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辽宁文学院中青年作家培训暨诗歌创作研修班圆满结束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16-09-26
  9月23日,为期六天的辽宁文学院中青年作家培训暨诗歌创作研修班,完成了全部的教学任务,圆满结束。来自全省各市的62名学员,从辽宁文学院重新出发,又一次踏上了属于自己的诗意远方。
  经过周密的安排和详细的准备,结合当下诗歌发展的走向以及本省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辽宁文学院本次研修班共设置了六个课时、一个座谈会、一次诗歌朗诵会。学员们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的历史、传承;自媒体时代诗歌与诗人的境遇等内容。授课老师分别聘请了《诗刊》常务副主编、著名诗人、一级作家商震,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诗人、批评家霍俊明,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一级作家高海涛,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著名军旅作家、诗人胡世宗,《诗潮》杂志主编、著名诗人刘川,辽宁文学院教务处主任、著名诗人宋晓杰。
  商震以《华语新诗的边界及诗人的成长》为题,从传统诗歌的人文精神讲起,他用“刃酒琴棋诗书画,风霜雪月花鸟鱼”14个字概括了诗人的诗性。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运用多种方式讲解了诗人如何才能具备写诗的能力和情趣。他认为,刃是要求诗人和诗作要有刚性、锐气,要有对社会事件的判断;酒和诗的共同之处是释放人的情感的通道,酒能把诗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挖掘出来;琴即诗的音乐性,诗人要懂得节奏;棋指诗歌要讲究合理布局;书即读书,诗人要多读书,读好书;画讲究密不透风、疏可跑马,讲究笔断意连、留白,好的诗歌创作正是如此。
  霍俊明以《当下诗歌的现实牢笼与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为题,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剖析了诗歌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好的诗歌应当是抒情借助具体的场景和意象,并让事物说出自己的真理。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时代,正在消解“地方”的差异性,使得“没有远方”的时代正在来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曾经说过:过去的人死在亲人的怀里,现在的人死在高速公路上。这正在成为世界性的事实。新时代的“新景观”与乡土文明的“旧情怀”之间形成了紧张的关系和错位的心理,众多的写作者正是在这种新旧关系中尴尬而痛苦地煎熬和挣扎。这种尴尬关系、混搭身份和错位心理,催生出来的正是一种“乡愁化”的写作趋向。
  高海涛以《有关诗歌的读书与思考》为题,从美学的范畴向学员讲述写诗、赏诗,要有独特的视角,好的诗一定要有原创性和想象力。在诗人的眼中,万物有灵,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诗要提倡陌生化,反对陈词滥调。诗歌是语言之母,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诗人要保持一颗童心、童话般的想象和乐观。对生活要有诗意的理解力,要有沧桑感和历史感。他说,从美学的范畴来讲,文学和诗歌的任务就是发现美的瞬间,而读书则是精神的家园。作家和诗人要阅读大量作品来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诗人应该向往远方,诗人要从远方来、到远方去。真正的诗歌写作是文化的返魅,诗人就是远方的孩子。
  胡世宗以《诗性的长征》为题,结合自身的创作体会和两次重走长征路的经历,向学员们讲授了诗性的长征和长征的诗性。长征路上那感人的一幕幕,听起来仍然让人感叹、泪落,而那些情景一一呈现在他的笔下。今年,恰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这一课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他还说,其实,人生就是一次长征。诗人应当书写人民,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
  刘川以《如何重塑诗歌的人文精神》为题,从当代诗歌的现状——个体经验写作的缺陷讲起。他说,诗人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创作观,也就是如何重塑诗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写作,应该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实现自身的美学逻辑,不要落入象牙塔纯诗的窠臼,以实现自身的社会担当或历史使命。
  宋晓杰以《自媒体时代,诗歌何为》为题阐明,在自媒体时代,诗歌将承载怎样的责任。作为写作者如何面对猝不及防的公众事件,是集体无意识,还是用诗积极参与其中。诗人在创作道路上能走多远,取决于自身的格局有多大。她还就写诗多年的经验提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找准自己的语径;诗人要有独立的时空,保持精神的高贵;在创作中不要重复别人,更不要重复自己;不要用生僻的字、词;多读书,读杂书;阅读外国诗时,要选择正规的译本,选准信赖的译者;诗人不要为写而写,除了读、写之外,要有一两项良好的爱好,在生活中做个有趣的人。
  商震、霍俊明、胡世宗被聘为辽宁文学院客座教授,辽宁文学院院长王多圣为他们颁发了聘书。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