作人都一直在反复讨论。等着看作品吧。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