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郑小凯科学童话的回归之途
来源: | 作者:萧萍  时间: 2010-04-28

  毫无疑问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生俱来,无论是狂欢还是去魅,人类的无与伦比都建立在对自然的探究和征服之上。正如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一样,使无休无止的神秘和恐惧也随之生长。我们的孩子尤其如此,他们睁着天真与求知的眼睛,渴望与自然的沟通和链接,但内心的困惑和迷茫始终萦绕不去。这也是人类的窘境,也许只有剥茧抽丝,克服内心的恐惧与好奇,才能发现这自然背后的惊喜,才能发现巨大想象背后的美妙,才能发现那个让我们与自然链接的密码。
  这也许就是科幻的力量,文学先于科学而动,想象引导人类前行。
  2009年岁末的全球都被科幻电影《阿凡达》席卷和震惊了,卡梅隆那无与伦比的科技手段,那大气磅礴的视觉震撼让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我们在津津乐道这种商业和科技巨大胜利的时候,却无法忽视这并不新奇的故事背后的那种“归乡情怀”,那种简单的、充满了美好与清澈的梦想。再往前推,当罗琳将她的小巫师哈利波特带给了全世界,简直可以说是呼啸而来,让所有的大人和孩子重新燃起对魔法世界的惊奇与幻觉。这些年哈利波特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超越了单纯的儿童文学领域,演绎出“哈里利波特现象”。而当我们惊异于《哈里波特》的畅销秘诀和营销手段的时候,我们是否关注到哈利波特原型故事中那挥之不去的传奇,那些人类在无知世界面前因无助而选择回归魔法世界的呼唤。正是由于这想象的力量,让魔法世界中人类的力量被重新发现、放大和照亮。
  这正是我要提到的“信仰”——一种扎根于朴素的信和虔诚,我相信那是来自作家内心的一种深刻的信仰。也因为他们的这种“信仰”,才得以建立了强大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而这个时代的哈里波特与阿凡达王国便是这信仰的开花结果,是一个作家用文字和影像在搭建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热爱和反思,并因此震撼和照耀四周。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多么需要这种充满“信仰”的、中国式样的童话,需要有时代气息和世界眼光的文字,需要在这个时代的一种根置于民族土壤的同时又是在现代文明中生发与思索的作品,一种深怀人类理想而充满中国密码的科幻作品——郑小凯的科学童话《追捕水巫》,让我们看到这样的一种努力和可能。无论是选材还是表达的主旨,这本书都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作家在科学童话这个领域与时俱进的思考和实践。
  当然,我们曾经并不缺乏科学童话,那个为几代人感念的《小蝌蚪找妈妈》,充满了简单、淳朴、清新以及温馨的幽默,是真正的东方式的情怀,也是让我们感受到充满魅力的科学童话,它的写作可以如此亲切本真与光彩照人。而对于今天生活在这个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和探索远远超越了“小蝌蚪们”,他们今天的眼光和思考更为高远,他们关注着地球,关注环境和能源,关注世界的合理性与公平等等。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视野改变,给我们的科学童话创作提出了更大的课题和挑战,也正是在这种挑战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中国作家的郑小凯们在实践中的努力探索与突破,看到了那在文本中有意无意渗透和体现着的民族化的创作因素和道路。
  《追捕水巫》故事的背景是非常现实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刚刚结束,这次大会被喻为是“遏制全球变暖,拯救人类生存的最后一次机会”——这给了故事发生的前提和悬念,于是故事的展开就落实在地球的一个角落里: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水巫们轮番上场,她们所召开的一个全球水巫会议,正在策划研究对地球、对人类进行更加疯狂的报复和反攻。当故事的主人公羽在一次作文课上因为想入非非被水精灵凝儿变成了水人,偶然闯进了世界水巫会议的会场时,故事注定要将人类和环境的未来捆绑在一起,于是为了拯救10名人类的婴儿,羽遭到了水巫们的疯狂围攻而最终自己也受到了污染,乃至被送上了水世界的法庭。当我们还疑惑着这到底是一出自我牺牲的悲剧还是一种伟大的献身行动的时候,羽已经开始潜入水巫老巢,与水巫们进行一次又次惊心动魄的战斗……在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以及制造紧张恐惧的悬念中,我们跟随着羽去冒险,去担惊受怕,去经历种种的困难折磨。我们已经分不清羽到底是战胜了自我还是战胜了那有三颗头颅的水巫女王?他得到的那颗能拯救世界的水灵珠,到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还是我们自身心灵焕发的宝物?
  在故事的进行之中这些悬念的设置都非常吸引人,想象奇妙,语言简练而优美,整体的构思好像一列多节车厢串成的小火车,由许多独立成章的小故事构成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大情节。而更重要的是,作品中透露出对人类和生命环境的严肃思考,那是超越了国界和种族摆在人类面前的现实问题——灰色的天空,干涸的河流,裸露的土地,铺天盖地的沙尘暴,喜怒无常的洪水和海啸,臭氧层的破坏,物种的灭绝……这一切恶果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我们又能为赖以生存的这个蓝色星球的环境危机做些什么?相信每一位小读者和大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追捕水巫》在自己的故事经纬里巧妙地铺陈了水污染、大气污染、温室效应、低碳生活等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严峻课题。在科学与文学的水乳交融之中我们读到的是一部真正的“地球环境保卫战的启示录”。
  早在八十年代初,郑小凯就开始科学童话创作了。引起相当大轰动的科学童话《黄瓜架下的谋杀案》曾被多种儿童文学选集选编并获奖,后被改编成木偶戏、动画片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播出。一部优秀的科学童话,艺术熏陶和知识教育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用童话的方式来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科学精神深植于读者的意识之中,将那些科学现象和知识,与有着奇妙想象力的童话形式有机、巧妙的融为一体,是一种深知孩子的心理以及情感后所付出的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追捕水巫》首先是童话,是浸染文字之美,感受想象之充盈,带着孩子们飞翔的文学作品,然后又从科学求知的层面上升到关注科学发展困境的高度,更和世界的和谐之美相连——这部环保题材的作品,不仅对人类进步和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社会的弊病进行了严肃反思,而且将一种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渗透到字里行间。这是一种飞翔,这样的飞翔才有了更高的层次。
  在这部生动、大气的作品中,我们还惊喜地看到一种当代意识中科学童话形式构筑的新探索,以及作家自身的宏大创作构思和主题。进一步说,我们还感受到这种叙述本身带来的科学的纯粹和艺术的想象之美。这应该是一种写作的高度,也是一种对科学童话深入理解和热爱后的累积和爆发。在童话的整个叙述中,作家追求一种独特的视觉性叙述,使本书有一种生动的画面感,在曲折的情节以及快节奏的叙述中将故事逐渐推向高潮。而这种在文字里塑造一种视觉的影像和效果,也显然是本书写作中一个突出的亮点。给我印象尤其深的一点,还在于这本书中不经意点染的那些民族、民间因素的笔触,这些代码所传递的民族、民间情结在不断闪现,从楼兰古城到海娘娘的形象等都有着饱满而鲜明的民族化因素,这与作家内心自觉的追求密切相连。在郑小凯创作的很多短篇科学童话中,如《南方元帅扫北记》、《二堂巧断抢亲案》、《三打铜人城》等等,都融合了古代白话小说和民间故事的叙述特点。正是这些民族、民间叙事的营养让作家浸润其中,娴熟应用,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给我们这些成年阅读者带来相逢的惊喜与愉悦。
  最后我要说的是关于作家本人的话题。郑小凯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很丰富的,他所从事的职业和事业,在接触各种文体写作中都给了自己充分的营养,虽然因为工作需要在其他相关领域发展,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热爱的科学童话,所以在停笔二十多年后,当他带着这部浓墨重彩的《追捕水巫》重出儿童文学江湖时,多少是有点意味深长的——他的经历似乎也具有了某种超越的意义,那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不仅仅是个体精神上的返朴归真,更是一个时代某种回归群像的写照——是更多的富有爱心和包容心的人们对儿童文学的加入,是有更广阔多样的写作视野的回归,是一种正在建立与辉煌的中国儿童文学的信仰。那么就在这万涓成河的入口,让我们一起为中国儿童文学的未来汇聚吧!

 

 

赞0